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教学模式硕士论文范文 跟新时代立德树人和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教学模式探究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教学模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0

新时代立德树人和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教学模式探究,本文是教学模式类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和教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探究和树人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教学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新时代教育杂志新教育时代杂志新时代新青年论文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塑造了新一代的大学生,这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要求,以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构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文化;思政课;立德树人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做好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第一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对形势和学生的清醒认识,探索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可行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新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互联网+”时代与青年大学生

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人类社会事实上发生着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如生产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制造了各种原有界限的模糊化.互联网技术的诞生,更是将科技、文化、制度等连接在一起,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结构新形态,而这种变化还在迅速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阐述了知识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互联网+”将可能或不可能的生产或社会要素进行了重组与建构,几乎挑战了一切的传统行业生存模式和一切的传统观念思维,各种资源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力图得到优化和集成的配置,生成了扁平化、多元化、碎片化的社会概念.同时,国家、民族的概念和界限被淡化,群体和个人的力量及其价值有了新的考量和评估标准.从现实意义上,个人力量及个人价值在新技术条件下空前释放,获得了更多平等而充分的展现,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创造力与自我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具体表达,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政课教学探索着眼于对”人“的把握和理解,这既是思考的逻辑起点,也是开展工作的现实基础.这要求正确认识现实的”个人”——大学生,当下的大学生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一方面,从科技哲学的维度,他们被认为是最接近信息原住民的信息移民,有着明显的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印记.他们注定与科技同成长,更容易接收新技术、新平台等新事物并能较快较好地适应掌握,摆脱了过往发展起来的专业屏障和权威标杆的路径依赖.信息大爆炸,网络化和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革命,有着挑战传统和企图主导大众意识的行动,使“非主流”或说“亚文化”凸显了强烈个性化,在缺乏有效引导时,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个体自我主观认知的结果.另一方面,当下的青年大学生还是伴随着国家逐渐强大、进入有所作为新时代的一代.他们的成长记忆中没有太多的物质匮乏和社会艰辛的印记,对国家发展更自信,对未来更憧憬,对道路选择更开放,他们在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上有着跟前辈不一样的理解和判断,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呈现多元化.因此,虽然他们关注国家发展和个人命运的依存关系,关注社会发展给予个人的机会和平台,但更相信所见,更看重事实,更重实践和参与,以证明对真理的认知.思政课教学本应关注青年当代大学生特点,从客体需要来探索教学有效路径.但从课程的角度而言,高校思政教材中的理论大多已在学生中学阶段作出介绍.诚然,大多时候,学生只是自以为懂,并未深入理论的逻辑层面进行理解,然而现实中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方式单一,教学资源有限,缺乏新鲜感和互动性,无法吸引当下的青年学生深入理论.

二、以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为核心确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

立德树人,所立为何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中国道德理想的引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冯友兰先生曾指出:“中国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②中国精神是有别于西方的超*价值追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自信危机,也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认同危机”.国人只有承继古人对道德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才能成长为民族复兴的力量.

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体现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③因而,它必然要求以此为基础,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方案.

中国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上必须牢牢抓住体现中国性的自身历史和精神文化的关键上,即阐明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历经五千年而不败的历史原因;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遭遇种种困难险境而仍能傲然站立的内在逻辑.换句话说,在理解和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和灿烂文化中须秉承中国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中华儿女的国人品格和价值观.如此,新时代的人才以自信的姿态和具有创造性的力量面向未来的社会和全球挑战.

三、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构建立德树人的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要求.高校思政课教材虽有适时调整,但限于篇幅,教材的内容编写重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呈现.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理论进行精准掌握和诠释,如将经典著作带入课堂,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训练,使其从中学阶段的了解理论水平迈向解读理论甚或实践理论的更高层次.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多元思潮以其浅层化、具象化、感性化、鼓动性的传播形式挑战着传统思想传播方式.思政课教学必须要找到应对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认识海量信息、明辨是非、独立思辨的能力.

实践是解决问题之根本.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增加和落实思政课实践课时的相关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社会实践容易浮于形式,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拓展实践内容的程度和深度.学生一般需要在学校所在地区生活学习3—4年,客观上具备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实践环境.高校可依托所在地区的不同特点,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发挥其教育功能,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

地方特色文化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是当地整个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客观存在,体现了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中华文化从夏商周以来传承连续,从未中断,本身就是一部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融合史,中华文化和地方文化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高校通过与当地相关开展研究合作,执行具有可行性的项目,两者相互带动、协同发展.从了解当地历史渊源和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了解并认识中华文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及相关国家政策制度的变迁影响.

地方文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珍视的资源.首先,依托地特色方文化,可以建立地方特色文化或人文精神研究实践基地,有助于大学生明德,习得民族的“精气神”.如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广东沿海,是一个融合南粤文化和客家文化及改革开放发展时代精神的地区,当地有许多的名人典故、历史遗迹、传统村落和各性质馆所,定期举行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学校思政部在该地建立了4个教学基地,涉及当地历史和近现代革命、城市整体文化展现、法治发展实践等方面项目.这些基地都是就近文化资源,可见可触摸,具有亲近性、说服力.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引介绍,能快速找到一个认识国情民情的切入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讲授相关史实时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地方课题,学生可到基地或相关地点参观调研,发掘当地历史,了解当地传奇人物和革命先烈事迹,从一村一镇认知中国历史的悠久,从当地宗教神话故事和名人事迹感受到民族性格及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而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以当地社会发展变迁状况作为调研对象,既可到当地相关部门查阅数据,又可直接对附近的居民和村民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形成真实可信的报告.调研对象统一,也便于教师作出比较和理论分析指导.事实证明,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认知和领悟.其次,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利用“互联网+“时代技术新形态特点,可建立学生自组织及自媒体,实现思政课影响的最大化与具体化的统一.思政课是直接面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影响一般限于科任教师和与其直接相关的班级学生,互动单一.当下的青年大学生是具有探索性和行动力的一代,他们热衷于了解和传播各种信息,也热衷于通过个体实践进行检验展示.借助“互联网+”的系统,将课程与网络相结合,是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这种尝试突破了课堂和教材的时空范畴,如支持引导学生建立时政类自组织或学生社团,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策划相关活动,发掘和调动同龄人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足以产生足够的话题影响力.比之当前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信息传播的问题和弊端——由于社会热点和观众(围观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片面性和不可控性,以地方文化活动或地方政策法规作为研讨对象发起的校园活动,通过自媒体进行发布,能争取更多的关注者和参与者,进一步扩大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建构的引导及影响力.当然,思政课教师在学生自媒体发育过程中自觉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资料和相关地方特色文化介绍.最后,这还可以作为课程考核的评估标准,不断积累经验教训,改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

综上,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应反映时代变化、人物变化的需要,思政课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建构的“立德树人“教学模式,增强了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延伸了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文注释

①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31+16.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该文点评: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教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探究和树人方面的教学模式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演讲,搭建立德树人新载体
近十年来,我校始终探索和实践着一个立德树人的新载体——演讲 “ 演讲”并非狭义的演讲活动、演讲比赛,而是一门系列课程 2008年3月,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

医学生立德树人培育中的新媒体运用
摘 要运用新媒体推进研究生立德树人培育工作有很多优势,对提升完善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求的教育平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为医学研究生立德树人的培育带来了良好机遇和全新挑战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

以立德树人理念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一、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学生存在认知误区当前,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立德树人育人观的理论阐述
立德树人育人观的理论阐述常红娟(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100)摘 要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指出,立德树人思想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