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影视改编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东野圭吾作品影视改编中的死亡意向表达以日剧《白夜行》为例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影视改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1

东野圭吾作品影视改编中的死亡意向表达以日剧《白夜行》为例,本文是有关影视改编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和东野圭吾和《白夜行》和日剧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影视改编论文参考文献:

影视改编论文参考文献 作品投稿影视翻译论文文学作品投稿网站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杨晗悦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50余部长篇小说中,有19部被改编为影视剧.本文以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无冕之王《白夜行》改编的电视剧为例,研究对于“死亡”意向的视听建构,解读影视媒介对其作品中“死亡”意向的表达.

【关键词】东野圭吾;推理小说;影视剧;死亡意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92-02

一、东野圭吾及日剧《白夜行》

东野圭吾之于日本推理小说界的地位,相当于柯南·道尔之于英国推理小说.然而,从1985年东野圭吾的小说《放学后》获得日本推理小说界的最高奖项——江户川乱步奖之后的20年内,他的5部推理小说入围直木奖,却都铩羽而归.直到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终于替他扬眉吐气,拿下第134届直木奖.

这些荣誉给东野圭吾带来了事业上的新发展,他的作品接连不断地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影视艺术作为传播能力最强大的大众艺术,将东野圭吾在文学中的思想更加迅速和广泛地传播到更远的国度,影响的受众越来越多.

《白夜行》可谓是东野圭吾小说中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作品.2006年,日剧《白夜行》一经播出,就在国内外掀起了收视热潮.原著近500页,长达35万字,讲述了日本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发生的一个故事,因此,故事的背景是日本近20年的发展史,两个主人公的遭遇也和日本现代社会中出现的问题紧密相关.东野圭吾用异常冷静的笔调讲述故事,勾勒出的却是一副社会悲剧的图景.日剧《白夜行》打破小说的叙事结构,第一集的开端就袒露了悲剧的真相:男主弑父、女主杀母.电视剧用特有的视听语言和受众角度将小说中主人公在白夜中苟且成长的故事叙述出来,传达“死亡”对于主人公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东野圭吾的死亡意向表达

死亡意向表达历来都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都可以明显地体现这一点.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表达是在描述当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困境,是在彰显后现代文明中新生的文化危机给个体带来的毁灭性影响.现代社会中新兴的话语权取代了一些传统文明留给社会的习惯与制度,这种代替使人产生异化.东野圭吾用作品描绘了一幅笼罩在“死亡”阴霾下的人类生存图景,并在其中表现最真实的人性.在他的推理小说中,侦探这一类角色被放在了次要或者说是配角的位置上,取而代之的是案件的受害者们——孩童、教师、小职员等,这些社会上最普通的人成为东野笔下的主人公,案件彻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带来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形成了生存困境,这种困境是由异化的社会造成的.因此,东野笔下的人物和案件都发生在大都市里,这里是最能体现异化社会带给人们严重影响的大环境.

笔者认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表达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肉体的死亡与精神的死亡.推理小说是最容易将“死亡”情节和人物故事本身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类型.东野圭吾用一个个社会中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来表达对社会中显而易见却习以为常的荒谬的控诉,展现主人公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在这类题材的表达上,“死亡”不再仅仅是生命有限、最终消逝,而是千百年来维系社会稳定的信仰的动摇甚至消亡.

故此,“死亡”意向的表达在东野的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东野用案件与追踪的叙述形式展现着主人公的困境和绝望,以一种冷眼旁观的角度,赋予了生与死的内涵.

三、日剧《白夜行》中的死亡意向构建

日剧《白夜行》改变了小说的原有结构,在影像叙事的一开始就点明了案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的寄生关系.电视剧给了童年的他们一段可以回忆的美好过去,与这段美好同时上演的也有他们的原罪.

桐原亮司在放学后经常去玩耍的废置大厦里发现了女童的父亲,而女童竟是自己每日希望在图书馆里遇见的唐泽雪穗,震惊羞愧中,他用剪刀杀死了父亲,而唐泽雪穗杀死了警方的嫌疑人——利用自己卖淫的母亲.至此,受害人的儿子和嫌疑人的女儿成了永远不能相认却又有着不可抹去的羁绊的人.

颜翔林在他的《死亡美学》一书中写道:“死亡在现实之中是一个绝对实在的现象,而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它和生命之间不再存在一堵无法逾越的墙.”在这个问题上,他将现实死亡的定义与物理学的客观规则严格统一,艺术中的“死亡”即成为“不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而属于心理经验的以情感为驱力的符号化的审美创造,包含某种目的性和意义性.”因此,在研究东野圭吾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中“死亡”意向的表达时,也应从两个层面去探讨.

(一)肉体死亡

肉体死亡即物理学意义上的死亡,然而探讨的重点是引起这种死亡的或者说是将人引入这种死亡的诱因和行为,因此,肉体死亡自然分为自杀和他杀.

自杀被颜翔林定义为“人类精神和社会存在两种因素相作用的文化现象,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个人心理原因”,所以,自杀是创作者更够更好地植入自我价值表达的途径.自古以来,人们用“菊与刀”来形容日本人民的个性,他们有剖腹自杀为美的传统古典死亡美学.日剧《白夜行》中,男主角桐原亮司在命案发生后的14年里为了保护唐泽雪穗一再犯案(刑讯有效期为15年),最终用自杀来给予对方未来.这是一种“勇敢”的自杀,并伴随着强烈的悲剧性和崇高性,正如俄狄浦斯在得知真相后自戳双眼、自我流放的结局一样.当然,桐原亮司与俄狄浦斯截然不同,他只是茫茫社会中最为卑微的普通人,在社会冷漠机制和异化体制下,从12岁起就饱尝心理的失衡和精神的痛苦,最终价值观的偏颇让他走向自我毁灭.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毁灭也是自我牺牲.桐原亮司用尽生命最后一点残存的能力与价值,要为唐泽雪穗送上一个未来,这种极负悲壮感的自我牺牲使得视听话语充满了美学魅力.

另一种肉体死亡的方式,即他杀.日剧《白夜行》中,男女主角在等待15年的追诉期过去的时间里,为了掩盖真相以及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地致使新案件发生,这里的私欲要一分为二地解读.唐泽雪穗在杀害了母亲之后,去另一个城市化名重新生活,却不断地有人将她的过去挖出,她的私欲表现为极力掩盖过去和向往新生.这种新生是彻底的重生,是和过去没有一丁点儿联系的新生,因此,桐原亮司在她的生活里应该是那个被抹去的成分,然而她却不得不和桐原亮司形成寄生关系,因为她要利用他为自己消除阻碍.桐原亮司的私欲则变现为专一地为了唐泽雪穗而活着.虽然编剧加入了“只希望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的主题愿景,却也没办法掩饰桐原亮司的悲哀.剧中,他杀行为的受害者分别为桐原亮司的父亲、唐泽雪穗的生母、刑警笹垣、桐原亮司母亲的情人松浦、唐泽雪穗的养母礼子等人.作为推理小说改编电视剧,当然必不可少地会有人死去,但是剧中的这些他杀行为的视听处理和东野圭吾的行文风格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克制的、隐忍的.这些小人物的死去更像是对桐原亮司无望人生的祭奠.

(二)精神死亡

在古典推理小说的结构中,一般是按照凶案发生——正常社会生活秩序被打破——个人生命遭受威胁的模式进行叙事的,而到了当下,在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中,故事的主人公往往一开始就已经是一无所有的状态.日剧《白夜行》中,唐泽雪穗一开始就被为生活所迫的母亲强迫出卖自己的身体.桐原亮司整日看见母亲和家里的店员有染,父亲还是娈童案的参与者.所以,死亡的意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学意义上的肉体消失,而是精神意义上的毁灭,是传统社会曾经赋予的价值观的坍塌导致的信仰体系的崩盘,这种精神死亡的状态表现为一种孤独的绝望感,这是比肉体死亡更严重的困境.《白夜行》被称为“东野笔下最令人绝望的作品”,在被改编为电视剧的时候,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书中令人绝望的氛围.雪穗和亮司都是幼年时代就饱受人情冷暖的孩子,由于各自难以启齿的屈辱,偶然邂逅就互生了道不明的情愫.日剧中亮司这样说着:“雪穗……我已经厌倦继续走在这分不清白昼和夜晚的世界……真正的惩罚是会留在心和记忆里的,吞下的罪恶侵蚀着灵魂……生命也被食尽了.”这段台词,彰显了他双手沾满后再也无法回头的绝望.电视剧将小说中案件的部分弱化,强调精神与情感,除了“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底下散步”之外,为了不被识破真相,两人只能永远装作互不相识.因此,桐原亮司连最后的私欲和精神支撑都是虚无的,他是真正的白夜行者.“白夜”这样一个在书中没有任何直接所指的符号,在影像化的过程中,编剧给予了一个道具将它具体化——童年时代,亮司送给雪穗的剪纸太阳.在电视剧的最后,雪穗自己服装店的LOGO也是这个剪纸太阳的形状.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精神的消亡指向死亡,那么桐原亮司的精神死亡无疑就是比他最后的自杀更持久的摧残.另外,剧中更令人关注的,是一个人在绝望的世界里最后剩下的信念居然能支撑全部的生命,哪怕这种信念并不是一种可以去追寻的正确信仰,这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展现出了一种悲剧的美、一种自我牺牲的崇高的美.可能是缘于对这种牺牲的震撼,电视剧的结尾处,编剧赋予了一个人性化的结局:太阳之下,失去了桐原亮司的唐泽雪穗牵起了桐原亮司和典子(剧中桐原亮司利用的一个爱他的女人)的孩子的手.

四、结语

本文通过以东野圭吾推理小说代表《白夜行》改编的电视剧为分析文本,展开其中对于“死亡”意向表达的视听建构的探究.在东野圭吾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核影像化的过程中,探讨了死亡的种种深层寓意,即在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的两个维度上,死亡意向表达带来的不同暗示,揭示死亡表达的目的与意义:在死亡背后是对社会矛盾的控诉和弊端的讽刺,从而弘扬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冰.东野圭吾作品影视改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2]牛丽.从《白夜行》看东野圭吾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人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7):48-49.

[3]钟翔.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死亡书写[D].湘潭:湘潭大学,2012.

[4]唐珂.论东野圭吾小说与其影视剧改编的互文性[J].许昌学院学报,2011,(06):77-82.

[5]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杨晗悦,现为西北师范大学2014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剧编剧与策划.

本文结论,这是适合不知如何写东野圭吾和《白夜行》和日剧方面的影视改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影视改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东野圭吾小说的本土化改编《嫌疑人的献身》电影读解
【摘 要】随着商业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宏大的场景、曲折的故事成为制作者吸引观众的两大法宝 其中悬疑推理小说就以缜密的逻辑推理,曲折的故事情节进入制作者的视野,东野圭吾的悬疑推理小说更是成为IP创作中的.

从《嫌疑人X的献身》看东野圭吾眼中的边缘人
一、东野圭吾和嫌疑人X的献身东野圭吾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专业,随后他选择在一家电装公司做一名工程师,这样的理科背景对他日后的写作助益良多 东野圭吾是一个多产的推理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嫌疑.

影视后期特效 以真人版《美女和野兽》为例
【摘要】随着电脑技术在影视上的应用,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影视特效”在电视制作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分析了“影视特效”在电影美女与野兽制作中的运用 【关键.

跨国改编电影和原文本的文化差异性以中韩《许三观记》为例
一、时代背景从“文化大革命”到“战后重建”余华将小说的时空界域定位于“”前后 主要聚焦于“大饥荒”时期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