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皇家园林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隋唐洛阳皇家园林理水艺术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皇家园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7

隋唐洛阳皇家园林理水艺术,该文是皇家园林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跟皇家园林和理水和洛阳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皇家园林论文参考文献:

皇家园林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导论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张衡《赋》描述洛阳“溯洛背河,左伊右瀍”[1],指出了洛水、黄河、伊水、瀍水四条河流流经隋唐时期的洛阳城区,为当时的皇家园林水景营造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隋凿四条大运河及多条渠道联通水系,河流相互交错形成以洛河为主干道的水系网络,使得洛阳成为当时全国的水路交通枢纽.众多自然及人工河道的开凿,既解决了城市用水,也为皇家园林的大量建设提供了保证,促进了皇家园林建设的开展 [2]124.例如姜波 [3]、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4] 曾分别针对上阳宫的地望、建筑特点等、西苑的范围布局及沟渠的数量等遗址研究做出详细说明,寇文瑞 [5] 等人曾针对理水手法及理念分析洛阳唐宋私家园林水景理水手法.但均未涉及到隋唐时期皇家园林理水艺术等方面详情.纵观园林史,皇家园林的建设是封建社会园林的集大成者,不论从造园手法还是造园技巧都是当时社会的巅峰.然而随着近代社会城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地表的大面积硬化,以及对古河道及水渠的破坏、填埋等行为,致使水生态不断恶化,隋唐园林遗迹接近消亡.本文对隋唐洛阳皇家园林的理水理念、理水手法、水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理水艺术,总结古人智慧,为当代水景设计提供借鉴,同时对唐代皇家园林理水艺术手法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

1 理水艺术的影响因素

1.1 传统思想对理水的影响

隋唐时期佛、道、儒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竞争,对园林文化的影响深厚(表 1).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也与古代园林的营造有密切联系,山与水在风水中被认为是阴阳两级相结合,《葬书》郭璞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6] 由此可见水在园林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潺潺溪流与潋滟湖泊的合理应用可营造出适宜的园林氛围,并起到调节局部小气候的作用.

1.2 生活方式对理水的影响

公共园林在唐始慢慢被记载于史书中 [1],人们有了更多接触园林、享受园林、亲近自然的机会.封建时代的居民多居住于较为封闭的坊里之内,寺、观等宗教园林便成为人们公共活动及交往的场所,如地处洛阳正平坊内安国观的精思院,园内山池秀美,花木繁盛,是人们平等交往的公共中心.隋唐时期民风开放,隋炀帝曾经常在西苑接待国外使臣,寻集四方散乐汇聚于芳华苑积翠池,与群臣、诸妃宴饮作乐,并在月夜骑马游西苑,作《清夜游曲》[7]241.为显示皇家气派,一般皇家园林水体广阔,并能与城市的用水相结合,大多相址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尤其是行宫和离宫等更选择在山水富饶之区,将公园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保证了帝王休闲享受之乐,也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养生的生活环境 [8].

1.3 文学艺术对理水的影响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社会开放,文化繁荣,安逸和开放的国情使得人们乐于游走山水之间,文人吟诗作画,诗及山水游记成为了当时唐朝的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山水画家逐渐追求一种含蓄的意境,画中多融糅进诗意,诗、画互渗的影响也使得诗人画家也都投身于造园艺术中,园林理水艺术开始被赋予了诗情画意.山水诗也进入创作的,大量诗人描绘山川秀水,对园林的建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公卿贵族、文人儒雅皆建园林,据张舜民《画墁录》载“公卿近郭皆有园池”[9],文人园也如雨后春笋般旺盛,以王维辋川别业为首,可见园林之繁盛,文人的投入也带动皇家园林的意境及诗情画意,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及模仿.

2 水景的布局与形态

2.1 水源组织

园林多引活水为佳.隋唐园林除了开凿地下水井为水源外,也更加追求于活水的引流,皇家园林大多选择直接引自然江河之水入园,这样既能保证充足的水源供应,又能使园中之水长流不息,自然循环形成生态系统避免水体变污浊 [10].同时活水的引进使水的状态更加多元化,增添了人们的视觉美感和听觉享受.洛水由上阳宫之南流入城中,自南向东横贯洛阳城.谷水从城西北角流入并流经上阳宫[11](图1)、

西苑 [12](图 2),最后汇入洛水,造园者依其建造了众多池沼,其中最大的池沼便是位于宫城西北隅的九洲池 [13](图 3).《隋书》中记载隋炀帝在建造西苑时“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14],又于上阳宫中做石泄口引谷、洛二水,谷水自北向南穿宫萦回,并引涧水,最后注入紧邻上阳宫南部的洛水中,使其成为水域丰盈的水景园林.

2.2 水体布局

水的布局一般分为集中布局和分散布局等两种形式.集中布局特点为水体多模拟大海湖泊,形成开阔平静的静水面,并围绕陆地形成岛屿,如九州池.分散布局的水体形态化整为零、变化多样,如上阳宫多水渠穿流.受道教等思想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延续了汉武帝时期“一池三山”理念,推崇神仙思想,旨在追求一种仙境的营造与自然永生的境界.“池”是由相互联通的水潭构成,“三山”便是分列其中的岛屿,岛上甚至有庙宇等宗教建筑,如西苑的湖中“三山”上便建有道真观、集灵台、总仙宫等,并设置特殊机关,变化莫测,从而模拟自然河湖之境,以湖为中心、水渠为脉络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水系 [15].上阳宫内水流纵横,池潭溪流点缀其间,才有得“洛水穿宫处处流”所描绘的景象.《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城有九州池,其池屈曲,象东海之九洲,居地十顷”[16].故九州池便取其似东海九州之意而建造,九州池内的水向外辐射,水网密布整个宫城.据考古发掘记载,九州池内现已探出五座小岛,并在其三座小岛上分别发现亭台建筑遗址各一处 [17].可见在水中建岛是隋唐时期皇家园林中的常用手法,其水系布局都是表达了君王一统天下、追求仙境、崇尚自然之意.

2.3 水体形态

中国古代造园的精粹在于辩证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空间场景的转换.在抽象的天然山水观思想转变为具体的园林场景过程中,理水作为园林中反映山水文化的重要元素,深受其影响 [18].造园者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建立出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模拟或隐喻自然之间或臆想之景,利用水营造出尺度不同、动静形态不同的景象,其相互结合呼应使园林更加趋向自然、多层次、多样化(表 2).

湖泊等大型静水面是皇家园林常选用的水体形态之一,将相互连接的池沼所形成的大面积水域,象征大海,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水中的洲、岛或象征仙山,山水相依.如西苑中造山为海,水深数丈,水中有方丈、蓬莱、瀛洲等诸山,山高百余尺,《大业杂记》曾描述其“或起或灭,若有神变”[15].静水面可与山石结合营造出海上仙山之势,反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仙思想;也可以产生植物、建筑等倒影,使色彩与光影相结合给人无限的遐想.

动水具有灵动性,溪流等多呈带状分布,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能,曲径生幽之感,河道的不断变化也给水景增加动感及延伸感,使园林更加生动具有生命力.如西苑中龙鳞渠,可供人泛轻舟,饮酒赏曲,欣赏沿岸美景.水流经过自然或人工的地形堆积形成动势,跌落或涌出散发出不同的声响,层次丰富引人入胜.动态的园林水景不仅具有观赏性,也给人听觉享受,为皇家园林增加了自然气息及艺术变化.

2.4 水景设施

桥、驳岸是水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是一种重要的渡水方式,又是与水景不可分割的观赏点.《旧唐书 ? 地理志》载:“上阳之西,隔谷水有西上阳宫,虹梁跨谷,行幸往来,皆高宗龙朔后置.”[23] 桥连接建筑或廊坊等,便于人们游园观光,人在桥上的视角多变,可欣赏到不同角度的园中美景.且桥的存在使园林中的水景增加了层次感和纵深感,桥的倒影也构成别致的景象.

驳岸有散置山石驳岸、草坡入水等多种形式,据考古记载,西苑内池岸有木桩遗迹,分别为直立木桩密集分布于堤石的内外,斜立木桩密集排列于堤石外侧迎向水面 [4](图 4~6),起到阻截水流对堤岸侵蚀的作用 [5].据文献记载唐代上阳宫遗址池岸采用太湖石垒砌 [24](图 7),高低错落,犬牙参互 [25].同时在唐九州池遗址中首次以实物探明采用砖砌石岸包边 [13],对于唐代园林建造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3 配景设计

3.1 园林建筑

皇家园林中建筑与水的关系有建于水中、跨越水面、置于水边等多种形式,以便于戏水、观水等活动.亭、廊、榭、舫等建筑的倒影在水中若隐若现,为其奢华绚丽添了几分韵味.如西苑的龙鳞渠迂回盘绕于园内的十六院,将山水建筑与庭院交错映衬,创造出随势引水将河、湖、山为骨架布置园景的独特园林景观环境 [15].考古界在九州池内发掘环池建筑基址八座,在建筑之间皆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明暗水道交错与九州池连为一体,使建筑与水相辅相成 [13].上阳宫内建筑装饰与水相结合,在建筑临水边沿分别设九个龙首喷泉,取最高阳数“九”代表了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威.

3.2 园林植物

水生植物的运用既可以维持水的生态平衡,又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效果.岸边植物的种植也可以掩映水面,增加水面的层次感,相映成趣,丰富水面色彩与景象.《大业杂记》曾记载龙鳞渠“其池沼之内,冬月亦剪彩为菱荷过桥百步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异草”[15].《隋书 ? 炀帝纪》记载“河畔筑御道,树以柳.”[14] 可知水中可植莲 Nelumbonucifera 等水生植物,岸边多用垂柳Salix babylonica 与 竹 类. 垂 柳、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菖蒲 Acorus calamus、 芦 苇 Phragmitesaustralis 等水岸植物身形柔软,枝条纤细,多随风飘动,婉转生动;莲、睡莲 Nymphaea tetragona 等植物的种植使水面构图更加具有平衡感,花的开放为水面增添生动明艳的色彩.

3.3 园林山石

“假山”一词始用于称谓园林堆山,以土山占大多数 [2]185.石山因材料昂贵、施工困难,所以常见于贵族园林中,但是唐代已然肯定了石头的美学价值,置石掇山已经比较普遍.造园者总结提炼出自然山水的精髓并加以局部夸张,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绵延起伏、神似自然的造型及景色,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曾描绘到“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缕簇缩,尽在其中”[26],巧于对比,以小见大,可见当时园林中的太湖石千姿百态,虽小但可代表三山五岳.唐代文人对于太湖石的喜爱和品鉴,使得人们对其审美达到一个,皇家园林中太湖石自然必不可少.

4 结语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展现出了高超的造园技术,使单纯的水体景观欣赏,转变成为以水连接其他园林要素,凸显了园林中水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将秦汉象征式的“海上神山”发展为模拟更多自然山水的模式,为后代皇家园林开立了山水相间布局形式的先河.寓情于景,将山石、湖水等若干意象转变为意境的元素,不在于其形貌,而在于其气韵.隋唐时期洛阳的皇家园林以山水为骨干,运用高超的理水艺术手法,创造出以水景为主的造园模式,是我国宫苑转变为后代山水宫苑的起点,同时对于现代社会可持续设计也具有深刻的参考价值.

现代城市水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活动的选择及精神上的享受,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城市水资源的开发需要因地制宜:用生态的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湖水系;对已经破坏的水体环境进行治理、修复,使水道成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廊道;合理增加水域面积以达到促进雨水积存净化等效果.通过分析及总结中国古代园林及其理水艺术手法,借鉴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精髓,可以完善对现代城市水体的合理利用及设计,以达到模拟自然水文循环的方式,从而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模式.进一步挖掘古*水艺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由此能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出适应于中国现代社会需要的特有模式,改进人们对水的管理模式,最终起到改善小环境以带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本文评论,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皇家园林和理水和洛阳方面的皇家园林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皇家园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特征和设计运用以苏州园林为例
庞杏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400065)摘要园林景观是现代城市建筑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景观艺术上风格独具、别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特征.

蔷薇科植物在洛阳城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胡亚丽1 朱延芳2(1洛阳古建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2洛阳市绿化工程管理处,河南洛阳471000)摘要蔷薇科植物生态适应性强,应用广泛 本文以洛阳城区为研究范围,选取公园、道路、小区……若干样地综合汇总.

以颐和园排水为例分析皇家园林排水特点
以颐和园排水为例分析皇家园林排水特点李雨静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 石景山 100144【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造园历史上的瑰宝,它的山水格局以及造园手法是历代造园艺术的典范,除此之外,它的排水的规划设计.

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影响
摘要山水画具有古典韵味,同其他绘画一样,是人们传达思想感情,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媒介,它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两者的发展变化、构景要素、空间处理手法、布局、意境……几个方面出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