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策略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策略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该文是策略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和信效度检验和知觉和问卷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促销策略论文教师杂志教师论文发表刊物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李蒙蒙1,李鲁鲁2

(1.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宁波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本研究以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行为问题及同伴侵害问卷为工具,以252名4~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完成对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2)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的维度与儿童行为问题、身体侵害相关,校标效度较好.(2)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5~0.75之间.

关键词:知觉问卷;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1-0011-04

1问题提出

同伴侵害(peer victimization)是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主要包括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两种形式[1].数据显示,10%到22.6%的学龄前儿童持续或经常受同伴侵害,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诸多研究表明,同伴侵害导致儿童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包括退缩、抑郁、孤独、焦虑、注意力分散等情绪问题或内化问题[3],以及违纪、攻击、厌学、药物滥用等外化问题[4],致使他们在同伴群体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若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很有可能演变成极具危险的犯罪行为.

而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的积极策略知觉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保护因素,可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5].教师应对同伴侵害会采取多种策略,如鼓励儿童独立解决、回避、回击等消极策略,或告知家长、惩罚攻击者等积极策略[6].长此以往,儿童通过观察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的方式,初步形成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的心理表征.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者提出,儿童对自己或他人形成的消极的心理表征可能导致更多的行为问题,而积极的心理表征可以减少情感和行为问题[7].在同伴侵害领域,Troop-gordon及其同事编制的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的量表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但在我国文化的背景下对该量表的使用还处于空白状态,且该量表适应于10岁及10岁以上的儿童,在学前阶段国内外并没有对此进行验证.

为了获得问卷的实证效度,本研究采用了多个校标.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对教师消极策略的心理表征是引起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的因素之一,而对教师积极策略的知觉能够减少儿童适应失调[8].但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给儿童带来了消极影响[9].如,对受侵害者来说,他们胆怯、抑郁的气质更期望得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但遗憾的是,受侵害者并不认为教师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攻击者则认为教师是潜在的敌人,对自己充满敌意,不能公正地对待他们;旁观者同样会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适应问题[9].

因此,本研究拟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探讨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的问卷的适应性,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为相应的理论和实际奠定基础.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

研究被试为青岛市三所幼儿园的252名中班和大班的儿童,其中,中班122名,大班130名,共252名.被试中男136孩名(占54%),女孩116名(占46%),被试最小年龄3.96岁,最大年龄6.95岁,平均年龄5.03&plun;0.82岁,另有50名儿童进行重复测验.

2.2研究工具

2.2.1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

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的问卷由Troop-Gordon编制[6].该问卷共包括20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包括回避、自主解决、断言、联系父母、惩罚等策略知觉共五个维度,其中儿童回避、自主解决、断言策略知觉属于儿童对教师消极策略的知觉,联系父母、惩罚策略知觉属于儿童对教师积极策略的知觉.本研究中先由一位研究者将问卷译为中文,再由另一位研究者将中文版回译,通过对比、讨论,根据对教师访谈的结果再次修改,形成了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中文版.另外,“有时”“偶尔有”和“经常有”虽然在英语中比较容易区分,但在汉语中的语义儿童很难区分,尤其是对4—6岁的儿童来说难度更大[11].为此,将三个选项进行了合并改为“有时”,相应地对编码也作了变动,采用4级计分(0等于“从不”,4等于“总是”).施测前先向儿童呈现同伴侵害的四种形式,多次向儿童重复欺负与被欺负,对儿童进行引导并询问儿童“你见过小朋友发生这些事情吗?如果发生了这些事情,老师有没有采取这些方法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呢?.”

2.2.2行为问题问卷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评定版[12].总分0~52分,量表采用3级计分,0等于“从来没有”,1等于“有时出现”,3等于“至少每周一次”.本研究中,儿童行为问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2.

2.2.3同伴侵害问卷

研究采用Crick编制的同伴侵害量表中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两个分量表测评儿童同伴侵害状况[2].量表使用5级计分(1等于“完全不符合”,5等于“完全符合”).本研究中总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1.

3研究结果

3.1项目分析

以各个分问卷总分最高分的27%和最低的27%作为最高分和最低分界限,求出两组被指得分的平均差异,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的题目剔除.计算每个项目与分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将负相关和相关太低(r<0.3)的项目删除.项目分析后,两组被试在每题得分的平均数差异显著,且与总分相关水平都在0.3以上.

3.2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试测的20个题目进行球形Bartlett检测,结果显著,χ等于1 182.839,P<0.001,并且KMO等于0.835,表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对2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主成分、斜交旋转法抽取因素.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因素抽取的基本原则,辅之以总解释率和陡阶检验来确定因素数目.题目删除标准定为:(1)共同度小于0.30;(2)最高载荷小于0.40;(3)交叉载荷大于0.15,删除不符合标准的项目3,最终获得5个显著的因素,一共能够解释57.029%的变异.5个因素结构清晰,各项目均在相应因素上具有较大载荷,处于0.450~0.812之间.因素分析摘 要结果见表1.表1显示,问卷中19个测验分属于5个因素,参照Troop-gordon等人的分类,第一个因素可命名为联系父母策略知觉,因素2命名为独立解决策略知觉,因素3命名为惩罚策略知觉,因素4命名为回避策略知觉,因素5命名为断言策略知觉.其中儿童对教师的积极策略知觉包括因素1和因素3,消极策略知觉包括因素2、因素4和因素5.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见表1)及重测信度见表2.

3.3校标效度

将被试在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问卷上的得分与行为问题、同伴侵害做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儿童对教师策略知觉与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儿童对教师积极策略的知觉与身体侵害呈显著正相关(见表3).

4讨论

从问卷的信度来看,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知觉的问卷总分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各分维度的值在0.65~0.75之间,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为理想,符合心理测量学评定工具的要求.该问卷各维度重测信度在0.59~0.74之间,相关系数较高,达到显著水平,但从数值来看个别维度相关系数偏低,表明问卷的稳定性可能较低,今后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修正.

从问卷的效度来看,经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后,确定了问卷的五个维度,解释了总方差的55.399%,项目荷载范围是0.508~0.801,各维度之间及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值都在0.3以上.尽管年龄较小的儿童与年龄较大的儿童知觉发展水平不同,但都已形成了教师策略的认知表征,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原问卷中的教师应对策略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可能教师会采取其他不同的策略,如将欺负者与受欺负者分开等,因此本问卷还需要对策略进行补充,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问卷主要根据Troop-Gordon和Quenette的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进行改编,保留了20个项目,但各维度的项目略有差异.主要区别在消极策略中的自主解决、回避、断言策略知觉.其中,项目9“老师告诉被欺负的小朋友要看好自己的东西”与项目6“老师说,我不管你们的事情”,都包含着即不承认也不否认冲突,即属于非回避也非转移话题的回避手段,因此将这两个项目定义为回避策略.除此之外,项目10“教师告诉被欺负的小朋友不要让别人把你*(抢你东西)”与项目2“老师告诉被欺负的小朋友不要在意,不要放在心上”,前者属于教师的言语指导策略,而后者属于淡化冲突问题的回避策略.但从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一种随即要解决的问题情景或任务,符合儿童的实际经验,引发儿童产生问题,可以说是在教师引导下促进儿童主动思考和探究,因此将项目10和项目2定义为自主解决策略.最后提倡断言策略保留项目11和项目12.

校标效度方面,本研究发现,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2],表明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中文版的校标关联效度较好.研究表明,我国幼儿园教师应对同伴侵害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数据显示,仅有10%的教师对儿童表现出友好、亲切,90%的教师在干预中对儿童情感平淡或表现出厌恶、恼怒的倾向[13].由此可见,教师的应对策略可能只是解决了表面的冲突问题,在干预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发展,可能导致儿童更多的身体侵害.

参考文献:

[1] Beran T,Violto C A. Model of childhood perceived peer harasent: Analysis of the Canadi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children and youth data[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138(2): 129-147.

[2] Crick N, Casas J, Ku H. Ralational and physical forms of peer victimization in preschool[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9, 35(2): 376-785.

[3] Sreijntje A, Amphuis J, Prinzie P. Peer victimization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in children: Ameta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2010, 34(4): 244-252.

[4] Lamarche V, Brendgen M, Boivin M. Do friends characteristics moderate the prospective links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07, 35(4): 665-680.

[5] Scholte R, Engels R, Overbeek G, et al. Stability in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ocial adjust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logy, 2007, 35(2):217-228.

[6] Troop-Gordon W, Quenette A.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teacher’s responses to studets’ peer harasent[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10, 56(3):333-360.

[7] Kochendfer-Ladd B, Pelletier M. Teachers’ views and beliefs about bullying: Influences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students’ coping with peer victimization[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7, 46(2):431-453.

[8] Dodge K A. Social-cognitive mechan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duct disorder and deprpres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3, 44(1):559-584.

[9] Rigby K, Bagshaw D. Prospects of adolescent students collaborating with teaches in addrssing issues of bullying and conflict in school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23(5):535-546.

[10] Nishina A,Juvonen, J. Daily reports of witnessing and experiencing peer harasent in middle school[J]. Child Development, 2005, 76(2):435-450.

[11] 张文新,武建芬,Jones K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7-11.

[12] 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3] 向海英,孙文杰.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及教师干预态度[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52-57.

(责任校对朱正余)

此文汇总:上文是关于策略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信效度检验和知觉和问卷相关策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策略探析
一、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的现状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一直存在“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大顽疾 无论是定向培养的免费.

留守儿童的教师和他们的留守孩子
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山路崎岖,雨雾升腾,远处金沙江隐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山路崎岖,雨雾升腾,远处金沙江隐现 我们的车在狭窄的道路上左盘右绕,外面下着雨,山间云雾如海,翻腾不休 此行,我们是要去拜访一所金.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
邓辉琴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名师专项课题在幼儿园积木建构游戏中提高幼儿视觉空间能力的实践研究(编号1201440206)研究成果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纸盒……各种.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文化与其培养策略
摘要教师文化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凝聚生成的生存方式,一般通过教师的行为方式来反映和识别 中……职业学校的教师文化是一种“双师”文化,具有学科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双重色彩 在具体学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