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定位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葛浩文《萧红评传》对萧红文学地位以与定位的重构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定位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8

葛浩文《萧红评传》对萧红文学地位以与定位的重构,本文是关于定位类论文范文集跟葛浩文和萧红评传和萧红文学地位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政论文范文毛概论文格式高被引论文政论文

摘 要:葛浩文的《萧红评传》自1985年在大陆出版后影响斐然,他对萧红作品的重新解读和对她作品价值的重估对萧红研究影响重大.本文聚焦葛浩文对萧红文学地位以及定位的重构问题,从两个大的方面去探讨其重构的方法和影响.第一部分就具体重构的双重视角展开,展现视角特殊性与重构的关系.第二部分谈论其重构对西方精神分析介入传记的互动,并且展示其传记与国内文学界的互动及影响.

关键词:葛浩文;萧红;《萧红评传》;文学地位;定位

作者简介:单慧慧(1993-),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28-02

葛浩文是西方最早研究萧红的人,本文参考的版本一是大陆的初版即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版,还有就是201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修改版《萧红传》.修改版与原版的主要的不同在于葛浩文改变了对《生死场》后半部分的看法.葛浩文写这本评传的目的是什么,从几版的序中可以总结出几个关键点:1.发现萧红,是让世界人民发现萧红,对萧红的生平、创作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再思考;2.打破以往萧红研究从着重于艺术分析多于社会性的演绎,将萧红的作品以“艺术品”来处理.葛浩文力图通过《萧红评传》对之前大陆研究中萧红文学地位已经定位问题进行重构和再思考.

一、视角与重构

作为海外汉学家,葛浩文在创作《萧红评传》时采用的视角也与同时代的大陆萧红研究者不同.这种视角也是其能重估萧红的重要方法.

1.比较文学的视野

与夏志清、王德威等海外汉学家一样,葛浩文也以他西方人与双语的优势使他在评价萧红作品时有着东西方的比较视野.比较典型是在论及《呼兰河传》这一节中,他将《呼兰河传》与屠格涅夫的《猎人记略》进行对照.除了作品的比较,葛浩文也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去阐释萧红的作品,比如在《商市街》中的“意识流”写法.葛浩文做这种中西比较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直认为萧红应该可以拥有中国以外的读者,所以故意以“世界文学的视野”来评她的作品.[1]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出萧红的不同之处,仍以葛浩文对《呼兰河传》和《猎人记略》的比较来看,这里葛浩文将萧红对同乡农人们的态度通过比较显示出来:有同情也有相当的不耐烦和失望.同时在对比中萧红小说的个人回忆特色也得到凸显.这两个不同之处也是萧红文学创作的两个基本特征.葛浩文的中西比较开拓了萧红研究的思路,但他的更关键在于使萧红的特色突出同时进入西方人的研究视野中.

2.文学史的视野

重新审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是葛浩文的目的之一.对自一九四九年直至近几年所写的文学史中,萧红被列入二流作家之列葛浩文是不认同的.基于以上的目的,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一书中将萧红及其作品放入文学史中去审视.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是萧红个人形象的构建,采用精神分析法,这一点在后文会论述.萧红的作品如《生死场》被定义为一部“政治觉醒”和“抗日精神”的小说,萧红也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战士形象.因此葛浩文首先做的是重构萧红形象.在葛浩文的《萧红评传》中,“五四”运动对她的人生有影响.但她的个人苦难与“九一八“国难同时发生,萧红此时却自顾不暇,对国难未能付出关怀.萧红对于政治对于抗日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抗日是她的作品的背景而不是主题.总之在葛浩文的笔下,萧红并不全然是以往描述中一个奋斗不屈的战斗者,一个现代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他主要聚焦的是她的孤独和缺爱.

其次,通过萧红作品的特征与主流对萧红作品的评价问题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观念,通过萧红作品的多样性展现抗战时期主流文学之外的另一面.无论是在李何林在新建设杂志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左联成立前后十年的文学》,还是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萧红都是放在“东北作家群”和“左翼”作家中整体考察的.葛浩文则打破这种文学史中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他从题材和文笔上发现新的萧红,尤其是对《马伯乐》的发现,更是体现萧红的讽刺小说的才华.在葛浩文看来萧红的其他成功的作品则是出于她个人对世事的感应.战争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只是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她的许多作品展示了萧红作为作家而不是作为宣传家.葛浩文对萧红小说的这些发现无疑会丰富文学史中抗战时期文学的多样性,对现代文学史观是一种挑战.

总而言之,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的发现和颠覆一样,葛浩文也以其具有个人特色的比较和文学史的视野发现了萧红.

二、互动与重估

葛浩文在整理归纳、筛选各种材料后写出了不同以往的萧红.在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有着多种互动与碰撞,本篇文章第一部分所陈述的视角不仅是葛浩文重构萧红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互动后的选择.葛浩文对萧红的文学地位以及定位的重构受到当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水平的影响.在《萧红评传》在大陆出版后,他的重构也与大陆的文学萧红研究及文学史产生了互动.

1.传记与文学

精神分析方法对传记写作的介入可以说是“理性的方法”在20世纪对传记领域的最大规模的“入侵”.葛浩文的《萧红评传》也受到了这一影响.葛浩文在力求真实还原萧红的立场上通过精神分析去解释萧红的复杂人性,这也是葛浩文能够重塑萧红的关键.比较同时期的肖凤的《萧红传》,在肖凤的笔下,萧红是位女战士,也是一个缺爱、敏感孤独的女子.而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中则使*功能淡化而让位于对萧红真实人生的诠释.葛浩文对萧红的性格的弊病是予以坦率揭露的.《萧红评传》是按编年方式写的,但是萧红在在葛浩文的笔下不是静止的,她也在做着*的选择.与精神分析强调的无意识冲突不一样,葛浩文的重点是在行为模式的意识层面上的选择但有时也有无意识层面的介入.最明显的是在介绍萧红与鲁迅的关系前,葛浩文对萧红当时的心理和情感状况做了分析,这种分析是意识层面的.萧红的童年使她孤寂,哈尔滨的那段艰苦经历使她更加自怜、性情更加内向,她的个性使他很多方面容易受到异性的诱惑.[4]葛浩文通过萧红意识层面对于可靠伴侣的追求解释了萧红与萧军的关系.与之不同,葛海文在萧红跟鲁迅的关系上则潜入萧红的无意识邻域,发现了萧红存在的可以说是“恋父”情节.精神分析在《萧红评传》中虽不是传记写作的主要方法,但是葛浩文受其影响的踪迹却可寻到.循着这些踪迹,看到的萧红是一个平凡有血有肉的女子.

2.影响与互动

作为一本传记,《萧红评传》已超越了传记的范围,不仅与其他萧红的传记有所互动,也与文学史也有了互动.在这种互动中,萧红在文学史和传记的定位和地位在葛浩文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

伴随着1981年鲁迅的纪念活动,对萧红的研究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1981年下半年至1983年间出现了由国内外众多学者、作家介入的“萧红热”.在这个阶段有一篇值得注意的文章即1982年钱理群在《十月》第一期上发表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萧红诞辰七十周年》,他提出萧红是继承了鲁迅的“改造民族灵魂的传统”将萧红研究邻域从抗日中扩展出来.其后,1985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在大陆出版,对推动萧红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起对萧红的生平研究,葛浩文对萧红作品的重构的影响更大.从《萧红评传》对传记的影响来看,80年代后出现了很多萧红的传记,以其中一部同样是评传类型的郭玉斌的《萧红评传》来看.在对萧红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时也可见与葛浩文的互动.从与文学史的互动来看,正如前文所说,80年代之前的文学史对萧红的评判是单一概念化的.葛浩文试图去做的正是将萧红从这种概念化、意识形态浓厚的文学史观众剥离出来.巧合的是,葛浩文的文学史观与中国大陆在80年代中后期“重写文学史”的发现主流之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重新阐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想法不谋而合.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来看,虽然萧红仍被归纳在“左翼和左翼小说”一节中,但对萧红文学的评价和定位却是不同的.《三十年》中对《生死场》也不是将它完全定义为“抗日小说”而是对主题的多样性进行重构.此后,包括2007年出版的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更是提出“萧红的抒情小说是三四十年代的抒情小说的精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可以说文学史中对萧红的逐渐关注与葛浩文所说“萧红的作品能与时俱进,流传不朽”确实是相符合的,他有着很强的预见性.

三、结语

正如葛浩文所说:“萧红的力作将因他们历久常新的内容及文采,终久会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坛巨匠志林.”萧红的作品确实已被大家予以重视.在《萧红评传》的“传”中,葛浩文通过萧红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分析展现了萧红丰富性的一面.在“评”中,葛浩文以他独到的比较视角和文学史视野,把萧红引向世界,在文学长河中找到萧红的新的位置.总而言之,萧红在葛浩文的挖掘下已不再只是左翼作家的单一身份.她是抗日文学的草创人之一,但她的作品却不完全是抗日作品.她是有自己想法的作家,她的许多作品成功之处在于续写大事之外的生活“实质”,是审视抗战与个人生活的窗口.

综上资料: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葛浩文和萧红评传和萧红文学地位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定位本科毕业论文定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快乐老人报》健康类新媒体集群的定位和运营
秉承传统媒体的积淀、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快乐老人报在逆势中实现增长,一跃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市场化报纸之一,连续三年发行量和经营收入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创造了我国报业发展的.

杜审言佚文《王绍文墓志铭并序》考释
由于南宋时杜审言集十卷本已经散佚,致使杜审言文章竟无一留存,后世学者论析杜审言的文学地位与贡献时,只能仅就其诗歌而论 新近出土的王绍文墓志铭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杜审言唯一文章,填补了杜审言存世文章的空白,.

一口东来气太骄论姜文电影《-步之遥》的叙事和隐喻
【摘要】 电影一步之遥作为姜文“民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中大量的叙事和隐喻的段落,体现了导演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清醒的大众文化批判立场和作为精英知.

文心续铸费思量:从《小说稗类》到《文章自在》试析张大春创作理念 和演进
杨君宁(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 珠海 519082)关键词小说书写;非虚构;教化;抒情摘 要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旧作小说稗类,以分章专攻,各个击破的笔记体形式,条分缕析地对小说这一文体的各种形式和内.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