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教育发展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教育发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汉语国际教育,本文是有关教育发展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教育发展和对策研究和汉语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选题汉语国际教育论文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题目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要: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对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特点的阐释,提出汉语国际教学学科建设中存在学科属性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平衡及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笔者认为将汉语国际教育建成世界一流学科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并提出如下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下移管理重心;强化学科意识,构建理论体系;创新学术理念,规范学术活动.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一流学科;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9-0032-05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该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纵观西方大学发展历史,由最初的神学、哲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部发展到“讲座制”的讲习班或研究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已初具规模.移植至美国的“讲座制”又发展成为自由氛围浓厚的院系组织,并由此造就了一批应用型学科,并反向促进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从而成长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实现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产出、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职能的基础平台.“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这是因为科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学科建设也就成了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核心”[1].因此,学科建设既是“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

“汉语国际教育”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分支,“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层次仍未设立,只有个别院校设立自主招生专业以招收“国际汉语教学”“汉语国际传播”等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中国目前设有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二级学科博士专业的高校只有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2].同时,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的对外汉语专业继续招收学术型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也就是说,该专业仍然存在名称不一、归属不一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学科建设.

有专家指出,语言学应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在目前学科划分标准下,“汉语国际教育”也应该成为隶属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因此,本文拟就“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对学科建设问题的更多关注.

一、中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发展现状比较

随着英美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强势地位的迅速发展,英语已成为世界上学习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以下简称TESOL)发展至目前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ESOL)的学科建设,为英语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以下简称TCSOL)学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将TESOL与TCSOL进行对比,了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发展现状,明确学科内涵;参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将会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学科理论的发展.

(一)学科属性

目前英美两国的TESOL专业隶属教育学或语言学专业.潘玉华对美国排名前70的开设TESOL专业的大学进行调查后发现,在15所被调查高校中,8所大学的TESOL专业设在教育学院,另外7所大学设在语言学院[3].而我国的TCSOL专业隶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学生毕业后获得教育学硕士.除了TCSOL专业硕士,我国文学一级学科下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二者虽称谓不同,但学科本质属性具有一致性.因此,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也同时分属教育学及语言学,这一学科归属的事实表现与欧美国家基本一致.

国外大学关于TESOL的学科定位已很明确,学科

归属问题讨论较少,学科名称也未见分歧.然而与欧美大学不同的是,我国学界关于该学科的归属问题时有论述,关于学科名称也未见统一.目前,学界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该学科的本质属性为教育学.吕必松、刘珣等学者认为该学科本质属性是语言教育,其性质是关于教学而非汉语本体,因此应该归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4-5].二是认为该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分支.语言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学科的应用性也是基于语言学的应用[6].赵金铭[7]、崔希亮[8]、吴应辉[9]等学者指出,该学科应定位于应用语言学类属之下,持该观点的学者人数众多,甚至有学者指出该学科是语言学而非教育学已成学界基本共识[10].三是认为本学科的本质属性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从学科的角度说,汉语教学本身是一个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基础的、关涉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包括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文化和艺术等)的交叉性学科”[1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科的独立性使其与语言学或教育学有本质不同;学科的交叉性又表明该学科的发展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与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因此,语言本体与语言教育共同构成了该学科的基本属性,语言本体研究与汉语教学研究不可偏废其一.在我国学科体制之下,大多学者认为应该隶属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但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层次与硕士层次两分的现状不利于学科整合,更多体现的是各高校院系对学科资源的竞争.

(二)课程设置

目前,学界关于其他国家第二语言教学课程设置情况的研究主要见于刘元满(2002)、李晓琪(2011)、田艳(2012)、潘玉华(2015)等学者的研究.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英、中美两国之间的对比,没有将中、英、美三国进行两两比较.因此,参考其他学者对英美两国的TESOL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我们将中、英、美三国的课程设置比例总结如下.

表1 英、中、美三国课程设置

注:该表格基于20所在英排名前70的大学TESOL课程分布(田艳,2012)以及10所美国排名前70的TESOL课程分布(潘玉华,2015)改编而成.中国TCSOL课程比例源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所给出的核心课程及拓展课程.

通过表1可见,美国TESOL课程中语言类课程及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类课程(如教育学、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等)占优势地位,体现了该学科的本质(如前所述为“语言+教学”的学科属性);英国的TESOL的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及其他课程(如文化及跨文化类课程)占优势地位;中国TCSOL必修课的设置比例与英国保持一致,非常注重语言教学理论与时间及文化类课程,但是语言学课程设置为0%,远低于美国(34.83%),也低于英国(18.29%).在选修课方面,TCSOL的语言学类课程中国也是三个国家中最低的,仅为7.14%,低于英国(11.90%)且与美国(36%)存在较大差距.

在必修课方面,三个国家的必修课程都非常重视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类课程.除此之外,美国较之英国及中国更为重视语言类课程,在课程中比例占1/3;中国更为重视文化类课程(40%),英国也是如此(30.48%).中国是三个国家中最为重视二语习得方面课程的国家,美国在二语习得方面比例较低,也许是因为很多二语习得理论放到了语言学类(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课程中讲授.

在选修课方面,英国TESOL文化类课程设置占比最高,超过一半(51.10%),其次是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其课程设置比例与必修课基本一致,两类课程是英国TESOL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依然最为重视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文化及跨文化类课程与二语习得类课程比例相同(28.57%).美国高校的选修课程依然最为重视语言类课程,其他课程安排与必修课程呈现反比关系,互相补充,力求保持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

将三国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加以对比,我们发现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中英两国的课程设置一致程度较高,都更为重视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及文化与跨文化类课程;而美国各类型课程分布较为均衡,尤其重视语言类课程.

综上所述,我国TCSOL的课程应增设语言类课程,语言学相关知识课程的学习既符合该学科建设要求,又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吴应辉教授提出汉语教学层次四分法:普及型汉语教学、应用型汉语教学、专业型汉语教学及精英型汉语教学[12].从普及型汉语教学到精英型汉语教学都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语言学知识.有学者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自各个学科,容易导致学科归属的讨论,同时也需要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13].然而,通过现有的课程设置来看,语言学的知识补充还谈不上.如果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设的对外汉语招生可以在入学考试时对学生知识构成加以控制,那么TCSOL则缺乏相应的控制机制,由于TCSOL的考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教育学及心理学是考试的重点所在,只在面试阶段安排语言学考试.在从学生选拔到学生毕业的整个人才培养流程中,语言学类课程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学术界频频讨论的学科归属并不符合.因此,TCSOL应安排更多的语言类课程,这样可以促进语言本体研究发展,同时也可弥补国别语言对比方面的短板,使教师和学生在国际上与相关学科进行更多的对话沟通,促进该学科的良性发展.

(三)人才培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而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组成部分.按照各国的教育体系,汉语教师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幼教教师、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及汉学家.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于各院校均按照统一规格培养,课程设置基本趋同,体现了对培养方案的充分尊重,但是特色课程、国别化培养、订单式培养不够.统一规格的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导致“汉语国际教育”虽然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范晓玲对新疆高校的调查发现,TCSOL硕士研究生基本走向有四:一是继续深造;二是海外就业;三是国内企事业单位就业;四是成为汉办志愿者[14].继续深造的学生较少,博士研究生较多集中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但是研究生毕业仍然会面临二次就业问题.真正实现海外就业的学生人数也不多,主要受制于海外各国的用人要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及个人意愿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很难专业对口,而汉办志愿者回国仍会面临就业问题.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培养院校达300多所,硕士培养院校也已达到上百所,每年的毕业生超过10万人.据其调查,许多院校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不到5%(不含考研生);硕士层次稍好一些,但也只是20%左右,能达到50%以上的培养院校已经属于较好水平[15].

反观海外TESOL从课程设置伊始就将职业发展规划纳入课程体系,除了一般的硕士课程,还开展了证书课程.在美国,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则意味着可以获得公立学校的执教资格.我国的TCSOL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与教师资格证书没有必然关系,只能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主要针对国内中小学的学科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无直接联系.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于2014年开始面向全球试考,目前该考试尚处起步阶段,到底证书含金量如何,还有待观察.

二、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特点

(一)师资强

过硬的师资是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高水平的师资决定了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根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在于具有一支由著名学者领军的学科队伍.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拥有80多名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士,3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科群拥有38位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士,13名诺贝尔奖得主,11位普利策奖获得者[16].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因为乔姆斯基而成为世界生成语言学的大本营;赵元任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开展汉语教学,成为世界知名语言学家.由此可见,拥有大师级学者的引领才能形成优势学科,提高学术发展水平.根据谷歌学术统计王力的H指数为28、吕叔湘的H指数为32、朱德熙的H指数为26,三个人是当时那个时代所有该领域学者中最高的,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大师.因此,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跨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除了整体科研实力强劲外,一般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名高校纷纷综合本校其他优势学科,注重跨学科发展,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被视为新的知识增长点,各个高校通过建立研究中心而促使学科发展.同时,一些基金、项目等也向此倾斜.美国密西根大学原校长杰姆斯·杜德斯泰德(James J.Duderstadt)在谈到跨学科学术的挑战时指出:“许多主要基金组织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学科核心.与以往资助限于单一学科的个别研究者不同,联邦对多学科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资助额度大幅增加.这一点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尤为显著.在人文学科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这一动向.”[17]如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了美国继承语资源中心,该中心成为美国教育部重点资助的15个国家语言资源中心之一.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关注学科交叉领域,并且积极探索新的科研合作方式,如新疆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创办“丝路核心区语言文化联合研究中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学科与学科的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三)小而精

很多著名大学并非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而是优选重点学科、重点方向.如美国的范德堡大学以教育学为主,其教育学全美排名第一;洛克菲勒大学以生物学为主,学科虽小却精致.目前很多985高校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但与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尚存较大差距.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然而,近年来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18].鉴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下滑,教育部正逐年收紧研究生招生规模,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不再追求规模,而是更加追求水平.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将培养单位的重点引导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上.“双一流”提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等任务将加速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目前,各大高校也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强项,对一些非优势学科进行撤销,如青海民族大学撤销汉语言本科专业,部分知名大学撤销不符合学校自身规划发展建设的硕士点或博士点,我们认为这也可以视为大学本身对自我发展定位的动态调整.

三、“汉语国际教育”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对策

目前,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作为汉语教学的母语国,同时拥有大量专业的汉语本体及教学研究专家,将“汉语国际教育”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具有现实可能性.但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并不等同,不能以事业的发展代替学科的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使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构建理论体系,才能使汉语教学有根本保障;规范学术活动,才能使产出的成果更好地参与国际对话.

(一)加强顶层设计,重视师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由教育部主管,申报或废除某一学科都会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影响,政策的制定与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的学科建设面临着“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迷局.针对这一问题,既要关注顶层设计,加强国家机构在政策上的引领作用,同时又要将管理中心下移,给予大学乃至学院足够的自由. “世界一流大学基本都是结构,即学校、中间组织(如学院)和基层组织(如系、所),并赋予中间组织和基层组织以很大的办学自主权,使集中管理和分权自主有机结合,保证了各学科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增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19].因此,优化体制,加强顶层设计,下移管理重心,强化国家对高校的引导作用,让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职能,从专业化、学术化而非行政化的角度开展学科建设,从而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各自优势,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文化自强.

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以人才为核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点的设置则仍处“难产”状态,仅有民族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几家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未来的高端人才还比较缺乏.政府和高校均应看到“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独特性、交叉性与应用性,在基金投入、基地建设及会议召开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努力营造学术氛围,开阔师生学术文化视野,打造治学严谨的学术氛围与学术队伍.

(二)构建理论体系,强化学科意识

学科是某一研究领域建制化与制度化的结果,学科目标主要在于成功规定其学术边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迅速,但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相当多的从事该工作的人员仍然较缺乏学科意识.“汉语国际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该有其自身的研究边界,形成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其目标是建立该学科的理论体系及内涵构成并使其符合汉语教学规律及二语教育特点.虽然学界在构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时所使用的概念大同小异,但其观点却并不一致.学科理论体系须区分两种关系:一是学科本身理论与学科基础理论的关系,二是学科本身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0].我们认为除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以

外,还应特别重视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设和汉语国际传播实践研究,这恰恰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特点,也是该学科与其他学科得以区别的重要边界之一.在吸收西方第二语言教学已有理论成果之时,还应该注意汉语自身的特殊性,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汉语特点的学科理论体系.

(三)创新学术理念,控制学科规模

“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创新驱动”[21].创新学术理念,构建支撑学科发展的制度和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尚属新兴学科,导致国内学界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本体、轻应用”的学术观念,忽视了该学科在应用性与实践性方面的相关研究.汉语教学界应该创新学术理念,转变学术观念.既要重视汉语本体的研究,又要重视教学应用研究;既要重视语言要素、技能教学等微观方面研究,又要重视学科建设、文化传播等宏观方面的研究;既要重视厘清学科本质属性,又要重视提炼学科方法论.

目前,该学科的划分尚有一定的模糊性,管理上也有多头参与的情形,如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归教育部或外交部主管;华文教育由侨办主管;而高校对口的孔子学院建设则由国家汉办进行管理.多头管理易导致缺乏统筹,各自为政,影响该学科的长远发展.此外,全国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的高校多达上百所,且有更多高校争先设立相关专业,未来学生就业或将出现很大问题.另外,各个高校对该学科的归属划分也并不统一,如有的高校将其归并外国语学院,有的则将其隶属于文学院或者中文系,还有的新建成为某学院.有研究表明,“汉语国际教育”独立发展的高校,其学科建设比较科学完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汉语国际教育”独立成为学院符合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所要求的“小而精”的特点,同时也可集中力量,提高办学水平.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在汉语本体研究、习得研究、教材建设及海外汉语教学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世界顶尖学科.在世界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创新学术理念,深化学科发展内涵;在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的学术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制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国际标准与研究范式,努力将“汉语国际教育”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参考文献:

[1]陆振康.一流学科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

[J].江苏高教,2004,(5).

[2]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1).

[3]潘玉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汉语教师标准与素质研究[D].

北京:民族大学,2015.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

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5]刘甦.近20年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J].世界汉语

教学,2000,(1).

[6]孙德金.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语言学本质[J].

世界汉语教学,2015,(3).

[7]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

2001,(3).

[8]崔希亮.谈汉语二语教学的学科建设[J].世界汉语教学,

2007,(3).

[9]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

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0,(3).

[10]李红印.谈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J].国际汉

语教育,2013,(1).

[11][13]陆俭明.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及其

本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12]吴应辉.国际汉语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

族大学出版社,2013:87.

[14]范晓玲.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09,(1).

[15]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云

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16]杨兆芳,陆根书.国外高校学科建设问题概述[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17]徐小洲,梅伟惠.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起点[J].高

等教育研究,2007,(11).

[18]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研究生规模10年翻番,近3年就业

率低于本科[EB/OL].[2017-12-30].http://rccse.whu.

edu.cn/html/2013/03/20130303170448-1.htm.

[19] 赵爱军,张幼铭,褚超.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特征及启示

[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

[20]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

教学,2004,(1).

[21]刘建平.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国家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2016,(8).

概括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教育发展和对策研究和汉语方面的教育发展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教育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和人才培养以百色学院为例
甘林全(百色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摘 要】随着各国间的交往联系增多,世界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对于民族地区普通高校.

汉语国际教育之殇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委员,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 曾出版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理论-实践-案例整合实训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院G642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1 026摘要本文从本科实训阶段课程的教学改革入手,分析了作者力推的“‘理论.

应用转型语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
一、现状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但目前,古代文学课程的发展与建设面临瓶颈,其边缘化、弱势化现象较为明显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