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历史人物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语用模糊视阈下历史人物歇后语的英译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历史人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5

语用模糊视阈下历史人物歇后语的英译,本文是历史人物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语用模糊视阈和历史人物和歇后语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历史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人物论文历史杂志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如何写历史论文

韩 旭 李延林

摘 要:歇后语之美表现于意在言外,其中蕴含的语言的模糊性极具讨论价值,突出表现在语用模糊层面.本文致力于探讨历史人物歇后语的语用模糊翻译策略,以语用模糊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从历史人物歇后语中的词汇、修辞、文化维度探讨语用模糊英译策略,并提出加注法、省略法和对等法三种英译方法,作为探讨历史人物歇后语英译的新尝试,以期为后继研究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语用模糊 歇后语翻译 模糊影响因素 翻译策略

一、引言

人类的思维、语言中无不渗透着“模糊”.历史人物相关歇后语的英译离不开语用模糊现象的分析.“语用模糊”概念于1990年由何自然引进国内,逐渐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文旭(1994)从英汉数词的模糊性入手,总结出数词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何自然(2000)在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基础上,从刻意言谈、随意言谈两方面探讨语用含糊;林波、王文斌(2003)从认知交际视角探讨语用模糊问题.在文学层面,对语用模糊的研究分析多数集中在对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涉及汉语歇后语,尤其是历史人物歇后语的语用模糊英译分析较少.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但是优秀文化“走出去”面临种种困难.歇后语作为我国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需要语言接受者具备高度的形象思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才能有效传递其含义,其中语用模糊现象更是为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歇后语文化理解偏颇、翻译不当会为目标语读者带来困惑,也会极大地影响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因此,探讨汉语中历史人物歇后语的语用模糊英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语用模糊翻译概说

(一)语用模糊与翻译

伍铁平认为,“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1],这种概念就是为人所熟悉的“模糊概念”.模糊概念广泛存在着,日常交际中无不渗透着模糊语言.语用模糊,是指“言语在特定语境里使用可引发多种理解的话语形式”[2].即语言在人类交流中产生的模糊现象都可以称为语用模糊,其范围很广,既包括词汇层面的语用模糊、语法层面的语用模糊,也包括修辞层面的语用模糊、文化层面的语用模糊.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目标文本内倘若能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恰当而有效的“再生”转换,就会产生积极效果,即所谓的积极语用模糊.顾名思义,这种转换能够产生积极作用,不仅使目标语读者“身临其境”,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具体内涵,还可以等效地为目标语读者带来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想象空间,可谓言近旨远,意犹未尽.相反,倘若译者没有把握源语中模糊语言的深层含义,加之在转换过程中缺乏理解、技巧匮乏、常识捉襟见肘,就会造成语用失误,甚至造成不同民族间的误解.

(二)语用模糊翻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语境

语用模糊,归根到底隶属于语用学范畴,而语境对于语用模糊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用学即“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3].可以说,译者在语境环境下对话语理解的正确与否,是语用模糊翻译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克服语境差异、从具体语境中反窥模糊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消除理解歧义的杀手锏.简而言之,语境即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环境[4].广义来说,语境是指所有和语言使用有关的因素,既包括语言语境,也包括语言外语境[4].中华泱泱千载文化,蕴含着人民无穷的智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的事件、现象等抒发情感,历经数代人沿袭使用,最终形成了歇后语这一富含民族历史感的特殊表达.由此可见,对歇后语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分析,为使中国文化有效地传往世界各地,译者必须准确把握歇后语使用的具体语境,乃至歇后语蕴含的历史典故语境,使英译文准确、有效地传递对应信息.

三、历史人物歇后语的模糊英译

歇后语是在“民间百姓”间广泛使用的特殊的语言形式之一,不仅诙谐幽默,使人忍俊不禁,而且极为生动形象.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为生动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比喻的说明、解释[5].历史人物歇后语的英译并非毫无规律可言,循其构成特点,前半部分往往带有特定历史人物相关的事件、人物特点等,后半部分是对相关事件进行评价,或对人物特点加以阐述,英译中可“区别对待”前后两部分.通常情况下,前半部分往往可采取直译或省译的策略,对后半部分的处理,可从词汇、修辞、文化等不同维度造成的语用模糊进行探讨,直接译出蕴含意义.

(一)语用模糊之词汇维度——加注译法

不难看出,词汇除具备具体的非转意意义外,还具有抽象意义,指词语或是句子“在游离于语境之外的情况下所具有的一组意义的集合”[6],通常情况下,该种集合导致语言歧义的产生.消除歧义的最佳办法就是将话语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当在具体语境中考虑模糊话语时,有且仅有一个含义是符合语境的,那么词语其他的潜在含义就会消失,语用模糊的难题随即可被化解.对于词汇维度的语用模糊翻译,可采取加注译法,将歇后语中模糊的词语通过加注释具体化,为歇后语本身创造语境,消除目标语读者因语境缺失导致的对词汇的不恰当理解.

(1)原文: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译文:Box on the ear is skillfully given by a Chou Yu and gladly taken by a Huang Gai[7]

对于汉语历史、文学功底较为薄弱的目标语读者来说,恐怕很难理解译文的意思.周瑜和黄盖具有哪些象征意义?黄盖因何事愿意挨周瑜的打?令人费解.很显然,周瑜和黄盖这两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造成了语用模糊.但译者在译文后加了英语注释,将此历史事件、周瑜和黄盖的身份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番,让读者豁然开朗,由模糊变精确,成功地完成了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换.

(2)原文:宋襄公的教训——对敌人不能太仁慈

译文:The lesson learned by Duke Xiang of song from his defeat——one shouldn’t be benevolent to the enemy[7]

“宋襄公”这一人名可能使得目标语读者云里雾里:宋襄公是中国什么朝代的人物?是像拿破仑一样的英雄吗?参加过哪场战役,是如何失败的?这些恐怕读者都不得而知,通过后半句的译文也只能达到知其然的效果,可能从他的战败中得到了不能对敌人仁慈的教训,但却不知所以然.译者通过加注,介绍了宋襄公的身份以及这场战争的主要经过,为目标语读者拨开云雾.可见,在当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我国文化渴望“走出去”,这种加注译法不仅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到汉语歇后语的表面及深层次意义,还有利于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加深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利于文化传播.

(二)语用模糊之修辞维度——省略译法

当听者或读者无法根据字面含义理解原文时,他可以在理解具体的语境,也即上下文或具体所指的形象及其蕴含意义的基础上,做出非原意的解读.这种理解上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歇后语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的,其后半部分通常具有浓厚的修辞意味.然而修辞层面造成的语用模糊现象可以极大增强语言趣味性,产生教化、娱乐、讽刺等不同的语言效果.文学作品中如果使用修辞色彩浓厚的歇后语,往往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造成歇后语语用模糊的修辞有比喻、夸张、弱陈、反讽、双关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双关造成的语用模糊.修辞很难再现,较为经济有效的译法之一为省略译法.歇后语英译的省略译法即将歇后语中引起修辞层面模糊的话语的表面意思省略,直接译出其深层意义.以谐音双关的历史人物歇后语为例:

(3)原文:和尚撑伞——无法无天

译文:A monk under an umbrella——defying laws,human and divine[7]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尚乃出家之人,出家伊始,剃度之时,将头发剃掉,象征着斩断世俗七情六欲,以示对佛法的虔诚.撑伞的和尚既没有头发也看不见天日,可谓“无发无天”.歇后语后半部分巧妙运用这一双关,脱离语境的前提下还可指不遵循法规、人伦、天理的既定规则.双重含义产生歧义,造成语用模糊.译文大胆舍去表层含义,将“无法无天”的含义译出,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三)语用模糊之文化维度——语用等效译法

文化即冻结的交流,交流即流动的文化.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善用“模糊”表达“精确”的概念,文化层面的语用模糊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造成阻碍.由于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间的复杂转换活动,因而,文化层面的模糊对翻译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容小觑.而翻译历史人物歇后语文化层面的语用模糊的主要难点集中体现在译者不谙熟相关历史典故,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缺乏认知,加之我国历史文化的深邃性,很难将其中意蕴等价地“移植”到目标语中.可以这样说,一切翻译皆需具备一种适宜、恰当的整体而非割裂性的文化理解用以“打底”,而这部分整体、准确的文化理解,离不开深厚的文化认识积淀作为奠基石或是支撑[8].译者成为真正的“文化翻译者”后,才能准确、利落地剔除文化层面的语用模糊,为目标语读者展示庐山真面目.

不同民族的历史进程迥异,因而体现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不尽相同,由于汉语歇后语语言形式较为特别,且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之中,在目标语言中很难再现丰富的历史内涵,也即出现“空缺”现象.译者可采取语用等效译法弥补这一缺失现象,克服历史人物歇后语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模糊因素,解开这一跨文化交际难题.根据张新红、何自然的观点,语用等效指译者应首先理解源语文本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和暗示意义,之后将它们复制到目标语文本中[9].《红楼梦》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饱满,但若不细心揣摩,很容易造成文化维度的语用模糊.

(4)原文: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嘞!

译文:…We are all birds of a feather——all sles here.[7]

“梅香拜把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易引起歧义.某种层面上,“梅香”是旧时婢女的一种代表,象征着境遇困难的仆人.另外,在中国古代,非血缘关系的人可以通过结拜成为结拜姐妹、结拜兄弟.“梅香拜把子”看似是指两人在困境中情谊深厚,是一种嘉奖,可在文中具体语境下带有一种嘲讽意味,讽刺对方“五十步笑百步”,彼此都是半斤八两罢了.该译文将文化的制约因素摆在突出位置,使用语用等效译法,通过换意象“all birds of a feather”使目标语读者更易接受,从而达到与源语相似的表达效果.

康德认为,“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这从历史人物歇后语中可见一斑,语言中的模糊表达往往会出奇制胜,取得无可比拟的效果.然而,由于歇后语构成的特殊性,其言外之意往往需要听者细细品味,倘若英译不当,就会造成语用上的失误,无法向异域读者亦或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深入探讨语用模糊视阈下的歇后语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译者提供了一种新视野,但本研究仅限于历史人物相关歇后语的英译,对于其他领域歇后语的探讨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涉猎,并在理论层面继续完善.消除歇后语翻译中的语用模糊现象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间的文化交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托课题“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研究”[项目编号:C-2015Y0403]与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思维和文化共同感与意象研究[项目编号:15YBA4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J].外国语,1979,(4):39-44.

[2]谭载喜.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J].中国翻译,2010,(4):11-14.

[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曾文雄.语用学的多维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延林等.文化翻译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8]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9]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286-293.

(韩旭 李延林 湖南长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

回顾述说:此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语用模糊视阈和历史人物和歇后语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历史人物本科毕业论文历史人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历史人物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宋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王灼著有词曲评论笔记碧鸡漫志,虽然对李清照多有偏见,但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词作“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rdq.

历史人物赤心报国的陆游
浙江绍兴沈园原本只是一处普通的江南园林,却因为与南宋大诗人陆游扯上了关系而名扬天下 至今,许多仰慕陆游的“粉丝”仍不远万水千山来到沈园,重温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故事,探寻&ld.

历史人物抗倭英雄戚继光
“南倭北虏”一直是困扰大明王朝的两大边患 “南倭”指日本人主导的侵掠中国沿海地区的海盗集团;“北虏”指袭扰中国北部边境的蒙古游牧.

历史人物戏剧大师汤显祖
16世纪中叶,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不约而同地横空出世,以无人企及的艺术天分与创作成就,辉映着东方与西方的戏剧星空 2016年,在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 周年之际,中国与英国的戏剧界分别举办了纪.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