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学理论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运用阅读学理论解读课文《乡愁》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学理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运用阅读学理论解读课文《乡愁》,本文是学理论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阅读学和《乡愁》和课文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学理论杂志社学理论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军事理论论文2000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作为游子思乡的经典之作被选入语文教材之中,不仅仅是因为余光中所诉说的乡愁引起了很多人感情的共鸣,更难能可贵的是《乡愁》文本所呈现出来的让人非常容易理解的形式.它仅仅只有四段,每段四行字,虽然短小,但是所蕴含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但即使《乡愁》所表达的情感很容易引起共鸣,表达的形式也十分便于理解,可初中生的人生经历十分有限,很难跨越时空的界限去领悟余光中先生所要表达的乡愁.因此,为帮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领悟内涵丰富的乡愁,教师对于《乡愁》文本的解读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发展的基础上,在文学阅读学理论方面,按照时间顺序,也依次形成了以作者为中心的文本阅读学理论,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以及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本文主要通过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和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对《乡愁》进行解读.

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是从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认为“言为心声”,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在精神意向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体验.因此,解读文学作品,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写作缘由,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观点和孟子所提倡的“知人论世”是不谋而合的.解读余光中的《乡愁》,需要和学生一起理清余光中的写作思路和创作背景.余光中1928年出生在南京,1950年前往台湾,而由于特殊的原因,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这个阶段,余光中处于少年时期,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他流浪于海外,只能和母亲靠寄信联络的相思之苦.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的是一个在外游子的厚重的思念.1956年,余光中和表妹范我存成婚,短暂的相聚之后便赴美进修学习、讲学,和妻子分隔两地.在这个阶段余光中处于青年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联想余光中坐轮船去探望妻子的场景.而最让余光中心碎的是还没来得及探望自己心心念念的老母亲时,1958年,母亲却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这一阶段,余光中处于中年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一方矮矮的坟墓带来的是与母亲的生离死别,是无法跨域的思念.1971年,与大陆相隔20年的余光中站在海峡的边上遥望祖国故土,思乡心切,挥泪写下传颂至今的《乡愁》.余光中在创作时,少年时寄信给母亲、青年时坐游轮看望妻子、送母亲走最后一程,这些场景历历在目,用短短的20分钟记录了自己20年酝酿的乡愁.《乡愁》在时间上是与余光中的人生经历的四个阶段一一对应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串联全诗,用漫长的时间经历,一一向读者诉说自己对母亲、对妻子、对故乡、对祖国的缠绵相思与怀念.这种感情是依次递进的,直到与母亲的生离死别形成全诗的,最后落笔于台湾和大陆的分隔,流露出深沉而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这首诗是以余光中的个人经历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如果不能将他的人生经历加以梳理,学生理解起来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将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余光中对故土,对母亲,对妻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是在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由读者和作家一起创作的,而不是作家独创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也会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个人体验加入到文学作品之中.读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观念,人生经历都不相同,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会生成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意义.正是由于从自身的体验、所处的时代出发解读文学作品的独特内涵,才能够让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都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随着读者身份,时空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作的.利用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来解读《乡愁》,重中之重是对其四个意象的解析.“邮票”寄托的是母子分隔两岸的离愁,“船票”寄托的是夫妻分隔两国的相思,“坟墓”寄托的是母子生离死别的哀痛,“海峡”寄托的是游子与故乡隔绝的哀愁.余光中人生的四个阶段一一对应四个意象,所要表达的都是分离的哀思,在感情上又是层层递进的,由个人家庭的分别相思升华到国家分裂之恨.他所表达的“乡愁”是那一代人共有的痛苦,在那个时代凝聚了一代人的沧桑.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讲解《乡愁》的时候,学生既是读者又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初中生的个人经历有限,可能理解不了这么深沉而厚重的“乡愁”.因此,教师在解读《乡愁》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已有的人生经历上展开充分想象.时代在发生变化,已经很少有人写信,甚至坐船去探望亲友.但是,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引起学生与余光中的“乡愁”产生共鸣.余光中写信给母亲,一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两个人的牵挂,可以让同学们联想自己最熟悉的电话号码,以及这串奇妙的数字与自己的故事.虽然现在很少用到“邮票”、“船票”等朴实但经典的意象或者物品,但是,这些意象和现代的短信、电话、车票、飞机票一样能够寄托人们的相思之情.

综上所述,余光中在创作《乡愁》时记录了自己少年、青年、中年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感情真挚.作为教师在解读时,不仅要从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出发,理清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更重要的是从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学理论角度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对余光中的乡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这两种阅读学理论又是相辅相成的,在解读《乡愁》时是缺一不可的.教师在讲解《乡愁》时,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合理地利用阅读学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余光中.余光中谈诗歌[M].南昌:江西高效出版社,2003.

[3]刘正伟.论余光中诗中的乡愁及其解构[J].武陵学刊,2012,(6).

(郭雅秀 五邑大学 529030)

总结:上文是关于阅读学和《乡愁》和课文方面的学理论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余光中:《乡愁》诗人远去
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于12月14日辞世,享年90岁 2017年10月23日,台湾中山大学曾为余光中庆祝90岁大寿,那也是诗人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

深度解读美国《财富》杂志50强A.O.史密斯成就跨国企业成功典范
在过去的20年中国家电消费市场总量快速扩张期间,有太多的家电品牌在追随着市场,追求多元化、追求规模扩张,而忽略了价值创新 当中国的家电消费市场进入结构性升级的大时代,面对更为庞大的消费升级市场机会,企.

论谭嗣同的经典解读以《春秋》《大学》为例
摘 要谭嗣同对春秋的解读沿着公羊学发挥微言大义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旨趣展开,故而对春秋公羊传推崇有加 他认为春秋以维新为宗旨,书中的内容围绕着维新这个主题展开;春秋秉持“称天而治”.

在婚姻中博弈的家国解读京剧《龙凤呈祥》
京剧龙凤呈祥几乎是逢年过节必演的吉庆戏,就冲这个戏名必能讨一个好彩头 到底是何……样华丽美满的剧情才能配上这样一个隆重的名字,其实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刘备久据荆州,周瑜派鲁肃前去讨还,结果在诸葛亮的周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