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民族团结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多元一体理论下的民族团结教育与其实施路径探究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民族团结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多元一体理论下的民族团结教育与其实施路径探究,该文是关于民族团结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教育和路径探究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民族团结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团结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社民族团结论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苏德,张良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与路径是安顿各民族文化的栖身之所与桥梁.依据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民族团结教育应秉持“一”与“多”、“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创新与传承、差异与共识等基本原则,进而达到“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文章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视角下,探讨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民族团结教育

[作者简介]苏德,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良,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7)03- 0166 -06

“多元一体”理论与民族团结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2014年9月,在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1]2015年9月,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1]那么,“多元一体”理论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关系是什么? 在该理论视域下,民族团结教育要实现哪些目的?达成这些目的途径是什么?

一、“多元一体”理论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关系

(一)“多元一体”文化内涵

自从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学术演讲中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曾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一个政治性概念,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一个文化形态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民族文化长期多元并存与延续也是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结论,并且用这一结论解释纷繁复杂民族关系是上个世纪末期的学术时尚之一,“费孝通先生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构成定义为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3].那么如何理解“一体”? 其实,“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博厄斯(Franz Boas)曾作过深入研究,并十分贴切地将这种文化趋同现象称之为‘辐合现象’”[4].据此,这里“一体”是指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文化趋同的“辐合事实”.可见,无论是“一体”还是“多元”都离不开文化.一言以蔽之,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理论的论点都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费孝通先生将这一论点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到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其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文化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5].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内涵

从本质上说,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和谐相处的一种文化映射.因此,通过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既需要教育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各民族形形色色的文化间鸿沟的弥合.而“多元一体”理论指导下的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克服将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仅仅局限于制度、技术层面的现状.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在多元与一体的实践中、在显性与隐性并存的状态下发展的,因而,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建立在“多元一体”格局之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用交流、交往、交融的方式培育既能拥有中华民族凝聚力又能体现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教育主体.“多元一体”理论视域下,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扩大民族共识.开发、挖掘多元文化中“共识”的文化资源,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多元文化“共识”教育,即要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扩大“共识”.

第二,民族团结教育除了“共识”教育以外,还要积极进行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用中华文化的共识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指导多元文化教育,即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人道主义、国家和谐统一及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进行的民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包含了各民族在文化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共识的内涵.从本质上说,民族团结教育就是一种“共识”教育,但在共识教育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经济上等等的差异,难免会让部分民族陷入不利地位,这就要求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缩小追求“共识”时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差距.

(三)目的与路径:“多元一体”理论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契合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多元一体”理论认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为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另一个为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首先,“多元一体”理论认为形成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把56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是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其中汉族是凝聚核心.如何形成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任务,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期目的.其次,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是“多元一体”理论下民族团结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中华民族这个高层次的民族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是有差异的一致,各个基层民族通过消长变化适应内外条件的过程就是民族和谐发展的过程.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多元一体”的实践途径之一,促进“多元”和谐统一,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也就成了其无法回避的目的与任务.

“多元一体”理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究也做了相应描述.首先,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建立在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费孝通指出:“扎根于极为深厚历史土壤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深厚民族认同感所形成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为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而共同奋斗”[5].56个民族由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一个整体是在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民族认同意识与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其次,各民族和谐发展依托于民族间的友好交流,而语言则是交流的载体与途径.中华民族是多语言、多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民族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不仅是因为国家通用语———汉语学习所提供的有效交流,更是因为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而形成的民族自尊心与认同感的结果.

可以看出,“多元一体” 理论突出强调天下一家、夷夏一体、和而不同等思想.在“多元一体”理论下探究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与实现路径,需从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出发,形成民族认同意识,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二、“多元一体”理论视域下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

(一)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出题能令万民思,九派群科尽在兹.功德日增凝聚力,寻根长发万年枝.”①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目的[6].在“多元一体”理论下考察民族团结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建构和谐的民族和社会关系.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指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彼此团结、相互合作和齐心协力的力量.

巨大无比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产生于广泛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有极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在帝国主义侵略之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的口号与“其始以一民族成一国家,其继乃与他民族糅合博聚以成一大民族”的“糅合博聚”思想[7];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中各兄弟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祸福相依,基于对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凝聚力,结成了包括当时中国各政党和中国各民族及海外侨胞、华人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下,基于对“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认同,党和国家提出了“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与“彰显决心、提振信心、凝聚民心”的要求与途径,即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形成民族认同,构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基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各民族需像糍粑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

(二)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族本无界,团结乃生和谐.“多元一体”理论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促进民族和谐、社会团结、经济发展、各族共享和谐的美好局面.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独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5].由“多元”凝聚为“一体”,这“一体”本身就是各民族和谐发展、同生共存的产物与象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其目的也就具体为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民族和谐发展依托于少数民族语言与族际语(汉语)的习得,也依托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与推广.语言可以通达存在本身,其是各民族之间交流信息、传承文化、增进民族认同的媒介,可促使各民族之间认知、行为、情感等各方面产生同质性和一致性,也可促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的宣传与推广, 是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石与保障.当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除满、回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使用着80多种语言(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有120多种语言),分别属于5大语系,9大语族,14个语支[8].复杂的语言形式使得在我国推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促进中华民族族际语———汉语的学习与习得成为促进民族交流与民族和谐的必要途径.

三、“多元一体”理论下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

在“多元一体”理论下,考察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需从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意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促进各族和谐发展”的目的.具体来说,民族团结教育就是以双语促交流、以文化促团结、以认同聚人心,进而有效促进中华民族从“多元”过渡为“一体”的过程.

(一)以双语促交流

在我国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以双语促交流,以双语促团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下实现各族有效沟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促进“多元”交流的必要途径.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难以达成理解,形成认同.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族际用语,是各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沟通、交流的语言保障.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促进族际语———汉语在各民族的推广与使用,使各民族之间语言交流成为了可能,同样也为各族学生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步入主流社会提供了保障[9].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团结的加速器.“多元一体”的基石是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是少数民族平等地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均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以双语促交流、促团结需注意“双语双向”的特点,即既要注重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也要注重国家通用语言的习得与使用.苏德教授认为:“在少数民族学校实施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1)保持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2)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合作;(3)使少数民族儿童具备平等的生存技能;(4)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积极态度;(5)维护国家的统一;(6)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径;(7)巩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8)为国家文化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后备人才.”[10]这就需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具备“双语双向”的特点.国家通用语言的习得能够大体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更有效地投入现代化建设,更顺利地进入主流社会,从而顺利实现民族现代化,为各民族团结提供语言保障;而民族语言的习得不仅是传承和保护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是尊重各民族语言与文化,促进民族平等与团结,实现各族和谐发展的加速器[10].

目前,双语教育已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模式.首先,双语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以课堂为导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目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模式与有效途径,双语教育这个课堂是其中之一.例如,内蒙古开展双语教育的模式为一类模式,即所有课程均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单科加授汉语.这门单科加授的汉语言课程内容则以中华民族传统知识的介绍与民族团结教育为主.充分实现了寓民族团结教育于课堂教育与双语教育之中.其次,双语教育本身就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语言的工具性与文化承载的功能使其成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不二之选,因此,各少数民族不仅要学习自己的语言,更要学习中华民族族际语言(即汉语),这就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在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族和谐发展,关键在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开展双语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的奠基者与引路人,其思想观念必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身份和作用也使其成为民族分裂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故而将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置于民族教育的首位也就成了必然.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暨万名教师支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基础的基础,是制高点的制高点! 培养教师是根本的根本! ”[11]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重点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教育,提高教师质量.

(二)以文化促团结

尊重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认同,以文化促团结,进而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内在地包含于“多元一体”理论之中.“多元”是指“多元文化”,“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整体.文化是人类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标志.同样,文化也是一个族群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族群认同的重要基础[12].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社会之中,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往,使得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各自独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不仅主体民族文化吸收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化中也借鉴了主体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并存、共同发展的国家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13].这就是因文化而促进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进而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因而,尊重文化差异,保持文化多样性,是在“多元一体”理论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

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之根、维护民族和睦之魂.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4]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自我证成的内在规定”,是个体民族心理与民族归属的根本.在“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下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形成民族凝聚力,一方面需注重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另一方面需重视中华民族“一体观”的教育与践行.

第一,在“多元一体”理论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重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加入民族文化元素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如湖北吉首市的矮寨镇民族完小就将经典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组建了苗鼓、苗歌、狮舞、唢呐、苗绣等兴趣小组;在学校的展板、宣传栏等地方还对新中国建立过程中湖北人民所做的贡献进行了重点介绍,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融为一体,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促进了各族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凝聚力的理解与感悟.另一方面,建议将民族文化课程化以加深文化理解与传承.课程化民族文化更具合理性与结构性,可更科学地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例如湖北恩施州自2008年以来,确认了23所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学校,在学校的课程中开展了陀螺、蹴球、跷汉船、高脚竞速等体育项目,弘扬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与精神,更增进了该民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了实处.

第二,要重视中华民族“一体观”的教育与实践.首先,着重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为基石,以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为基本内容,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出发点和归宿.”[15]其次,引导各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一体观.这是人民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看法,以及处理各基层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关系的态度,其包括各族人民对各基层民族与中华民族民族概念、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的认识、分析和态度.最后,提高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实践能力.民族问题无小事,事关国家安定统一.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长期存在;国外西方敌对势力妄想分化和“西化”我国的政治图谋一刻也不曾放弃,意图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想方设法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安定团结政治局面.面对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手段与途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需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同时提高各族人民认识与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三)以认同聚人心

“多元一体”理论将民族认同意识置于重要地位, 认为其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重读1989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稿,我把民族认同意识作为了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主要特征,进而将其引申为了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5],即既要形成对各基层民族的认同,也要形成对高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各民族共同享有的认同,它包容各民族的自我认同,主导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正是基于对各基层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认同,多元一体大家庭的各个成员才能凝聚人心、形成民族凝聚力,都姓中华民族的同时又各有其名,形成了互通互荣的民族团结与和谐的局面.如果一个民族的成员只知其名、不知其姓,只知本民族归属、不知大家庭归宿,难免会出现认同的误区.2015年9月30日,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民族教育的关键在聚拢人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教育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16]这样才能“四夷之民异音而同歌”,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聚拢民心,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仅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也助推着“中国梦”的完成与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56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团结之梦”[17].总书记在阐释“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18]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而民族团结的力量则始于民心,起于民族认同.争取民心是民族地区长期有效的工作方法.加强民族认同、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在人,做好人的工作的关键在人心,即加强各族同胞对本民族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在“多元一体”理论下加强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人心需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注重民族认同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系统性.通过学校教育,从理论方面系统地学习、推广民族认同意识与民族团结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以课程促进民族认同意识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认知.各级教育机构需将民族认同意识与民族团结意识作为课程主要内容进行讲授.如目前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课”,高中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中,学校与教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写入教材之中;同时,也需有机结合民族认同意识与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将“五个维护”“四个认同”与“三个离不开”等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第二,注重民族认同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性.民族团结教育是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单靠课堂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中去熔铸、巩固[19].如,在讲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抗战的历史时,可以带领学生考察革命遗址,参观民族博物馆,观看革命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与体悟各民族团结奋斗建设新中国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三,注重民族认同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民族团结之花不应仅仅在校园绽放,还应该把触角伸向社会,汲取更多的营养,让花朵更加璀璨[20].一方面,民族团结教育需向社会开放,融入社会当中.如各地区可结合地方特色,整合革命遗址、博物馆与纪念馆等场所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定期举办团结教育活动促进民族交流,维系民族团结.另一方面,需整合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形成合力,促进民族认同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如我国西部一些省份依托地方特色,促进干部与各民族同胞“结成亲戚”,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与交流,增加民族亲近感,促进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21],这就是“多元一体”理论.在2014年的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大一统”观念,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因俗而治”的智慧,这也是“多元一体”理论,这种维护统一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至关重要[22].在该理论视域下研究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要以民族凝聚力为目标,以民族认同感为途径,以民族文化传承与双语教育为基石,创新发展思路、改变工作方式,将各民族像糌粑和糍粑那样捏成团、聚成团、抱成团,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平语”近人———关于民族团结这样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02/c_1282-85839.htm,2015-1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3]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75.

[4]吴泽霖,张雪慧.简论博厄斯与美国历史学派[A].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学研究(第一辑)[ C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104.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2-13,352,12-13,15.

[6]刘子云.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D].民族大学,2015.

[7]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宣言[A].孙中山全集:第7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5:1.

[8]苏德.蒙汉双语教育研究: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270.

[9]滕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J ].民族教育研究,1996(4).

[10]苏德.以多语教育促进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兼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范式[ J ].民族教育研究,2013(3).

[11]陈宝生.开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谋求教师援疆工作新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7-06-16.

[12]常永才,John W. Berry.从文化认同与内涵化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基于文化互动心理研究的初步分析[ J ].民族教育研究,2010(6).

[13]苏德.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课程建构[ J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4]郝时远.中华民族:从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展开[ 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

[15]国家民委.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已经形成[EB/OL].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721/108671.shtml,2009-07-21.

[16]以心换心筑牢民族团结生命线———三论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EB/OL].http://www.seac.gov.cn/art/2015/10/20/art_31_240577.html,2015 -10 -20.

[17].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3.

[18]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J ].理论学习,2013(4).

[19]徐柏才.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路径[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

[20]焦敏.“中国梦” 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选择[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21]民族工作会议: 增强文化认同反对大汉族主义[EB/OL].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40929/18828781_all.html,2014-09-29.

[2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 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37.

[责任编辑:陈梅云]

归纳上文,该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教育和路径探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民族团结本科毕业论文民族团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多维互动民族团结教育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祖国领土的完整和边防巩固 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师授课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陈旧,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德育工作没有.

昭君精神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
民族团结向来是我国所不懈追求的和谐局面,在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代中国,民族团结将成为我国继续发展壮大、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与重要基础 实现民族团结不光要在各民族人民之间广泛传播民族团结意.

多元评价理论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开展,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了 尤其是对于英语视听说教学来说,要从多元评价体系上入手,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本文针.

新疆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究
摘要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根源 近年来,新疆地区暴力恐怖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于民族团结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最先进思想武装的青年大军 新疆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必.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