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现实意义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论加缪《局外人》中的荒诞人形象的现实意义以默尔索为典型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现实意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1

论加缪《局外人》中的荒诞人形象的现实意义以默尔索为典型,该文是现实意义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加缪和默尔和《局外人》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现实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现实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人物形象论文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提纲大学生理想和现实论文论文索引号是什么

俞佳文 宁波外国语学校

摘 要: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中揭示了一种人生的真实境遇,即荒诞.默尔索作为全书主人公,正是一个荒诞人.他没有接受世俗建构的价值体系,而是选择了义无反顾地生活.本文基于此书,旨在阐明荒诞存在之合理性以及荒诞者之反抗的意义.世俗价值默认对于荒诞乃是无能为力的,其对人生本质形而上的遮蔽恰恰引导荒诞者走向穿越荒野的漫漫长途,而最后的终极意义,仍须荒诞者自己寻找.

关键词:加缪;默尔索;荒诞;荒诞人;世俗价值;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80-03

加缪在他的论著《西西弗神话》中提出了一个“荒诞人”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加缪的解释是:“是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又不否定永恒的人.他并非对怀念一窍不通,但喜爱自己的勇气和推理胜过怀念.勇气教他学会义无反顾地生活,教他知足常乐,而推理教他认识自己的局限.虽然确信他的自由已到尽头,他的反抗没有前途,他的意识已经消亡,但他在自己生命的时间内继续冒险.这就是他的能力范围,就是他的行动,他审视自己的行动,而排除一切评判.对他而言,一种更加伟大的生活不能意味着另一种生活.否则就会不诚实了.”[1]而在他的文学作品《局外人》中,他塑造了默尔索这一典型的荒诞人的形象.而这一形象恰恰体现了加缪所言的荒诞者对一切价值与评判的一种背离,以及一种“诚实”的追求.本文试图从荒诞的起点,世俗价值的无效性的角度尝试解读默尔索这一人物形象,并揭示此形象的深层意义.

一、荒诞的起点

加缪的《局外人》揭露了人生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荒诞.荒诞从何而来?当人超越日常生活,冷静地去观看这世界,便会直面许多问题:为何我面对着眼前的人、事以及一切?为何一切像是突然就发生并且已经结束了?为何我现在在做这件事?……人像是茫然间便被赋予了生死、赋予了思想的能力,茫然间被置于这世间.正如人的起点与终点(生死)不可选择,人生的过程也不可选择.当人真正地意识到人生的偶然性与不可预知性地这一真相的时候,会对世俗的价值预设产生某种怀疑,这就是荒诞的起点.

许多的价值在现当代被反复提及并推崇,如*、法律、知识等,并基于这一些价值构建起人类社会的价值谱系.世俗的基本价值设定就是:人生应当追求某一些特定目标、而此追求是可以被把握的.这是一种看似完美的设定,设定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倡导通过求知来把握其人生、实现其目标.人们推崇博学之人,宣扬要保护文化,并认为艺术、文学、哲学中有人生的所谓财富,“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哲学或是文学、艺术,其意义不在于搬弄文字、符号、图像、术词的是非,不在于做一种高级的语言或是图画、声音的游戏,而在于其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原本,文艺与哲学的本来面貌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终极目的而成立.但大多时候,出于传播的需要、处于符合大众欣赏品味的需要,往往变得媚俗,沦为世俗价值的娱乐工具.其高度被降低,无法达到超越的层面.许多人将自己置于社会布下的这种价值陷阱之中,穷其一生,用知识填充自己,他们自以为有所得.但他们也仅把这些知识作为生存的工具,从未理解过获得知识的真正意图.海德格尔曾指出:现代社会对艺术作品的遮蔽阻断了艺术作品通向真理的道路[2].而文学、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在经历相似的境遇.

世俗对于人生本质形而上的这种遮蔽对于一部分人(也是现代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是有效的.但对于一部分人,反而设下了使他们认识到荒诞的前提:世俗的价值体系意图用价值框定人类,但是当一个人独自面对自己的生存状况,面对枯燥的日常生活,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他便会感到手足无措,这正是对人生荒诞的最初意识.

二、世俗价值预设的无效性

世俗价值预设在对人生本质形而上的遮蔽的基础上构建了人生唯目的论.

但人生真的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吗?在世俗价值体系之下,人们构建起许多现实层面上的价值与追求.加缪在《局外人》中用玛丽表现了对爱情和家庭的追求和希冀:“她问我是否愿意娶她,我说怎样都行,要是她想,我们就结婚.接着她又问我爱不爱她,我的回答跟上次一样,说这样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其实我觉得自己并不爱她,她问:‘如果是这样,你为什么还要跟我结婚?’我回答说这个不重要,要是她想,我们就结婚.况且,提出结婚的是她,我只不过说了句:‘可以’.在她看来,结婚是件很严肃的事.我告诉她:‘并非如此.’”[3]此处正有世俗人与荒诞人的价值冲突.也许人生来就追求许多的意义与价值,非要找出一个人生的目标不可.并且世俗人为达此目的,必须要遵循世俗价值的预设.因他本身所求的即是世俗价值体系中的肯定,于是他沉醉在世俗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孜孜以求.

在玛丽看来,结婚与家庭是人生的很重要的部分,她“说她真的想嫁给我.……说她很乐意去巴黎.”世俗人往往追逐美满的家庭,或如同追逐家庭一样追逐事业的成功、追逐名利.“成功”、“名利”、“爱情”,正是世俗构建的价值体系中的某些重要组成部分.正因这所有的目的最终都要归入世俗构建的价值体系之中,于是此目的的不真实也就在此显现.此目的显然屈从于价值的预设,而非基于人本身而建立.若说人本身存在应当有什么目的,我想,对于人生命的终极关怀应当是目的之一.

世人也许也曾意识到荒诞的存在,因为荒诞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境遇.许多人自生命伊始便不自觉地活在多种价值的预设之下,教导他们如何规范自身,如何成就自己.而当他们终于看到了此价值体系的不实,终于看到此价值体系无法解释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时候,他们便脱离了该价值体系,落入了荒诞的境地.这便是文首所言的荒诞的起点.但是,大多数人无法脱离出来,仍活在该价值体系之中.他们亦有自己的方式来面对人生的根本境遇,他们通过回忆(向过去建构),以及希望(向未来建构),试图摆脱面对人生根本状况的疑虑,他们试图找到一种建构方式来求得自身生命的安顿.显而易见地,世人由此远离了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活在了自我欺瞒中.世人从回忆与希望中得到宽慰与振奋,但从本质上并未产生对生命本质的超越和解脱.探监中,“玛丽一直冲我微笑.……她要我不要灰心.……她又冲我喊道:‘你一定会出来的.等你一出来,咱们就结婚.’……还说我会被无罪释放,然后我们一起去游泳.”[4],在面对庭审中的默尔索时,“她冲我做着手势……我能看出来她在为我担忧.”[5]她对未来有着希冀,希望默尔索能就此离开监狱,重新与她在一起.可是她实际上否认现状,否认事实,怀着一些不真实的期望,试图用希望的美好求得内心的宽慰,但她难以否认的事实是默尔索最后被判处死刑.玛丽一面回忆过去的爱情之乐,一面希冀未来可能的婚姻之乐,却逃避了眼前的现实,由此可见世人(世俗价值)对过去和未来的建构并不成功.因为它并没有赋予生命本质性地超越,即未超越生死,而是一种虚无地、自我欺骗性地、安于现状的建构.

三、荒诞人的境遇

意识到荒诞,并以荒诞面貌生存于世的人称为荒诞人.

生活中周围不乏那些埋头苦干、一心求得功名与成就之人.荒诞人看到他们时,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地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了.他们的人生有明确的目的,并为之不懈地奋斗.荒诞人将无法认同他们的生存状况,因为荒诞人乃是失去了人生价值、却仍苟活于世的人.

缘何荒诞人无法走近世俗价值体系的预设,寻求一个价值的庇护所,找到人生的归属和意义?究其根本,乃是因为荒诞人在事实上其实建立了一种追求:对生命的真实的追求.他们发现,世俗价值无法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生真正的境况.默尔索在从母亲的葬礼上回来后,说道:“我还记得教堂,街上的市民,坟冢上盛开的红色天竺葵,佩雷斯像散架的木偶一样晕倒,母亲棺材上红色的泥土和混在其中的白树根,人群及其喧闹声,咖啡馆前候车,发动机隆隆作响,以及当车驶入阿尔及尔灯火通明的街区时,我的那种兴奋和喜悦:自己即将躺到床上,足足睡上十二个小时.”[6]在监狱里的时候:“我期待着每天的放风时间,我期待着我的律师来访.其他时间,我也过得很好,我时常在想,要是自己住在一棵枯树的躯干里,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看着头顶的那片天空,长此以往,也会习惯的.我可以等待观赏路过的飞鸟,飘过的云朵,就好比身在监狱可以等待看我律师那怪异的领带……”[7]在默尔索眼里,事物呈现出本来的面貌,而非人为赋予许多的价值评定.生活在世俗价值体系中的人或许从母亲葬礼上回返后,回忆里的全过程会覆盖悲伤的色彩.默尔索却是对于生活中微小的真实有“兴奋和喜悦”;在监狱里的人或许丧失对人生的期待,而默尔索却满怀期许,体验生活的每个真实细节.

在前述玛丽与默尔索的对话中即可见:默尔索全然不关心所谓的婚姻.玛丽在探监时对默尔索说:“你一出来,咱们就结婚”.她以为这能够激起默尔索的信心,但这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作用:“我的心好像坚硬如石,甚至不能对她回以微笑.”[8]这种“坚硬如石”并非麻木不仁.只是因为,与玛丽举行婚姻与否此事完全无法引起默尔索的兴趣,甚至对于身在庭审之中这件事也无法令默尔索集中精神.他的思绪仍不断出离,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待这一庭审.由此可见,荒诞人对于世俗价值的预设漠不关心,他所在意的,只是自己体会到的真实的境况.许多人在世俗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寻找到了价值,但那些价值仍是跳脱不出世俗价值的预设.荒诞人看到这一点或是没有看到这一点,他只是活在当下的真实中,他所追求,只是生命的真实.

不幸的是,生命的真实、人生的真实境况无法与一切价值体系相容.荒诞人更无法走近传统意义上那些具体的宗教的价值安顿,于是他们进退维谷,处在两者之间.在这尴尬的境地游离,荒诞人临近了孤立与虚无的边缘.但是,荒诞并不一定导向虚无,因为此荒诞否定的只是世俗的价值建构与设定.彼其本身只是要揭示价值体系的不实,只是要完成一种反叛.正如默尔索置身于外,不扮演世间的某种角色.雷蒙德似乎认定他为他的好朋友,玛丽似乎认定他为她的男朋友,但默尔索对自己对这些情感的回应一无所知、无所确信.他诚实地展示自己的心声:他并不知道是否如此.这正因他生活在真实之中.友情、爱情、亲情,以及所谓道德,或是规则、秩序与法律,以及统领这一切的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其实如此不实.世俗的价值体系没有侵入他.对于发生在眼前的一切,对默尔索而言,像是自己不经意间参演的一部戏剧.莫名其妙间发生的一切以及默尔索的全部心理过程,正将荒诞展示在我们眼前.在葬礼中,在庭审中,在与雷蒙德和玛丽以及其他一些人的交往中,甚至在杀害那个阿拉伯人的过程中,彼皆不曾受过世俗价值体系的评定的束缚,而只关心具体的场景、形象和自己的感官,也即生命的真实的现象.他看到了生命的真实,即是朴实而自然的体会.加缪对这样一个人的细致刻画无疑揭示:荒诞之人完成了对眼前价值的一种怀疑与反抗[9],而意识到这人类共同的荒诞命运实际上已完成了对自我乃至这一共同命运的终极关怀.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的《荒诞人》一章开头描述荒诞人道:“虽然确信他的自由已到尽头,他的反抗没有前途,他的意识可能消亡,但他在自己生命的时间内继续冒险.……对他而言,一种更加伟大的生活不能意味着另一种生活.否则就会不诚实了.”[10]这正是荒诞人的选择.正如默尔索在最后所言:“我确信我自己,我确信每件事情,比他更确信;我还确信我当前的生活,确信即将到来的死亡.毫无疑问,这就是我的所有.不过,至少这种确信是我可以坚持的东西——就好像它对我的坚持一样.我曾经正确,我现在正确,我一直正确.我已经以一种确定的方式生活过,也本可以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生活,只要我喜欢.”[11]

荒诞之人发现了世俗价值体系不实,于是他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在日常生活之外还有一途,即是宗教.但他也未走近宗教的价值安顿,处在一个价值的空白区,荒诞之人无法接纳外在的价值安顿,唯有向内寻求.他唯有自己给予自己那种终极关怀,只有独行在荒野中.也许能够找到自由,但更多时候,是被世俗宣判了死刑.宣判了死刑意味着对荒诞的不了解,但不意味着对荒诞的否定.荒诞人自身也许在荒诞中找寻到了自由与反抗.他找到了一种可称之为价值或意义但又并非价值或意义的一种朴实自然的东西的存在.然后他也许得到了满足.“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12]是的,应当想象荒诞人是幸福的.这就是全部.

注释;

[1]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69页.

[2]参见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遮蔽一词的意思是指,艺术品在被物化和对象化之后失去了开启真理的功能.

[3]阿尔贝?加缪《局外人》,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7月第一版,45页.

[4]阿尔贝?加缪《局外人》,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7月第一版,79-80页.

[5]阿尔贝?加缪《局外人》,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7月第一版,110页.

[6]阿尔贝?加缪《局外人》,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7月第一版,17页.

[7]阿尔贝?加缪《局外人》,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7月第一版,82页.

[8]阿尔贝?加缪《局外人》,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7月第一版,110页.

[9]此处的反抗指的是一种背弃、不参与、不遵从.荒诞人背弃世俗价值体系,其本质就是一种反抗.

[10]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69页.

[11]阿尔贝?加缪《局外人》,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7月第一版,124页.

[12]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131页.

参考文献:

[1]阿尔贝?加缪.局外人[M].北京:线装书局,2016.

[2]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阿尔贝?加缪.评论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上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现实意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加缪和默尔和《局外人》相关现实意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悲欣交集的生命,不过是荒谬的幻梦存在主义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局外人》
作文君加缪的局外人是文艺青年乃至文艺少年和文艺老年都必看的一本经典名著,于1942年6月15日出版后即在巴黎大获成功,引起了读书界广泛而热烈的兴趣,报界、评论界对他的评价络绎不绝 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马塞.

身体觉醒:双重人格的角逐以严歌苓《白蛇》中孙丽坤形象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批准号QW201603 摘 要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之一的白蛇,严歌苓改写了传统的白蛇传奇,讲述了在“&.

用感性抵抗虚无:《幻灭》中的慧女士形象新论
摘 要幻灭是茅盾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是蚀三部曲的开篇之作 茅盾着重描写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与爱情中的心路历程,成功塑造了几位典型的人物形象,从而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其中主人公慧女士,热烈狂欢,.

愚昧时代彰显的真善美故事片《芙蓉镇》中的胡玉音形象
【摘 要】在中国电影一百一十三年的发展历程中,“谢晋”这个名字伴随了我们将近六十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谢晋的高度就代表着中国电影的高度,作为当时拥有最多观众的国内.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