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时代类有关论文例文 与曾卓诗歌的时代精神和象征表达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主题:时代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6

曾卓诗歌的时代精神和象征表达,本文是关于时代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曾卓诗歌和时代精神和象征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时代周刊杂志美和时代杂志时代教育杂志诗歌杂志

徐 鑫

生于武汉这个革命城市,革命运动的浪潮给青年的曾卓带来了进步的影响,儿时的经历更是让其增加了对苦难的理解,因此诗人“满怀时代的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民族现实,他像‘哲学家那样困惑的思考’,为了受难的祖国与人民,愿用‘血渍装饰我的青春’(《青春》).”[1]曾卓的诗歌有着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在《诗人的两翼》中,曾卓说:“诗人应该有两翼,一翼紧紧依傍着大地,一翼高高地伸向天空.”[2]由此可见诗人面对苦难的现实,誓用自己的诗歌谱写出时代忧患的曲调.

曾卓出版的诗集并不多,只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和《给少年们的诗》五本诗集,诗集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即“在崇高悲壮的时代精神的表现中所呈现的一种幽婉、深情的抒情风格”[3]即使描写忧患和灾难的句子也有着浓浓的美感,这种美感既来源于诗人真挚的感情和理想,又来源于诗歌的象征性和抒情性有机融合.诗歌除了要紧紧地依傍大地外,也要伸向天空,不仅仅要让理想升华现实,也要升华诗艺,曾卓的诗歌有如时代的镜子却不失美感.

一、民族国家的关切与忧思

曾卓认为写诗必要的条件是爱,感情的真挚是必须的:“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也应该对自己这样要求:提高自己,提高到这个时代可以达到的高度,要在感情上真正与人民相通,因而真正能够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化为自己的血肉要求”,[4]“而一个真正尊重自己的诗人,他就会尊重作为一个人的自己.他就会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在时代的风云中、在滚滚向前的生活洪流中的位置、责任,和他应该追求的目标.”[5]对生活的爱,对社会的责任都使得曾卓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面对动乱的社会、百姓的困苦、国家的危难,曾卓积极参加各种进步运动,从行动中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关心,在诗歌中更是处处传达出自己的忧患和信念.《别》中诗人送友人去延安,虽然有别离之情但更多的却是诗人的信念:“也许我将跟上你的足迹,/看一身军服把你装扮得英勇./在抗战的巨浪中长大,/为民族,也为自己/准备头颅在战场上开花.”

龙泉明认为:“七月诗人的忧患感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忧患人生的忧患情绪.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牵动着他们的缕缕诗情”[6].四十年代的乱世触动了曾卓愁苦的心理,母亲在逃难的过程中凄惨地死去更是让诗人对这个苦难的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乞丐窟》反映了乞丐们生活的艰难,“明天,谁能睁开双眼而谁不能,请问今夜的寒风.”诗人是同情的,恳请林间的风轻点吹.一个五六岁的女孩或许是饿死了(《倾听》),诗人是痛心的;四个苗族少女为了生活卖艺却被调笑(《拍卖》),诗人是悲伤的.“原始的朴素的与音乐/在生长它的土地上枯萎了”,流浪人一直流浪,因为“他追寻一块乐土/-——‘圣经不曾载过的地方’”(《流浪人》);现实世界中没有乐土,老百姓们承载了太多的苦难,所以诗人要寻找,要战斗.面对灾难的洪流、大地的愁苦,诗人发出呐喊:“来自草原上的人/要回到草原上去/将自己的血/流在自己的土地上”(《来自草原上的人》),即使牺牲爱情,诗人也在所不惜:“因为我不愿/让时代的洪流滔滔远去/却将我的生命的小船/系在你的柔手上/搁浅于爱情的沙滩”(《断弦的琴》),即使被,但是“灵魂是能禁锢的吗/梦想是能监视的吗?”(《不是囚徒》).在《铁栏与火》中更是表现出了诗人的决心和力量:“站起来/两眼炯炯地闪光/锋锐的长牙露出/扑出去的姿势/使笼外发出一片惊呼”.凶悍的虎是诗人的代表,是战斗者的象征,即使被铁栏锁着,即使困难重重,但是这些都不能禁锢灵魂和希望,因为诗人爱这片土地.曾卓坚持现实主义的写法,他有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忧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因而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反映了人民和祖国的苦难,积聚着诗人炽热的革命热情,显示出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诗情既是沉重的也是充满着希望的,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

对社会的忧患不仅仅是担忧,更深层次还有对社会的反思批判.1956年后诗人由于受到“胡风案”的牵连,被,孤独地生活了将近20年.而这20年的诗歌被曾卓称为是“闪耀在生命炼狱中的光点,开在生命炼狱边的小花”,是最能展现诗人的内心和灵魂的.这些“生命炼狱边的小花”同样有着深深的忧患,对个人、对时代.

“在我的全部的青少年时代/雷声隆隆,激荡着革命的风暴/我骄傲:我站在光辉的旗帜下/……现在,从一个险峻的斜坡上倾跌下来,/我孤独地躺在乱石、荆棘和自己的血泊中/太阳用它锋锐的光芒摇撼我/我慢慢地从昏迷和剧痛中惊醒”(《凝望》).虽然寂寞、痛苦,但是诗人在荆棘中惊醒,反思,他热爱祖国,他乞求神圣的集体和事业不要抛弃他,困难不能打到他,他充满着希望,牢笼是他的厄尔巴,但是他“渴望冲破黑夜/在浓雾中扬帆远出/去将我的‘百日’寻找”(《无题》),理想的烈焰越来越旺盛,他相信未来,因为未来可以“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一定会给与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虽然二十年的遭遇让诗人寂寞孤独,但诗人是倔强的,《悬崖边的树》就像是诗人的写照,历史的将他吹到了社会的悬崖边,身体被折磨了,精神被摧残了,但是他坚定地挺立,准备展翅飞翔.生活的苦难让诗人不再盲目,而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也映现了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种思索有着时代的特殊性,这种思索来源于对生活的爱,对祖国的爱,历史要求他们去承担时代给与他们的忧患.

历史是公正的.在1979年后,诗人重新开始工作生活,在这以后的创作中有对失去最好年华的叹息,“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我遥望》),“像老战马悲壮地长啸着/怀念就战场/老水手在歌声中/怀念他真正的故乡”(《老水手的歌》);有着对过去的原谅,“原谅他,宽恕他吧/……当我们自己/向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能问心无愧地/面对自己的一生吗?”(《心的颤栗》);有对生活的哲理思考“我无法告诉你生活是什么颜色/我不能想象生活只是单一的颜色/它旋转着,旋转着向前/闪射这灿烂的彩色”(《生活的颜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忧患,三四十年代是民族危亡,面对祖国的屈辱,诗人高举着战斗的旗帜,揭露社会黑暗的一面;1956年到1976年是诗人重新思考的年代,对社会的不解,对未来的期望,诗人反思批判,孤独而倔强的站立在悬崖边;1977年以后,诗人积极投入到新的时代潮流中,祝福着,希冀着.诗人用笔记录下时代的思考,充满着浓浓的温情与爱意.

二、理想与忧患的诗性建构

即使在悲壮的时代,即使诗人是一朵寂寞的小花,曾卓仍然爱着,所以他的诗歌一直给人温馨的美感.这种情感的抒发需要美的文辞、技巧来表现,所以诗人十分注重诗歌艺术形式:“一个真正的诗人必然会注意形式,为了很好地表达他在生活中的感受、他所发现的生活中的美,其形式必须是美的.形式的不足和缺陷必然会损害内容,损害诗的感染力.”[7]在描写理想与忧患的时候,诗人并没有放弃诗歌的审美性追求.三四十年代国破家亡之时,知识分子用直白的文字做武器,鼓舞群众抗日;五十到七十年代,不少政治抒情诗宏大空洞而不具有美感,然而曾卓一直坚持追求形式技巧,坚持运用象征的手法,在描写时代的诗篇中,诗人的诗歌也没有这些空洞、浮夸的弊病.

曾卓早期创作的诗歌,虽然整体比较直白,但是感情的真挚,让人感动.不少诗歌借鉴了象征来表达.《铁栏与火》是这一时期最具象征性的诗歌.猛虎被铁栏锁着,所以它只能在笼中沉默的旋转和咆哮,但是当它站起来的时候,它“扑出去的姿势/使笼外发出一片惊呼”,老虎虽然被羁押了,但是老虎的力量并没有被削弱.梦想无法被禁锢,所以它怀念着大山、草莽、悬崖……可是现在被锁在牢笼中,因而它只能悲愤的长啸,就像是流过的“火”.诗人在这里写出了一个被囚禁却不甘沉沦,仍然显示了老虎的声威,这里的老虎是有几分象征了诗人自己内心感受的.猛虎更深层次地还象征了不畏的战士,正如在《不是囚徒》中所写到的一样,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时不能被铁栏锁着,即使他们被了,他们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始终向往着“庄严的岁月”,这股力量让敌人害怕,让我们感动.

1956—1976年诗人的诗歌创作更加成熟了,象征的运用也更加纯熟,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要数那首写出了知识分子在苦难生活中仍然坚持自我的诗歌——《悬崖边的树》.全诗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告诉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悬崖上.第二节告诉我们这棵树在悬崖上的寂寞生活和倔强的精神,它的身体已经被风吹得弯曲了,然而它是倔强的;第三节抒发理想,“它似乎即将倾贴近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歌,可以是作者的自拟,或者说是千千万万个有着同作者相同遭遇的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象征.1956年,由于诗人被政治的吹到了社会的边缘,不解和痛苦充斥在诗人内心,被伟大的事业抛弃,和家人分开,诗人是孤独的,他倾听着远方的喧哗和歌唱.诗人是充满希望的,理想的火花并没有消失,即使这场政治风暴给诗人的身心都带来了巨大的摧残,似乎要跌入悬崖了,但是诗人从来没有退缩,而是默默地反抗着,一种摧不毁、压不倒的精神支持着诗人要坚持,并向往飞翔.“我想要表明我是面临着两种命运.虽然事实上我当时已在‘深谷’里,但我激励着自己必须飞翔——意志的飞翔,为一种信念所鼓舞的生命的飞翔”[8].这首诗让人感动,不仅仅是诗人艰难的处境,坚强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期望.

1977年后,诗人步入了第三时期的创作,此后的诗歌常常使用海的意象,诗人说:“海在我有时是梦想的象征,有时是生活的象征,有时是生命的象征或人生的象征.我对海的赞颂,是与我在不同时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相联系的.”[9]诗人的生活经历就好比是大海,有平静的幸福,但更多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巨浪,在备受生活的磨难之后,诗人对生活的理解更加透彻,海的波澜起伏与最终的归于平静更是让诗人怀念大海,向往大海.青年时期,曾卓投身革命,被敌人查看监视,“渴望着风暴和巨浪”(《海的向往》);革命胜利后,又由于政治原因处在了社会的边缘,寂寞孤独侵蚀着他;20年处在悬崖边的生活终于结束了,可是诗人已经老了,他怀念过去的岁月——“闪光的青春/无畏的斗争/生死同心的伙伴”[10],他向往着曾经“风暴、巨浪、暗礁,漩涡/和死亡搏斗而战胜死亡”[11]的场景,然而如今头发花白,不能再像青春岁月那样战斗,只能悲壮地长啸.

在《海的梦》中诗人说:“我长大了,告别家乡/去寻找梦中的海/我一面艰难的跋涉/一面欢乐的歌唱”,“梦中的海”象征着梦想,梦想的实现“遥远而又渺茫”,诗人“有时在阳光下”,“有时在风雪中”,“有时穿越沙漠”.一路跋涉诗人感到了劳累,驻足回首往事,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就漂航在梦中的海上”,追寻梦想一路前进,原来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此壮阔,如此美丽”.壮阔和美丽的人生中会出现很多挫折,年少的曾卓经历了国家危难,中年又在社会边缘生活了将近20年,对此诗人发出了“在海的风浪中战斗/在海的怀抱中沉没/在海水的咸味中溶合着多少眼泪”(《海之谜》)的感慨,此时的海象征着人生或生活,“实际上,生活就是海,那是比在幻梦中的海更深沉、更辽阔、有着更多的巨浪和风暴,因而是更美丽、更庄严的海.”[12]诗人和生活的大海搏斗了一生,失败过,流泪过,却还是“赞美海,向往海,奔向海”,这就是大海的谜题,也是人生的奥秘,诗人懂得了大海的谜题因而也懂得了人生,即使生活的苦难不断逼迫他,他也从未被摧毁,而是不断前进,不断的展翅飞翔.这就是曾卓笔下的大海,象征着人生和梦想,现实生活的崎岖曲折与大海的瞬息万变互相交织,共同谱写出了一幅美丽的诗歌景象.

从国家危机到个人危机,波澜起伏的大海就如同他的人生,即使经历了炼狱般的生活,诗人也依然能够乐观坚强,面对着社会的变化,诗人用诗歌记录了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忧患,感受到了他的真情与希望,感受到了他的睿智与坚强,曾卓借助象征的表达传达出了自己对时代的忧患——或担忧或反思,都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位真正有尊严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会绽放光芒.

注 释

1.王齐洲、王泽龙:《湖北文学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617页.

2.《曾卓文集·诗人的两翼》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3.王齐洲、王泽龙:《湖北文学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页.

4.《曾卓文集·重要的是爱》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5.《曾卓文集·回答关于诗的几个问题》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6.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修订版),人名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3页.

7.《曾卓文集·回答关于诗的几个问题》第三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8.《曾卓文集·在学习写诗的道路上》第一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18页.

9.《曾卓文集·我为什么常常写海》第一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页.

10.《曾卓文集·老水手的歌》第一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46页.

11.同上.

12.《曾卓文集·我为什么常常写海》第一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页.

本文汇总,这是一篇适合曾卓诗歌和时代精神和象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时代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时*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的神圣使命
我国近40 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培植铸塑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时代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作家艺术家要自.

时代精神的恢宏表达
古往今来,画家要成为一个大艺术家,他的阅历、他的经历、他的追求以及他的磨炼,所有这一切对他的绘画创作和艺术发展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决定了其艺术境界的高度 很多人都把天行先生当成党政领导干部,他有.

鲁枢元刘海燕:关于文艺学尧生态文化和时代精神状况的对话
鲁枢元 刘海燕鲁枢元祖籍河南开封市,生于1946 年1月 现任黄河科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清初四僧绘画艺术中改革之时代精神
一、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所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优秀的品德 这一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不断鼓励全民族的同胞奋勇争先、同心协力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