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国文化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有机马克恩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度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中国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2

有机马克恩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度,本文是关于中国文化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马克恩和契合和契合度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中国文化论文

摘 要:菲利普·克莱顿和贾斯廷·海因泽克认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能发展出一种“中”“西”“马”相嫁接的有机范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并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气派,所以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过程哲学与现代西方思想相比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接近;同马克思主义相比较,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契合.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不仅包含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同时还有人类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后在百家争鸣的各种多样性的大众文化中占主流地位并成为我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与中国文化存在一定契合度就在于它既融合了中华传统智慧“重视易经、推崇变化、主张天人合一”的有机生态思维,同时又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特别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目标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实践追求有一定程度的契合.生态马克思主义虽然也关注到了人类正面临的生态危机并积极提出解决方案,但却没有像有机马克思主义那样重视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能够为解决生态问题、实现共同福祉的价值目标提供理论资源和生态实践模式.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契合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层面来看,革命抗战年代所形成的思想与改革开放以来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均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并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当今时代已内化为我国的思想成果,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在共同作用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时也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模式.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来看,中国都更有可能扭转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更有希望实现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

首先,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基于不同于机械物质观的有机系统科学,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新的科学基础上进行统一,建构出基于“事件”而非“物体”并能够揭示脉络整体结构的宇宙本体论,科学的方法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活智慧的重要来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样非常重视科学与创新的方法,特别是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改造传统文化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发展新文化的过程来实现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文化创新.其次,有机马克思主义批判错置具体性之谬误,跳脱历史决定论与乌托邦思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世界,同时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同样批判过于抽象的哲学形态,坚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批判迷失于理论又轻忽于实践的现象.第三,有机马克思主义坚持有机整体的世界观,认为过程是怀特海哲学的中心概念,并且有一种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其认为自然与人类之间要有动态的和谐,对世界秉持全面的立场并追求个体、共同体和自然的共同福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一种“中国化”的思维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成果无不透露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事物普遍联系、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真理,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只把地球作为人类产业背景,同时还将其作为所有生命展现的生命之网.第四,有机马克思主义坚持生态和社会主义原则,有志于建立一个富有同情心、人人可参与的、平等的、生态的、为了共同福祉的社会,实现人类共同体与自然共同体的统一,建构一种宇宙生命体意义上的共同体之共同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政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同样关注社会中的贫困群体,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出一个诚信友爱、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

中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学者认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某些方面是具有中国风格的,在很多方面比其他西方思想更接近中国的思维方式,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小约翰·柯布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遍布着过程思想,比正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具生命智慧,菲利浦·克莱顿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会在中国找到更深的营养资源,并在中国取得成功.这种论断并不是简单指涉,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解析,就会发现有机马克思主义所秉承的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智慧殊途同归.

首先,从过程哲学的关联性来看,怀特海说:“因为每一种关系都参与到事件的本质里,所以离开这种关系,事件甚至就不能成为其本身了.”这种生态性质使过程哲学发展成一种综合性的世界观,我们的精神文化就描绘过这样的有机整体主义图景.其一表现为“和”的理念,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相处;在人与人及社会的层面,我国儒家思想的“仁”从很久以前就认为人是共同体的人,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自我,“仁”的本质就是关系性;在人与自然层面,“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种理念的集中表达,“ 天人协调”(《周易大传》)、“与天地参”(《中庸》)、“亲亲、仁民、爱物”(《孟子》),以及张载的“民胞物与”等思想底蕴就提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二表现为中国佛教传统的华严宗,“把宇宙想象成一张如同无数珠宝编织成的网,网中的每个珠宝都有无限面,而所有的珠宝同时又处于其他珠宝的镜像之中”,这为我们揭示整个宇宙的和谐共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论证;其三表现为中国的传统医学,“人的身体并不是与世隔绝的简单独立存在的,整个宇宙也融入了人的生命.这样,人的身体就像是整个宇宙的缩影”,并认为人体由各种方式相互联系的能量中心构成,这与西方过程哲学的因果效应经验模式相一致.这些民族思想底蕴与有机整体主义具有自然的亲和力,所包含的“有机维度”和“生态维度”为怀特海哲学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了可能.

其次,从过程哲学的过程性来看,一方面体现在人和非人的世界都是一定时空阈限发生事件的结果,都表现为一个时间上的过程和空间上的存在之网.关于怀特海所提到的变动性,中国文化也从根源处提到过相关的理论,主要体现为健动不息的思想,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是过程中的而不是物质体的宇宙,是不断变化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宇宙”,《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阐发了近似的观点,认为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以自觉的方式相互作用,不仅看到了事物之间要有动态的和谐,也认同事件的变革、变化;《周易大传》所强调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表达了《易经》的“生生之为易”.另一方面体现在“每个事件由过去构成并深受过去的影响,但没有一个事件完全由它的过去决定”.对此小约翰·柯布强调:“必须考虑到全部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过去不能真正解决未来将如何说明它的问题”,正如我国佛教传统中的禅宗所强调的每一个当下的时刻经验的首要性,过去的直接性已消逝,而未来的直接性还未呈现,只有当下才有主体的直接性,人们才能获得禅悟,人类要学会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实现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第三,从过程哲学的整体性来看,一方面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一个深刻见解,“天”“气”“理”这些理念均蕴含整体观.正如老子《道德经》的至理名言:“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也就是说,只有从整体性视域出发,才能为每一步的发展做出明智的选择.另一方面侧重更为广泛的整个宇宙在内的系统,“事件——以及所有人——是由自身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并且过程实在的观点还涉及价值的审美,“每一事件都有其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由事件所包含的关系和创造力来衡量的”,过程思想家将价值定义为互助和共同体而非个体和竞争,用怀特海的话说,“经验只不过是自在自为的现实存在本身”,这种价值理论将我们带回到古老的中国传统智慧,“道”就经常用于表达所有事物之间的潜在统一性,其认为如果不基于整体的视角来考虑,就无法把握和谐,不能辨识和谐就无法理解美,不能辨识美就无法理解价值.只有系统内部的各个关系优化重组,才能实现和谐与美的统一,这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价值观.“家庭”一词是涉及更为广泛的血缘共同体,不同于以个人利益为本位、注重权利与自由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家族、宗族为本位、注重职责与义务,也由此塑造了与西方契约社会、自由市场等各种生活方式所不同的实践模式.西方在构建国家时忽视了价值的整体维度、共同体之善,造成私利主义、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等种种不正义的现象.而在我国历史上占主导思想的儒家有意识地培育以公共为基础的、能够把成员凝聚在一起的、为了更大福祉的共同体,强调价值本质上是超越个体的.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实践的契合

一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态原则”上,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强调人类既要尊重自然也要肯定人类的自身价值,主张有机生态系统内部的双向互动、共荣共生.这与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五大发展理念写入的“十三五规划”有一定的逻辑关联.绿色的政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优化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西方学者也看到了他们所坚持的有机整体主义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的生态观相得益彰,并认为他们的展望可能会在中国成功,因为这个中华灿烂文化遗产的国度正践行着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思维相结合才能为全球生态灾难指出最有希冀的前进方向.

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原则”上,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现代性的根源之一是消费主义,“现代性是一种对时间的求新意识和进取意识的自觉把握”,但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被功利主义所利用,将它引入了工具理性的控制之下,对理性地过分追捧,使其走向了单向度的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正经历着资源不断减少、气候日益恶劣的现代性之病,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模式和无极限增长的神话已破灭,现代文明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对这种“生态毁灭式的消费主义”应坚决抵制,呼吁关注阶级不平等问题,倡导构建一个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发展成果的为了共同福祉的和谐世界.并提出混合制、市场社会主义、促进农业、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等实践措施来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提出相应转变消费方式,促进一种科学健康、文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并积极倡导“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国家策略和“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采取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等战略措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机马克思主义某些主张与我国脱贫致富的路径有着一定契合度.

综上所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模式作为一种关注整个地球系统、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在内的良性互动的生态哲学,一种包含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和谐的均衡发展理念和一种以全体民众的幸福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势必要和有机马克思主义坚持为了共同福祉的价值目标相契合.也随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过程哲学与中国传统智慧这三大思想流派之间的天然关联和深层亲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过程思维拥有深刻的洞见,再加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三者的联合将是一支改变这个世界的重要力量”并在后现代世界中一起成长、共同发展.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刚发展起来的一支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仍然有很多观点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要用审慎的眼光来对待,摒弃消极的、不合理的观点,吸取积极的、科学的思想,学会认真地鉴别“外来品”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有机马克思主义虽然与我国文化存在一定契合之处,但这并不代表就可以全盘吸收,只有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有效理论才能为我所用,只能吸收那些与我国的文化气质亲近的思想而不是与我国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还处于发展雏形期的有机马克思主义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对待.

参考文献

[1]Jay B.McDaniel,A Process Approach to Ecol?ogy,in Handbook of Process Theology,ed.JayMcDaniel and Donna Bowman,p.243.

[2][美]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M].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韩秋红,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J].江苏社会科学,2010.

[5]任平.呼唤全球正义———与柯布教授的对话[J].国外社会科学,2004(4).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恩和契合和契合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中国文化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国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元素与
王玉鹏1,2(1.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摘要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语境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流派,它.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比较
雒丽娟(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太原 030006)摘要从人类发展的方向,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上的解释,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推动与限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发.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现象
内容提要 对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现象,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潮流中,我们应以相对冷静、理性和客观的视角对这一课题提出分析和研究之道 中国文化使好莱坞赢得更多票房的同时,事实上也对我国的旅游业和文化传播.

《中国文化概论》应试教学重点举隅
内容摘要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应试教学重点一 农业文化方面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二 涉及到中国特色最为明显的内容应予以关注;三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