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蔡琰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与蔡琰《悲愤诗》的女性意识探析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蔡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蔡琰《悲愤诗》的女性意识探析,该文是关于蔡琰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蔡琰和《悲愤诗》和女性意识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蔡琰论文参考文献:

蔡琰论文参考文献 女性时尚杂志女性杂志女性期刊现代诗投稿

【课题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河南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共性与个性研究》(编号:2018-ZZJH-225)

《悲愤诗》同样是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蔡琰透过女性视角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身处战乱年代的悲惨境遇,深刻表现了社会底层百姓在乱世中历经的磨难1.女性意识,指的是一种女性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女性人生经历与自身特有细腻情思的充分结合.《悲愤诗》便充分表达了蔡琰的内心思想,将多舛的一生及自身对各式各样客观经历的特有情思融入其中.《悲愤诗》即便只是一首诗歌,也足以拨动数千年来文学评论者、诗歌爱好者的心弦.也正是凭借其独特的女性意识,使得《悲愤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且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对蔡琰《悲愤诗》的女性意识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蔡琰及其《悲愤诗》概述

蔡琰,字文姬,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在父亲的影响下,蔡琰从小便博学多才,是我国古代知识女性的一大典范.由于身处战乱年代,蔡琰一生命途多舛.初嫁于卫仲道,因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二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在这种遭遇下,蔡琰创作了《悲愤诗》两首、《胡笳十八拍》等文学作品,特别是表达人生感怀的《悲愤诗》,奠定了她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蔡琰的《悲愤诗》创作于作者回归中原重嫁董祀后,是作者描绘悲惨境遇、表达悲愤之情的一部文学作品,该部作品含有108句,总计540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五言长篇叙事诗.《悲愤诗》大致可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汉季失权柄”到“乃遭此厄祸”,共计40句,交代了作者自身遭遇祸乱的来龙去脉及不幸被掳后所遭受的惨痛经历,同时以“第一视角”感同身受地刻画了社会底层百姓遭遇欺压的惨痛情景;第二部分——由“边荒与华异”到“行路亦呜咽”,共计40句,叙述了自身在南匈奴生活的十余年时间里,内心满怀着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及自身终于被赎回归中原却要忍受与幼儿分离的悲痛心情;第三部分——由“去去割情恋”到“怀忧终年岁”,共计40句,描绘了自身回归中原后所见所闻的感伤,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及再嫁董祀的忧虑2.

二、蔡琰《悲愤诗》的女性意识

1.女性的抗争意识

抗争意识指的是人们不满意自身所处现状进而做出抗争以实现改变的意识.在封建社会中女性长期处在弱势地位,受到父权、夫权的压迫,由此使得女性的抗争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悲愤诗》中便表现出一定的女性抗争意识.《悲愤诗》在叙述完时代背景后,描绘出一副惨绝人寰的战争画面,在战乱年代,男人们战死沙场尚可获得一个为国牺牲的美誉,而留下的妇孺则只能被匈奴掳走,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每日以泪洗面,在惶恐不安中度日.蔡琰便是被匈奴掳走的妇孺中的一员,没有抗争的力气,倘若“失意几微间”,随即面临的就是胡兵的一番谩骂毒打,蔡琰等女性只能任由匈奴摆布,悄无声息地忍受着肉体、精神上的凌辱.

在诗歌中表达战争中女性的弱势地位已然转变成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传统.《悲愤诗》中刻画的女性形象,由于无从获取自身的生存空间,因而只能深陷于看不到终点的等待中.蔡琰作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颠沛流离,饱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凌辱.“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真实而又精准地表达了战乱年代下女性的悲惨境遇,同时也勾勒出文学史上女性作为战争直接受害者的一笔3.然而无论该部分女性是直接受害者还是间接受害者,终究难以改变自身在战争中无从抗争的处境.

2.女性的思亲怀乡意识

通常情况下,女性会被创作者赋予百般细腻的情思,在文学史上,在外颠沛流离的女性实则稀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给受众的印象大多是思念在外的丈夫、父亲、儿女等,然而蔡琰则不尽相同,她在战乱年代中背井离乡,所以形成了强烈的思亲怀乡意识.首先,蔡琰被掳后身处自身难以适应的南匈奴生活中,因而对家乡、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思念之情.“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蔡琰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父母的思念是相互统一的,即便蔡琰的父母已经去世,然而他们埋葬在家乡的故土中,此时她形成了统一的思亲怀乡意识.其次,蔡琰在异域有了自己的骨肉,在她最终盼来有人将她赎回中原时,她的孩子质问她为何要狠心抛下自己.历经一番思想斗争后,蔡琰在孩子和重回中原之间还是选择了后者,“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这种骨肉分离之痛并非常人所能忍受,蔡琰万般不舍地离开,虽然跋山涉水、舟车劳顿,也难以抑止她对幼儿的思念,想到此生再无与孩子相见的可能,无不令人哀叹唏嘘.陪在孩子身边与重回故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孩子与家乡相隔千里,使得此时蔡琰的思亲怀乡意识产生极大的割裂,在去住两难中,凸显了抒情主人公的复杂矛盾心情,这也成为蔡琰重回中原后抑郁终日的伏笔4.

3.女性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重点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生命的爱惜及对他人生命的关怀.蔡琰在历经战争后,其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有着逐渐变淡,到最终完全消亡的特征.《悲愤诗》开篇如此叙述:“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描绘的是由战争所对生灵造成的荼毒.又提到“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反映了女性被掳后,所过的暗无天日的生活.蔡琰亲身经历动乱浩劫,无声感慨道“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蔡琰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由此形成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她为百姓饱受战火磨难感到痛心,对匈奴乱杀生灵、肆意烧杀掠夺感到憎恨.然而蔡琰的生命意识在异域生活中、在骨肉割舍中被不断削弱.《悲愤诗》尾声延续了开篇的凄凉基调,蔡琰回到中原后,心里想着父母已不在人间、孩子远在千里之外、自己又将作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百忧煎熬之下,自己感到已快到生命的尽头,虽勉强生活下去,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蔡琰的生命意识逐渐被消磨殆尽.重嫁董祀之后,虽用尽心力,但终究难以成为她的精神寄托,只能抑郁地等待终日.此时蔡琰已无力再感伤他人,因为她自己也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哀怜百姓、悲天悯人已成过往.

4.女性的贞节意识

我国封建社会为女性制定了大量生存法则,如《周易》中的“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仪礼》中的“妇人有三从四德,无专用之道”等.在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下,“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在蔡琰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初嫁河东卫仲道,丈夫离世后蔡琰便住回娘家,毅然守住自身的贞节,后来由于战乱使得她于匈奴,贞节不在,这也成为蔡琰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传统观念的压力及内心深处的折磨,使得蔡琰这位知识女性难以喘息.因而,《悲愤诗》第一次以再婚女性的角度建构了女性重嫁的内心思想——“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充分表现了再婚女性对自身身世自卑、忧虑的心理.蔡琰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努力地扮演着妻子的角色.《悲愤诗》描绘了再婚女性痛苦的内心世界和背负的精神枷锁,作者对再婚女性复杂心境的刻画,同样为我国文学史开创了先河.每一个再嫁的经历背后都反映着女性的不幸与苦涩,对于蔡琰来说,两次重嫁她都是身不由己.第一次重嫁给匈奴左贤王是迫不得已,第二次重嫁董祀也非己意.在守节与男权面前,蔡琰无从选择,重嫁董祀后,她深感悲剧人生无从解脱,没有终极,不得不发出“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的沉重哀叹.

三、结语

总而言之,蔡琰在《悲愤诗》中深切描绘了她可歌可泣的悲情一生,她以女性特有视角表达了战乱年代对被虏人民苦难生活的人文关怀,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抒怀感叹,具有史诗的气质和悲剧的色彩.因而,相关学者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对蔡琰及《悲愤诗》进行深入分析,对蔡琰、《悲愤诗》及其女性意识展开多角度的有效探究.

总而言之,这是适合蔡琰和《悲愤诗》和女性意识探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蔡琰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蔡琰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压抑、反抗、突破从《冰雪奇缘》生态女性主义诉求看电影媒介的现代主义
2013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3D动画冰雪奇缘(英文片名Frozen),是迪士尼成立90周年的纪念大片,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 该片包揽了2013年度金球奖、安妮奖、奥斯卡的最佳动画长片,主题曲Let.

和杜甫《北征》诗比较看蔡琰《悲愤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蔡琰是建安时期杰出的女诗人,她的五言体悲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女子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它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杜甫的奉先咏怀、北征……五言叙事诗深受蔡诗影响 关键词蔡琰;悲愤诗;特色.

笔法圆润纵逸畅达蔡襄《入春帖》赏析
在“宋四家”里,蔡襄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辈分最长、年龄最大,却排名最后 苏轼论蔡襄书 “欧阳文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 ’此为至论 言君谟.

自我认知的迷思:《依然爱丽丝》女性意识探析
依然爱丽丝改编自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莉萨·热那亚的第一部小说作品我想念我自己,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阿尔茨海默症是在1906年首次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发病学家AlzheimerAlo.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