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我是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跟梁鸿:我是一个新小说家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我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梁鸿:我是一个新小说家,本文是我是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和梁鸿和小说家和新小说家相关论文范文.

我是论文参考文献:

我是论文参考文献 新经济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

一霎眼,学者梁鸿变成了“新锐小说家”.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小说《梁光正的光》是神来之笔,光芒之作.它突破了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是一次畅快淋漓的想象与创造,也证实了梁鸿全面的才华.

文本内外,所有人都被梁光正吸引.这个事烦儿、戏精、作男,这个到处留情的浪荡子,折腾不息的古怪家长,不爱土地的农民的异数.他当过流窜犯,搞过“投机倒把”,偷过黄豆.他有几次踌躇满志的“经济规划”:种麦冬、种豆角、种油菜,次次都以挫败告终.他欠下一屁股风流债,自家儿女尚且养不活,还劳心竭力帮别人养.

在梁庄人眼里,此君不务正业、爱出风头,他的体面的白衬衫就是一个笑料.然而,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围绕在梁光正周围,责骂他又倾听他,嘲笑他又膜拜他,好像他的乐观、荒诞和不可理喻,正是卑微的生活中一点不可或缺的慰藉和光亮.

梁鸿说:“我试图保持一种充满平衡感的矛盾.”在小说里,好与不好,哭与笑,伤害与正义,相互扭结着往前走.一切都从“梁庄”这块虚构的飞地里,带着新鲜、带着血肉,咬着牙、较着劲,呼呼啦啦野蛮生长.最终,梁光正化身为一股强力意志,因墓坑挖斜,他的棺柩吊在半空,迟迟不能下葬,将全书推向胡安·鲁尔福或加西亚·马尔克斯式的荒诞的极致.

写梁光正,因梁鸿的父亲而起.但写作过程里,她很好地保持了小说家的冷静和疏离.她嬉笑怒骂,不疾不徐,透过一个高度戏剧化的人物来细细参详人生——就像一件农民的白衬衫所能昭示的——“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相互的争吵和索取,人性的光辉和晦暗.”

几乎所有农民都不爱土地

南都:梁光正确实是一个新的农民形象,他是“事烦儿”、戏精、爱折腾,投机倒把的热情胜过种地,一生也没从土地里获得什么好处.为什么你第一次写长篇,就挑了这么个农民里的“异数”来写?

梁鸿:作者写一个人物,肯定在心里存了好久好久.我非常熟悉农民,我的父母是农民,我的亲戚朋友全是农民.在生活里,不热爱土地的农民比比皆是,我可以大胆的确定,几乎所有农民都不爱土地.只是不得不从土地里获取生活资料,他才待在那里去劳动.所有农民都教育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离开这片土地.在这个地方待着是没有希望的.

当然我写《梁光正的光》并不是要写农民不热爱土地这件事,而是要说,农民的心里是有更远的东西在的,他希望能够超越土地,超越自身.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土地就代表着农民自身,他想超越这个身份,超越别人给他的这个界定.所以我写到“白衬衫”,梁光正穿白衬衫别人是嘲笑他的,他连家人都养不活,还把自己打扮得这么体面干净.但他的白衬衫反过来也变成一种象征.

南都:小说开始于梁光正六十五岁之后一系列不辞辛苦的寻亲和报恩之旅,为此,“把一顶顶大帽子扣在四个已然中年的子女头上”,把他们挣的并不多的钱尽可能撒出去.这样做看起来极不务实,到底有什么意义?

梁鸿:小说一开场,我希望有一个戏剧化的氛围.但是“寻亲”这件事本身也很有意思.寻找,本身就是回望过去的时间、过去的事件、过去的人,时间是向后运动的.因为你是“寻”,所以空间也随之而来,这样很容易打开一个故事.如果我直接写蛮子到梁光正家,孩子们和她吵架,这样不好玩,也没有那种空间感.而通过追溯,对人的认知会更加清楚一点.我当时想的就是,通过梁光正老年和儿女之间的纠缠、争吵和冲突,回顾他年轻时代的核心时间.整个小说的主线实际上是梁光正年轻时候的故事,蛮子带着小峰来到他们家,所有人都因此而受到了伤害.

南都:梁光正言语夸张、行为荒诞,但读到最后,为什么却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圣徒”般的人物?梁光正的“光”从哪里来?

梁鸿:比如梁光正一生为什么总是受批斗,就是因为他老爱说真话,老爱“露能”.可是说这样的话是不合时宜的.他知道不合时宜,但还是要说.反过来我们问,难道梁光正错了吗?在那样的条件下,梁光正还要坚持说真话,他身上没有光吗?这样的光应该可以照亮一些东西的.说是道德或者公共精神,我觉得都太大了.实际上这是我们传统道德里最朴素的一个要求,你要看到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要坚持.

南都:梁光正还有一个特点是特别爱帮助人,谁家有难,他都要上去插一杠子.这是农民的典型性格吗?

梁鸿:这种人在乡村特别多.此前我们在郑州有个发布会,李佩甫老师也去了.他当时特别激动.他连夜看完这本小说,想到他自己的母亲,自己家的活不做,去给别人家帮忙.但是她一生也没有过好.这样一个热心肠的、朴素的、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她的一生都是遭受苦难的.在最朴素的乡间,这样的人其实挺多,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好报.所以说,这样一个梁光正,他身上是有光芒的.只不过这种光芒被卑贱到无法言说的生活遮蔽掉了.

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在找一个平衡.并非他古道热肠就真的帮到了别人,并非他想要子女过好日子子女就真的过上了好日子,并非他说真话就真的发挥了作用.为什么他一生徒劳?他所有的出发点都好的.他帮别人帮不成,他像摩西一样想带子女走出困境,但他也没有成功,实际上只是子女自己长大了.他一生帮了那么多女人和女人的孩子们.他对每一个女人都是真心实意的.这个人实际上是最有道德感的.但为什么他一生如此地清冷、失败?这是跟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的形态、制度的形态、人性的形态是有关系的.我们的文化不允许人说真话,即使辛劳也得不到回报.

写梁光正没有任何情感背负

南都:你在写梁光正的时候,是有你那才过世不久的父亲的形象作为基础的.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人物的情感和对真实生活中父亲的情感是否能疏离开来?

梁鸿:梁光正还是一个高度集中、高度戏剧化的人物.我写的时候非常疏离.我几乎是没有将他作为自己的父亲来写,因为那样肯定是写不成的.我写得很荒诞、很讽刺,是把他作为一个人物来写的.这一点我剥离得特别好.

因为我父亲本来就是一个很平等的人,不会要求你要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或者要求你一定怎么写.我父亲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人有距离地看他,平等地对视和审视他的一个人.当我在写梁光正的时候,真的没有任何情感的背负.我觉得下笔特别自由,我自己都觉得很意外.你读完以后,也不会觉得这是梁鸿的父亲,但你可能会觉得,有些细节来自于梁鸿的经验.

南都:这个小说里尤其好看的是家庭成员的相爱相杀、相互纠葛.对待父亲,梁光正的四个儿女,冬雪、冬竹、冬玉、勇智,都有自己的爱和索取的方式.他们责骂他、厌弃他,却又不得不听命于他.这种一团乱麻、相当拧巴的情感关系,是不是典型地属于中国家庭?

梁鸿:中国的亲情是不完全的,相互妥协、相互牺牲太多,每个人没有界定边界.换句话说,每个人的个人性都没有充分完成,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梁光正作为一个父亲,孩子太多,他不能够追求他想要的幸福.他小心翼翼地去平衡儿子、女儿和蛮子的关系.因为他觉得有这么多孩子,还去追求女人,他是理屈的.反过来,作为孩子来讲,他少年时代应该得到父爱,却没有得到,所以他通过各种方式和父亲抗争.实际上他们都是想争取父亲的爱.包括成年以后,他们天天跟父亲吵架,实际上也是在向父亲索取爱.梁光正为什么数十年如一日把儿女捆在自己身边,那也是一种爱.

南都:小说里的病和死,都非常触目惊心.有的作家对死亡的描写浓墨重彩,另一些则把死亡处理得举重若轻.古语说:“未知生,焉知死.”你个人如何理解生死?

梁鸿:我对死亡确实不自觉地比较关注.我是喜欢写死,各种各样的*.当年写《出梁庄记》的时候,《人民文学》的主编施战军老师就说,你有没有发现,你这一开头就写了好几个人的死亡.后来一看,确实,怎么从头到尾都是死亡?

可能跟个人的内心意识有关系吧.内心还是有灰暗的一面.也有可能通过死亡更好地了解生,了解活着的那种感觉、意味和它所昭示的东西.写到梁光正的死,其实我特别有灵感.比如最后一章葬礼,当我写到墓坑是斜的,棺材无法下葬的时候,突然间灵感就来了.我就让它迟迟不能下葬,哪怕梁光正死了,他的意志都还在.他在用自己的倔强告诉孩子们,你们必须和解.所以先是勇智跳下去,然后小峰跳下去,最后两个人合力把棺材放在墓坑里.这还是梁光正赋予他们的力量.

一写梁庄就觉得特别自由

南都:小说里经常出现一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声音,这个“我”到底是谁?为什么采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相互交错的叙述形式?

梁鸿:小说第27页倒数第4行的这个“我”是错的.因为我后来改了几稿,换了好几个视角,最后出版的文本上没有修改过来.

一开始我曾经用冬竹做第一人称来写.发在《当代》上的第一版,有个楔子,就是以“我”这个人称来叙述,后来我把楔子去掉,因为第一人称太容易代入,也太文艺了.干脆就用有限的第三人称,第一章是以勇智为基本视角,第二章是以冬玉,第三章是以冬竹为基本视角来写,最后一章是全知视角.这样处理,虽然不那么文艺,但我觉得更鲜活,空间也更开阔一些.

南都:还有小说的语言问题.因为你是一个学者,大部分时候写文章会有学术腔调.但《梁光正的光》里用的是自然活泼的乡土声音.这个转换是怎么做到的?

梁鸿:我觉得可能跟人物的设定有关.当你写到这个人物的时候,因为人物的设置太鲜活了,一下子就进入到了生活的内部,找到一种感觉.但是并不意味着你的语言是完全成功的,只是你可以找到一种语调,把它拉出来,并且这种语调是可以贯穿下去的.但有的时候还是会用一些判断句.又比如勇智、冬玉和冬竹,我特别想把他们三个人的语言区分开来.但这点我也没有成功.其实找到三种不同的语调还挺艰难的.我只是把冬雪的节奏控制好了.勇智我使用的是稍微有些紧张的语言,他说话几乎就是嘲讽的语调,这是我稍微做的设想.冬玉是假装很有条理,内心比较脆弱的人.而冬竹是一张嘴说话会被别人拦回去的.但语言上都没有像冬雪那样完全地鲜明化.

南都:人们说你是一个新锐小说家,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梁鸿:我还不到“新锐”,我是一个新小说家.

南都:从非虚构到虚构的转换,你觉得这个过渡自然吗?

梁鸿:在我自己的脑子里面,我一直避免让自己有一个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我避免说,我就是一个非虚构作家,我只写非虚构.有些东西适合用小说写,比如《梁光正的光》,那我就用小说写.我没有束缚自己.况且,非虚构和虚构之间,对于写作者而言不是不可逾越的.都是在描述社会,描述人生,只不过出发点和起笔的调子不一样.

非虚构和虚构都需要准备素材,这个层面是相同的.非虚构对材料的准备和现场的勘察要求更高,虚构也需要准备些历史资料和大的场景,但最终的故事是小说家自己发挥的.但它依然要求你对社会生活有很好的理解.

当然对我来说,因为之前只写过《神圣家族》里那样几个短篇,写长篇还是一个考验.我在叙事上、在人物的安排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慢慢地去处理和尝试.

南都:写哪一种类型你自己感觉更愉快、更投入一些?

梁鸿:如果说更愉快、更投入的话,当然还是小说.眼看着梁光正一点点被创造出来,眼看着梁光正自己硬是不下葬,天马行空发挥想象,创造是开心的.

南都:从梁庄里“长”出了好多稀奇古怪的人物.在你未来的写作计划里,是否依然会以梁庄和梁庄人的故事为主题?

梁鸿:我觉得作为一种符号,梁庄可以继续写下去.不管写李庄王庄,也还是个庄嘛.在梁庄里,我是自由的,独立的,可以随便地安插,不会害怕它不合逻辑.我一开始是用杜庄来写的,因为不想让大家觉得我在用梁庄的IP.但是我后来一用梁庄,就觉得特别自由,根本不会被那个非虚构的梁庄所束缚.这儿加棵树,那儿多个坟,那儿多个人,我觉得特别开心.

南都:就像你自己创造了一个虚构的故乡一样.

梁鸿:对,一个虚构的空间.亦真亦实,亦虚亦幻.这和我前几年写梁庄是有关系的,它已经扎根在你的心里,你想怎么来写,都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有那么一个基础在.

点评,上文是关于对写作梁鸿和小说家和新小说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我是本科毕业论文我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梁鸿:在回望中获得历史的意义
梁鸿, 河南省邓州市梁庄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作品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神圣家族…… 其中,中国在梁庄获2010 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

梁鸿之鸿
这题目模仿的是梁鸿的最新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 鸿者,大雁也 选择一个名字,就是选择一种命运 如果连续两次选择一个名字,那就是认定了一种命运 梁鸿原名海青 海青,也是一种大鸟 李白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

《国家宝藏》:基于媒介的新故事化策略
近期,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了具有文化传承特色的综艺节目,如电视台的国家宝藏,北京卫视的传承中国非凡匠心……,而此前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都以惊艳的表现得到了收视率和口碑上的双重认可 中国.

关于梁鸿的阅读札记
一梁鸿熟悉而陌生文学批评家、教授,非虚构作家和小说家 许多年前,我曾经说我很想像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学院知识分子那样,教书、研究和写作,写论文、写散文、写小说 这个理想中,当然也包含着以专业的方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