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素质教育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素质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6

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本文是素质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和嵌入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杂志素质教育杂志社

梁丽萍,宋燕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摘 要:将文化素质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从而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对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在于:思想观念障碍、组织机构障碍、功利主义教育倾向、文化素质教育自身的不足等,并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突破口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应如何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文化素质教育;嵌入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03-02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二者都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点,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但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关注有时并不充分,更未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作用.

十多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通过了多项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文件,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毫无疑问,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二者有时处于一种并行发展状态,尚未真正统一起来.究其根源,既有认识不够深入的原因,也存在运行机制上的缺陷.这就产生了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将蓬勃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此相关,也形成了一系列问题:文化素质教育是否应当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如果应当的话,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文化素质教育应如何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一、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将文化素质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从而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对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必然要求

广义上说,文化素质教育就是指针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针对文科类大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其核心宗旨就在于促进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科学指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着重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人文则侧重于人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从而形成对待自己、他人、社会、民族、国家、自然的正确态度,着重于回答“能做什么”的问题.人类只有正确回答“是什么”和“能做什么”两个基本问题,才能够真正走向文明进步.

科学探索是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人类又不同于自然物或其他生物,其独有的劳动创造能力使得人类必将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正是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基于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才得以日益摆脱自然的限制,摆脱愚昧和落后,逐步走向文明.科学探索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必然引发人类自身情感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没有了科学探索,人类社会的进步就失去了基础,人文精神的发展就没有了依托.反过来,人文精神又是指引科学探索的灯塔,失去人文精神的指引,科学探索将失去方向,变成一头没有羁绊的野兽,人类认知自然的成果有可能不再是服务人类的工具,反而转变为奴役人类的工具.这也是历史反复验证的事实.王义猷教授指出,人文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是科学态度的试金石,是科学征途的指路灯.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是创新型人才必然的素质要求.

2. 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重心仍在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第二阶段,高等教育的目标从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转向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素质;第三阶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升华.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取得人才培养的新突破,这是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没有较高的素质就没有创新能力,反过来,不能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成为一把“没有开刃的钝刀”.从实践层面看,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关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如火如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新发展,应当充分吸纳和借鉴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

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二者紧密相连,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目前仍然游离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外,或者仅仅是浅尝即止,并没有真正嵌入进去,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源主要在于运行机制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1)思想观念.目前,有的高校依然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文化素质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与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式.这种轻视文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不是主流,但其影响不可忽视.体现在实践中,或者排斥文化素质教育,或者简单敷衍了事,当然更不能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2)组织机构.在教育部直接推动下,全国建立起许多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覆盖很多高校,还有更多的高等学校也在积极加入进来.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机构.设置专门的机构,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些机构一般都是专职教学型机构,职能过窄.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般都是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或者专业学院组织实施的.这样,在工作职能上有时可能出现“两张皮”现象,文化素质教育机构不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不一定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机构纳入进来,人为的机构设置阻碍了二者间内在的联系.

(3)功利主义教育倾向.受功利主义意识支配,有的学校倾向于重视发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相对而言,人才培养周期长、见效不明显,往往是形式上重视,实际上忽略.同样受功利主义意识支配,教师中也存在浮躁心态,急功近利,不安心教书育人,不愿意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现象.

(4)文化素质教育自身的不足.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整体看文化素质教育尚不能满足人才成长的实际需求,有些甚至流于形式.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将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课程开设,认为只要多开一些课程,向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文化素质教育.这种形式化、简单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没有真正切中要点,更不可能发挥实际的功效.王义猷教授指出,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化”,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全面自由发展.“有教无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制约了文化素质的功能,也阻碍了它真正嵌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上述诸多障碍的存在,直接阻碍了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其后果是,一方面已经蓬勃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不可能真正取得突破.

三、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口

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嵌入,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于采取积极措施,清除障碍性因素,另一方面则需要找准嵌入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前述诸多障碍,或者属于思想观念因素,或者属于体制机制因素,这些障碍,只有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彻底消除.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找准嵌入的着力点.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不是抛开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另起炉灶.根据当前改革与探索的实践经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突破口在于三个方面:课程结构、自主学习、实践教学.这同时也是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面.

1. 在课程结构调整过程中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从发展趋势看,进一步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课程结构的深化调整,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嵌入提供了契机.高校应积极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结构调整为契机,广泛开设跨系科、跨专业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扩大文化素质教育的覆盖面,将其作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并不困难,事实上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系统化建设以及能否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学校应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使文化素质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2.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因素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充分发挥,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加强自主学习,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高效率地掌握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科学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当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中,都将增强自主学习作为重要的抓手.广泛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知识内容的机会,这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之一.除此之外,应创造更多的机会,利用网络、学术讲座、展览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形成学习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文化素质教育便转化为学生的自主求知,文化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3. 在实践活动中注入文化素质教育

除课堂教学本身外,其他的实践活动等都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占据一席之地.通过广泛渗透,营造浓郁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硬件环境方面,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如美的建筑、雕塑、校园景观等等,布设这些硬件要素,使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教育.软件环境方面,广泛开展各类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利用校园传媒系统,提高学生的审美追求,宣传良好的道德风尚、至善的人类行为,端正学风教风,逐步达成真、善、美的统一,最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结合还不够充分,不够紧密,存在较多的障碍,需要在认清其价值,找准突破口的前提下,进一步努力,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促进二者的融合.

该文结束语,上文是一篇适合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和嵌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素质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素质教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和旅游学院改革为例
摘 要在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应明确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创新型”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科研创新、学术创新,而是要更为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创新&rdq.

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变路径
□刘 娅【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媒人才的知识结构及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方面还处于严重滞后的模式中 我国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构建.

高职院校地质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究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提出,坚持“创新驱动、人才为本”,着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制造强国战略的实现与制造业人才的培养紧密相连,具有“创业.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型人才培养和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工程技术系为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15摘要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目标 笔者根据所在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