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桃夭的悲观主义有关论文范本 与桃夭的悲观主义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桃夭的悲观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7

桃夭的悲观主义,本文是桃夭的悲观主义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与桃夭和悲观主义和悲观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桃夭的悲观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桃夭的悲观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桃之夭夭杂志投稿桃之夭夭杂志在线阅读桃之夭夭杂志

沈荣均

二十四节气中,数春分和秋分气质最具中庸.昼与夜一样短长,冷和暖握手言和.所不同的是,两者接下来走势刚好相反,秋分后面绕不开几道坎,春分则预示接二连三的惊喜将至.

先是桃李樱一呼啦地盛开,把个三月上上下下都挤爆了.看花人也是,追着花事,这山跑那山没个消停,看一张张脸幸福的,像天天撞见新人散红包.待原上桃李樱风风火火谢去,山里的桐,刺楸,木槿,杜鹃,牛筋,还有各种无名野花也登场了.这时候已是四月,从季节讲叫夏,其实与春就一张纸的分别,一捅就破.倘若定要做个了断,可以说三月里的花朵是向前运动的,是整个春天的主流.四月里的它们,懂得把目光和掌声留给绿叶和果实,自己不动声色退至幕后.原来鲜花也扮低调.

于是,有更扮低调的诗人,一边满世界凑热闹看美色,一边又言不由衷地描绘三月即将谢幕的盛大和喧闹,婉转地述说对桃李樱的不满.这让李和樱有些委屈,委屈也不言,开的时候肃静,谢的时候悄然.

桃花知道,李和樱不过是诗人们打击她的牺牲品.

李和樱自是无敌意的.即便是桃花又怎么惹着诗人了?

也许桃花太招人眼.风口浪尖嘛,颜色艳,开起来浓郁,热情,有氛围.有人指责,桃花就是人来疯,越在乎她,越来劲.人家李和樱,低头闷声兀自开,也不见插半句嘴.诗人们拿李和樱,绕着弯子说桃花的事,也许它们在桃花面前还是缺乏自信.一朵命定的桃花,拿捏不是,放下更不是,似乎哪样都是劫数.

喜欢也好,腹诽也好,毁誉参半的桃花,一直就在那里.

与桃花差不多同时登场的,也有好些种类,作为花的形象,桃花是最先被赋予文学符号意义的.《诗经》直接写桃花的有六篇.写梅树和梅子的有五篇,都未曾说到花朵的层面,杏花、李花、樱花等,成为抒写对象是战国和汉以后的事情了.

桃花之所以受到关注,因为天然地符合人们对女子的理解,妍丽妩媚,柔软温暖.“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桃夭》)桃夭在这里,就是美好爱情的寄托.

《诗经》的基调一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桃花附带的符号,往坚贞和浪漫方向靠,就顺理成章了.比如,传说桃花花神息夫人不畏强权,为夫殉情,悲情中多了几分豪迈.又如,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倾诉“人面不知何处去”的失落,也为追寻“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

但是,此事随巫术的流行,有了改变.到南朝以后,桃花寄寓女人美好浪漫的一面,被悄悄附加了轻佻和.人们在言说女子的时候,提及桃花,就多了几分忐忑,担心处理不当,给人以负面的暗示.晚唐五代时,文人们弄了一个香艳的词派叫“派”,成就此流派的就是桃花.温庭筠《鹊踏枝》的桃花:“枕上分明梦见,依旧桃花面.”写桃花就写桃花,扯枕头干啥?有人说,词人要的就是这种暗示.后来又来个更加香艳的词人李煜,看他写的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词里的落花就是桃花,不是别的什么花,所有的读书人读到这里时,都会把飘落的桃花与东逝的流水联系起来,进而顿生无限惆怅.桃花在这里,已经沦落到道德的低点,分明就是亡国的符号.宋时,情况似乎稍好些.宋人热爱生活,借用桃花说女子的容颜,无可厚非.陈师道的《菩萨蛮》写道:“玉腕啊枕香腮,桃花脸上红.”如果不看前半句,大致可以想象,人家描画的宋朝*施桃花妆,挺美好的.可前半截明明就在啊,玉腕、枕、香腮什么的,一下让词格下去很多.像苏东坡这样出世入世都能游刃有余的大师,有意重树桃花向上一面,说到桃花往往避开女子,甚至绕过桃花婉言其他,只把桃花作为别的什么的点缀和陪衬.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到此时,桃花的分量,已打了诸多折扣,甚至不如禽鸟了.在明清文人白话小说和杂剧里,桃花更是薄命的红颜甚至祸水的代名词.清初,文人孔尚任写了个剧本《桃花扇》,本来是南明王朝没落文人抗争满清的历史正剧,剧情线索,是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的定情之物“桃花扇”.来看《桃花扇题》:“秦淮无语话斜阳,家家临水映红妆.春风不知玉颜改,依旧欢歌绕画舫.谁来叹兴亡!青楼名花恨偏长,感时忧国欲断肠.点点碧血洒白扇,芳心一片徒悲壮.空留桃花香.”好端端的厚重感,却赋予了花,轻飘飘的桃又怎能堪其重负啊!有人说,要的就是这种效果,难以承受之轻与难以承受之重.曹雪芹算阅尽人间沧桑吧,什么没见过,一朵桃花焉能轻易撼动!偏偏一部《红楼梦》,就为诠释一首桃花诗:“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行》)女一号林黛玉,与桃花惺惺相惜,比着憔悴.大师就是大师,变态美也能弄出意境,还达极致.后来,龚自珍革新诗风,折腾出一句口号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诗虽没提花名,我们直觉他说的是桃花.诗人自个也算汉子,本来不过一句硬气话,怎么不敢直言桃花呢?其实我们都明白,怎么硬气啊,红落就落了,也不差那一抔花泥,还是模模糊糊算了.所以,有了今天的滑稽现象,诗人们说到春,或许绕不开桃,似乎又担心被桃色沦陷,语焉不详,我们也乐得见怪不怪了.此时,已很难说我们的桃花大戏究竟是悲还是喜,或许就是一场稍微有些低俗的轻喜剧.至少,世俗化的传统美学意义的主流意识,就是这样认为的.

写到这里,大家真有些悲观了.或许也不必,因为民间立场的桃花,似乎尚存一息好感和温暖.

比如,童话版或神话版的桃花.《西游记》想必都读过.与其说小时候迷恋桃花,不如说看上了王母娘娘家蟠桃园.连大神孙悟空都迷得不行,何况我等小屁孩.就天天盼屋外的老桃着花.本来并不想看花,农家小孩发育迟缓,对桃红几乎没啥感觉.再说,山里的三月,夜里常起无名乱风,要来一场透雨,花几乎就没了,哪里是今天所见的阵势!桃花凋了,仍不减兴致,天天去树下守,终于守到枝头冒出几颗桃来!桃的品种也不像今天改良过的,毛毛桃,也没几颗,但对于桃的渴望终于达到极限!有些酸涩,硬硬的,可怎么就觉与孙悟空偷尝仙桃的滋味一模一样?

今天回想起来,那种感觉几乎就是今天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所谓幸福吧.有人不屑,说小朋友过家家,偷尝毛桃,不是果子本来的诱惑,在于偷的刺激,那果放在今天,只能算烂桃.不是说,宁尝仙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么?就纳闷了,凭什么说我的桃不甜,你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不管它了.反正最好吃的桃,早已偷偷地尝过,今天还能有什么样的光鲜果子,能轰轰烈烈地动摇我?

又如,青春情意版的桃花.李白《赠汪伦》唱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丰富潭水的背景,潭水充盈李白与友人的情谊.刘关张年轻的时候在桃园结义,桃花开得颇灿烂,三个兄弟伙的情绪,一时被桃花撩动.曾经还想过一个问题,哥儿仨怎么没去其他地结拜,比如梅林、松林、竹林,不更好么,岁寒三友啊.陈寿的正史,结义一事与桃园无关,罗贯中在小说里也未作解释.既然没说法,就胡猜吧,说不定他们去桃林里面结拜,为喝桃花酒的.要不罗贯中写书的时候,江湖上有啥组织,联络信物或许就是桃花也有可能.现代作家巴金的小说《家》的桃花,见证了主人公觉慧和鸣凤青春期萌动,大致可以看作最励志的现代版本.

童话或神话里的桃花,给人的印象终比较模糊.若说偷吃没成熟的毛桃,开启了最初的幸福冲动,那么桃花就是一句类似“芝麻开门”的咒语.仅此而已.即便桃花潭水也好,桃花酒也好,桃林也好,所指向的隐喻意义也并不明确,最多算舞美背景,或人物手中可有可无的道具.

作为主流符号意义的桃花,则隐于读书人的江湖.一隐千年.

深入人心的当数陶渊明的桃花源.

陶渊明说桃花源出武陵.武陵原型在哪,《桃花源记》并未交代.给予的信息仅渔人、小船,船从一洞入,然后是豁然开朗的村庄.村里往来之人,一直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渔人眼中的风物和人情,在时空上存有断裂感———“不知有秦,无论魏晋”,是渔人从今人(晋人)的角度去理解的.或者说桃花源中人,对改朝换代一无兴趣二无了解,并非真的不知时空(狭义的村庄以外复杂的人物关系)为何物,而是他们的日常,带有明显的惯性.于是,渔人自然情不自禁,引发感叹了.

陶渊明把这种非功利性的日常审美,赋予了具有精神意义的符号:桃花.

剔除功利性,陶渊明的桃花,自生自灭,自开自赏,褒扬和肯定恬淡之极,连欣赏也是不带情绪的“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异”,可以理解成“陌生感”,色彩也偏中性.

不过我要说,正因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过于淡定,才埋下了悲剧的伏笔:桃花真的能淡定?

现在我们理解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之境,属“无我”,以强化“桃花”的存在,模糊“我”的存在.文学史家认为,这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我”真的可以不“在”,或者“不在乎”么?非也.不在,是不在“此”,不在乎,是不在乎“今”,也就是不在乎“当下”.从陶渊明的经历看,他的确轻视“当下”.书生何其渺小,随意不把“当下”当回事,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当朝嵇康等人.怎么回避“代价”,又不失内心,陶氏为读书人开了个药方,“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桃花”.陶渊明的桃花,游离于司马氏的秩序之外,隐隐绰绰,不时在陶渊明们迷茫的时候,闪出点温暖的光芒来,成为支撑其继续坚守的动力.

桃花源的桃花若即若离,并非“隐”,谁能做到“彻隐”?超然和独立,相对于物欲.桃花就是一盏心灵鸡汤,物欲何其现实!以虚拟对抗现实,这个后果陶渊明肯定是知道的.什么后果一旦预知或许还能设法缓释,问题是预知了还强装什么事都没有,甚或语焉不详,王顾左右而言他,岂不深埋下悲剧的隐患?

以卵击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书生的意气.说通俗点就是一根筋.正是这一根筋,存续了书生的人生理想,也是陶渊明塑造桃花形象的悲剧性价值所在.

也许你不认同我的说法,陶渊明没那么悲观吧,桃花源不是自得其乐么?甚至有人认为,桃花源本乃真实存在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一九三六年著文《桃花源记旁证》,考证真实的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不在南方之武陵,这个观点颠覆了《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文人的常识.另一个国学大师唐长孺,对陈文提出质疑,认为桃花源应在江南或南方.陈和唐都是一等一的大师.大师治学往往大处着眼,细处着笔,一五一十弄得跟真的似的.事实上,像我等小书生,对大师的考证当然只有跪拜,哪来班门弄斧的胆?可从个人情感立场看,我还是认为陈唐之争并无多大意义.书生本有两个世界的,一外物,一精神.所谓的精神家园,往往是现实的B 面镜像,或者说书生所以对现实太过的、或缺的,产生不如意,一定因为有另外一个什么作了对比.这个东西,就是“桃花源”.它千年以来一直温暖着我们的情怀.因为并不是现实的映射,而是互补和对冲,所以我们明知它子虚乌有,又挥之不去.捡拾不易,放下难舍.这样说,是不是有些纠结了.对,就是纠结.书生从来就不可能单纯地活在当下的现实,或者乌托邦的想象里.桃花给予我们的,从来就是纠结的盛开之美.

承载个人理想主义的桃花,一直纠结至唐时的李杜,宋时的东坡,明清的唐寅、蒲松龄、曹雪芹等.

就是到了当代人金庸的笔下,仍然纠结如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来看《射雕英雄传》关于桃花岛的描写:“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南边是海,向西是光秃秃的岩石,东面北面都是花树,五色缤纷,不见尽头,只看得头晕眼花.花树之间既无白墙黑瓦,亦无炊烟犬吠,静悄悄的情状怪异之极.”

“那地方花树繁密,天上虽有明月,但月光都被枝叶密密地挡住了,透不进来……”“竹林内有座竹枝搭成的凉亭,亭上横额在月光下看得分明,是‘积翠亭’三字,两旁悬着副对联,正是‘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那两句.亭中放着竹台竹椅,全是多年之物,用得润了,月光下现出淡淡黄光.竹亭之侧并肩生着两棵大松树,枝干虬盘,只怕已是数百年的古树.苍松翠竹,清幽无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相比,金庸的桃花岛少了人间烟火,多了清奇怪异.桃花岛的封闭,除了时空差异,还有旁人与主人的心理距离问题.主人是谁,桃花岛主“青袍怪客”黄药师,江湖号称“东邪”.“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就是说的他.黄大师会奇葩神功“落英神剑掌”、“碧海潮生曲”.前者的命名,大概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获得的灵感.看来黄药师挺推崇陶渊明的.无所不能的黄药师,传统儒学的看家本事“六艺”,及兵家、墨家、天文家、医药家等各家多门“术”都会.有人数过,如果放在今天,他可以加入十多个什么协会.历史上这样的人物,恕我寡闻,即便在金庸虚拟的形象中,也无二者.金庸塑造这样一个让天下书生都感到压力无限的人,是否蕴含有个人人生的某种追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身怀绝技,志存天下的头号书生,被弄成了“正中带有七分邪,邪中带有三分正”灰色典型.怎么会是这样?我不知道别人读桃花岛和黄药师是啥感觉,反正我百思不得其解,且莫名地惆怅了!

有人研究说,黄药师所以复杂,因承载太多.他的原型,或有诸子的功业理想,也有诸葛亮、刘伯温式的人生智慧,却又被体制边缘化,于是转投魏晋人物.把黄药师放在历史长河里,怎么也是七八分正经的人物.但是,郭靖是宋人,梅超风是宋人,站在他们的视角看,刚好倒过去了.原来,他已不合时宜.时宜是啥,是异域文化、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儒学内部的分化,是儒、释、道各家的融合大势.这让黄药师怎能接受?他的价值观还停留在晚唐、五代以前.对应金庸的武侠江湖,黄药师就是正统的江湖.所以,为维护所谓的江湖正统,黄药师不得不在郭靖和弟子们面前,老要带一副鬼魅面具,等人一散自个又守着老婆的尸体和一岛的桃花,神经质地以泪洗面.哀莫大于心死?不是.最大的悲哀,莫过心已成灰,血还热乎.有年轻读者质疑,那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我不赞同,一个活死人,怎么会有如此鲜明热诚的情怀?

又要回到说金庸塑造这个典型人物的目的.书生不好做,因为坚持.做黄药师就难,难在他一辈子坚持的,到头来却被忽略、不屑.比如怀旧,一根筋,不移情,哪一样都可让别人当作取乐的笑柄.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还塑造了南帝、北丐、西毒、中神通和郭靖等人物形象.南帝寄托了对帝王原罪悔过的企盼.北丐彰显的是草民善美的本色.西毒提供了理解道德标准的反面参考.中神通自打经历顿悟,已差不多脱“人”为“偶”了.剩下一个先天严重不足的暖男郭靖,被金庸大书特书.和老一辈一样,郭靖一直在努力.和老一辈不一样,是他可以比较务实地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训.超强的情商,帮助郭靖突破障碍,成为学术男典范、励志楷模.郭靖在获取具有标志意义的《九阴真经》后,奠定了新一代江湖领袖地位.襄阳保卫战,他打了一场本就不能取胜的赴死之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成就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后光辉,像摆谱一样,定格,然后让书生们膜拜.金庸塑造郭靖,为告诉我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靖就是这样的大侠,为了主流价值毅然赴死,没有任何的顾虑和纠结.

于是,我们不假思索地把虔诚,献给了“好人”郭靖.虽然,“好人”很难给予我们丰富和生动.

王重阳顿悟,将人世纷纭困惑,看穿和释放.像他这样能预知未来的智者,予我们以距离感.距离感往往令人生畏.

黄药师懂得太多,承载太多.在取舍之间,他犯了天下书生都会犯的错,拿不起,又放不下,像桃花一样不合时宜.

郭靖并非逆天下大势,而是太懂得顺了.当他认为成吉思汗将成天下大势,便与成吉思汗搞在一起.

当他发现天下宋人都在想着对抗成吉思汗的时候,又重回宋人这边.是不是英雄都是这样炼成的,心理素质异常强大,做任何选择都果断,还无一例外地“正确”?

黄药师就不那么顺了.当他没想明白的时候,人们都认为他邪门,被边缘化.当他终于想明白的时候,江湖已经翻篇了.他发现自己站到了悬崖边上,跳还是不跳,都已无甚意义.就像暮春的桃花,风雨之后,谢还是不谢,已不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的目光早转向四月,更多的繁花在路上.

或许他还有另外的选择.比如摘下面具,彻底放弃桃花岛等等.要能摘下面具,放弃桃花岛,黄药师何须等到现在,真那样他早坐了江湖头把交椅,也无后来那么多是是非非,当然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黄药师了.

书生大凡有些个本事,要体面地活在当下挺容易,甚至可以游刃有余,不过得有一个前提,“放下”正经.前几天读了葛水平《难得文人不正经》,看吧,连一本正经的女作家都念叨书生“不正经”的好.如何才能“不正经”,作家举了些例子,都是人大面大的书生,他们对待人生的方式或许各异,有一点是通的,随性入世,舍得放下.世俗面前,要放下容易,不坚持就可以了.这会不会导致一个问题,你坚持了一辈子的,可能就在放下的一念之差中,全部坍塌!现实的残酷,让我等书生常处于一念之差的动摇中,像黄药师那样至死还在坚持、维护,最多也不过限于灵魂的纠结,真的是我们要膜拜的桃花了!

黄药师最后还是孤独地离去了.没有谁在意他的面具和背影.游离于碧海,头顶虚拟苍天,现实的岸远远地消失于天边,桃花岛愈加地缥缈.

为寻找你的桃花,你可能选择逃离.或许你终能逃至人迹罕至的某处寒林,你一回头,就撞上来路.

你可能逃至更远的天涯海角,可地平线分明仍在远处.此刻,你比任何时候还清醒.

肉身如此沉重,灵魂终欲高蹈.

陶渊明的桃花,书生的另一番庙堂,难以承受之轻.

黄药师的桃花,正统的江湖之远,难以承受之重.

也只有桃花,才能担当这样的角色了.

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像唐寅一样,安于江南的桃花坞,种桃花,喝桃花酒,作花下眠:“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桃花庵歌》)

真个是难得糊涂啊!

唐寅看透俗世,以一朵桃花做对冲工具,免杀身之祸.他的桃花隐于世俗,不过隐得更加婉转.桃花是唐寅的喜剧面具,把人生的诸多曲折遮掩.做书生做到唐寅这样,也是够呛.人生能无恨,何必投桃花!

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北地还是南地,已不重要.

金庸的桃花岛,据说在浙江的舟山,现在辟成了旅游地.唐寅的桃花坞我是去过的,闹市中的一角江南园林,倒是作为主角的几枝桃,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了.身边的桃花看得倒是多了,什么桃花源、世外桃源、梦桃源、桃花山、桃花乡、桃花村啥的,挺多,我的老家就叫桃源.可名字除了花朵本身,已与桃花的意义相去甚远.

前几天,文友发来一组照片,说是拍摄于成都边上.照片里的桃花,与我身边的不太一样,枝条直密,未做任何修饰.花也开得野,大朵小朵,不拘一格.花朵湿漉漉的,似正淋着透雨,但依然保持挺拔,看上去有气势,像一杆杆英武的旗帜.桃的品种也老土,还是我小时见过的毛毛桃,开红白两种单色.如此平常的花朵,想来结的果也不怎么佳,据说主人也不为将来摘果,花朵也乐得随意绽放了.就纳闷,这样的桃花,既无桃花源的怡然自得,也无桃花岛的绝世清奇,更没有桃花坞的难得糊涂,如此真实原生态,怎么愈看愈像假的一样呢?

越这么想,越对自己的定力产生怀疑.难道是我看走眼了?桃花本来面目如此么,还是我所见到的正是传说中的终结版?倘若如此,那么多年来自己所坚持的又算什么?

我无话可说.一个人要是连自己曾经的信誓旦旦,都不能作出回应的时候,将面对怎样一种恐惧!

或许,我已经被桃花的悲剧沦陷太久,丧失了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判断.个人英雄也好,乌托邦也好,或许从来就不曾自己证伪,也不曾自己证实过.

唯余唏嘘了.

桃花啊,我们的书生江湖.或许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

那旷世的忧郁和纠结.

责任编辑:胡汀潞

本文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桃夭的悲观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桃夭和悲观主义和悲观相关桃夭的悲观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晚熟的野桃
野桃,顾名思义就是野生的桃,不是人们有意栽种的 它或是生在山脚下,或是生在池塘边,或是生在野地里 这些野桃树是怎么来的我猜想大抵是鸟的功劳——它们衔来几颗桃核,落到野地里,不久.

春满一树桃
许含章 2007 年毕业于安徽建筑大学,毕业后从事了七年美术编辑工作,现任清明杂志社美术、文字编辑 作品散见于红豆飞天青岛文学……杂志,散文或许因为白天、或许因为夜晚被散文选刊转载 是下午的4 点多钟.

桃花脸[外四首]
两朵红云落在脸上,毛毛汗细细密密左边一半是狐,右边一半是妖我想她应该长出九条尾巴,平时不显原形在我跟前,一不小心抖露出来越长越好,完全可以多些妖气仙气人气诱惑一万里江山落花辞别和我谈论因果,我只怀揣一.

从王渊的花鸟画看元代花鸟画绘画语言的转变以《桃竹锦雉图》为例
【摘要】元代是我国绘画史上重要的艺术转变时期,在花鸟画上表现尤其如此 本文通过对王渊桃竹锦雉图的绘画语言进行研究,通过个案分析解读元代花鸟画绘画语言的转变 通过构图、画法……多元多角度具体论证,分析桃.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