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书法艺术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道家美学思想和书法艺术风格方面论文例文

主题:书法艺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道家美学思想和书法艺术风格,本文是关于书法艺术类论文范文集与书法艺术和书法艺术风格和道家美学思想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书法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书法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领导艺术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内容提要:道家思想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思想力量之一.本文归纳并梳理了道家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总结出书法审美中的归朴情结、母性情结、婴孩情结和山水情结四大审美情结.对归朴情结之于“篆籀意象”、母性情结之于“阴柔书风”、婴孩情结之于“婴孩意境”和山水情结之于“放逸书风”均做了深入的探讨,认为道家美学中的这四大审美情结对中国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今后书法艺术风格的创新发展始终起到制约作用.

关键词:道家美学;书法风格;逸品

文_汪敏文

马鞍山太白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影响较大的哲学派别.道家思想在魏晋之时托身玄学而华丽转身,发展为新道家,是百家中唯一可以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哲学体系,成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思想力量之一.道家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广泛的.

“道家美学”,指的是从《老子》《庄子》激发出来的观物、感物的独特方式和表达策略. [1] 代表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是老子和庄子.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惟恍惟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看起来是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的.庄子是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可谓是彻底的“真”和“朴”.这和他本人社会、政治思想完全一致.在庄子看来,美存在于天籁、地籁和人籁之中.他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因“道” — 自然的伟力所致,哪怕“至人”在它面前也无所作为,“大圣”亦不能妄自运作.人们要想入道,就必须采取“心斋”“坐忘”的办法.在庄子看来,天地是硕大无朋的熔炉,而造化则是技艺高超的大匠人,生死存亡浑然一体,都归于大化的熔炉之中.

道家美学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流贯宇宙的总规律.道家美学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认为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无为,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比起儒家,它对艺术和审美的基本特征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从创作论的角度看,道家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自然、有无、虚实、解衣盘礡、得鱼忘筌等)不仅影响着艺术的本体(作品),也影响着艺术的主体(作者).在此,我们从风格论的角度,来谈谈道家美学的四大审美情结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道家美学文本中,我们认为有四大审美情结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发生,起着深刻的、恒久的制约作用.创作者也许自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但它们是客观存在的.这四大审美情结是归朴情结、母性情结、婴孩情结和山水情结.现分述如下:

一、归朴情结

在道家先师的论说中,混沌未化、无知无欲的远古时代作为一类意象频繁出现,象征着他们心中最理想的社会图景.老子把这种社会图景称作“小国寡民”,庄子则称其为“至德之世”“建德之国”或“旧国旧都”,而这种图景恰恰是史前社会的自然状态.对于道家来说,远古原始社会是人类自然天性保留最完美的时代,也是人类的最佳生存状态,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使人不断“丧真”“失性”的历史.庄子在《齐物论》中有对“未始有物”的“古之人”的称颂,在《应帝王》中有关于“有虞氏不及泰氏”的论述.因此,“返回远古”,就是“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把老子的社会理想概括为“‘原初’的真” [2] .他认为,老子这种对那种朴素、简陋生活的召唤使人感觉到,“回归自然便是回归蒙昧原始的状态”.如果我们能放弃过去那种“下层平民的幻想”或历史退化论等之类的思维定式,而从自然审美的观点来重新观照,就会发现道家先师们在对远古时代追慕的背后,其实包含着对自然万象的天然生机和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肯定.

康有为评魏碑《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爨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 [3] “归朴情结”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不是都能从外表上一一对应地进行“撮合”的.“归朴情结”已深刻地存在于传统艺术家的思想之中,他们认为“朴”和“拙”为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归朴情结”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更多地表现在书体方面,朱憙书论中就屡屡提到的“篆籀意象” [4] ;清代的“碑派书法”更是将“归朴情结”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产生敬畏之情,我们从书法家对甲骨、大篆的“神秘性”书写中,可看到“归朴情结”的影响之深.

二、母性情结

在 道 家 文 化 中 , 女 为 阴 、 为柔 、 为 弱 、 为 雌 , 男 为 阳 、 为 刚 、为强、为雄.道家对阴阳和谐理论的阐 发 更 注 重 阴 柔 的 女 性 特 质 . 《 老子》中“负阴而抱阳”“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贵柔崇阴的话语比比皆是.老子屡屡赞*性“柔”“慈”“静”“曲”“淡然”“不争”的美德,相信“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五十八章).他所崇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就是以柔弱顺自然为主要特征的.

道家文本中的女性意象非常浓重.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曾指出:“道家强调的是直觉的、女性的、神秘的和柔性的东西.” [5] 而老子哲学具有女性特征,这已为许多学者指出.今天更有学者将老子学说称为“女性哲学”.庄子继承了老子这一思想,在他心中的至德之世,女性比男性拥有更高的地位,“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此至德之隆也”(《庄子·杂篇·盗跖》).

“母性情结”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广泛地表现在书风上,所以“阴柔书风”一直是书坛的重要价值取向.“阴柔文化”产生于老子的道家学说.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主张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胜于刚).庄子及以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张要以“心斋”“坐忘”,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能事,相信可以凭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老庄的阴柔思想虽然遭到荀子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子曾主张“无欲”,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总之,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但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而书风上,“二王”的阴柔书风变革,一如书法之树的主干,而赵孟 、董其昌、唐寅等江南才子的阴柔韵致更是阴柔书风的奇葩.

三、婴孩情结

婴孩也为道家文本中常见的意象.综观《老子》,婴孩的意象共有五处.其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十章)“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圣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而《庄子·庚桑楚》中婴孩意象也是一派自然天真之趣:“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捏,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瞬,偏不在外也.”

“婴孩情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无知天真”状态的向往.“无知”也就是“抱一”“浑其心”.婴孩尚未为文明的教化所污染,对世界的感知没有受到礼义规范的遮蔽,所以能够与自然世界浑然一体,无分辨之心,葆有自然之趣.正如学者指出:“对婴儿的爱、赞美和膜拜,从根本上说当然还是回归‘道法自然’那样‘无知无识,无技无求,无生无死,无始无终’的‘原初的美妙’.” [6]

“婴孩情结”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典型的有谢无量对“书趣”的追求;那种异于常规的“孩儿体”书法,不太受世人青睐.但有真眼力的人知道,谢无量乃藏龙卧虎,本不是一般俗家俗字所可比肩的.于右任先生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先生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 [7] 我们现在看谢先生的字,是看不出多少前人的影子的.书法到他那个境界,已不再是技巧问题,他已完完全全在写他自己.谢无量的字,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已经由绚烂归于平淡.它看上去稚拙,实则博大精深,背后有一般人不易企及的学养支撑着,故与俗书无缘.当然,这种“孩儿体”是学不得的.不下字外功,却唯稚拙是求,结果必然堕入魔道.

又如林散之的作品,书风淡然,书境深邃,寂如老僧涅槃,凡胎脱尽,满纸烟云,苍茫虚灵,意味深长.林散之有诗云:“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8] 林醉心于艺术,甘于淡泊.他的书作真像他自己所说:“实处沉着,虚处空灵.” [9] 相反,我们当代一些书家,心浮气躁,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或大叫大嚷,或狂野地骂着粗话,或有火气.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夸张,结果是污染视觉,更谈不上美感.曹文轩说:“有些时候,不言的宁静比语言的喧嚣更有价值,语言会给人们创造美以供享受,无言也会创造美以供享受.” [10] 有时寂静却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心境的宁静,可以使书家内心专注,静观万物,由审美的静观进入艺术的创造,可以产生空灵美.

林散之老人为追求“无知天真”的境界而创新“宿墨破水技法”.其“胸罗子史,眼寓山川”,尤爱老庄.在散之老人的书作中,处处弥漫着道家美学精神.我们从其论书诗中可窥一斑:“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得了生机下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 [11]

四、山水情结

道家哲学思想,“到了魏晋,吸收了佛教唯心论,发展为玄学和放逸旷达的人生观”.所谓老庄大兴,山水方滋.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学中尤多道家言,如田园诗、山林诗.不深读《庄子》《老子》书,则不能深得此等诗中之情味.” [12]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13] 宗炳直接点明了我国山水作品的精神内涵: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澄怀味道”.他所谓的“道”,就是指宇宙最幽深、最玄远却又弥沦万物的生命本体,即道家“自然之道”.由此观之:山水隐“道”,“道”化山水.山水作品外对自然山水、内应“自然之道”.山水是“道”的表现,“所以圣人含道以映物,贤者澄怀以味象”.

南朝名士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4] 近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也说过:“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 [15] 中国人的山水意识由来已久,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山水与古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山水是古人获取物质资料的源泉.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山水致用思想.我能够看到黄宾虹“深厚华滋”的山水意象,也是“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我理解,在艺术的最高阶段,已经无所谓是绘画或者书法,都是一片苍茫的宇宙气象.所以,是不是也可以说,作为黄宾虹的后辈,可以从黄宾虹那里,承继到某种文化本质的内核,而不必在乎具体的形式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范围扩大了,山水逐渐进入审美的层面,中国古代山水从“善的概念所含有的那种规定根据”的“合目的性”,到“不依赖概念而具有普遍传达性的愉快” [16] 的自由审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上古时代起,山水意识一直与我们的先人相依相伴,除了依赖自然的山水实用思想外,还有山水崇拜思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林立,人们对山水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山水作为表达思想或政治主张的一种手段,又具有了新的含义.其中儒道两家的山水意识影响较大,孔子和老子、庄子突破了山水的神秘色彩和致用思想,分别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开创了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和道家的“山水比情观”.由此,古人的山水意识已经进入了价值论时代.

山水为“畅神”之所,也是远离“官场”“朝市”,可以放逸旷达的生活之处,是现实中相对立的一片“净土”,是保持未受或少受文明污染的“原生状态”和摆脱文明桎梏的“原我状态”的精神家园,是“自然之道”得以保全的现世空间.在自然山水中,有着与远古社会相似的“非文明”的东西.

“山水情结”在书法艺术中体现为“放逸书风”“逸品”以及书法作品的“山林气息”等取向上.在书画作品中有意识地追求“山水情结”应数明代的董其昌.诚如熊秉明所言,“在中国书法史上最能意识地追求道家放逸精神的应是董其昌” [17] ,其后“逸品”一直是书法品评的重要标准,有时或是最高标准.

上文结论:上文是一篇关于书法艺术和书法艺术风格和道家美学思想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书法艺术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书法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论留青竹刻艺术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摘要】本文针对留青竹刻的美学价值分别从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意境、形神、气韵、文人画、常州画派……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相同题材的留青竹刻和中国绘画的对比分析,探究留青竹刻的传统美学思想,以及它所蕴含的艺.

尚意思潮下的米芾书法美学思想
摘要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不同的艺术语言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波书法家 米芾就是其中的一位,.

颜之推的处世哲学和美学思想
席 格(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河南 郑州 450002)关键词颜之推;颜氏家训;处世哲学;南朝美学;北朝美学摘 要由于美学理论史研究范式自身提问方式的局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所形成的美学思.

和虚无:孔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之比较
关键词生存;审美;仁爱;诗歌;虚无  摘要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分别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派别和不同的思想策略与方法路径 孔子的儒家美学和庄子的道家美学,两者之间既有显著的理论分野也有潜在的逻辑关联.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