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园林艺术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李渔和园林艺术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园林艺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2

李渔和园林艺术,该文是关于园林艺术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李渔和园林艺术和浅论李渔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园林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园林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导论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摘 要:李渔在造园史上既是“文人”又是“匠人”.社会氛围和自我特征造就了他追求个性、注重创新,率性纯真、崇尚自然,雅俗共赏、诗情画意的园林美学思想.

关键词:李渔 园林艺术 美学

从明中叶到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为鼎盛的一个发展时期,皇家、私家、寺观园林全面开花,伴随着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能力造园者的范围逐步扩大,文人全面参与造园,“文人化”的古典园林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可见当时园林的繁盛之态.李渔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园林气息的时代.

一、李渔的造园经历

(一)考察园林

正如李渔自己所言:“渔二十年间游秦、游楚、游闽、游豫,游江之东西,游山之左右,游西秦而抵绝塞,游岭南而至天表.”[1]205他的足迹也可以说是:“九州历其六七”,出游在外,李渔悉心考察各地园林.

李渔在《梦饮黄鹤楼记》写道:

一楼耳,既联之,复诗之,又复诗之,亦可谓眷恋之深而周旋无不至矣;乃既去而梦,觉而复为之记,无乃钟情过笃,物而不化,犯吾家老子之忌乎?曰:“不然,物不足以泥人,其所以泥之者,必有物外之物,是以系人思后之思.”

可见李渔对于园林的魂牵梦绕之情.李渔一生游览众多园林,除了名胜古迹中园林之外,李渔更有兴趣的,也是接触更多的应该是“文人化”的私家园林.这其中有三个原因:其一是社会环境,正如前文所说,明末清初是“文人化”的私家园林的极盛之时,“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圃;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2]其二是对于园林艺术的热爱,他曾自诩“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其三是李渔交游广泛,结交“八百余人”,使其能“自由往来于朝野文人之间”,这些人中有许多人就是私家园林的园主或是“文人化”园林的实践者,这也给李渔游览园林提供了便利条件.

李渔在文学创作中也记录了他对一些园林的考察.例如,“蒲州贾水部园亭”联,描绘“疏泉入座”“曲水流觞”的园林格局;“平阳王太学园亭”联,展现了“眉岫”“辋川”之胜;“孙氏园亭”联勾勒的“惟坐享邻家秀色”.[1]240-265除了楹联外,李渔在诗、词、文等文学创作中对自己考察过的园林都有提及.

(二)造园经历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曰:“当国初鼎盛时,王侯邸第连云,竞侈缔造,争延笠翁为座上客,以叠石名于时.”[3]可见李渔在当时已经是有名的造园家,他为自己造园,亦为他人造园.李渔一生总共为自己设计和建造了三座园林,分别是伊园、芥子园、层园.

伊园亦称伊山别业,是李渔的第一次造园实践活动,于顺治五年左右建在他的家乡浙江兰溪夏李村东北的伊山头.李渔的七律《伊山别业成寄同社五首》描述了伊山别业的规模、格局、周围环境,体现了李渔贴近自然、因陋就简的审美观.他对伊园有深厚的感情,《闲情偶寄·颐养部》回忆:“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年.”[4]319三年之后,李渔将伊园转手他人,举家移居杭州.数年后他经过故乡,伊园已数次易主,早不复旧日模样.

第二座是金陵芥子园,是李渔寓居金陵时建立的居所,也是李渔所建园林中最为知名的.李渔于顺治十八年移家金陵,芥子园建成于康熙七年戊申七夕之前,位于今天“老虎头43-8号”东侧或西侧方圆三四亩地以外.李渔序《芥子园杂联》云:“此余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由此可见,芥子园面积不大,但其设计奇巧,集居室、山水、怪石、植物为一园,建有浮白轩、栖云谷、月榭、歌台等佳处.正如李渔好友山阴包璇题“焦叶联”匾所云:“般般制作皆奇,岂止文章惊海内.”李渔的众多园林理论都在这座园林中得以实现,但随着李渔举家迁回杭州,“金陵别业属之他人”.

第三座是杭州层园,是李渔迁回杭州后的居所,也是李渔为自己修建的最后一座园林,位于杭州螺蛳山铁冶岭中.严格来说这是一座未完工的园林,李渔在《次韵和张壶阳观察题层园十首·序》中云:

予自金陵归湖上,买山而隐,字曰层园.因其由麓至巅,不知历几十级也.乃荒山虽得,庐舍全无,戊午之春,始修颓屋数椽.由蓬蒿枳棘中,辟出迂径一二曲.乃斯园之最下一层.

这里交代了层园名字的由来,也说明层园初建时只是完成了“最下一层”,但由于种种原因,李渔没能完成逐层修建的梦想,留下了一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红楼梦”.

除了李渔为自己修建的三座园林外,建造园林的风气也为他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有资料表明,李渔至少为别人修建了五座园林.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二十四有五律三首,题为《同裕轩、林汲、瘦同、小疋、芝山访李笠翁所葺园亭,归饭裕轩漫圃三首,时瘦同、小疋将出都》,其中第一首咏李渔所葺园亭,诗云:

沟折郭西偏,孤亭一笠圆.花飘三月尾,树古百年前.画理余皴染,歌声罢管弦.谁镌八分字?石势似张然.

李渔在北京修建了惠园、半亩园(两处同名)、芥子园四座园林.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园林”条记载:“惠园在京师宣武门内西单牌楼郑亲王府,引池叠石,饶有幽致.相传是园为国初李笠翁手笔.园后为雏凤楼.楼前有一池,水甚清冽,碧梧垂柳,掩映于新花老树之间,其后即内宫门也.楼后有瀑布一条,高丈余,其声琅然,尤妙.”

李渔“遨游一生,遍览名园”,受到自然山水和园林艺术的熏陶,与文人、官员、僧侣、富商等交往密切,在鉴赏大量私家园林的同时,又能互相交流对园林艺术的见解,取长补短,丰富的造园实践、精湛的艺术修养、对园林艺术的痴迷等,都成为李渔园林美学思想得以形成的养分.

二、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

(一)追求个性、注重创新

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封建王朝内部尤其是文人间波及开来,传统思想受到严重冲击.作为由明入清的文人,李渔的反传统思想,他那在一切领域中有感即鸣、自成一家的独特风貌,反对模仿、追求个性、力主创新的强烈意识,都受到这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李渔在他《<一家言>释义》中强调:

《一家言》维何?余生平所为诗文及杂著也.近代名人著述皆以集名,乃余独异其辞者维何?曰: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

由此可见李渔强烈的自我意识、突出的艺术个性.园林艺术本就突出审美个性,如何叠山、理水、种植、建筑等都取决于造园者的审美个性,是造园者的艺术创作,不可雷同,所以李渔特别反对建造园林因袭雷同、亦步亦趋.他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的一段话,集中阐述了这一园林美学思想:

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乃至兴造一事,则比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立户,稍有不合,不以为得,而反以为耻.常见通侯贵戚,掷盈千累万之资,以治园圃,必先谕大匠曰,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勿使稍异.而操运斤之权者,至大厦告成,必骄语居功,谓其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噫,陋矣.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立异之文人,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

正因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突出的艺术个性使李渔非常注重创新,“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湖上笠翁之书,虽乏高才,颇饶别致”[4]155.李渔将个性和创新视为园林的生命,这也符合园林艺术的发展需要.从殷商开始历代园林建造可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真正能在园林史上留下痕迹的确数量有限,这些园林理所当然是少数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率性纯真 崇尚自然

“我性本疏纵,议者憎披猖.”[5]李渔毫不掩饰自己的性格,并且在他的作品中也处处体现他的真性情,如在《闲情偶寄》中,李渔率性而谈,将自己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艺术个性自然袒露出来,毫不掩饰矫造,连自己纳妾携姬、奔走权富之门,生活之贫窭窘况等都直言不讳,在生活中的发现、发明及偶得也急不可耐地予以表现,显示了他率真自然的性情.这种性情表现在园林艺术上就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曾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又被称为“自然风景式园林”,可见崇尚自然是中国园林美学的传统思想.李渔也崇尚这一传统思想,他在《梁冶湄明府西湖垂钓图赞》中云:

造物非他,乃古今第一才人也.于何见之?曰:见于所历之山水.洪濛未辟之初,蠢然一巨物耳.何处宜山,何处宜江宜海,何处当安细流,何处当成巨壑,求其高不干枯,卑不泛滥,亦已难矣,矧能随意成诗、而且为诗之祖;信手入画、而更为画之师,使古今来一切文人墨客歌之咏之,绘之肖之,而终不能穷其所蕴乎哉!

在李渔看来,自然美永远是不可企及的范本,园林建造就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李渔主张“取景在借”,所借之景主要就是自然景物.他设计的湖舫“便面窗”,在西湖游船两侧各开此窗,即达到“以内视外,固是一幅便面山水”的效果.在芥子园的建造上也大量利用“便面窗”摄取自然美,“凡山水人物,竹石花鸟,以及昆虫,无一不在所绘之内”,追求“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机飞舞”的效果,获取自然韵味.李渔还能运用天然之物,化腐朽为神奇,如被他誉为“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的“梅窗”,即“取枯木数茎,置作天然之窗……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盘曲、一面稍平者,分作梅树两株……既成之后,剪彩作花,分红梅、绿萼二种.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同人见之,无不叫绝”.

李渔最后一座为自己的修建的层园建在山岭之间,真正回归了自然的怀抱,这也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正是对自然美的不懈追求,才使李渔能够创造出利用自然美来扩充园林美的许多造园方法,这些方法技巧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雅俗共赏、诗情画意

明末清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级迅速扩大,对自身生活的品味要求也越来越高.商人喜欢附庸风雅,文人也不再视其为不登大雅之徒,而是乐于与商人交往,甚至自己也从事经商活动.因为文人思想、地位的转变,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注重大众的口味.李渔本身既是一位文人,又是一位商人,在文学创作上既注重诗文,又注重戏曲、小说等俗文学;在思想上既向往旷达清高的山林隐者,又想立言扬名,真是“人人在市井之中,个个有山林之意”.[4]304作为一位文人,李渔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但又要为全家生计着想“打抽丰”,这些都决定了李渔的作品拥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同样,李渔对待园林艺术的态度亦然如此,他的造园理论既能被众人认可,又包涵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6]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正是这样一门糅合了各种传统艺术的综合艺术,它包涵了建筑、诗词、书法、绘画、雕塑等,想要体会到园林艺术,就必须具有各方面的素养,而李渔正是这样一位“杂家”.中国的古典园林充满着诗的情味,富含着画的意趣,糅合各种艺术产生的总体艺术风格就是诗情画意.

李渔追求园林的诗画境界,将山居别业视为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牧儿归去钓翁休,画上无人分外幽”,这是画,但分明是流动的画;“两扉无意对山开,不去寻诗诗自来”,这是诗,但分明是立体的诗.李渔在建成层园后曾题一联:“繁冗驱入,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1]39李渔正是通过一幅幅匾额、楹联将诗画艺术和自然环境完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到点景的作用,使人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将游园者引入诗画的意境.李渔通过建筑、山石、溪涧、花木的巧妙配合,使园林的每个观赏点看来都是一幅幅不同的画,都包涵了浓厚的诗意.

参考文献:

[1]李渔 .李渔全集·卷一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2]李斗 .扬州画舫录 ·序 [M].北京:中华书局,2004:7.

[3]骆兵 .戏情与园景、曲意与画境——李渔的戏曲创作与园林艺术之关系 [J].戏剧文学,2008(06).

[4]李渔 .李渔全集·卷三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5] 李渔 .李渔全集·卷二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5.

[6]宗白华 .美学散步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4.

(作者简介:马婷婷,女,文学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研究和旅游文学)

(责任编辑 王曦)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经典园林艺术专业范文可作为李渔和园林艺术和浅论李渔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园林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李化猛:艺术方式是这个世界重要的呼吸
文等于 李化猛很大程度上,我在这个世界上更像是一株植物 因为除却肉体的限制外我的精神更接近自然、更崇尚沉默的事物,也更加向往沉浸其中的时光 我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姿态——在生命之.

李渔戏曲理论----以《闲情偶寄》为例
摘 要李渔是清初戏曲界的重要一个人物,在戏曲创作的同时,对戏曲理论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其戏曲理论则主要体现于其所作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 闲情偶寄集中代表了李渔的戏曲理论特点,由此.

大观园文人笔下的园林艺术
摘 要中国有名的园林很多,艺术特色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而游览各地名胜,仍为小说构建的“大观园”倾倒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现实中难以复制,曹雪芹.

论李渔的家班演剧与其积极影响
家班,即家庭戏班,是戏曲演出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由私家蓄养童伶,延师教习,专为私人家中演戏之用 家班产生于明代中期,繁荣于天启、崇祯年间,1188这与当时蓄乐风气的盛行是息息相关的 虽然如此,但蓄养家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