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马克思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马克思慈善观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主题:马克思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1

马克思慈善观,本文是关于马克思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马克思和慈善和研究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马克思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科学观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马克思哲学论文

摘 要:慈善活动是现代社会利益再分配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的必要条件,理应成为马克思思想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马克思思想中国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却长期处于“源头失语”的危险境地.将慈善问题纳入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视野,回归马克思本身,对其慈善思想进行整理分析、科学解读,不仅是发展我国慈善事业的需要,更是马克思思想自身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马克思;慈善观;无产阶级

慈善作为一个文化范畴,是指双方在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前提下,基于道德层面上,诸如爱心或同情心而自发无偿地将物质或劳务捐赠给弱势群体的行为.它对调节利益再分配、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结构、提高社会公德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作用,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面对当前慈善领域源头失语、社会文化交织、马克思主义地位撼动的种种现状,认真探究马克思的慈善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构建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慈善观的特征

第一,现实性.马克思慈善观是在欧洲的产业革命发展、出现阶级分化等现实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思想自始至终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对虚伪的资产阶级慈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符合现实阶级斗争的需要.

第二,批判性.马克思慈善观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进行了十分深刻的批判.比如,资本家虚伪地对无产者进行施予,实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压榨他们;试图麻痹无产者革命斗志,实则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虚伪的慈善”的批判,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倡导实现人类的解放.第三,人道性.为了消除人的异化现象,让人得到解放,马克思的慈善观基于“每一个人都是人”,即每一个个体都有他的需求,有他的尊严与价值,和其他人都是同属于“人”这一类别的认同,提出了只有全人类得到解放,每一个个体才能让自己也得到解放.与此同时,马克思的思想观还紧紧贴合人具有社会性这一本质特征,对那些表现了集体主义特征的工人阶级间的真慈善进行了表扬与支持.

二、马克思慈善观的主要内容

1.资产阶级的“慈善”是虚伪的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的资产阶级的慈善活动,其实不过是打着“慈善”的幌子,以达到维护自身的利益并且巩固自己统治的一种虚伪的手段.而那些资本家,喊着一系列看似动听其实本质虚伪的口号,不断压榨工人阶级,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这种剥削会让资产家们可以扩大他们的利益,让他们的资本加速增长.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其实都是来自对工人的压榨,这些剩余价值,有一部分用于资本积累,还有一部分用于他们的交际活动.而资产阶级打着“慈善”的口号来举办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增加自身影响力的手段,凭借这种手段,资产家们得到更多的利益.马克思指出,慈善机构会在商业不景气的时候,完全弱化后备军,让他们成为无欲无求,也没有能力和意愿进行革命的机器.这充分揭露了慈善机构为了遏制工人阶级进行革命而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压榨,进而保障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虚伪面孔.当然,资产阶级虚伪的慈善行径根本不可能改变无产阶级的处境,反而会使得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更为持久,从而走向无产阶级革命.

2.无产阶级的慈善是真正的慈善

马克思所弘扬的慈善,是在无产阶级间展现的真慈善.和资产阶级相比,工人阶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对苦难、对贫困有着深刻的感受,他们不会向比自己情况更糟糕的人进行索要,这与资产阶级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无产者还会主动帮助那些境况更危险的人,他们是仁慈的.尽管他们被残酷地剥削着,他们却还可以站在其他人的立场去体谅.对于未来社会而言,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彼此真诚,需要这些劳动人民所具备的善良无私的优秀的品质,需要这种劳动人民之间的凝聚力.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还指出帮助贫困的人们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人们应该帮助没有经济基础甚至劳动能力的人,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福利措施,比如,帮助他们设立基金.或者在社会消费资料的分配问题上,让贫困的人们享受一定的优惠,不过这都需要全社会自觉参与.

三、用马克思慈善观解读唯物史观

1“.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慈善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历史被解释为现实的人的活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历史的前提是“现实中的个人”,人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要对社会历史进行考察,就一定不能脱离开人,所以马克思的慈善观自始至终都贯彻着“现实的人”的理论主旨.但是和以前的哲学相比较就会发现,在以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把“抽象的人”作为历史观的前提,而不是“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人类之所以是人类,首先是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有生命的,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着实际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些人,就是“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慈善观的前提.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明晰,“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为了无产者的生活情况和阶级利益,站在无产阶级的视角提出的,立足于解放全人类,让人自由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现实的人”也是马克思慈善观的落脚点.物质生产、再生产的历史是人的历史的构成本质,也是对“现实的人”的规定,其相应的实践活动与以下两个方面有着密切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中,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例,这种关系就是不自由的,许多因素,如生产方式都会对它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种生产方式之上又建立着道德、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所以,要想说明马克思慈善观的本质,就必须从以物质的生产、再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出发,理解“现实的人”既是人类社会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的结果.

2.马克思慈善观的形成合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

物质的生产活动所包含的关于人、自然的关系,使得人类在面对并处理这双重关系的时候,会受到其自身道德意识的指导,不同的道德意识会产生与之对应的不同的结果.而生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会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除此之外,慈善的本质和目的等也会随着生产关系、社会内部的道德行为准则等发生相应变化.慈善的行为动机,会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及历史性.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极低,人类只能通过依赖彼此才能得以生存发展,那个时候的慈善是天然行为.到了私有制社会时期,人们的财产都是私有的,人类要通过依附制度来维持社会和家族的稳定.到了封建社会,无产者等生活穷困潦倒的人就要依靠救助,于是中外都出现了许多慈善机构.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两极分化严重,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福利政策,各种各样的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在社会上成立起来,以此来“帮助贫民”.但是,慈善观念与行为还在众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地域的不同、生产力的差别等多重因素都会对其行为和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让彼此之间有所不同.这种差别,甚至还包括认知的不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作为两个阶级,其所拥有的条件等差距悬殊,他们的生活状况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面对慈善,两个阶级之间自然也不会有相同的认识.可是,即使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资产主义社会,依然会有人发出反对和批判的声音,而马克思的慈善观就是当时社会批判声音的典型代表.在当时的背景下,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视角看问题,并且致力于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慈善.

四、结语

慈善事业是人们应该尽力倡导、追求和肯定的理性道德行为规范,它是一种超越阶级与历史的存在,不断地提升着社会的道德水平.任何社会,即使是阶级对抗矛盾冲突剧烈的社会,慈善都扮演着社会有机功能.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阶级对抗和冲突已不占社会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是一个仍属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问题依然严重.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本进入中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济成分、就业方式、收入分配水平、社会利益等日益呈现多元、多样,我们进入了一个差异性社会.人民内部的利益差别和社会分层依然存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但是农村人口有8亿多,落后地区和落后的人口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而我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继承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慈善理论,尊重现实个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也意识到社会慈善群体力量的重要性,并出台了新慈善政策,界定慈善相关组织活动范围,规范慈善相关组织行为,更好地发挥了慈善事业在缓解社会主义贫富差距以及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我党与马克思慈善观一脉相承的无产阶级理论.

慈善作为道德范畴内的正义力量,在提高人民道德素养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扶正祛邪、惩恶扬善风气的形成.它提升着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个人的目标和国家、民族、社会的目标有机融合.因而,在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社会地位,不断探索新时代下的马克思慈善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引导作用,更加细致、具体地规范社会慈善发展的机制,实事求是,在扬弃中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推动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

本文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马克思和慈善和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马克思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五大理念: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价值
麻陆东(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治国.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观与我国新型城镇化
王丽晶(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党领导集体.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环境保护
2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借助于这一实施纲领,实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r.

探究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与其当代意义
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个学者提出了和传统哲学发展不同的新的哲学观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看,西方哲学中涉及到的新哲学观内容则是缺乏创新,哲学理论研究范畴仍然集中在批判黑格尔、颠覆西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