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艺术品方面论文范文 跟需求视角下艺术品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艺术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2

需求视角下艺术品价值的内涵和外延,该文是关于艺术品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外延和艺术品价值和需求视角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艺术品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品论文参考文献 思修论文人生价值价值工程杂志人生价值论文价值工程期刊

【摘 要】从艺术到艺术品再到艺术商品,艺术品的每一次转化都蕴含着不同的深意,也增添了更多的价值含义.基于对艺术品和艺术商品转化的理论性分析,辨析艺术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以“需求”作为划分艺术品价值内涵与外延的标准,重新对其价值范畴进行分析,结合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解释了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文化性价值影响因素和市场性价值影响因素,并认为艺术品的市场性价值影响因素喻示着艺术价值向市场价值的妥协.

【关键词】艺术品;艺术品价值:文化产业;艺术品市场

【作者简介】王广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7)05- 0090 -08

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据《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年度产业市场规模接近人民币550亿元.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出现为艺术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某种程度来说,艺术与艺术品二者之间的概念与界限正逐渐消融,艺术与商业并存的特殊属性带来了趋之若鹜的艺术品市场投机者,也带来了价值模糊、盲目追捧等市场供需矛盾.归根结底,艺术品市场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其运作过程中蕴含文化与商业的双重属性,因此对其价值的剖析需要借助艺术学理论、大众文化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等多维角度.

本文基于需求视角下对艺术品价值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探究,明确其价值的含义与范畴,结合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中提及的“光晕”效果,进一步明确其价值影响因素.从艺术品到艺术商品,从价值到使用价值,从艺术到市场,从崇拜到展览,这个过程既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演进,也是艺术品价值实现的变化与选择.

一、“惊险的跳跃”:艺术品到艺术商品的转化

艺术,包含才艺和技术两个部分.才艺是艺术创作者的自身才能,技术则是这种才艺的表达方式,因此艺术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寓意.在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加入思想、美学、境界等精神层面的含义,一幅画作是艺术,一个形成于脑海的独特观点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是用具象和抽象的载体来反映现实的感受并对现实进行总结的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摄影、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电子游戏等.在黑格尔的古典美学思想中,艺术是普遍理念与个别感性形象,即内容与形式,由矛盾对立而统一的精神活动翻.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在这里,后人从中提取了关于“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命题,认为在认知世界的复杂过程中,要加人心理、情感、想象等因素,这是一个精神生产的过程,一方面是对世界进行无知的把握,另一方面则是对世界进行艺术和审美的把握.秉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列汉诺夫认为,“任何人民的艺术总是跟他们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尽管艺术的产生具有物质生活所需要的功利的源泉,然而审美的乐趣则具有自身欢乐的理由”.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弱化了人的作用以及艺术对于现实的批判与否定,他认为艺术能够自动地对社会关系进行否定,并加以超越,改变以往统治地位的意识和人民群众的普遍经验,这是一种不能被任何传统所禁锢的激励,一次次更新人的认知,并带给现实以全新的冲击.在《反革命和造反》一文中,他再次强调艺术对社会的否定作用,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这两重性.

“品”,会意,从三口.“口”指代人,三个表示多数,意即很多人.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解释:“品,众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属皆从品.”说明在“品”字中既包含众多的意思,也包含同类的寓意;《广雅》中提到“品,齐也”.以上对“品”的词根溯源,可以看出“品”既是一种“物品、作品”,也是一种“品种、等级”,同时暗含“品评、优劣”之分.如果说艺术是一种抽象精神的具象化,那么艺术品就是承载这一具象精神的物化载体,赋予了艺术具体的形象.艺术品的出现彰显了艺术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即艺术并非作为单个个体呈现,而是有了具体可区分的类别、种类.很多时候,人们普遍倾向于默认“艺术等于艺术品”,其实“品”字给艺术带来了三层内涵,即“艺术”“种类”“品评”,所以,艺术品应该是承载艺术核心并对其加以分门别类,使其能够被品鉴的艺术的物化载体.其中,“艺术的种类划分”为艺术提供了横向意义的扩展,“等级优劣的品评”为艺术提供了纵深价值的细分.

在广义的艺术品定义中,艺术品是艺术的物化承载体;在狭义的艺术品定义中,它具备了商品的性质,是在物质生产中追求价值实现的艺术商品.很多情况下,所提到的“艺术品”大多意同于“艺术商品”,其实这两者存在一个包含的关系,即“艺术品”包含“艺术商品”,但由于艺术品的市场化运作已经非常普及.所以这种区分仅作为学术研究的划分,在实际市场操作中并无必要进行二者的精准区分.需要明确的是,艺术品的出现得益于艺术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第一次使用“艺术生产”的概念.在其序言中,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把艺术生产纳入精神生产的范畴,认为物质生产制约、决定着艺术生产,并以希腊神话为例,认为历史上很多重大艺术样式是特定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及其所规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一旦其赖以生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条件改变了,这些艺术样式也就会随之改变甚至消亡.本雅明在继承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是同物质生产一样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的观点上提出,“在艺术生产过程中,文学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或者商品,读者观众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

受制于物质生产的艺术生产同样符合物质生产的各项规律与特征,因而也符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到的商品向货币的转化,意指生产出产品只是成功的第一步,销售产品并将其转化为货币才是关键的一步,这个步骤被马克思称为“惊险的跳跃”.艺术生产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蕴含了“艺术品”变成“艺术商品”继而转化为“货币”的两个步骤,这其中“艺术品”向“艺术商品”的过渡是由于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必然性,艺术的根源带有明显的垄断性质(个人垄断或组织垄断),因此包含独一无二的价值,具备商业转化的充分条件;“艺术商品”向“货币”的转化过程中涉及对艺术品的价值衡量与定价,这一步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社会分工”导致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放置于艺术品的框架之中,为社会认知与艺术家个人认知之间的矛盾.因此,艺术生产中“艺术品”向具有货币价值的“艺术商品”的转化是“惊险的跳跃”,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艺术品“束之高阁”或艺术商品“市场冷遇”.

对于艺术品而言,社会分工致使艺术成为少部分人的垄断性所有物(有形或无形),而艺术生产则将这种所有物放置于市场之中,以期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评测方式进行艺术商品的生产经营及定价,这个过程既是“惊险的跳跃”,也是艺术品的必然走向.艺术品成为艺术商品才能够获得更多受众,实现其最大的传播效应,使艺术家获得收益以取得再生产的能力,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新发展,开拓文化产业的盈利新阵地.

二、“价值的分裂”: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探讨

作为特殊的商品类型,艺术的文化价值提供着“本我”的价值,商业价值则催生了可供交换流通的使用价值,两种价值的分裂使得艺术品既带有艺术色彩,也饱含商业利润.

艺术品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艺术劳动是一种以抽象劳动为主的个性化生产劳动,艺术品是抽象劳动的结晶,具有独一无二性.艺术创作本身充满了不可概念描述性和不可限制性,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也饱含创作主体脑力和体力的双重付出,这是感受、构思、设计、传达和制造等多重环节共同完成的生产过程.二是艺术品包含着“特殊意义”.曾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反映,却以高于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物化的载体来传递艺术家对现实的认知,这种艺术性的展示既传递了艺术的超然,也反映了现实的真实.这种“特殊意义”既表示着艺术品受制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状态,又暗含其批判与否定的本源思想.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对艺术的看法,认为文化批判是现代性批判的唯一路径,而文艺是实施这一批判的有效方式.在马尔库塞看来,唯有艺术才能做到“对现实原则的彻底否定”.他说:“艺术就是反抗……艺术在变得超现实、变得单调的地方,才得于幸存.”三是艺术品存在本性与载体的对立统一.艺术品本身具有价值,即使不进行商业操作,它的存在就已经具备了价值,这部分价值是艺术品的本性,标志着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而它的载体除了本身存在之外,还可能会以其他方式进行传播,这些载体虽传播了艺术品,提高了知名度,却也削弱了其本性的独特和唯一.总而言之,艺术品的三个特性使得其在创作劳动的过程中既呈现了时下物质条件生产水平,也体现着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识形态,这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不具备的特殊魅力.

以上特征使得艺术品成为了文化与商业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裂既为艺术品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为其市场化运营与流通创造了多样的渠道.那么,这种文化与商业双重属性所导致的价值分裂根源何在?从商品价值产生的源头来看,具象和抽象的劳动决定了其价值的双重性.马克思认为:“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这里的“一切劳动”是指虽然劳动形式千差万别,但其价值内涵却是无差别的、同质的人类劳动.艺术品的具体劳动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各项活动,例如绘制、研磨、雕刻、修补等,这种劳动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分工,根据分工不同可区分社会效能的不同,由此决定着使用价值的高低;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艺术家利用并改变了环境与物质,使其能够满足自身或他人使用的需要,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将劳动与自然相结合,使艺术品本身实现时代反映与物质条件的协调一致.“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当抽去了具体劳动,其余的劳动就是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于商品之中形成抽象的、内在的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是脑力和精神的劳动,是艺术家思维、想法、态度的反映,这种劳动没有社会分工,也无法单纯区分其价值的高低.

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这种二重性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么形成价值”等问题,是生产艺术品过程的两个方面,而非两次劳动,可以说,艺术品劳动创作过程和价值形态的统一共同凝结成了艺术品的价值.故而,价值和使用价值共同处于艺术品的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会以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意识形态组成了艺术品的价值内涵,而使用价值则提供了艺术品商业运作的可行性,属于艺术品价值的外延.约翰·穆勒认为在商品价值的讨论之中,价值并非商品固有的实在的性质,而是一种交换价值.因此,在价值理论中提到的艺术品“价值”偏重于价值的外延解释,即对艺术品商业价值(或称市场价值、经济价值)的寓指.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品的定义包含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的价值必须存在,外在的价值也必须能够实现承载.使用价值就是价值的物质承载者,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品向货币转化)使用价值可以转化为价值.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与社会规范和体制保持不妥协的批判距离,同时在《审美之维》中提到,借助于艺术表达的独特审美形式,艺术是一种与其他语言相对疏离的“异质语言”,它提供着“经验和理解”.在以上论断中,“艺术的价值”是指其价值内涵,而它所表现的两种作用则是价值的外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效用决定价值”理论:“人们所给与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这里的“效用”指的是人们从某件财物上得到满足的程度.大卫·李嘉图也曾提出对于某些“劳动不能增加其数量”的商品而言,它们的价值“是由稀缺性决定的”,不会随着供应的变化而改变,只是随着“希望得到它们的人们不断变动的财富和嗜好而变动”.艺术品即为这种劳动无法增加数量的商品类型,因此它的价值是会随着需求而发生变动的.综合以上可见,在进行艺术品价值研究时需要引入“满足需求”作为区分方式和衡量标准.

三、“需求的满足”:艺术品价值的内涵与外延

在顾客让渡理论中,一切非物质形态的对等劳动价值取决于市场运作中消费者所期望获得的价值,这其中发生的消费者预期收获价值与最终实现满足的价值中间的差额就是一种顾客让渡价值,艺术品价值正是基于这一让渡价值而发生外延变化的.

因此,本文提出以“需求”作为解释艺术品价值内涵与外延的标准,并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其价值进行划分:艺术品的价值可大致划分为艺术价值(内在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价值、外在价值)两大部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分别对应艺术品价值中的审美价值、*价值、使用价值、投资价值和满足价值.

(一)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和*价值属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这是艺术品价值内涵的范畴.审美价值对应于需求层次中最基础的需求——生理需求,即满足创作者和人群对艺术品最基础的存在需求,这是审美价值源自于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主要是由其艺术性和历史性彰显,审美价值是一定时期内创作者艺术风格的展现,也是对当下物质特征的认知与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审美维度,面向受众,即接受艺术品的人群,表示艺术品对人们创造美的标准和技术的反映,体现在文化于形象、色彩、境界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或情绪上的审美感染力,能够带给艺术观赏者某种精神满足感和愉悦感;二是精神维度,面向创作者,即包含了创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映,是创作者自身文化与思想水平在现实物质条件下的映射,包含了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心灵感受等众多内在的精神潜意识.

(二)*价值

*价值对应需求层次中的安全需求,带有一定的隐密性和安全性.*价值诞生于艺术品*行为之中,既可由创作者自我*,也可进行流转*,但这里的*价值不带有经济收益的渴求,仅代表对艺术的追求与保存,没有哪一种产品比艺术品的*价值更高.*价值也有两个维度的含义:一是*行为带来的身份认同.正如哥德哈伯所言:“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人群还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品能够获得的注意力要远大于物质收益,这部分注意力能够给艺术品持有者带来强烈的地位和身份认同,因而具有明显的高收入人群取向.根据兴业银行与胡润研究院在2013年联合发布的《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白皮书》,投资或*艺术品的高净值人士占比高达64%,这一比例在5000万元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中高达81%,还有36%的高净值人群表示未来会增加艺术品投资.二是*行为背后隐含的历史价值.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在其最基本的层次上,就是回忆:它欲求达到一种前概念的经验和理解”,并将其“再现于、或相悖于经验和理解的社会功用的框架”.*行为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这个行为的发端就带有时代的特征,无论是其保存手段还是当下的解读方式都带有阶段性特征,而每一次的艺术品*信息(包括*者、*方式、手段等)的变更都会给艺术品增添更多历史价值,代表着它度过了漫长的历史,“艺术只有作为艺术,只有以其破除日常语言、或作为‘世界的诗文’这种它自身的语言和图像,才能表达其激进的潜能”,具备了更多历史进程中所不被文字或其他物质形态所记载的信息,甚至能够达到真实还原历史的目的.

(三)使用价值

艺术品是精神物化的一种形式,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因此也具备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这里的使用价值又存在于两种使用形式之中,一种是公开使用,一种是私人使用.前者是指通过对艺术品的实际流通和应用,发挥了它的使用价值,如进行艺术品的展览或围绕艺术品举办沙龙,通过有形的使用,满足艺术品持有者和人群的社交需求;后者是指基于*价值而发生的艺术品使用行为,如个人对个人或个人对组织的艺术品授受行为.私人使用的方式大多有两种目的——或收益或炫耀.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品使用价值源自于艺术品本身价值带来的流传可能性,通过合法继承的方式获得艺术品的使用价值.

(四)投资价值

艺术品需要满足的第四重需求为尊重需求,因艺术而产生的尊重既表现为欣赏、喜爱的*,也表现为渴求获得回报的投资.这两种都有一个前提,即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而获得艺术品的所有权.基于对所有权的追求,艺术品的流通交换使其具备了投资价值.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样的商品具有投资价值,笔者认为它需要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本身存在价值:二是价值可以发生变化;三是可以进行流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赋予了它自身固有的价值属性,而历史的变化和*价值,以及它随时间更迭或接触人群需求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艺术品价值的变化.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并存的产品,它具有生产活动结晶所具备的流通性,因此艺术品具有投资价值.并且由于它的炫耀性、吸引力和投资性,使得其投资价值的市场表现要远高于其他几种价值,这是它反哺于市场经济的最直观价值表现形式.一切关于艺术品所进行的金融化交易,都基于它的投资价值而产生.艺术品的投资与生产共同推动了艺术品产业与市场的活跃,也是创造艺术品巨大商业利润空间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于艺术品投资价值的巨大利润,导致艺术品市场出现“复制漏洞”和“价值黑洞”现象.前者制造艺术品赝品,削弱了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给不法者带来经济盈利;后者过分抬高艺术价值,以完全脱离市场规律的经济价值进行艺术品的流转使用.无论是哪种情况,艺术品的投资价值是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尤其是艺术品市场中至关重要的价值含义,也是艺术品得以走进大众,接触更多受众市场的推动因素.艺术品并不等同于利益,但它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艺术价值,成为一种货币的代表,并造成了艺术品市场价值一机制的混乱与重构.

(五)满足价值

满足价值对应于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自我实现价值,在艺术品价值中指当群众所有需求得到实现和满足之后获得的精神和财富上的满足感,这是艺术品价值的最高层次,也是消费者和艺术品持有者追求的最高价值需求.满足价值并不作为艺术品实际价值测算时的依据,只是代表它的一种价值属性.这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双重满足的价值外延,是艺术品所有价值的集合表现状态;当满足价值得到实现时,围绕着艺术品所进行的这一轮“生产一流通一消费”环节就顺利完成,并会促发“再生产”行为.

艺术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给予独特的精神享受.艺术品的满足价值基于这种艺术性和独特性而产生,并且以其精神层面的满足区别于其他商品.这种满足价值赋予了艺术品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推动艺术品适应人们需要而不断地演进变化.因此,虽然艺术品的价值相对稳定,但人们对于艺术品精神艺术含义的解读却会根据物质条件的不同而不断认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艺术品价值模型以审美价值作为基源,随着历史的演进有了*价值,这两个艺术价值一起赋予了艺术品可供市场流通的经济价值,并通过使用、投资的方式最终达成满足价值.在艺术品价值满足实现的过程中,审美价值和*价值构成了艺术品价值的内涵,使用价值和投资价值组成了艺术品价值的外延.

四、“褪去的光晕”:艺术价值的市场性妥协

瓦尔特·本雅明在文艺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光晕”( aura)的概念,他认为艺术品具有“光晕”源自于它的四个特征:一是神秘性.源自于艺术诞生初期的宗教和崇拜因素.二是具有模糊性.“光晕”难以描述,却能打动心灵,使人陷入沉思.三是独一无二和本真性.与创作者的思维密切相关,构成了艺术品的原真.四是不可接近性.艺术品需要和人群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维持它的神秘、模糊与本真.艺术品的“光晕”给艺术品赋予了一种独特而又神秘的魅力,既让人们亲近地追随,又让人们无数次的解读却得不到答案.基于这种“光晕理论”,本雅明认为,现代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破坏了艺术品的“光晕”,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晕)”.

本雅明将艺术品的价值划分为“崇拜(膜拜)价值”和“展览价值”两大类.他认为,种种艺术作品在不同的层面上被人接受,被人估价.在此矗立着两个极端的类型:一方的着重点是崇拜价值;另一方则更强调作品的展览价值旧.随着资本注入和技术的更迭,艺术品的“展览价值”逐渐超越“崇拜价值”,拉近了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却也逐渐消弭了艺术品的.光晕”.由于距离的贴近,人们开始淡化对艺术品的崇拜感和模糊感,对艺术品了解越多,价值越被量化,期待和满足感就越难以被实现.根据对待艺术品价值的不同态度,可以把艺术品消费者人群划分为三种:*者、投机者、投资者.对于*者而言,“崇拜价值”仍然高于“展览价值”,对于艺术品价值内涵的追求大于价值外延的渴望;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用艺术品的“崇拜价值”实现其“展览价值”,是对艺术品价值内涵和外延的共同追求;对于投机者而言,他只看到艺术品的“展览价值”而完全忽略了价值内涵的审美性和艺术性,纯粹用经济的眼光和利益的视角看待艺术品.在这三种消费人群中,艺术品的“光晕”逐步褪去,直至消亡;这不仅仅是存在于投机者人群中的艺术品价值取向,更是利益驱使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走势.

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不均衡,导致艺术品“光晕”逐渐褪去,艺术价值开始向市场价值妥协,表现出了市场性妥协的价值影响因素,艺术品本身已不能满足双重价值驱动下的价值评判标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艺术品的价值影响因素除了文化性影响因素外,还包括了市场性影响因素.

(一)文化性影响因素

作为一件艺术品,它首要的价值影响因素立足于本身,其中包括了作者知名度、作品真伪、品相、作品存世量、创作的独特性和精品程度等.一般来说,作者的知名度越高、作品品相越好、存世量越少、独特性和精品程度越高,作品的价值就越高.艺术品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往往特定时间段生产的艺术品就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位画家一生的艺术作品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分,不同时代创作的想法和手段都各不相同,对待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同.艺术品的稀缺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价值,赋予艺术品独一无二的文化地位和历史意义,既保证了现时的艺术价值,也提供了未来的市场增值空间.以上文化性影响因素,共同组成了艺术品的吸引力.在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看来,“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是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甚至直接反映于艺术品的实际之上.

仅就艺术品真伪评估这一项工作而言,当前国内艺术品真伪鉴定工作大多借助专家来进行.然而由于专家的经验、学识有限,且一定程度上难以去除主观性判断的影响,不同专家可能会出具不同的鉴定结果,因此,单纯依靠专家的艺术品真伪鉴定过于单薄.相比之下,西方的艺术品真伪鉴定工作更为理性和客观.

美国等艺术品市场繁盛的国家均设立了第三方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这些机构采取“身份索引+科学鉴定+专家鉴定”为一体的艺术品鉴定体系.具体来看,他们通过建立“艺术品资料库”,详细记录艺术品作者、年代、持有人(持有机构)、流转次数、流转方向、拍卖纪录等影像和文字信息,编排图录档案;采用科学、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如X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监测设备等,创新技术鉴定手段,使得艺术品鉴定工作由定性走向定量;在“契约精神”主导下,参与鉴定的专家和鉴品之间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且受到“诚信档案”的监督和“鉴定结果责任制”的约束,若鉴定结果有误,专家们有可能面临诉讼风险.

目前,国际上对于艺术价值的文化性影响因素没有指导性的指标构建和评价体系,大多情况下都依靠专家和经验做法对其艺术价值进行评判,反观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各种对其市场价值评判的指数,是否市场对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敏感性过低?

2014年4月,北京国际版权中心推出的“艺术品防伪与追溯数字管理系统”借鉴了西方艺术品鉴定体系的经验,是我国艺术品鉴定评估体制建设的一大进步.这些评鉴系统的出现是我国对艺术品艺术价值的尊重,也是对其文化与精神内涵的重视,同时也能够为艺术品市场参与者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性影响因素指导依据.

(二)市场性影响因素

在传统的艺术品*与流通过程中,人们往往品鉴的是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其自身因素的分析来决定它的价值.我们常用“价值连城”形容物品的珍贵程度.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据《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产自楚国,所谓“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那时国人对和氏璧的推崇来源于它自身的美玉程度和举世无双的社会地位,人们渴望拥有和*而非交易与买卖.而在当下的物质生产条件下,诚如马克思所言:“必须牢牢记住,那些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即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等等)的,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

所谓“偶然的情况”,既包含了市场对艺术品价值的偶然反应,也包含了受众人群心理的偶然变化.这些都源自于其市场价值的不稳定性.与艺术价值的文化性影响因素相比,市场是一个波动变化的环境,带来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市场性影响因素带给艺术品市场价值的影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走势.

首先,一切物质劳动的产品都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艺术品也同样受制于市场需求.一旦进入流通,艺术品的价值量表现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不过它的变化曲线与一般商品的变化曲线并不完全相同,艺术品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反映并不敏感,并且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时间特征,如梵高的画作在其生前因市场零需求,因而价值量表现为零,而在他的作品大火之时,艺术品价值量也随之变化高涨.

其次,艺术品投机炒作行为的影响.艺术品的增值空间巨大,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潜力仍可待挖掘,因其具体价值衡量指标的不确定,带来了艺术品的市场投机炒作现象.在艺术品市场中,部分群众的投机心理与艺术品的投资价值相互影响,产生了一种盲目选择和消费的现象.按照凯恩斯的投资理论,纯粹的投资者进行理性的投资行为时会选择大多数人喜欢的艺术品,而非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因其缺乏对艺术的主观偏好.艺术品的投机心理源自于对其更高的期待,因此会在投机前考虑到其他群众对艺术品价值的估量与需求.一般来说,艺术品市场的投资分为长期投资、中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三种,最理想的艺术品状态是以中期投资资本为主,其次是长期沉淀资本,短期投机资本应该占到最小的市场比重.然而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我们悲哀地发现这三者之间的比重出现完全的倒置,反而是追求短期利润回收的投机现象占据70%-80%左右,盲目的跟风炒作现象为投机者提供了便利,也改变了艺术品的良性价值波动.

最后,人群的消费心理变化.社会学家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强调:“在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社会,金钱力量就是荣誉最后依据的基础,而有闲和对财物的明显浪费是表钱力量的手段.”闭“凡勃仑效应”引发了艺术品的炫耀性消费心理,通过消费这种高价文化艺术品实现自身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炫耀,艺术品购买人数与最终实现的炫耀感成反比,购买与炫耀感成正比.这种炫耀感给艺术品带来了与一般商品不同的与需求变化曲线.一般的商品中,当商品越高,其需求就会越小,但在艺术品市场中,由于炫耀消费心理的存在,艺术品的越高,其需求并不一定会随之减小,反而会吸引拥有更多财富的群众参与到消费行为中,高涨的代表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炫耀心理.“凡勃仑效应”能够很好地解释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频频出现的高价上亿艺术品.在2016年12月结束的保利2016年秋拍卖“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曾被估值逾亿元的元代任仁发画作《五王醉归图卷》以3.036亿元成交,成为2016年中国艺术品在全球的最高成交记录.

在市场性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对艺术品的崇拜价值递减,而展览价值递增.这既是追求利润的后果,也是艺术品不得已对市场作出的妥协.艺术价值的实现不得不依靠市场价值的作用,匈牙利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提到:“艺术品的确定更多地取决于各种市场因素,而不是作品的质量,那是商人的事,而不是艺术家所能左右的.”艺术家创作出艺术作品,往往换来的是艺术品的湮没与沉寂,而等到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吸引众多人群追捧与投资时,艺术家早已不再是艺术品的直接持有人.这是艺术家对社会的妥协,也是艺术品对商品的妥协,更是艺术对市场的妥协.

结束语:该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外延和艺术品价值和需求视角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艺术品本科毕业论文艺术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推荐语:以客户为中心,满足新需求,创造新价值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黄卫伟主编的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公司业务管理纲要,只有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满足客户的新需求,创造新价值 企业的长期战略,本质上是.

模因视角下的Normcore文化内涵
摘 要本文主要从模因的角度分析英文新词Normcore 模因作为可传播的文化观念或行为,其传播特征包括复制、变异、选择和传承 Normcore从最初兴起的中青年时尚风格,到被文化理论抽象化,从线上理论.

用六维模型评估艺术品价值
文赵子龙 图本刊资料图片库对于艺术品投资而言,艺术品价值评估一直是特别棘手的问题 假如,我们对一件艺术品建立一个科学模型,从视觉价值、思想价值、历史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六个维度进行打分,.

春天的内涵和外延(组诗)
大地上的梦想从春天出发,手握谷种怀着一季的热爱和素朴的感恩奔赴个个村庄在时光中行走,想起泥土想起那些期待的眼神汗水便开成花朵,把田野装点得无比浓郁、清冽和芬芳我们看见一天天青枝绿叶我们看见音符在谷尖上.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