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高中语文有关论文范本 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以《边城》一文教学为例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高中语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以《边城》一文教学为例,本文是高中语文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和《边城》和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相关论文范本.

高中语文论文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论文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美,是人们永恒的追求.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核心素养;边城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19-02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组成.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曾言:“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一代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美育实施者不仅能够丰富人的情感,实现完美状态,而且有利于德育、智育的开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边城》作为沈从文诗意美学的代表作品,以文质兼美的笔触,为学生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了翠翠与家人、爱人之间纯真无瑕的亲情、爱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夏志清赞赏它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杨义说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朴归真”.而在语文课堂上,它是一幅画,是一首诗,也是一段美的旅程.

一、品读人物,发掘审美意识

语文课堂注重语言的教育,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而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则是语文课堂上最生动的美育素材.人物的悲欢离合,带给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善良与邪恶,则教会学生是与非的辨别.可以说,品读人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心灵之旅;个体生命的故事,就是学生对浩瀚世界的初步探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学生解读人物的意识,在人物的品读中,发掘学生的审美意识.

《边城》是中国牧歌式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秀丽风光下,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坦诚相待、相互友爱的人性之美,这是未受染的、属于大自然的明净之美,因情而起,为爱而生.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可以以探索人物形象为抓手,带领学生,走进文章,品读美意.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在探究其形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解析人物.如,在傩送与翠翠初见时,因为误会而“剑拔弩张”的两个人,产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角色带入的方法,朗读两人的对话,一个是“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一个是“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通过这又气又倔的对话,两个天真活泼、爽朗直率的青年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进一步体会“翠翠”的形象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形式,高效地勾画出有关翠翠外貌的句子,并通过把握关键词的方式,体会翠翠这样一个皮肤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天真女孩形象,感受她与自然亲昵无间的圣洁关系.

在美山美水中,品读美人,是一美事,给人美感,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校园的生活,已如此匆匆,而诗意的美文,能让学生忘记考试的压力,展开心灵的旅行,感受瑰丽而温馨的人性之美,它真,它善,它是物欲的都市生活外,让人向往的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自在无为,浑然天成.

二、赏析环境,提高审美能力

美的语言,带给人以心向往之的美境,它与“美读”“美说”共同构成了诗意的美的课堂,而这种美的语言,既来自教师与学生的诗意解读,也源自经典作品中让人陶醉向往的意境描绘.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大师笔下描述风景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让学生徜徉沉醉其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湘西,是沈从文生活与成长的地方,在这一片故土中,寄寓着他最质朴的情怀和念想.边城的水,是清的;边城的天,是蓝的.在雾霾盈天的今天,教师不妨借《边城》惬意舒适的美景,与学生入其境,醉其景.为此,教师可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搜集有关湘西的风景图片,以视觉冲击的形式,激荡学生审美的心灵.同时,学生可以尝试通过配乐朗诵的形式,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去感受那个“井然有序”“安分乐生”的世外桃源,欣赏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户人家的静谧环境,体会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的悠然生活.雪莱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就是二次艺术创造,故而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注重朗读的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入美景,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这诗意环境的惬意,它可以是“让人想丢掉外套,自由舞蹈的”,可以是“合拢双手,纵情歌唱的”,甚至可以是“啥也不做,就这样自由自在信步徜徉的”,这些独特的感受,既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也是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期盼和渴望,是个人情感在诗意语境中的外化体现.正如一代词人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湘西之境,美的是环境,是作者的诉说,也是读者的期待.

环境之语向来是精雕细琢、精巧设计的,外在的自然之美与内在的情感体会相互融合,染景于情,融情于景.而语文的美意,正是在这一遍遍的朗读、一次次的想象之中,美景之美,美美与共.

三、关注民俗,落实审美实践

美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存在于蔚为壮观的自然山水中,也存在于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它在凝视者的眼中,看似寻常熟悉,却也需要留心关照.而语文的魅力,正是在于帮助学生历练这一双探寻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在叹四时之景的同时,关照自己的生活,在民风民俗的呈现中,欣赏美,创造美.

湘西的美景,古来有之,在这样一个被上帝宠坏的地方,“边城”是独一无二的,它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作者沈从文内心美学追求的实践成果.教师在解读《边城》诗意时,亦须增强指导意识.如民俗风情是《边城》中的一个亮眼瑰宝,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傍水而建的吊脚楼,有停泊在码头的小篷船.端午时节,妇女小孩需要穿新衣,茶峒的人们要看赛船、赶鸭子,这种农耕文明下的庄严性与仪式感,在快节奏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教师可以结合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进而强化审美体验.如果说视频的引入,是以直观的方式,带给学生灵魂的震撼,那么,文字的诉说,就是一段涓涓的溪流,浅唱低吟地完成学生由体验到实践的转变.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提笔意识,既能高效地记录有效的知识,也能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文字之美,诉心中之情.端午,是学生熟悉的节日,教师不妨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片段的描写,说一说自己记忆中的端午,再将其与沈从文笔下的端午相比较.参照使人进步.多数的学生,受自己思维的约束,只是探究端午的起源,诉说端午的习俗,而忽略了端午中,最终的主角——个体生命.端午之美,不仅在于惯例习俗之美,更在于数千年来,人们这种近乎朝拜的仪式感,在于在端午佳节中,人们显现出来的原始生命力和对祖先的敬重.这种仪式感与敬重,赋予端午佳节茂腾的生命力和厚重的历史感.

语文的审美实践,不仅仅在于欣赏课堂上的一曲音频、一段视频,更在于学生透过音频、视频,感受到激荡千年的庄严传统,和传统背后,生生不息的生命传承.一如席勒所坚持的,教育不仅要以审美活动来教育人,而且把审美活动作为人实现自由,恢复“完整的人”的基本途径.

从高山流水的清雅之美,到大漠孤烟的磅礴之美,人们在美的征程上已探索千年.在今天,语文课堂仍然需要执着地追求审美教育,追求灵魂的交流与碰撞,生命的解读与感悟,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书本中,探寻生存的意义,领悟生命的真谛.

(责任编辑周侯辰)

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高中语文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边城》和核心素养和高中语文相关高中语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培养探究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体系存在的真正目的是让人在美的空间中生活,通过美感受到生活之乐趣 其实这是最为深刻总结审美教学理念的论述 所以教学活动开设期间,就要将审美教学体验的资源挖掘看成是一个.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体系存在的真正目的是让人在美的空间中生活,通过美感受到生活之乐趣 其实这是最为深刻总结审美教学理念的论述 所以教学活动开设期间,就要将审美教学体验的资源挖掘看成是一个.

谈核心素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自主音乐、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文化理解四个方面 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点,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同时要重视学生将学.

漫谈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被提了出来,并且很快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教师投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中,且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研究成果 从语文教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