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长征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跟走在长征开始的地方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长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4

走在长征开始的地方,该文是关于长征论文范文文献跟长征和地方和开始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长征论文参考文献:

长征论文参考文献 永远跟党走论文

刘岸

长征, 是一群有信仰的人, 用生命和鲜血写在雪山草地上的宣言.

长征, 是中国人的一次浴火重生.

在长征开始的地方, 我看到信仰之花, 在血泊中绽放;在长征开始的地方, 我看到信仰之花, 在人们心中绽放……

血色中秋: 长征前的最后鏖战

松毛岭保卫战最激烈的时候, 红军伤亡很大, 急需兵员补充.红屋区裁判部部长钟大兴振臂高呼: “员和不怕死的跟我走!” 在他的带领下, 红屋区两百多热血男儿参加红军, 义无反顾地奔赴炮火连天、弥漫的松毛岭战场……

———自从有了中国, 它的党员就和“不怕死的” 画上了等号.

共 产党员刘壮志说: 员并非不怕死, 只不过和他们的信仰相比, 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牺牲都微不足道.

———重走长征路札记

骄阳似火, 挥汗如雨.

天空仿佛在燃烧.站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 我的心中却飘曳着阵阵苍凉.高洪波老师说他看到了“天空中有一万双眼睛, 地面上有十万棵青松……” 由此,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烈日下我们祭拜先烈,

一万双眼睛,

悬挂在高渺的天空……

这首诗名为《松毛岭上》.

松毛岭, 山势绵延起伏, 层峦叠嶂,地形险要, 是扼守闽赣东南边境的交通要道.

1934 年秋, 国民党50 万大军从北往南、自东向西, 层层包围、步步逼进苏区.素有“客家首府” 之称的长汀战云密布, 黑云压城城欲摧.9 月, 广昌失守, 苏区北大门洞开, 松毛岭成了苏区东线最后一道屏障, 国民党军6 个师7 万多重兵压境, 与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3 万余人在此展开了殊死对决……

9 月23 日上午7 时, 在“朋口战役”和“文(温) 坊战斗” 中失利的国民党军调集几十架德国造轰炸机、战斗机和上百门山炮, 突然向松毛岭红军阵地发动总攻,数小时内投弹数千枚, 发射炮弹无数.与此同时, 国民党军的三个精锐师趁着硝烟弥漫, 蝗虫般向红军官兵及游击队、赤卫队展开了猛烈冲击, 第五次反围剿最惨烈的、也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场大仗“松毛岭保卫战” 由此拉开了战幕.

这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团圆节”, 象征着人间团圆, 生活美满.客家人的根本在中原, 虽移居四海, 但心向故土, 自然特别看重这个节日.往年到了这一天, 他们不管有钱没钱, 身在何处, 都要尽力回家,吃月饼, 品香茗, 赏明月, 叙亲情, 与家人欢聚一堂.

但1934 年的那个中秋, 却被人为地扼杀在了血泊之中.

这是个蓄谋已久的诡计.国民党军判断: 苦战日久的红军会在中秋之日, 军民同乐, 放松警惕.故而把总攻的日子定在了中秋, 拟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突破红军防线, 攻占松毛岭.而与国民党军将领同文同种, 同样深谙《孙子兵法》之诡道的红军将领也料到了这一点, 下令全军上下提前一天过中秋……

一场双方精心准备的血战如期而至,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长汀县志》记载: “是役双方死亡枕藉, 尸遍山野, 战事之剧, 空前未有.”

当年的参战将军撰文: “11 时许, 红军从白叶洋岭一侧山腰隐蔽运动, 准备突袭敌三十六师左侧背.不想被敌发现, 遭敌大炮、飞机密集轰炸, 阵亡500 余人,极为惨烈.”

而村民和参战者的记忆则更加具象.

谢镜辉老人亲眼看见年仅14 岁的福建军区红军补充团宣传员肖子荣, “比我还小一岁, 被敌人炸弹打中, 一下子就没了人影.后来只找到他写标语用的铁桶, 铁桶上沾满了血和碎肉.”

而国民党军第三十六师团副肖兆庚也回忆说: “在进攻时, 第二一五团的一个营长詹铁生被红榴弹把脑袋炸得粉碎, 蒋军相以为戒.”

天地之间炮声隆隆, 杀声震天, 松毛岭上一片火海……

双方鏖战一天, 从早上一直打到傍晚,均伤亡惨重.

那年的中秋之月还没升起来, 就被血染红了.

傍晚, 红军炊事员和当地群众上山送饭, 发现岭上的松树横七竖八, 多数已被打断, 山岭被削去一层.许多村民熟悉的战士没了踪影, 头一天还活蹦乱跳的后生缺了胳膊没了腿, 村民们忍不住流出了眼泪……为了犒劳参战勇士, 他们特意带了月饼、瓜果等, 可幸存者们连看一眼的心思都没有.他们用木头和砖石修筑的工事许多被炸平、炸烂, 他们要趁着月色, 打扫战场、修筑工事……

相传, 那个中秋没有清风送爽, 没有桂花飘香.整夜空气里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和尸体腐烂的气味.而惨淡的月光洒在发紫的血上, 像落了一层冻霜.

血色中秋带给人们的记忆是那样挥之不去, 以致于松毛岭一带的乡村从此移风易俗, 都在八月十五的前一天过节.

中秋节后的战斗更加惨烈.

当时的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报道: 激战中, 敌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率部冲上山头阵地, 被忽然冲出的红军轻机扫射, 身负重伤, 抬下战场后, 先后送往上海、南京救治……

同年的《中华民国史事日志》也记载:东路剿匪军李延年等师攻克红军第九军团之坚固阵地松毛岭……瑞金红军以石城之驿前阻北路军, 长汀之松毛岭阻东路军,至是全失.

蔡少妹是当年的担架队员.她说, 那年她刚嫁到中屋(复) 村, 和堂侄媳六妹一起负责一个担架, 冒着林弹雨, 心惊肉跳地把伤员从山上往下抬, “一路上伤员血淋血漏的, 村里三四里长的石阶路爬满了招引来的苍蝇, 脚一踩上去, 苍蝇就飞舞起来, 好像一条嗡嗡叫的大乌龙……一些疼得嗷嗷叫的伤员刚抬到医院就没救了.

死尸像堆柴火一样堆到屋檐高.后来红军在我家屋后的田里挖了好几个大坑, 埋烈士……”

战斗进行到第六天, 村民罗五妹亲眼看到住在她家的红军炊事员挑着满满的饭桶, 一边哭一边走回村, 向炊事班长报告:“不得了啦, 饭送去没人能吃了.部队糟了(没活人了)!”

腥风血雨的战斗就这样打了七天七夜,红军撤退了, 留下了近万名烈士.后来,为了告慰这些英魂, 人们在松毛岭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

现在, 这座红军烈士纪念碑就静静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接受着我们的致敬和默哀.

这是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 因为近万名烈士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

“仗打得太激烈了.罗五妹家老屋驻扎了红军一个连, 早上出去到傍晚就剩一两个人回来了.” 村民黄润通站在碑前对我说.

是 啊, 整连整排地牺牲, 谁能记住谁呢? 望着身着灰色红军服的黄润通老人,我默然点头.

“那时候的人, 没想那么多, 他们就一个信念: 保卫苏维埃, 保卫苏区人民.有了这个信念, 个人有名没名, 谁在乎啊?好多人上山参战时, 根本就没管名册上有没有名字……” 黄润通老人感慨地冲我又摇头又点头.

我望着他, 竟然半晌无语.

黄润通是个皮肤黝黑、有点文化的古稀老人.他不算是红军后代, 更不是红军,却常年守护着松毛岭的战场遗迹, 收殓当年的烈士遗骨遗骸.在每个祭祀日, 他都要穿上红军军装, 带着家人, 上山祭拜红军烈士……

黄润通老人告诉我, 战后, 国民党军队留下一个八百人的加强营, 花了整整一个半月才把国民党军的遗体火化完.红军烈士没人收拾, 附近的村民便自发组成“无祀会”, 出钱出力, 偷偷上山把红军遗骸遗骨装进大瓮, 掩埋进青山松林.

收殓红军遗体这件事儿, 他们干了很长时间……

这天晚上, 我写下了这样一则日记:

今天认识了黄润通老人.他的家曾经是红军的指挥所.他的父亲、爷爷曾经给红军送粮送猪送牛.为此, 他爷爷被国民党军抓去拷问, 回家后七天就饮恨离开人世.

黄润通老人告诉我一件事儿: 松毛岭上的烈士多数无名, 是因为他们不在乎名利, 他们只是为了一个信念在战斗,在牺牲.

我写这段话时, 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松毛岭上的纪念碑, 它像个巨大的惊叹号,在巍然的群山中, 格外震撼人心.

万里长征第一村

这是一群有信仰的人, 他们相信自己看到了真理的火炬, 并且拥有了它, 他们就想用这把火炬照亮全人类……

他们面对牺牲, 不能畏惧, 无法回避,只能浴血奋战, 勇往直前.因为在他们高擎的火炬后面, 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大众在跟踵追随……

———重走长征路札记

凝视长征路线图, 您会发现: 以陕北的吴起镇为终点, 最远的出发地是松毛岭下的中复村.

血战七天七夜后, 红九军团撤退到了中复村.

中复村, 位于长汀县与连城县的交界处, 四面环山抱水, 是周边交通、商贸要地.据说, 松毛岭阻击战打响后, 这个村子“家家无闲人, 户户无门板” ———成年男女全部参加武装支前, 挖战壕、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 而家家户户的门板则都卸掉作了担架……

2016 年6 月, 我们从松毛岭上下来,来到了这个村落.

走在村里的明清古街上, 情不自禁就会想起的诗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这是个充满了红色遗迹的大村落.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九厅十八井、红军战地医院———超坊围屋、红军征兵处———接龙桥, 还有红七军团旧址、红军街等等.

当然, 最引人关注的还是观寿公祠.

观寿公祠本为钟姓宗祠, 建于明末,占地面积三百多平方米, 是一组古朴庄重的客家建筑群.尤其它的喜雀巢式结构门楼, 古色古香, 是长汀县著名的十大门楼之一.1934 年松毛岭保卫战打响时, 这里是战役的指挥部, 朱德在这里指挥过战斗.

观寿公祠是最远的红军长征出发地.

如今, 门楼前立着“零公里处” 石碑.

几乎是心照不宣, 我们在“零公里处”展开旗帜, 簇拥着它, 肃穆地合了影.我们的旗帜上写的是: 2016 年中国作家重走长征路(红九军团) 采风团.

请注意! 括号里是“红九军团”.它是松毛岭战役的主战军团, 我们为能举着这个铁血军团的旗帜而骄傲!

1934 年9 月30 日上午, 下令大转移.红九军团数千名战士, 在“零公里处”召开了誓师大会.

大会由红屋苏区主席蔡信书主持, 红九军团参谋长郭天民做告别讲话.郭天民的话简短而自信: “乡亲们, 红军马上要转移.我们走后, 敌人一定会跟踪而来,你们要坚壁清野!” 接着他充满信心地说,“乡亲们不要担心, 红军是要打回来的!”

之后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红军向西疾行, 拉开了长征这部悲壮史诗的序幕.

那是个雷声隆隆, 乌云密布的日子.

天空中飘着小雨.

下午3 时, 看见飘扬的红旗逶迤而去,知道红军即将转移, 乡亲们冒着细雨秋风,拿着鸡蛋、花生、地瓜干、草鞋、布鞋,从四面八方涌来送别亲人.

山河破碎人别离, 观寿祠前泪纷飞.

蔡冬莲送儿子钟童生, 蔡四嬷送丈夫钟才登, 上官妹送丈夫钟百寿, 何香妹送丈夫钟则林, 一天前才新婚的赖二妹送丈夫钟奋安……

千叮咛, 万嘱咐, 那依依不舍、生离死别的情景, 让无数人肝肠寸断, 泪流满面.

长窠村的妇女涂从孜赶来送丈夫钟大廷时, 部队已经出发.她手拿布鞋, 一边追一边哭喊着丈夫的名字.终于, 她在村口的甲水桥追上了丈夫.而丈夫留给她的就一句话: “我们会回来的.”

然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钟大廷从此杳如黄鹤.

当年, 中复村一带的群众跟随红军长征的有六七百人, 他们几乎都杳无音信、再没回来.

新婚一天就送别丈夫的赖二妹, 十个月后产下遗腹子.她除了上山砍柴, 打短工含辛茹苦养活孩子外, 大部分时间就是坐在自家大门的门槛上, 痴痴地等待丈夫回来.她答应了奋安哥, 哪怕等到天荒地老也要等他回来.

这一等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后, 她家的门槛也在她苦苦的等候中坐出了一道深深的凹槽.赖二妹等到了丈夫的消息: 钟奋安已经战死沙场!

她含着泪带着孩子给丈夫修建了衣冠冢, 棺材里放的是赖二妹每年给丈夫做的一套新衣裳, 一共三十套.

赖二妹把丈夫的衣冠冢建在离家不到五十米的小山坡脚下, 墓门与家门遥遥相对, 她依然每天坐在门槛上, 絮絮叨叨地给无言的丈夫诉说往昔故事……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步伐沉重地走出村口时, 我们看到了“红军长征第一村” 的红色石碑.没有谁招呼, 大家自动聚拢到碑前, 迎着夕晒, 合影留念.

是的, 谁都想记住这个村子.

几百年前, 中复村被称作钟屋村, 因为村民大多姓钟.钟姓村民在这里围屋而居, 慢慢地, 村子越来越繁华, 成了周边的中心, 遂改名中屋村.1934 年, 就是这个人口众多的中心村落, 竟然一夜之间成了无人村:

当红九军团离开钟屋村后, 全村男女老少立即开始向涂坊、河田、濯田等地疏散.国民党军进占钟屋村时, 这里早已坚壁清野, 十室九空, 变成一个无人的“鬼村” 了.

无计可施的国民党军, 面对死寂的村落、无门的房舍, 恼羞成怒, 遂以谐音将钟屋村更名为“中复村”, 即军光复之意.

但 村名可改, 人心能变吗? 后来中复村人回来, 依然像黄润通的父亲那样偷偷上山收敛、掩埋红军的遗体, 依然像赖二妹那样怀念远去的亲人.

郎当红军莫念家, 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 打倒反动再回来.

至今, 中复村还有人会唱当年送别红军时的山歌.歌声如泣如诉, 催人泪下.

【责任编辑冯敏飞】

本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长征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长征和地方和开始相关长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走到更远的地方
辛晓阳,笔名辛北;三度入围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 两度获得全国一……奖;高中时作为90后小作家代表录制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文学少年专题 去太城市读书并非因为城市一定要分出三六九……;气定存相比较而言的皖越.

一个走多远都可以回去的地方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我长多大,走了多远,如果我累了,永远有一个地方,有一间小屋,有一张铺好的床,有一张摆满了我喜欢的饭菜和三副碗筷的桌子,有两个人,他们会笑着……我回去 我从学校毕业后,那一段日子,我一.

弘扬铁军精神走好新长征路
今年10月12日,是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新四军组建80周年 作为新四军老战士,新四军历史的研究者、宣传者,这个日子是我们的节日,格外值得纪念 1937年10月,正是日本侵.

奋力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曾经的她,是一个实打实的“斜杠青年”博士、白领、西藏支教、奥运志愿者;现在的她,是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党的十九大代表,并且距离成为中国海军的首位女舰长仅一步之遥 她就是韦慧晓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