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儒家论文范文例文 与用儒家人文理念构筑社区精神共同体福建泉州聚龙小镇和实践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儒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用儒家人文理念构筑社区精神共同体福建泉州聚龙小镇和实践,本文是儒家方面论文范文集跟理念和儒家和共同体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儒家论文参考文献:

儒家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精神论文护理人文关怀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文/车凤

作者简介:车凤,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在校开设《儒道经典与人生智慧》课程,近年来为多家国学教育机构、书院、房地产企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研究课题《社区文化对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影响研究》.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民政部、、共青团等共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到2020年,拟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两百个,建设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六百个.

谈到德行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通俗地说,国外有教堂,古代有祠堂,而今天的国人所受的大部分教育则在学堂中完成.事实上,学校教育中知识教育和人格养成的不平衡早已有目共睹,在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社区教育的命题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社区教育内容,以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为出发点,以儒家人文精神融入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应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重点.

“社区”这个词汇,最初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二战后,德国面临如何快速建造大量居住建筑,以解决战后的居住问题.为了加快设计和建设周期,他们将人们在住宅中的行为抽象为吃饭、睡觉、会客、如厕四种基本活动,并据此进行空间组合,继而形成标准的住宅户型.谁也不会想到,这种住宅、房子的模板最后会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居住生态.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讲到过,轴心期之后“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复兴,总是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的动力”.因此,在21世纪这个所谓的“新轴心时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儒家人文精神的影响力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家向来注重对人格的引导和教化,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又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首先肯定人性本善,进而又非常明确地指出——如果一个人不能不断地自省和护养自己的良知,就很容易堕落到动物性的一面,而无法保持内在的光明,即无从“明明德”.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精神性、反省与觉知,而对于一方水土、一个群体的文化建构和精神建构则要不断地通过化育人心的方式来进行.这也正是《礼记·学记》所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2016年9月11日,《人民日报》用一整版探讨了“推动儒学融入现代社会”的主题.事实上,近些年来很多对中国文化抱有情感和信心的有识之士一直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和推动这种“融入”,而位于福建泉州的聚龙小镇就是这种实践的一个典型.创建九年以来,小镇一直以儒家的“仁”和“信”等核心价值塑造小镇文化,逐步建立起一种充满儒家精神特质的社区文化和邻里文化.如今小镇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社区教育典范,并把这种影响逐渐辐射到了省内乃至全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商业文明、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随着中国城镇化、都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们所处的社会逐渐从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的交往模式,城市中大量“单位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而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人”又不断向“社区人”转变.个体不断走向“原子化”状态,人与人之间不再像以往乡村中国那般鸡犬相闻,彼此熟稔,城市社区中住对门却素不相识的情况比比皆是.鉴于这种经济和文化背景,聚龙小镇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打破没有人情味的都市生活圈”“这里没有陌生,我们亲如一家”的明确目标,旨在呼唤人们重建人与人的信任和温情.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社区虽然理论上是社会管理体系的最基层单位,但是对居民的组织和整合作用普遍薄弱,教育功能就更加谈不上了.事实上,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同时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人内在的民族性格.与西方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和距离感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亲密关系中的成就感、满足感,亲近和热情似乎与生俱来,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情味”.

中国文化和哲学向来注重群己关系,人生活在社群中,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群体中的一员.群的价值,就是把个人作为群体的一分子,换言之,个人的发展与群体的发展相统一.在群体发展中求个人发展,同时个人也对群体尽一份责任,这就是“群己统一”.在这种社区的框架之下,有没有可能保有、延续一些中国式的情感互动和人际关联呢?如果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前提就是用某种方式将人们聚集起来.用时下比较流行的用语,叫作“社群聚集”.

如今人人都患上了一种叫作“手机依赖症”的病,即使亲友相聚的时候每个人依然还在不停地查看微信、刷朋友圈,但是这种浅层的信息获取却并不能够解决人们内心的孤独.2011年,教皇本尼迪克特十六世曾用这样一句话警告过世人:“虚拟世界中的联系不可能,也绝不会代类间最直接的联系.”社区理应承担起过去单位的组织和凝聚功能,建构更加和谐健康的人际互动模式.哈佛大学有一个“成人发展研究”项目,也叫“格兰特社会适应研究”,该研究最重要的结论之一就是:“生命中唯一真正重要的事就是你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亲密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联系可以让我们保持幸福而健康的状态,这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过度惦念着功成名就的人,或是人际关系淡漠的人,幸福感都比较低.”

日本社会学家、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强调“购物使人幸福”时代已经终结,人们更多的是询问除了物质以外什么才能让人变得幸福.“买买买”已经不能再带给人幸福感,带来幸福感的原因变成了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编者按:从购买中走出来,既需要一点勇气,也需要一点智力,但是或早或晚,人们一定会想象并迎接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如果说道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讨论的核心正在于人与人的关系.

聚龙小镇的“仁爱”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社区内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邻里之间、物业和居民之间,大家彼此以“家人”相称,社区的文化生态总体上建立在“家文化”的基础上,居民们共同的家园就是整个小镇.《大学》强调人格修养的次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步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爱家人开始而达到“泛爱众”,是最自然也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小镇推广儒家“仁”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落地,恰恰因为把家文化及邻里和谐做到了前头.在这种和谐利他的氛围之下,人与人的相互关怀才是自然生发的.

因为这种家文化的塑造,居民们不再只以自家百十平方米的居室为家,而把社区的公共区域也当成了家.以三两户邻里、以单元或整栋楼为单位的“邻里”宴就慢慢成为了常态.小镇的公共空间设有“邻里情厨房”,可容纳三十至五十人,供大家做饭和聚餐.而每逢春节、中秋节、建镇纪念日等重大节庆,则会由小镇物业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上千人规模的邻里宴,这一特殊的“群体狂欢”多年来已经成为聚龙小镇的一道人文景观.在这种聚会上,人们的社会身份不再重要,没有人在意功利的社会标签和名片上的身份地位,大家都成了一个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

人们爱镇如家、以镇为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自发自觉地转化到行动中.目前,小镇居民自发组建的公益社团就有“爱心义工社”“文明督导团”“老兵服务队”“爱心顺风车”等,邻里之间互助互爱蔚然成风,经常会有某一住户自发购买上千斤蔬菜水果与邻居共享的事情发生,令小镇之外的人大呼不可思议.

正因为“家”的概念从室内推延到了整个小镇,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就会真实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不管熟识与否,人们在路上偶遇总能够主动微笑问候.居民对于社区中的一草一木都有自发的爱护之情,每天在园区散步时,大都能够主动捡拾烟头垃圾.2016年6月,当社区的公共水域聚龙湖因为蓝藻的影响而要放水清淤时,连续二十天,每天有几百名业主自发地加入这项义务劳动.

孔子说“仁者爱人”,又说“克己复礼”.如果说人文化成是聚龙小镇最美的风景,这风景不仅表现为邻里之间的友爱与温情,更体现在每个个体的自律和克己.在“仁”以外,小镇对于儒家之“信”的挖掘和贯彻也非常值得一提.

社会学家齐美尔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有人们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现代生活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诚实的信任之上.”“信”是“五常”之一,孔子认为对一个国家而言,“信”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国防和粮食——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其实包含着两个不同维度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际交往中的信守承诺,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信任;另一方面则是一个人“诚”,诚意和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小镇的诚信,守信,体现在人与人日常交往的方方面面.小镇中没有住户在窗户外安装护栏,居民的家门钥匙经常就放在门口的脚垫下,或者存放在物业管家的手中.在大城市里,没有人能够做到随时开门迎客,款待任何来访者,但在聚龙小镇,随时去邻居家串门甚至吃饭是一种常态.“爱心顺风车”这样的公益项目,之所以无法在社会上广泛推广,根本原因也在于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不足.而在小镇里,居民自发建立起“爱心顺风车”组织,注册会员车辆接近五百辆.邻里之间的充分信任,使得大家在存好心、做好事的时候少了很多顾虑和隐忧.

聚龙小镇近两三年以来逐步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自助消费模式”,呼唤诚信消费、自我管理,先后开设了“信用良品店”“聚龙会客厅”“来去空间茶馆”等八家既没有摄像头、也没有收银员的消费场所.店内所有商品明码标价,在出门处设立开放式的收银箱,由购买者自己付款、自己找零,碰到没有带钱的情况还可以在店内的小黑板上记账,待方便时前来还钱并擦掉自己的名字和钱数即可.

《中庸》有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一个君子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唯恐有失.这种慎独的本质其实正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诚信”.真正的君子最看重的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自己内心的安宁.从这个意义上讲,聚龙小镇在诚信引导方面已经远远走在了前列,一旦自律可以实现,他律和法律就不足为议了.

小镇经常举办各类传统文化的讲座,日常的“经典诵读”组织、“读书会”等也常常探讨儒家人文精神,人们在小区的各种景观处也能够看到一些古代经典语录.这些都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熏习.梁漱溟先生曾说,“道德比物质更有力量”.小镇用自己的方式化育人心,倡导一种非物质、非功利的道德生活,这也正是儒家气质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

九年以来,聚龙小镇用“仁”和“信”来化民成俗,塑造人心和习惯,用家文化与邻里和谐作为德行的生发点,将社区教育建立在情感凝聚的基础之上.这充分体现着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内在宗旨正是“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让人民认识到犯罪是可耻的.而道德引导和化育可以让人民懂得道理,犯了错误则感到耻辱”.

所谓文化,应该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应该体现在以共同价值观塑造积极健康的群体意识.聚龙小镇本是一个社区、一个家园,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它不像学校那样的教育机构,被所有人赋予教育的天然使命.但是聚龙小镇与其他社区显著的不同,正在于它有一种自觉自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教化和影响这个社区里的每一个人.换句话讲,小镇致力于创造一个让人明德崇德的整体氛围和现实环境.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这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不仅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广泛地讲,它更应该是每一个个体对于他人所产生的影响和改变.在社区教育中同样如此.用一种崇德尚义的群体氛围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居民,良善之心就有可能在更多的社区固化下来,并且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那么社区文化就是一个社区共同建设、积累和引导的集体人格.用儒家的人文精神塑造社区文化,进而形成一个稳固的精神共同体,或许这正是一个人文小镇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编辑 曾繁田)

归纳上述:此文是一篇关于经典儒家专业范文可作为理念和儒家和共同体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儒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儒家伦理对中国人尚武精神遏制的价值再议
摘 要在西方体育话语体系内,中国属于体育未发育成熟的国度 中国体育人的前身是先秦时期的武士群体 儒学在确立了统治地位后,尚文轻武的教化性力量导致中国武人处于社会低位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崇尚文武兼用.

社区精神康复模式:少数派的回归
精神疾病正在成为中国公共卫生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而以患者为中心的社区精神康复模式或许有望改写这一困局 近日,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中枢神经产品事业部副总裁朱益飞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对患者本.

共享理念下社区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策略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来,我国学习型组织建设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社区教育作为最基层、面向学习者最广泛的学习型组织,也蓬勃发展起来 国家中长期教.

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乡土性社区精神共同体的培育
赵定东l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是乡村大国,乡风文明是中华民族国民性的重要体现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乡风文明表现为乡村熟人社会中以家训村规为主要内容的宗族、宗法制度下的道德内化和道德他律,如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