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语文教学相关论文范例 和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语文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该文是关于语文教学类毕业论文怎么写跟方法论和世界观和浅谈语文教学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和投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各个学科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可行性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看法.科学的世界观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世界观.它能够引导人们的认识接近真理,对人们思想认识的发展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的重大作用是引导人们的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事物.科学的方法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的一般的客观规律性所做的正确概括与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为人们依据这些规律去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能够逐步具有正确的看法;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沿着正确的途径进行;如果学生能够逐步地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对于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时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和办事能力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这样的教育可行吗?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文选式教材.而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定的内容依赖于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一定的形式为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存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并且反过来影响内容.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各类的文章也是这样.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着“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说法,这正是历代语文学家对这一客观规律的精辟表述.

文章是这样,阅读文章也是如此.即: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思想内容和理解语言形式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要通过语言形式领会思想内容,依据思想内容领会语言形式.

既然如此,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并非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既然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它就是语文教学的分内之事了.

不但如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阅读也好,写作也好,都与人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而人的认识水平的高低,正是由世界观方法论科学与否决定的.如果具有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修养,阅读时就可以全面、深入地解读,获得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写作时就可以科学地认识事物,从而写得鞭辟入里.

既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指导学生运用世界观方法论的某些道理,去研究分析课文,既深刻地解读了课文,又使学生受到了一次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如是,世界观方法论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课文又帮助学生理解了世界观方法论的某项道理,此二者确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中国石拱桥》教学片断(摘 要):

师:这篇课文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能不能这样理解:中国的石拱桥有的像赵州桥,有的像卢沟桥?

生1:不能这样理解.赵州桥就是赵州桥,卢沟桥就是卢沟桥,别的桥和它们是不一样的.

生2:中国的石拱桥是多种多样的.赵州桥卢沟桥只是其中的两种样式.

生3:赵州桥有赵州桥的特点,卢沟桥有卢沟桥的特点.既然是特点,就是别的桥没有的.别的桥和这两座桥不同.

师:很好.你们说得都对.但是,本文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所写的内容呢,是和别的桥不同的赵州桥和卢沟桥.这样看来,本文的标题和所写的内容是不一致的、不吻合的呀?

学生在思考.

师:这个问题这样解决:赵州桥具有特殊性,卢沟桥也具有特殊性,其他的中国的石拱桥用不用一一地具体介绍呢?不用了.为什么呢?因为“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板书).下面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赵州桥和卢沟桥中是不是存在着中国石拱桥的普遍性特点?

学生读书,思考.

生4:课文开头说过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外形优美,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存在这些特点.

生5: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有自身的特殊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中国石拱桥普遍存在的特点.

生6:中国石拱桥不是哪一座桥的名称,它是中国大地上无数座石拱桥的总名称.光说中国石拱桥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所以就要举例说明.由于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本身的特殊性,又有中国石拱桥普遍性的特点,所以用这两座桥举例,就把中国石拱桥具体地说得清楚明白了.

教师作了小结并指出:是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这个道理帮助我们理解了课文.这个道理还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板书),另一个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板书),这三种说法的意思全都是一样的.这个道理,对于认识各种事物都很重要.希望大家记住它,并在今后运用.

从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是“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这个道理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课文,反过来课文又具体化地加深了学生对这个道理的理解.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实施

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适时进行的.由于入选课本的课文,文质兼美,多彩多姿,所以结合解读课文进行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下面介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几种类型.

(一)指引思路

这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时,教师用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观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例如,《一面》教学片断(摘 要):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说说青年工人在书店碰到鲁迅先生这件事,是偶然的呢,还是必然的呢?

学生读书,思考.

生1:这件事是偶然发生的.青年工人是因为上班时间未到才去内山书店的,并不是事先约定的.而且他也不知道鲁迅先生在那里.

生2:我也认为这件事是偶然的.鲁迅先生去书店,是找内山先生的,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青年会到这个书店来.他们的相遇完全是偶然的.

师:说得对.青年工人和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会面这件事确实是偶然的.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板书).这是认识事物的一条科学规律.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这件事当中存在着哪些必然性.

学生读书、思考.

生3:那个青年工人是个进步青年,内山书店是卖进步书籍的书店,所以,进步青年去进步书店买书是必然的.鲁迅先生是革命作家,内山是进步人士,所以,鲁迅先生到内山书店去会见内山先生也是必然的.这样,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遇见那位青年工人也就是必然的.

生4:鲁迅先生是个革命者,他对进步青年一向关心、爱护、支持;那青年工人要求进步,看到进步书籍如饥似渴,爱不释手.这样,鲁迅先生把自己翻译的《毁灭》赠给青年工人,把曹靖华翻译的《铁流》按成本出售给青年工人,也是必然的.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作了小结.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先用“偶然”和“必然”这两个概念引导学生“想什么”,而后再用“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这一规律引导学生“怎么想”.这样,既顺利地解读了课文,又进行了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二)指导深入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感,使思考一时不能深入下去;有时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一时难以统一.这时,如果情况适合,教师可用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个基本观点指导学生,使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思维得以深入展开,从而对课文获得了正确的理解.

例如,《驿路梨花》教学片断(摘 要):

师:大家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学生读书后开始发言.

生1:我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梨花姑娘.她是首先主动为过路人服务照料林间小屋的人.

生2:我认为解放军战士是本文的主人公.是他们首先想到要为过路人服务,而且动手建造了林间小屋.如果没有他们建造这个小屋,就没有后来发生的一切.

生3: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林间小屋为过路人带来了方便.所以,坚持长期为林间小屋提供水、米、干柴等生活必需品的梨花姑娘和后来接她班的妹妹,这两个人是最重要的.这两个人,都是本文的主人公.

生4:文中的“我”、老余、瑶族老人,虽然是林间小屋的受益者,但是,瑶族老人送还了粮食,他们三人又主动修葺了林间小屋,他们是林间小屋受益者的代表,他们也是林间小屋的照料者.他们也是本文的主人公.

学生谈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而且各持己见.他们期待着教师表态.

教师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拿起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茶杯对大家说:我这里有一个茶杯,我把它的正面对着大家,你们看到的是个上有盖子侧面有把儿的杯子;我如果把它的侧面对着大家,你们看到的是上面有盖子的杯子,那把儿不见了;我把杯子放倒让盖子正对着大家,这等于从上面向下俯视,你们看到了盖子顶部和它的花纹及把儿的顶部.这样,正视、侧视、俯视同一个茶杯,就看到了三种不同的形象.这三种不同的茶杯形象,都是亲眼所见,都没有错,可是哪一种视角都没有把杯子看全.这就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坚持全面性”(板书).这就是说,认识事物不能只从某一个角度、单方面地去观察、认识、理解,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认识事物.

下面大家再读读课文,要在“克服片面性,坚持全面性”的指导下,再谈谈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生5:全面看这篇课文,它是想告诉读者,大家都在以实际行动学雷锋,为人民服务.所以,解放军战士,梨花姐妹,“我”,老余,瑶族老人,他们都是本文是主人公.

生6:这篇课文告诉读者,为人民服务已经形成了风气.所以,作者歌颂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样说来,文中的这几个人物都是主人公.

师:完全正确.

这个教学片断,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各持己见,出现了分歧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举例讲解了“克服片面性,坚持全面性”的道理.这样做,不仅进行了有关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而且以此为指导,使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课文.

(三)小结施教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并取得了正确的认识后,接下来在教师小结的时候,把指导学生运用的观点揭示出来并做适当的讲解,这便是小结施教.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师就是这样做的.教师首先安排学生读课文,读时思考: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同时鲁提辖又是怎样对待郑屠户的?这说明什么?

经过读书、思考、发言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了如下的认识.

鲁提辖对待金老父女是一问(为何啼哭),二赠(银两),三救(逃出虎口).鲁提辖对待郑屠户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露强骗金翠莲的罪行),三打(三拳打死).这说明鲁提辖为人正直,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疾恶如仇,除暴安良.

接着教师安排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郑屠户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同时又是怎样对待鲁提辖的?这说明什么?

经读书、思考、发言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了如下认识.

郑屠户对待金老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虚钱实契诈骗银两).郑屠户对待鲁提辖是一从(顺从地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这说明郑屠户为人歹毒,欺压良善,无恶不作,欺软怕硬,外强中干.

此后,教师告诉学生:为什么让大家把鲁提辖如何对待金老父女和他如何对待郑屠户联系在一起思考,为什么让大家把郑屠户怎样对待金老父女和他怎样对待鲁提辖联系在一起思考呢?这是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事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所以,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要把有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去思考,去认识.这样认识事物,不会走弯路;这样认识事物,才是全面的,正确的.

(四)学习运用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了某项世界观方法论的道理之后,即安排学生学着运用这项道理.

例如,《人民的勤务员》的教学(摘 要):

师:这篇课文的开头引用了一段雷锋同志的日记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同志的这句话,揭示了一条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板书).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之后请用这篇课文的内容说明:在有限的人生中,去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学生读书后举手发言.

生1: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对象有各种各样的人,是无限的.有背着小孩的妇女,有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有列车上的老人,有车站上的装卸工,有候车室里的旅客等.总之,男女老少,个人集体,都是雷锋同志服务的对象.

生2: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时间也是无限的.有的是出差途中,有的是工作(擦洗汽车)过程中,有的是过节的时候.这就是说,不管是平日还是节日、假日,他都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人民服务.

生3:为人民服务也没有气候的限制.雷锋同志所做的事,有的发生在晴天,有的发生在雨天,有的发生在炎热的夏季,有的发生在寒冷的冬天.

生4:为人民服务的地点也没有限制.这些事大部分发生在车站、车厢等公共场所,也有的发生在部队所在地.

生5: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办法也不只一种.像打扫车厢,帮老大娘找儿子,送大嫂回家,帮装卸工人盖行李,这是尽自己的人力;像用自己的津贴费给背小孩的中年妇女买,这是尽自己的物力.

师:很好.说得都对.大家的发言,充分地说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的范围是无限的.这也证明了“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这个道理.

教师接着说:既然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那么,我们就要善于把学到的有限知识,运用到无限的领域.“熙熙攘攘”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有限的.下面请同学们用它练习口头造句.如果大家能够把它的使用范围,引向无限的领域,那么大家造出的句子,便会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创造性的.

此后,学生用“熙熙攘攘”形容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香港、、巴黎、纽约等繁华的地区.此后,教师启发道:“无限的领域只能体现在地点上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用这个成语形容了春天的八达岭,夏天的北戴河,秋天的香山,冬天的龙庆峡,去年的春节,前年的中秋;又从开国大典说到“五四”运动,太平天国,最后一直说到了陈胜、吴广起义.

教师对学生的造句表示满意并作了小结.

这个教学过程表明: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某些理论指导学生阅读和表达,一方面使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在阅读和表达的实践中,又加深了对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有关理论的理解,而且为今后自觉地运用这些科学理论开辟了道路.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要领

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不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的,而是伴随着课文的教学进行的.这就是说,进行哪个观点的教育,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这样,怎样使学生便于接受和易于接受,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其做法是:一方面在教材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对教材的顺序安排,做小幅度的适当调整,以适应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做到下列几点:

(一)通俗易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用简明、平易、通俗的语言进行教学.

例如,《狼》一文的教学片断(概况):

教师对学生说:在这个故事中,屠户为一方,狼为一方,这两方谁主动,谁被动?大家再读读课文,然后发表意见.

开始时,有的学生认为狼主动,屠户被动;有的学生认为屠户主动,狼被动.经过一番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那就是:前一阶段狼主动,处于支配的地位;屠户被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后一阶段发生了变化,屠户主动,处于支配地位;狼被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这时,教师对大家说:屠户前一阶段被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可到了后一阶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处于支配的地位了.大家再看看课文,再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屠户处于被动地位?又是在什么条件下,屠户处于主动地位?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踊跃.有人说屠户遇到了狼,采取满足狼的办法,把骨头扔给狼,想以此可以脱身.可是狼的是无穷的,几块骨头满足不了它,狼还是步步逼近.这样,屠户就处在了被动的地位.有人补充说,正是因为屠户采取了这样妥协的做法,所以它处在了被动地位.有人说当屠户的骨头扔完了,两只狼又追上来时,屠户如果再妥协就要轮到自己被狼吃了,于是他拿起刀杀了两只狼.这就是说在事实的教育下,屠户觉悟了,认识到我不杀它,它就要吃我,于是他改变了做法,采取了行动,转到了主动地位.这名学生的发言大家赞同,有人补充道,屠户对狼在进行斗争的条件下,处于主动地位.有人进一步补充说,屠户在妥协的条件下,处于被动地位;在斗争的条件下,处于主动地位.

教师在小结中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指出:屠户是在把妥协改为斗争的条件下,由被动地位变成了主动地位.这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所处的地位互相转变.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条规律,大家要注意学习运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讲的是“转化规律”,但教师并没有引用经典的表述,怕学生费解.而是针对课文的具体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后得出了与经典表述意思相同的较为通俗的结论,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运用.

(二)准确恰当

这里说的准确,是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不能走样儿.即使不能使用经典著作原文,那么在转述时,所用的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要准确无误.

这里说的恰当,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解读课文时,一定要理论与课文实际相吻合.切不可牵强附会.这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例如,《岳阳楼记》教学片断(概况):

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固然是他思想进步的表现,但他的出发点绝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他是替统治阶级着想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另一名学生接着说:我认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算不了什么问题.范仲淹是这样,谁不是这样呢?从古代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教师想请大家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可是一时无人作答.于是,教师说:有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板书).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的.请大家用这个道理想一想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对不对.

片刻,一名学生说,统治阶级也是在变化的.我国就有秦皇汉武,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世上的人,不管你是自愿还是被逼,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教师说:说得对.统治阶级也不是静止的,也是在发展变化的.那么现在呢?

一名学生抢着说:老师,我知道.过去的统治阶级是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的人.现在,我们的国家是由人民大众当家做主,现在的统治阶级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过去,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为少数剥削者服务;现在,为统治阶级服务,就是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教师肯定了这名学生的说法.在小结中指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变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因此,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内容,也就有了本质的变化.现在,在我国,为统治阶级服务,就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停顿了一下,教师接着指出: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如果直接去想,使劲儿去想,是不容易一下子就想明白的.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这个科学世界观的观点,指引我们顺利地获得了正确的认识.所以,请同学们牢牢地记住这个观点,并运用这个观点去认识事物.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用的观点和对观点的解译,都是有根有据的,所以是准确无误的.在这里运用这个观点,正好使这个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的问题,迎刃而解,堪称恰当.

(三)由简到繁

有的课文,使用一个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便可把想要解决的问题,解释清楚;有的课文,则需用不止一个观点,才能解决问题.在安排教学顺序时,在不影响课本编排结构的情况下,尽可能把运用单一观点就可解决问题的课文安排在前,把运用不止一个观点才能解决问题的课文安排在后.这样安排,也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前文所举的课堂教学实例,都是使用一个观点解读课文的,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下面以《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的教学片断(概况)为例,介绍一下解读课文时两个观点的配合运用.

教师对学生说:请大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则寓言故事的结局.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番讨论,大家都同意用“事与愿违”四个字概括.

教师肯定了大家的意见之后说:雕像者最后的回答是把赫耳墨斯的雕像作为添头奉送,赫耳墨斯得到了这样一个事与愿违的结果.请大家用已经学过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的观点,分析一下这个结果的偶然与必然.

学生认为雕像者的回答是赫耳墨斯没有想到的,意料之外的,这个结果是偶然的.赫耳墨斯过高地估计自己雕像的价值,这个结果是必然出现的.

教师表示肯定.接着说道:那么,赫耳墨斯为什么会过高地估计自己雕像的价值呢?有这样一个观点,可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主观依据客观”(板书).什么是主观?主观就是自我意识,就是人的所思所感.什么是客观?就是意识之外的一切,通俗地说,就是个人想法以外实际存在的一切.那么“主观依据客观”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个人的想法、个人的认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想,而要依据外界事物存在的情况去想、去认识.也就是说,个人的思想认识要符合外界的实际情况.否则,个人的思想认识就是错误的.

教师讲解完毕,问学生懂了没有?学生表示懂了.教师说:下面就请大家用“主观依据客观”这个观点去分析赫耳墨斯为什么会过高地估计自己雕像的价值呢?

综合学生的发言,他们认为:第一,雕像的价值是根据体积的大小、原料的好坏、雕刻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并不是由被雕者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而赫耳墨斯根本不了解这些,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思考问题.第二,即使雕像的价值是由被雕者的身份、地位决定,那么赫耳墨斯也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他完全不了解自己在老百姓眼中的地位.根据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赫耳墨斯的主观想法,完全脱离了客观实际,所以他必然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学生的发言教师很满意,并作了小结.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先安排学生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的观点,去分析寓言的结局,理解了“事与愿违”是必然的结果.接着又让学生用“主观依据客观”的观点,去分析赫耳墨斯如此高估自己的原因,理解了赫耳墨斯主观想法脱离客观实际的思想根源.这样进行教学,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又受到了一次活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既是思想品德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对阅读、思维、审美均有益),可谓一举两得.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可行,又行之有效.

[作者通联: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归纳总结,上文是适合方法论和世界观和浅谈语文教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语文教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语文教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陈紫霄当今世界科技日益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危机和问题 像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曾经提出的,现在的许多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谈
摘 要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存在很多成长的困惑 而语文教育本身就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为重要的长远目标 教师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力求把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向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健全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陶冶学生的.

技校的语文教学也应重视人文教育
内容摘要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素养培养这个目的为了真正教育出“人”——大写的“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从技校学生这一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