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民族音乐学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历史民族音乐学理念下的南音学术范式转型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主题:民族音乐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0

历史民族音乐学理念下的南音学术范式转型,本文是关于民族音乐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理念和南音和学术研究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民族音乐学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学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学论文题目音乐学论文范文音乐学论文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吴少静

80年以来学界对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讨论,经过几十年的学术积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同一乐种,同一音乐文化持续参与人数之多,学术成果之丰富,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也属罕见.但是随着音乐学界已然从“单纯音乐本体研究”转入“作为一种文化的音乐研究”的研究转型中,南音文化阐释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薄弱,换言之,进入21世纪以来南音研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历史民族音乐学(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也被译为“历史音乐人类学”,主要强调将音乐事象“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研究的思想理念,目前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力量,受到中国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受到历史民族音乐学思想理念的影响与启示下,本文借用范式的概念,对南音在尊重音乐原生术语的基础上已经建构起来的一套具有自身逻辑结构与内涵思想的学术研究范式进行再审视,尝试用历史民族音乐学的新视角与思维理念对南音的“历史内容”与 “田野工作”赋予新的内涵,促使南音书写模式、研究方法、思想理念的转变,进而推动南音研究范式的转型,提升南音学术研究的学术价值.

一、“单纯的南音本体研究”范式

美国科学史研究专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提出“范式”理论,在科学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极大反响.随后艾布拉姆斯提出范式中“四个要素”?譹?訛理论,同时指出相关文艺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挑选一种要素作为核心概念构建理论体系.“范式”及其核心概念“要素”为我们考察南音学术研究范式带来了启发. 1.范式的“要素”——原生南音术语建立:“术语——是构建特定语境的最小单位,术语规范化是学科发展的前提,也是学科成熟的标志”?譹?訛而且术语的选择不是人为的,是在学术研究积累过程中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一般而言,学科最初学术术语的混乱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南音研究在赵沨、黄翔鹏、何昌林、乔建中、王耀华等中国老一辈有素养学者的学术带领下,在中西音乐文化对话语境学术潮流中,一直坚持尊重并选用地方性音乐原生术语,从而逐渐在与西方乐理对话中形成自己的音乐术语体系.

经过三十年的学术积累,这些南音术语的含义与用法释义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并广泛沿用至今.南音术语的选择,是南音学术研究共同体集体维护的行为.因此南音原生音乐术语的学术研究积累与规范化,成为“单纯的南音本体研究”范式建构的基本“要素”.

2.“南音本体研究”范式:1949年以前南音的研究以指谱、乐器演奏方法为主,相关研究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1980年至1989年,在中国老一辈音乐学者赵沨、何昌林、王耀华、孙星群等人的带领下,南音研究以历史研究为主线,主要深入探讨了南音的历史渊流,乐学术语、工ㄨ谱、乐器、曲牌、宫调、旋法、腔韵、乐曲结构、美学、声乐演唱等内容,取得了一系列乐学宫调理论丰硕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以“音乐本体”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学术研究以南音的音乐本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源流、乐学、乐器、传播等四个要素成为构建南音学术理论体系的核心,四种要素可以任意地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要素构建研究角度,从而在“要素”基础上界定了南音研究范围、内容与理论规则,建构了南音学科理论框架,形成了以南音音乐术语为基础的“单纯南音本体研究”范式.

二、“作为一种文化的南音研究”范式

受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学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开始关注“南音文化”,从对民俗信仰、宗教祭祀、侨乡文化等南音生存文化土壤的研究,到南音传承研究中对南音民间文化属性的论述以及相应生存状态的探讨,文化场景常常作为南音背景描述,

但范式的更迭危机重重.

1.范式观念的萌芽:1989年王耀华、刘春曙合著出版的《福建南音初探》代表一个时期的南音学术水平,该著作体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音乐学强调“音乐是一种文化”的学术思想观念,该书上篇从“音乐本体”出发,深入探讨了南音的乐语、乐谱、乐器、宫调、旋法、歌法、腔韵、结构层次等,特别是作者将南音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中进行整体结构视域下的思考.下篇从“音乐与历史、文化关系”等视角对南音进行“考辩”,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对唱词故事、记谱法、管门、兜勒声进行考证.同时将南音这一特定乐种置于福建民间音乐、闽南民俗生活当中予以考察.这些研究都是以往南音研究甚至是中国乐种学研究所没有的,在音乐本体研究中以南音原生性音乐术语为基础,对南音生存环境、人文背景的关照体现了从“单一音乐本体”与“文化中的音乐”并置研究的音乐人类学学术思想.该著作成为“作为一种文化的南音研究”范式的萌芽,为后来的南音文化研究

提供重要的范式叙述模式,影响深远.

2.南音乐事术语的建立:泉州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古城之一,是南音的发祥地.清代以来,泉州南音曲馆班社遍及城乡,鲤城区著名的有“绮竹轩”“灵裳堂”“升平奏”“回风阁”等曲馆,馆阁的乐事活动主要有起馆、倚馆,馆阁之间的拜馆、探馆,拼馆、整弦排场等,有“祭郎君”“祀先贤”的仪式信仰活动.民间迎神赛会、岁时节日、婚丧喜庆之际的“踩街”均离不开南音乐事活动,这些世代承袭的习俗制度逐渐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在构建南音学术话语体系中,乐事术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民族音乐学理论话语体系中,“音乐事象”一词事实上就是一个与“音乐是一种文化”“音乐是声音、概念、行为之总合”等表述内涵相通、相近的术语,甚至还可以说是这些概念表述的“母源”话语,相互间的义理基本一致或相同是不言而喻的.2000年以后,在“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观念下,南音研究者对相关南音乐事活动给予从未有过的关注,以南音为核心与闽南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综合性乐事术语得到建立,使南音学术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更加顺畅.

3.范式的更迭:“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只是一段时期的知识积累.科学家们努力扩展的是此时盛行的“范式”.这种科学的工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反常事例”(Anomalies),或者出现某些事物是这个流行范式所无法解释的.如果这些现象不断增加……最终会导致科学的革命.于是,一个新的主流范式便会出现,新“范式”的发展又向上一个范式一样重复循环运作.

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Alan P.Merriam)的“概念、行为、音声”及蒂姆斯·赖斯(Timothy Rice)的“历史建构”(historical construction)、“社会维护”(social maintenance) 、“个体创造和经验”(individual creation experience) 三维模式引入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之中,中国音乐学界在音乐人类学理念的带动下也开始“音乐”与“文化”的研究,受学术界的影响,南音研究从研究“南音本体”开始转入对“南音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南音传承、保护与发展的文化研究,对南音乐人、馆阁乐社、乐事活动的关注.但遗憾的是,南音“文化”的话题虽然不断,但是相关讨论主要是为了传承、推广、传播南音,对于闽南文化与南音音乐本体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研究十分薄弱.南音学术研究在“单纯南音本体”到“作为一种文化的南音研究”的范式更迭中,显现出危机.

三、“历史民族音乐学”理念下研究范式转型思考

对 “单纯的南音本体研究”及“作为一种文化的南音研究”范式进行再审视,南音的音乐本体研究依旧是传统南音研究的优势,南音作为一种音乐文化事象仍旧是南音学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如何将音乐形态研究与文化事象研究相互结合?基于历史民族音乐学理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当下南音“历史田野”活态考察与南音“新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建立起南音历史与现实的纵横坐标,促使南音在描述修辞、研究方法、思想理念等方面的完善,促进南音研究范式的转型.

1.“历史民族音乐学”理念:一般而言,民族音乐学主要关注的是“共时”研究,而音乐史学则主要关注“历时”研究.历史民族音乐学作为一股新兴的学术力量,开拓了研究对象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以及思维模式.在西方“历史民族音乐学”思想的影响下,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音乐学者也开始对“民族音乐学”可能存在的历史视角展开思考与探讨,其中以项阳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以洛秦为代表的上海音乐学院团队,两个团队在学术意识与学术持续性中相互差异、侧重不同,但特色均显著.

以项阳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以中国传统音乐及史学研究的实践者接纳了西方民族音乐学有关“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并给予新的阐释,主要侧重于从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向历史的延伸.在项阳对乐户与乐籍制度这一研究对象长达二十余年的调查与研究中,认为民族音乐学者在田野调查实施和运用的层面上存有诸多的遗憾,许多研究对象明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多数研究成果所反映的依然是更多停留在以往以共时为主的层面,看不清与历史的内在关联,通过传统、田野与历史的“接通”,宏观把握微观研究的学术理念,从理论高度上提出了将田野与历史接通的研究意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历史民族音乐学理念,洛秦尝试在昆剧、上海城市音乐、宋代音乐研究、国立音乐院等研究对象的研究工作中展开实践,并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史学研究以新的理论内涵思考,侧重在历史研究层面上对音乐文化的“田野”阐释.同时他在学术研究实践与上海高校E音乐人类学研究院建设过程中,对“历史-音乐人类学”思想理念赋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将这一思想上升为“研究范式上的突破.洛秦用“新史学”的观念,以“叙事与阐释”为理论核心,针对历史学与人类学“整合关系”中的“音乐田野”展开研究范式思考,提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挑战音乐史的研究范式.

2.南音学术研究转型思考:如果我们重新对“单纯的南音本体研究”及“作为一种文化的南音研究”范式进行再审视,发现两种范式仅侧重对南音的“历时”或“共时”研究,但较少有两者接通的案例.在历史民族音乐学理念下,对当下活态的南音进行历史田野的历时与共时性研究,不仅将其放置于音乐文化背景中考量,还应同时关注南音历史发展演化的过程,从目前学术界研究发展趋势,南音学术研究可拓展的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的理念记录南音田野文本:田野文本主要包括音响、影视和文本档案.以往民族音乐学认为仅限于音乐的收集、记录与整理的研究属于一般研究,未对这种建档方式形成认识上的突破.记录“节目”的取向和记录“历史”的取向必然影响档案管理的规范”.较有代表性的有张伯瑜《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考察》、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等.历史是一种时间的概念,当下的田野在未来的某个节点也就成为了历史,因此记录当下实际上也是历史的一种描述行为.用“历史”的理念记录南音田野文本,将田野具体的、即时和鲜活、动态的生活或南音表演过程用文本形式客观描述,用音响、影像与影视手段记录、展示和诠释南音文化.

(2)南音宗教仪式音乐的“历时”性研究:南音与佛教、道教有着极深的渊源,南音中的【兜勒声】【普庵咒】均与佛教有关.闽南民俗宗教仪式中都少不了南音的身影,南音“仪式”除了人们熟知的郎君祭仪式,还有三奠酒仪式,在闽南民俗婚嫁仪式,在佛教、道教等宗教仪式,在回族与汉族等不同族群丰富的仪式生活中随处可见南音的身影.南音研究还可以从宗教仪式中考察南音的历时性、从人的角度、以仪式音乐的观念和眼光去研究南音文化.

(3)南音口述史的实践:音乐口述史即如何通过口述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现象在历史变迁中的共时性状态,一方面音乐的历史常常同语言历史一道共同记录了早期人类发展进化的历程,如《英雄史诗》《过番歌》等,另一方面亲历者的记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传统音乐传承历史的内在脉络.如何在历史变迁中理解传统南音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当前的存在状态?笔者认为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以音乐口述史的研究视角将南音置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空间维度,将南音传承人的代表写入南音历史,将口述史引入南音研究,对民间活态的音乐文本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

合研究,这对于南音近代历史研究会是新的突破.

(4)历史音乐民族志的阐释文本:南音 “田野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互为阐释文本,是从整体的认识下达到对南音这一研究对象多角度、多维度的立体宏观成果.借助于共时性资料对特殊历史事件进行功能性或结构性的个案研究.研究现存的音乐事象时常常有一种历史文化意识,针对在田野考察中可能存在的历史视角发掘藏匿在纸堆史料中与现实生活中遗存的音乐事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从而让封存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当下活态音乐“描述”达成“一致”,从而互相支撑、互相验证.新的理念要求将“历史”与“文化”的眼光带入到南音田野考察中,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待田野考察,将现在的田野资料构建出“历史的田野”或“田野的历史”的多种可能.

南音的历史价值与博大精深的乐学内涵,我们有目共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南音在中国音乐史及传统乐学理论的作用?历史民族音乐学借鉴了历史人类学、历史民俗学的学术思维、学术观念,以现存音乐田野调查研究为基点,在历时的研究中探讨音乐产生的历史过程从而达到对现存音乐现象的共时性思考.通过历史的视角,将南音音乐本体研究整合到“南音作为文化去研究”,促进南音学研究向音乐史、戏曲史、古代交流史以及汉语言发展史等学术研究范畴与内

容拓展与深化,以期提升南音学术研究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剑平《人文社会科学术语译名的规范化问题》,《外语与

外语教学》2007年第8期,第51页.

[2] 伍国栋《音乐形态 音乐本体 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 个关键术语》,《中国音乐学》

2010年第3期,第67页.

[3] 丘海雄、严祥军《范式与社会学理论的整合》,《中山大学学

报论丛》1994年第3期,第1页.

[4] 洛秦《叙事与阐释的历史,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

写》,《音乐艺术》2014年第1期.

[5] 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厦门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第112—115页.

[6] 杨晓《历史证据、历史建构与历时变迁——仪式音乐研究

三视界》,《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第27页.

① 艾布拉姆斯在《 镜与灯》中提出构成文学理论的四种要素是作品、宇宙、作家、读者,它们构成了“艺术批评的一些坐标”.

[本文是2015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明清以来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J2015B178);2014年度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南音文化在“一路一带”的传播传承拓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DZ044)“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南音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泉州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1月启动)阶段性成果之一]

吴少静 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南音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刘晓倩)

此文评论,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民族音乐学本科民族音乐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理念和南音和学术研究方面论文范文.

分析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特点以蓝衣壮歌为例
【摘 要】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对民族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以广西蓝衣壮族民歌为例,分析了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特点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区域音.

中国传统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关系
一、中国传统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具体概念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之前,但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名称 直到20个世纪60年代,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研究对象才慢慢确定,并称其为民间音乐研究 在之后的研究当中.

民族音乐学在人类学中的体现
一、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的内在联系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建立在对比音乐学基础之上的,对比音乐学研究产生于上世纪,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欧洲音乐 这种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学的研究,西方研究者认为,人类的始祖出现在今.

关于民族音乐学中的乐谱
【摘 要】乐谱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乐谱形式,而工尺谱就是其中之一 学习工尺谱可以使我们解读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及其乐学内涵,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了解到中国民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