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材料浏览

大学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和心理归属感关系的分析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主题:大学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0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和心理归属感关系的分析,该文是大学生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归属感和分析研究和心理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论文2000字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张大帅,常仁珂,王 凯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大学生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问题的情况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探讨大学生归属感与学校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意义重大.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量表》《归属感量表》抽样调查200名大学生,通过问卷找出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和归属感的因素,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心理归属感;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26-02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和心理归属感方面的研究不多,特别是专项研究更少.因此关于其定义没有形成定论.通过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结论得出,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为了顺利完成学业,解决自己在学校遇到的问题的程度.从而和谐地与他人交往,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归属感,主要指个体被他人或者团体认定或者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侧重于个体的心理体验,也指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落实感.

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本校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和归属感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与归属感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提高我校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和心理归属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某综合类高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3份,有效率达81.5%.其中,男生有76名,女生有87名.大学一年级学生有36名(占22%);大学二年级学生有24名(占14.7%);大学三年级学生有57名(占34.9%);大学四年级学生有44名(占26.9%);大学五年级学生有2名(占1.2%),被测试学生平均年龄为20.717岁.

(二)方法

选用《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和《归属感量表》为研究工具.由侯静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共53题,包括学习适应、师生关系、集体适应、同伴关系适应、自主性、生活适应、环境适应等.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部分题目反向计分,各项相加总分越高说明适应性越好.该量表全部题目再测信度为0.854.验证因素分析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

《归属感量表》使用的是Hagergy&Patusky于1995年编制的归属感问卷——The sense of Belonging Instrument(SOBI).该问卷由两个量表The SOBI-P和The SOBI-A组成.在大学生群体和抑郁症群体中测试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为0.93.时隔8周后在大学生群体中重测信度为0.84.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我们选取反映心理状态的归属感量表——The SOBI-P.SOBI-P包括18道题目,采取4级评分法,取值越高说明归属感越强烈.

(三)统计处理

通过SPSS17.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描述统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

(一)心理归属感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现状

从表1可见,大学生学校适应7个变量的得分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学习适应48.1227,居于其余六个变量之首(师生关系、环境适应、集体适应、生活适应、自主适应、同伴适应),这说明学生能够安心在学校读书.从数据来看,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普遍较弱,可能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学校适应性总分较高,说明学生在校的综合适应能力较好.另外,标准差数据显示,除学习适应、师生关系和集体适应分值较高外,其他学校适应性变量差异很小.说明学习适应、集体适应、师生关系对学校适应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归属感总分74分,均值得分55.9分,同学的归属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学生的归属感较好,对学校认可度较好.

(二)心理归属感与学校适应能力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归属感与学习适应、师生关系、环境适应、生活适应、自主性等呈正相关,且与学校适应总计得分的相关系数为.319,这表示归属感与学校适应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自主适应的相关系数达.302,说明自主性对归属感的影响较大.

(三)结果讨论

本研究发现,性别对归属感的影响并没有差别.本校学生的环境适应、自主性、生活适应、同伴适应低,其中,环境适应、自主性、生活适应与大学生的归属感之间可以相互的影响.而自主性与归属感之间的影响最大.产生学校适应性和归属感差的原因可能与环境改变有关,特别是从封闭的高中校园到开放的大学校园,新地区、新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风土人情,冲击着学生的心灵.

由于3G、4G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同学的,甚至交友方式都变成了打电话、聊、发微信.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减少了,影响到同伴关系.上网时间延长,以及在社团等其他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对学生的生活环境适应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与父母分离、人际关系的改变,及学校地位和声望、课程设置,也影响着学生的归属感和学校适应能力.

三、启示和建议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与心理归属感关系的调查,发现年级越高,学生的适应性越强.环境、自主性、生活、同伴等方面的适应性较弱,大一学生在这方面更为明显,这主要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专业方面的原因.这一调查结果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关注学生生活,提高自理能力

我校学生在生活适应方面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独立自主生活的经历.学生学习任务重,以及家庭教育的原因,导致他们在之前的学习阶段不关注生活方面的事务,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在大一开设提高学生生活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同时兼顾其他方面.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则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导致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体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个体差异,关爱每一位学生

我校体学校适应能力得分较高,表明学生在这方面表现整体较好.但也要看到学校适应方面的标准差值较高,说明学生个体在学校适应能力方面差异明显.因此学校要关注得分较低的学生,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适应情况,如果发现适应困难的学生,应及时采取帮扶办法,杜绝不好后果的发生.

(三)打造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与

校园文化是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目前共青团正在谋划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身能力.我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筹划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实现“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目标.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是提高学生学校适应能力与心理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有研究表明,参加团队辅导,分享成员之间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积累经验.对少数民族同学可以进行文化交流,让他们对学校文化有所了解,设立特色的帮扶社团,鼓励他们参加团体活动,增加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设立心理指导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指导学生调节不良情绪,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当地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文化,参与文化交流,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其归属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侯静.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8).

[2]M HB, K P. Developing a measure of sense of belonging. Nursing research 1995(44).

[3]孙夕然.朝鲜族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个案介入[D].吉林农业大学, 2016.

[4]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特征的实证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4(05).

[5]于海娇,王永亮.人格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二语习得之间的融合[J].安徽文学,2015(10).

[6]王永亮,李冬青,李思涵.个体差异中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论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J].新闻传播,2015(3).

[7]尹江霞.大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1).

[8]胡重庆.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5).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立项课题“生态学视角下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 LX 156.

该文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归属感和分析研究和心理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因素综述
宋利亚 邱会利长沙医学院护理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219【摘 要】本文综述了学校归属感的概念、意义及现状,提出大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为培养大学生的归属感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影.

大学生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的探究
王 潇(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100)摘 要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了解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并促进大学生运用自我实现理论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得尤为.

大学生恋爱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研究背景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是依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隋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20世纪50年代末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在美国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