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粉白色的回忆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粉白色的回忆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主题:粉白色的回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粉白色的回忆,该文是关于粉白色的回忆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跟回忆和粉白色和白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粉白色的回忆论文参考文献:

粉白色的回忆论文参考文献

连江水

我时常会去小吃店,找一些本地小吃,例如,肉馅筋道的扁食、葱花油淋的拌面、乳白色的甜花生汤等.角落,慢慢品尝,让时间慢下来.其实,不见得这些小吃就是珍馐佳肴,有时咀嚼出的,是一段记忆,一种“古早味”,一份原乡不了情.

可有时还是觉得有缺憾,就拿粉疙瘩来说吧.县城南门的一个拐角,有家本地进城夫妇开的小店,会做一些本地小吃,其中就有薯粉条.吃过粉条以后,问有没有粉疙瘩,被告知没有.就是薯粉条吧,味儿并不地道.加入猪血、豆腐等太多的佐料,味道花花的,原味顿失;粉条透亮,入口太柔太韧,反复咀嚼不断,有一种切齿之痛;木薯粉好像放太多了,甘味不足也就算了,折磨唇齿胃肠就不太好了.

说到粉,其实也就是淀粉了.闽南山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吃饭喝粥,其他的就是副食了.那会儿主要种植三种农副产品:甘薯、木薯、蕉芋.这三种农作物做成的淀粉,各有千秋.甘薯粉口味好但产量不高,木薯粉白洁却过于柔韧,蕉芋粉产量高恨其疏松寡味.人勤地不懒,只要有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时的农家,水田种水稻,旱地除了种点菜外,就种这几样了.早些年的农村,总会有青黄不接,总会有冻馁之虞.一日三餐的辅粮,靠的就是它们了;吃不完还可以卖了,换些油盐,补贴家用.

确实地,当时,大多数的农家娃是又饿又馋的.

小的时候,我与阿金堂叔婶住同一屋檐下.堂婶是一个心思比较巧的人,总会变点花样做些吃的.母亲是勤劳的,成天跟父亲上山下地,也没那么多工夫琢磨吃的;堂婶就不一样,总会多花时间在吃上面,例如,在最困难的年头,她会对我堂叔说:“金啊,我很久没吃肉了,你去买五毛钱做羹吧.”她家伙食就是在最贫困的时期,也会变出花样,做得活色生香.至少,当时我是那样想的,也不知是不是如母亲所说的“歹猪仔贪别人的槽”,或者仅仅因为饿.就拿做淀粉一类吃的来说吧,当时主粮不够,其中一餐需用淀粉打发,这是很多农家的生活常识.白色的淀粉,在我那堂婶手里却可以充满着无限魔力.

白色的粉,加水成浆,往锅里一泼,贴粉饼,干吃还是煮汤都好;堂婶常会加一个笨鸡蛋与粉和在一起,那简直就是仙品.把淀粉和好,在砧板上压成细薄均匀的粉条,加少许米粉碎,煮熟,滑溜滑溜的,可以吃得哗啦有声.淀粉里加水,锅里的水一开,一疙瘩一疙瘩地放入,粉疙瘩汤就成了,如果加点米粉,再隆重地加点肉末,那就是极品了.还有一种做法,小孩子喜欢,大人一吃就皱着眉头嘟嘟响——把浆粉状的勾芡打到热锅上弄成糊,糨糊团里可见白色点点.男人常说“没熟透”,女人应声“青蛙卵,就是这样了”.小孩才不介意这些,就冲着“青蛙卵”这个有趣的名字吃得乐呵呵的.

堂婶制作着粉白色的梦幻,我常是眼巴巴地身前人后地跟着,寸步不离.粗稿打成下锅后,我就盯紧了.有时,直接站在她家的灶炉边,瞅着滚开的汤汁,——好东西在锅里翻沸,那气味一上来,更是心猿意马了.有时,主动帮她往灶膛里送点柴火,这算是小有功劳吧.最难忘的,她家的粉疙瘩里,除了加点米粉丝之外,又是增了绿色的葱蒜,又是放入艳丽动人香气扑鼻的红酒糟,摇晃着眼睛,激动着唇齿.这个时候,我的话就会多了,常有意无意地对婶说:“阿婶,您煮得这么好看,好吃不?”说真的,那时我没哭没闹,不求不讨,只是轻轻地问候,阿婶就会打一小碗分给我.母亲当面是不会说我的,私底下还是会告诫我:“别人吃饭的时候别站得太近.”可小孩的忘性真是太好了.

当然,母亲自己也知道,小孩子就是小孩子,饿的时候,总会犯点小错.她偶也会有补救的办法.通常我家有煮什么好一点的东西,她便拿一碗送到婶的餐桌上;她时常煮两锅食物,她和父亲将就着吃少油缺盐的淀粉一类食物,我们小孩可以吃点白米饭,并告诉我们“快点吃饱了一边玩去”;有时知道婶家有一些不会请我家的小喜事,她会自制一些花样食物给我们小孩吃.例如,和半斤的面粉用芋叶包着搁在猪食上蒸,或往稀饭里丢个把鸡蛋煮熟了叫我们拿到远远的地方吃去……这些年母亲曾谈起,小叔公曾为此到处宣扬,“清啊最是疼子了,好好的囝仔不要宠坏了”.那时,母亲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嗨,没当母亲的,哪里会懂?

那时,大人们其实也有嘴馋的时候.这我是知道的.

农闲的日子聚在一起,晒晒太阳,拉拉家常,说说衣食住行,难免就会说到吃的,——贫乏的日子,美食常被拿来润色生活.这时,只要有人提议“和奁”(众人合力做一顿好吃的,用现在的话该叫“众筹美食”或“合伙AA制”),通常都会得到众人的热烈响应.无肉不成欢,平日里稀缺的肉是一定不能少的;肉以五花肉为宜,瘦膘均匀,有膘肉的油香,又有瘦肉的甘甜.叫个腿脚利索的,到镇上去,来回半个时辰.众人张罗着米菜的事.其实,也就那道肉是主菜,其它都是自己园子里菜畦上长的了.有时是荠菜饭、酸菜饭一类,有时是粉疙瘩米粉汤,加点葱姜蒜,一群人就这样乐哈哈地吃着笑着了.他们的笑也是有理由的,这样有油香的饭菜,最起码不用担心喉咙生烟、胸口生闷、胃肠郁积了.过后,钱还是要算清的,一五一十.张家的米、李家的粉、王家的油,折个价;菜畦里的菜算不算钱看主人自己了,这些地里出产的东西,值不了几个钱;买肉是最主要的开销,都得平摊到人头上,谁都不愿占谁的便宜.

生老病死、喜庆丧葬,都是人生大事.不论红白,亲友同宗来得人多,策应招待很是费周折.农家自有农家的办法.宗亲招待亲友,一把大事应对周全.下厨的下厨,洗刷的洗刷,烧火的烧火.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下一个大阵式,人头攒动,大操大办起来.早些年的主菜还是以自家出产的为主.主人杀一头猪是最隆重的了,从猪头到猪尾巴,可以做成好几道荤菜,当然也是重头菜了.有时,也进城买几两老蛏干、干紫菜,算海味吗,我表示怀疑.主食当然是农家的:炒米粉、炒米粿、蒸糯米饭,当然,也少不了淀粉粿.淀粉粿,以甘薯粉居多,加一点蕉芋粉也可,木薯不宜多,加温水,直至灰黑浓稠糊状,放入饭甑或蒸笼,蒸至凝固成块状.冷后,切成小薄片,小炒,加葱蒜,香润、顺滑、脆口,可以小半碗小半碗地吃.掌厨的通常也是通人故的.吃客,吃意盎然,没有退席的迹象,就多上几巡主食.例如,淀粉粿再热一热,粉墨登场,就不信吃撑不了你.谁都知道这些主食大都自家土地出产的,勤劳的人家都不会缺.

怕是少有人记得这些了.

现在离老家远了,父母还守着乡下的一亩三分地.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下厨做点心给我们吃,像对待生客.在她的心里,她们老了,帮不上孩子什么忙,能像小时候煮点好吃的给孩子,也算是尽一个母亲的心了.有时也不好拂她的心意,感觉这就像孝顺的一部分内容.这时,我常会邀母亲一同做点粉疙瘩,还是加点米粉,还是加点葱,还要加点红酒糟.这滋味这情景,很难对一般人言说.当然,下的淀粉只有甘薯粉了.母亲说:蕉芋那东西,又不养猪了,又是瘟的,已没人种了;木薯只是制成淀粉才有些用处,现在粮食充裕了,也少有人种了.

甘薯,村人多少会种些,一畦两畦地.这东西实在,能养人.甘薯的嫩叶子,当青菜炒,味道极佳;传说中的“过沟菜”——落难皇帝口中美食就是指它了.甘薯的块茎——俗称地瓜——也可以吃出不少花样.放在后锅里蒸,熟了,酥甜可口,可当辅食,或点心.小时候,玩累了,常跑回家掀开后锅盖,抓一个塞进嘴里,继续玩去.当然,当辅食也是常有的,主餐是稀粥,吃得哗拉哗拉响地,填点甘薯,肚子就踏实了.另有甘薯粥,就是往稀粥里加甘薯一起煮,那煮法,褒贬不一,众口难调;没加点糖,我是不大喜欢的.小孩子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烤的地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把地瓜放在炭火堆里,烧火烤火玩闹,熟了,掏出来,扑扑地拍去尘灰,就可以热腾腾地吃了.其实很多时候当成乐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才是制成淀粉.将甘薯块茎用机器碾碎成泥,放在白纱巾上,用大木桶盛着.两人各持纱巾一端,往浆泥里加水,接着,晃啊晃地,灰白色的水浆从纱巾往桶里流注下去,直到滤入桶里的水变成清水,——浆里无淀粉了,就可以去渣.第二天,待混浊的水澄清,甘薯粉也就沉淀到桶里了.晴好天气,倒去桶里的水,在桶底就有白色的一层粉了,挖起,用大竹匣装着,放置于阳光下晒干,稍稍碾压就成晶莹的白色粉末了.这时,就可*归仓,以备不时之需.那时啊,哪家没有几袋甘薯粉都有点说不过去.

话又说回来了.这些洁白细腻的粉,加水,入锅,不管什么样的巧媳妇用尽心思,煮熟吃起来还可以外观就是不敢恭维:一律灰黑,糊状地一坨坨.对它陌生的人,说不定会有很多的不良想法.哎,这些现实里不经玩味的记忆.

责任编辑 林 芝

综上资料,上述文章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回忆和粉白色和白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粉白色的回忆本科毕业论文粉白色的回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一曲对伟大母爱的赞美之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对于作者有基本了解,对于文章中涵盖的新的字词有较好地理解掌握;2 形成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领会文本以时间作为叙事顺序展开描述的写作方法;3 感受文本语言上的朴实及情感上的深厚;4 领会文中.

向守志上将回忆怎样在动乱年代创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已研制出高精度、多型号的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 为了国家的安全,免受核战争灾难,和、军委决定加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 曾两任司令的向守志将军回忆了如何在特殊岁月里建设战略.

回忆四十年前斗蟋蟀
20 世纪70 年代,文化娱乐比较少,吸引男孩子和男青年的是下象棋和军棋四国大战,但最受老少中青喜欢的是斗蟋蟀游戏 苏州人有句俗话南园将军北园王,指的是在苏州南园农田和北园农田抓到的蟋蟀好斗,即今天的.

用铅笔回忆老成都
文\秦勇家住成都大观里的76岁老人龚素清手握铅笔,一笔一画描绘记忆中的老成都街巷——大同巷,不一会儿,几栋20世纪50年代大同巷的老房子就跃然纸上 “上了年纪,完全.

相关频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