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材料浏览

关于教授相关论文范例 与作为一名教师和教育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督学孙杰远教授访谈类论文范例

主题:教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8

作为一名教师和教育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督学孙杰远教授访谈,本文是关于教授相关本科论文范文与孙杰远和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教师教育论文教师教育杂志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孙杰远,刘远杰,粟红蕾

摘 要:孙杰远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尤在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建树颇丰.近年,孙教授基于对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环境恶化、族群冲突、文化断裂、教育攻坚等问题的深刻洞察,敏锐地提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重大命题并展开深入研究,备受关注.作为学者,孙教授坚守“真、证、论、用”的学术信念和“三有品质”的学术目标;同时,作为教师,他认为“为师者以自我砥砺为基,以塑造学子为本,以传承文明为神”,秉持与践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育境界.

关键词:教育研究;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人文共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D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 2016)10-0003-03

收稿日期:2016-08-27

作者简介:孙杰远(1966-),甘肃民勤人,教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教育人类学、基础教育改革等领域的研究;刘远杰(1986-),贵州仁怀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粟红蕾(1989-),女,广西桂林人,《社会科学家》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论、教育学、编辑学研究.

孙杰远( 1966-),甘肃民勤人,二级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专家;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西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固队”首席专家.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2012年被聘为第九届国家督学;2013年被聘为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入选广西“八桂学者”;2014年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2014年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教育人类学、基础教育改革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与文化融合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注重高品质社会服务,组织设计实施系列重大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项目,出任广西高考改革专家组组长、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工程首席专家,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首席专家.曾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育统计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原理、策略与评价》、《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等著作11部;主持课程《教育研究方法》获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主持教改项目《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U-G-S构建与“课堂问题导向”的中小学教学改革》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教材《教育统计学》获国家规划教材;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刘远杰、粟红蕾(以下简称“刘、粟”):孙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此次采访,您从教已有二十余载,以教育事业为荣,并一贯秉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育信念,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多年来的教育心得吗?

孙杰远(以下简称“孙”):在我看来,教师之光荣首先出自对自身几近完美的砥砺.一是精神的向善向上.心存正直,目露真诚,遭清贫不减热情,遇混沌不弃责任;台前满面春风,谆谆教诲,台后废寝忘食,孜孜觅寻.二是知识的博大精深.为师者当博览群书,文理互通,学科见长;教育与心理,科学与人文,理论思辨,实践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博返约.三是能力的驾驭自如.懂管理,善组织;自控而控制课堂,认可而评鉴差异;造向上之氛围,拓探索创造之通道;又愤又启,又悱又发.教师之光荣也源自对学子个性化的塑造.莘莘学子,有璞玉之真,雏雁之态,为师者养其个性张扬、育其身心健康,扶其理想,教化其知识,强化其能力,诫除其不良,促进其发展;或为鸿鹄,或为鲛龙,各有所长,皆能自养.教师之光荣还发自对科学技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为师者所学所教,研示科学,训练技术,引社会之进步;为师者所思所重,吐朽纳新、力主反省、关乎社稷,立于文明,传扬民族精髓,再造文化新界.以此可见,为师者以自我砥砺为基,以塑造学子为本,以传承文明为神,其内在的贯通与完整,非但是一个难得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词三域皆有前提隐射即“学会”,既是对我个人作为学者和教师的领域与原则,也是我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之要求.做人,即要向上、向善、向真;做事,即要担当、周全、高效;做学问,即要客观、前瞻、系统.但要自我约束至此并做学程设计以濡化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活动路径、体悟省思等至关重要.

刘、粟:审视当前国内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发现有这样几种趋向:一是实用主义教育学势头旺盛,二是技术主义或操作主义教育学广泛延伸,三是学科教育学迅速发展,四是科学一实证主义教育的兴起.您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教育人类学等领域研究,在此情形下,您认为教育学原理研究该何去何从呢? 孙:教育研究的多样化是积极状态,只有多样化才可能有方法论、理论、实践等层阶的突破,正是这样的格局,才看到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气象,令人鼓舞.

刘、粟:您是否认为从事教育事业与从事教育学研究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呢?可以具体谈谈吗?

孙:从事教育事业与从事教育学研究存在必然的联系,从事教育事业是指从事教育这一社会行业,而从事教育学研究则是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探索、揭示与体系建构;没有教育学研究,教育事业必然短浅、盲目、迷失;而没有教育事业,教育学研究则失去根本意义.二者统合于同一主体是理想的状态.

刘、粟:您是学数学出身的,后来您选择了教育学研究.对于这种转型,您可以谈谈其中的缘由吗?进一步讲,您又是如何理解数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关系? 孙:我大学本科学数学,研究生阶段所读专业为课程与教学论,博士阶段攻读教育学原理,随着个人学习旨趣与专业走向自然转向了教育学研究.而对于数学和教育学研究之关系,我切身的体会在于数学给予我教育学研究中信息加工和理论推演的思维力量.

刘、粟:在您的大量研究中,我们注意到您十分关注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等问题,您认为当前乃至今后,我国民族教育与教师教育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孙:民族教育和教师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两大主题,虽有交叉但各成体系.伴随民族问题、文化冲突、社会转型、教育攻坚等问题,民族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成为热点和难点;而广西是人文富集、民族和谐的独特场域,是从事民族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十分重要的样本区域.当下及未来,民族教育、教师教育皆应围绕现实问题、挖掘规律、寻找方案、解决问题、建构理论.

刘、粟:您在研究中选择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大量使用田野考察、民族志等,并组织研究生参与这些研究,您这样的研究设计用意是什么?

孙:我们的研究需要采用人类学研究方法,自然会使用田野考察和民族志方法.事实上,我们致力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创新实践,如对传统人类学质性分析中增加了量化模型分析,效果显著;此外,我们和同道还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人类学发展.研究生参与田野考察等研究活动是一综合的设计,不仅关乎其研究能力之提升,更是要他们了解社会、体悟文化、校正观念、学会思考,而这些素养必将使其受益终生.

刘、粟:据了解,您和您的团队十分重视和政府、社区的联系,长期接受政府的委托项目,对这些项目工作您有怎样的考量?

孙:大学和学者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社会服务.这些年,我们从政策咨询、高端培训、社区研究、文化传承等四个方面开展社会服务,大量的调研报告被政府采纳,许多培训项目如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工程等项目的成功实施对广西乃至周边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研究团队与社会影响大幅提升,并强力反哺学科建设和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实现了大学、政府、中小学及社区的互动互补、共生共赢.

刘、粟:您十分重视研究致用,您提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理论并发表系列成果,您认为这一理论的应用价值何在?

孙:首先要理解“共生”之范畴,在中国古代,西周的使伯就有五味相和方能可口,六律相和才能悦耳之论断,即为“共生致和乐”之哲思,及至北宋之张载则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法则,影响深远.在西方,共生这一概念来自于生态学,指两个有机体相依互促无害之关系,甚至发展为“共生进化论”,与达尔文的“竞争进化论”比议.自然与人文共生即是人与人、人与文化、文化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共生,应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之规训,守之则昌,背之则殆;转视当今世界环境恶化、族群冲突、战乱不断等种种惨象皆为对共生原则的忤逆,故而应回归共生、重塑共生、秉持共生,要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就必须充分理解与应用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理论,在学校与社会中建构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体系.一是要从人与自然的存在状态中寻找共生的能量;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策略之一就是辩证地分析自然资源的生存状态,体悟人与自然共同经历生命过程的共生智慧,从丰富的自然生态生长机理中寻找能量.二是从民族文化心理场中萃取共生教育的基本单元;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型态中发掘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范例;另一方面,要从大量有代表性的事例中提炼其中相互联结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传承类型、互动机制,组成共生教育迁移、衍续的基本单元.三是从关系视角延伸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教育理想.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理想必须摒弃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增加人与自然的和谐,丰富自然科学知识和环境与生态教育,加深自然关怀情感;从人与文化的关系上,强化人对民族文化心理场的归属感,感知文化本身的继承和发展;从文化形式和文化精神上对本民族文化与异民族文化差异抱以宽容与合作的开放的态度,理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融共生,注重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感知和文化关怀情感的培育.四是要从学校层面构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课程;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课程的构建核心在于渗透人、自然、文化和谐互促的理念亦即优化科学与人文在微观课程上的融合共生;涉及到具体课程,首先,丰富具体学科中与科学知识相生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的科学成果,其次,在课程的开发中,重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类型在其中的作用,其前提是挖掘出文化本身蕴含的自然与人文共生的丰富范例,包括语言、信仰、仪式、建筑、艺术、社会关系、习俗等其中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相生相融,将其共生意义融合到课程体系中.

刘、粟:最后,您能谈谈您个人的学术信念和学术目标吗?

孙:就学术信念而言,个人坚守“真、证、论、用”;真即做真实的研究,证即以方法创新促成严密推证,论即将研究结论转化为理论观念,用即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并通过实践校正和提升.譬如,这些年来我们做了系列的民族教育研究,其中,有研究方法的改进,有教育人类学理论观点,但很重要的是,我们把研究结论应用于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等领域进行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效应,2014年,在首届基础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们团队侯莉敏教授领衔申报的《融人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获得一等奖,本人领衔申报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u-c-s构建与“课堂问题导向”的中小学教学改革》获得二等奖,我们的优势在于本土的研究和本土的实践.

在我看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有四个环节,即问题洞察、推证立论、实践鉴用、理论构型;比较中西,转视当下,我们的欠缺与努力当是每个环节和系统的强化.

就学术目标而言,注重“三个有品质”,即有品质的队伍塑造,有品质的平台建设,有品质的成果生成.

刘、粟:非常感谢您拔冗接受本次采访,衷心祝愿您学术再创高峰,不断超越,为我国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校:周玉林]

[实习编校:粟红蕾]

综上而言:该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孙杰远和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教授本科毕业论文教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开启人体时光倒流之谜的钥匙一一记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林同香
西游记来自于中国近千年神话传说,成书于五百多年前,寄托着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想象 .

他说自己只是普通海归一枚一一访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学者特聘教授王树才博士
他说自己只是普通海归一枚——访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学者”特聘教授王树才博士文/徐红联系采访东北师范大学王树才博士,他说自己只是普通海归一枚,没有什么可写的.

培训机构幼儿美术教师之教育信仰
【摘 要】在这个被大量培训机构充斥的社会大背景下,各类美术培训机构陆续出现,幼儿美术教育理念也应运而出,这些理念都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但是培训机构在实施这些理念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归根结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