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有关传统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简析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传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简析,本文是有关传统论文范文检索与知行观和中国传统和简析有关论文如何写.

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摘 要: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中,认识和实践表述为知与行,古人关于两者的关系,分别有先知后行、知行轻重、知难行易、知行分离、知行相须并发等等看法.每个时代的知行观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梳理其发展演变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作为两大力量一直在暗暗“较劲”,实质为两者谁先谁后谁难谁易谁轻谁重的问题.本文以诸多先哲对知行观的探索为线索,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此视角出发,对传统知行观做出简析.

关键词:知;行;演进;简析

知行观作为古代文化中经常关注的问题,历代思想家、哲学家对此命题都做过大量的说明和论证,分别先后形成了先知后行、知行轻重、知难行易、知行分离、知行相须并发等等不同的思想,直至到明代王阳明时归纳为“知行合一”的思想.知行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碰撞交融,其辩证关系也反映了古人对认识论的不断深化.后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并在传入中国后盛行不衰,知行合一思想发展出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内涵.为有利于更好的认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念,本文首先就知行观演进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知行两个方面进行简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清晰的观点与态度.

作为哲学的范畴——知行,是有一个起源、发展的过程.在最早的甲骨文里,没有“知”字但有“智”字.后来,“知”与“智”通,有认知、知道、智慧、知识等含义,而“行”在甲骨文里的意思则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其本意为走路、步趋,又引申为履行、行动、践行、执行的意思.“知行”的出现,最早则见于《尚书》.那时的人们认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是知行问题的最原始表述.

孔子将人分为四种品级,分别为:生知、学知、困学、不学这四种品级,他认为,从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属于顶级的人,因为学习而获得知识的人,是稍次等级的人,因为困惑而学习的人,则是更次一等级的人,那么因为困惑而不学习的人,则是更为低下的人,这是孔子对于知识来源的看法.他同时既说不需要“行”的“生而知之”,又说需要努力修学、践行的“学而知之”.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知识来源的思想,他提出认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源于本心,而且不是外界所强加的,是生来就有的,是天赋的.因此,不需要学而知之,只需要恢复本心,就能明白这些知识.荀子则认为“知有明”,才能“行无过”.荀子的知行观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在当时是难得可贵的.

主张知先行后的西汉哲学家董仲舒认为,所有人们想要去做的行为,都是先知道、明晰规则后再去行动的.这虽有“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的合理成分存在,但本意仍是“知”不源于“行”的知行观点.

直至宋朝,程颖、程颐两兄弟明确提出“知先行后”说,进而又提出了“知难行难”说,他认为人们要去做某件事情,必须要先知道这件事情,如果行动是难的话,那么认识也同样是难的.其后朱熹在继承二程观点的基础上而又有创新.他认为,就先后来说,知识在先而行动在后,就轻重来说,行动为重知识为轻;两者虽有不同,但不可过分偏颇.朱熹的观点确定了知行的次序与地位,在知行观方面做了更为一步的前进.

到了明朝,王阳明集古人观点为一身,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学者.初次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他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一是知识和行动共同前进,“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中包含着行动,而行动中则涵盖了知识,知识与行动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这就说明了知识与行动具有统一性;二是知识和行动本是一体.

在继承程氏兄弟、朱熹、王阳明观点的基础上,王夫之提出了自己的知行观,他把中国古代关于“知行”问题的看法推向更高水平,其重点就是建立了以“行”为根基的“知行”统一观.王夫之最具特色的思想是说明了“行”为“知”的来源、途径、标准、目的.

从知行关系发展演进的梳理中发现,古往今来,对知行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角度:谁先谁后、谁难谁易、如何对待.笔者认为,知与行或许存在先后之分,但绝无轻重之分.早在古代,就有了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这个思想的雏形.正因为首先存在物质,经过实践才有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我们也才得以认知世界.两者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决不能割裂开来.我们的知识从实践中得来,并在实践中积累领悟更多的知识.知与行都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建立联系的重要武器,二者缺一不可.

知与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密不可分,也没有难易之分.要真正认知某事物,需要我们从现象到表面、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与此同时还需反反复复无限的对事物进行认识,因此真正要“知”并不是件易事.之于“行”,也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救援部队是人民子弟兵中的精英,技术一流,各种救援设备先进,党和政府也大力支持,可是在救援过程中遭遇各种各样的考验与阻力,并没能把所有受灾群众救出来.这就说明在行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会受到许许多多的客观方面的限制与困难.由此看来,知行都不易.

至此,本文对知行关系的演变进行了一个大概的梳理,从知行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古人对其的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避免的是每个时代都带有自己时代的局限,因此只能达到对知行关系的一定理解与表达.但他们所提出的许多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仍具有启发意义,认真总结评析这些思想,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理解,并可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

[2] 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李帆(1994- ),女,汉族,山西运城夏县人,硕士,山西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

此文总结:这是关于传统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知行观和中国传统和简析相关传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多元视角下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传承和传播
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一种是民族民间唱法;另一种是戏曲、曲艺唱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艺术,这两种唱法伴随着历史的年轮,加之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探索,逐步融会贯通于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使之成为.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语言记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专题讲座
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豫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培训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将近一周的时间 前期有授课专家项阳教授、张大新教授为学员们梳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豫剧源头.

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和
【摘 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但是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却存在着文化的单向输入问题 本论文主要讲述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与相关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

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
一、展览视觉与叙事思想在当代艺术生发的轴线上,艺术展览对于当代艺术现象与文化形态的塑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展览传播的系统与方法上,场域线索的特征疏导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观念与作品呈现方法的走向 展览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