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参考文献>材料浏览

中国教育方面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和教育路漫漫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有感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中国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教育路漫漫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有感,本文是中国教育方面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与《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和有感和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中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期刊中国教育教学杂志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贺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00875)

摘 要:顾明远先生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以当下中国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为抓手,探讨了教育的困境以及解决的出路,为后人看待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以顾先生的教育信条为基础,从学生主体、素质教育、兴趣学习、活动教育等四个方面收获了对教育的感悟.

关键词:学生主体素质教育兴趣学习活动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是人类得以繁衍、发展的基础,它既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然而现如今,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诟病.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一书从现今中国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着手,探讨教育的困境以及出路,展现了顾明远先生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深邃思考,为后人看待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在上编中,顾先生着重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困境及成因、教育的责任、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的作用以及学校制度改革等六大问题,以漫谈的形式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化阐释.下编是顾先生近年来发表的与中国教育改革直接相关的文章汇总,为读者深入理解上编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书中,顾明远先生提出了四句箴言作为自己的教育信条,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下面,笔者将以顾先生的教育信条为基础,从学生主体、素质教育、兴趣学习、活动教育等四个方面谈谈收获和感悟.

一、以学生为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多从教育的社会属性出发,强调教育对国家、社会的作用.新中国成立至“”时期,教育一直被视为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教育又成为现代生产的产物.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种对教育的认识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从“工具理性”出发来理解教育,但忽视了人的发展功能,忽视了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长期以来,教育界也弥漫着不以人为本、不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致使教育屈从于社会的各种压力,逐渐被扭曲、被异化,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

教育的本质是人,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纲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这就说明,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更是儿童发展的权利,应确立“儿童第一”的原则.然而,反观当下的教育形态,不少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认为孩子是“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非主动学习的主体,从而导致知识灌输、教师主导等现象频发,这与根深蒂固的“教育功利化”“教育非人化”观念密不可分.

在学校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体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推崇“教师中心”和“五段教学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其弊端在于课堂教学僵化、程式化,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此观点相对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是当下教育界吸收、重视的思想,包括“儿童中心”“做中学”等.新一轮课改也吸收了这些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仍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方法,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被学习”“被教育”的情况严重,仍无法摆脱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当前教育的困境之一,如不改善,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为素质教育正名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应运而生的.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素质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那么,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呢?书中指出:“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这一界定,将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的影响合二为一,是对“素质”较为客观、科学的解释,而素质教育则主要强调后天培养的内容.

具体来说,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我国教育方针而提出来的一种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要点:第一,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二,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强调培养有品德、有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而非会解题、擅考试的学习机器.不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提出后,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20世纪80年代后的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还有一些新的实验研究,包括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主体教育实验研究、新教育实验研究等.各地还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帮助教师摒弃旧有的人才培养观和学生观.除此之外,许多地方还明令禁止小升初考试、各种不必要的测验和假期补课等,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全国还普遍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二)素质教育的困境

尽管一切都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仍旧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考试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难以推行.为此,2014年,国家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全面推进,其基本措施是:(1)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择校难题;(2)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其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3)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4)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5)改革高考内容和方法,不分文理科,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并规定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各种竞赛成绩不再作为升学录取的依据,以确保高考公平.这些措施的出台,改变了高考的方式、内容和评价制度,对改善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有所裨益.文理不分科,改善了学生偏科的现象,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两种方式,改变了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实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为有技能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改变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以上种种均为素质教育带来或即将带来的益处,是值得肯定和坚持下去的理由.但即便进行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素质教育仍旧面临很多困境.

课程改了,考试方式改了,评价制度改了,如果负责具体实施的一线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仍未改变,素质教育依旧会大打折扣.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与前文所述的“以学生为主体”密切相关,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素质教育中,要着力变“以考定学”为“以学定考”,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索,而非教师灌输、堆砌,这对教师的要求更上一层楼,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还要有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展的能力.对此,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本身的素质,相信学生人人能成才,尊重每一个学生.

除此之外,学校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阻碍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名校情结”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各地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造成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重点学校资源丰裕、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施素质教育自然更占优势,这种客观的优势也会致使家长们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入重点学校,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从而加重了“择校”之风气,引发了教育不公.如果想在更为普遍的范围内推行素质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就应该明令禁止设立和划分重点学校,并加强对薄弱学校的资源投入,以强带弱,通过优势学校建立分校的方式,扩大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素质教育的益处.

(三)素质教育与博放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大概是人们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疾之故,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人们多持赞扬态度,并以此为利剑,进一步贬斥应试教育.不过,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些许问题,也令学界对素质教育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其中,笔者认为最有趣的是刘云杉教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的一篇文章——《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文中将“素质教育”类比为“博放教育”,历数博放教育的几大罪名,包括:减负简单地将兴趣与努力对立,选课以差异性代替共同性的培养,走班制提出了集体之外的成长,否定了教育的权威性等等.刘云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作为批判的武器依附于应试教育的躯壳上的,因此,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对相互依存的阴阳合体.素质教育化解中国教育自身的困境了吗?素质教育真的减负了吗?学校减负的同时,不过是把学校的主阵地让渡,将教育的关键责任外包,学生会更多地在校外学习特长、技艺,核心竞争移步校园之外,学生真的轻松了吗?除此之外,在素质教育中,教育的培育功能与筛选功能被迫分离,体制内的素质教育与体制外的应试教育离奇地组合在一起.素质教育的走班制,让学生脱离集体,而选课制由于开设大量选修课,导致教师为了让学生选修自己的课而一味迎合学生的要求,降低教育质量.同时,选课制真的能让学生学到与兴趣相关的内容吗?学生为修够学分、获取高分,更倾向于选择“水课”,即上课轻松、考试容易的课程.这会导致学生学习功利化,教师教学丧失权威性,教育沦为纯粹的服务行业,教育商品化,贬低了教育的价值,等等.

以上种种均为素质教育甚至博放教育的弊端,是自由失控的结果,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走向的极端.素质教育的初衷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有德行、有才能、全面发展的人.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放松对学生的管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不是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就一定会步入素质教育的极端——博放教育,走向毫无边界的自由?实际上,素质教育确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依然是教育的权威者,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并不是教师迎合就意味着平等,也不是教师顺从就能换来学生的尊重.教师可以管教,可以严格,但前提是要有真才实学和良好的品德.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有素质”,教师的良好素质也是其顺利推行的前提.如果能做到正确理解、实施,相信素质教育不会走向极端,超越自由的边界.

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一)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如果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就不会刻苦,即使考试成绩良好,将来也难有建树.然而,在中国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兴趣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高考报志愿时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学习什么专业,往往是根据家长的意愿或当下社会的需求而报考,读着读着觉得不喜欢,勉强为之又感到十分痛苦,长此以往,既蹉跎了岁月,又没能学到真知.因此,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二)什么影响兴趣

影响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对学生学习兴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即一个人的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就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一学科、某种知识感兴趣时,就有一种深入探究的冲动,并会促使其去努力追求.但反观当下,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将学习视作“苦差事”,被动学习情况严重,认为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家长的任务,没有认识到学习对本人的重大意义,也没能发现学习的乐趣.因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老师从外部动机出发,给孩子以奖励诱惑,让孩子为拿到奖励而努力学习.这或许会在短期内收效显著,但孩子在完成任务、拿到奖励后,外部动机会因此丧失,学习积极性也会消耗殆尽.可见,外部动机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内部动机才是持久的.

(三)如何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是,是否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内部动机?没有学习内驱力的孩子是否就不能好好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吗?针对这些问题,顾明远先生在书中做了明确的阐释.

兴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孩子从小就会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会向大人问这问那.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尽量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要对儿童的提问充耳不闻,或随意搪塞,这会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长大之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敢提问,教师在积极解答学生疑问的同时,也要做到“不耻下问”,将问题抛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既能增进师生情谊,拉近师生距离,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并非知识权威,而是有好奇心、有兴趣的引导者,这对学生敢于好奇、勇于提问树立了榜样.

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和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引导和唤醒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书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他陪学生读书,读到有趣之处时,就说:“我有事,你自己读吧.”学生自己读下去,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20世纪80年代的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作文教学经验时说,小学生往往不爱写作文,就带他们到大自然里,让他们去观察,把观察的事物写下来就是作文.这一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唤醒下,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一)什么是活动教育

关于活动教育,顾明远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一位美国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他的教学经验无非两条,一是信任,二是活动.他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养成良好的品质.他从不惩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将道德自觉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让学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需要别人监督或奖惩.这样的教育模式就是顾明远先生倡导的“活动教育”——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主张儿童的成长是在他自己的活动中.活动既指学校课堂上的活动,也指家庭中的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

(二)活动教育如何实施

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前,品德教育经常走入单纯说教的误区,教师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却不为学生接受和认可,中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也常常形同“鸡肋”,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对品德培养益处寥寥.这些教育的困境均是由学生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甚了解,无法引起共鸣所致.

放诸教学活动中,人们之所以批判应试教育,就是因为应试教育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机械地做题,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在这种机制下,学生看似在活动,实则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因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自由成长.由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实行“活动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种“动”不是形式上的提问、讨论,而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充分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老师、家长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组织学生喜爱的活动,甚至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收获种种品德,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尝试主动探究、寻求答案,这就是活动教育期望实现的目标和结果.

以上是根据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所做的梳理和感悟.总的来说,对教育而言,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变革.当前的教育把学生管得过严、统得过死,教育模式、教师观念亟待转变,应倡导道家的“不言之教”,“教是为了不教”.正如顾先生的“水仙花教育学”所述,我们的教育应该像养水仙花一样,把学生的潜在能力像剥嫩芽似的挖掘出来,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并培养学生的兴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活动教育,让学生自由地发展,让中国的教育重新充满生机、迸发活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刘云杉.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4).

归纳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和有感和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方面的中国教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国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走出困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田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屈辱,国家也逐渐衰落,无数仁人志士、专家学者都在不懈探索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彻底走出这一困局 国家的困境,尤以文化的困境影响最为深远,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

探寻中国文学的悠远意蕴读张炜近作《走得遥远和阔大:张炜谈文论艺》
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不仅擅长小说的创作,他的散文和文艺评论也写得极具特色 新近上市的走得遥远和阔大张炜谈文论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年7 月出版),就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就散文的写作、阅读的方向性、.

做扎根的教育顾明远教育思想的育人
常红卫(淮南市第七中学 安徽 · 淮南 232007)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12 049摘 要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