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结构分析相关论文范文集 跟杂交稻Ⅱ优1259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分析有关论文范文集

主题:结构分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8

杂交稻Ⅱ优1259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分析,本文是关于结构分析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跟生物学特性和杂交稻和产量结构分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生物学论文生物学教学期刊分子生物学论文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0 引言水稻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食用人口最多的粮食作物,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1].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耕地面积减少趋势不可逆转,提高水稻单产稳定总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唯一选择.水稻高产栽培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分析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是探讨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因品种和试验条件而异,穗头中等或较小品种一般表现主要以增穗提高产量[2-7];大穗品种一般表现主要依靠增加每穗粒数增产[8-11],在有不同密度因素的试验条件下也表现以增穗提高产量[12].‘Ⅱ优1259’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印尼水田谷细胞质三系不育系‘Ⅱ-32A’为母本,自选强优恢复系‘明恢1259’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稻组合.‘明恢1259’是用早熟大穗型的籼粳交恢复系‘K59’与迟熟抗性强的籼粳交恢复系‘K1729’杂交,再与具有粳稻血缘的广谱恢复系‘明恢86’复交(‘明恢86’/‘/ K59’‘/ K1729’),经多代选育成的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13-14].该组合产量高、适应性广,稻米品质一般.2004 年通过福建省审定(审定号:闽审稻2004G03),2006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国审稻2006038),2008 年通过海南省审定(审定号:琼审稻2008013),于2006 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30490.9).本研究利用‘Ⅱ优1259’2004—2005 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产量结构特征,为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编写、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度、2005 年度的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汇总报告.试验点分布于湖南省的怀化市、岳阳市、桂东县,湖北省的宜昌市、京山县,江西省的南昌市、九江市、上饶市,福建省的建阳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滁州市、芜湖市、黄山市,江苏省的里下河地区、沿海地区,河南信阳市,2004 年试验点16 个,2005 年试验点14 个.每组参试品种12 个(含对照).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13.3 m2.各试验点所有参试品种同期播种、移栽,耕作栽培措施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成熟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调查有效穗.收获前1~2 天,在同一重复的保护行内第3 行中每品种取有代表性的植株5 穴进行,考查穗部性状,计算出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小区单收、晒干、扬净、称重后,测定含水量,并按籼稻13.5%的标准含水量折算小区产量.利用EXCEL 2003 软件计算出产量与构成因素及构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以相关系数建立方程组求出通径系数,分析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2.1 产量表现2001 年参加福建省三明市中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099.0 kg/hm2,比对照(‘ 汕优63’,下同)增产10.17%,达极显著水平;2002 年续试,平均产量9178.5 kg/hm2,比对照增产19.51%,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产量9138.8 kg/hm2,比对照增产14.84%(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发布2004 年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的通知闽农种〔2004〕24号).2004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099.8 kg/hm2,比对照增产8.78%,达极显著;2005 年续试,平均产量8009.7 kg/hm2,比对照增产2.50%,极显著;两年平均产量8554.7 kg/hm2,比对照增产5.75%.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00.8 kg/hm2,比对照增产4.03%(公告第706号).2007 年参加海南省早造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173.4 kg/hm2,比对照‘Ⅱ优128’增产6.97%,达极显著水平;2008 年复试,平均产量8171.0 kg/hm2,比对照‘Ⅱ优128’增产5.73%,达极显著水平(海南省农业厅关于广优18 等水稻品种审定通过的通告琼农字[2008]269号).

2002 年在云南永胜县涛远乡参加高产示范,‘Ⅱ优1259’均产16230.0 kg/hm2,2003 年云南瑞江市农科所在云南永胜县示范‘ Ⅱ 优1259’,平均产量17775.0 kg/hm2.2005—2006 年连续两年在福建省尤溪县梅仙镇下堡村进行再生稻示范,面积6.67 hm2,2005 年头季稻平均产量12532.5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6237.0 kg/hm2,两季合计18769.5 kg/hm2.2006 年头季稻平均产量11988.0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6069.0 kg/hm2,两季合计18057.0 kg/hm2.2008年福建省沙县夏茂镇中街村7.33 hm‘2 Ⅱ优1259’示范片,平均产量10561.5 kg/hm2.2013 年湖北房县化龙堰镇化龙村2 组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Ⅱ优1259’产量达12300.0 kg/hm2,创房县水稻单产新高.

2.2 抗性鉴定结果参加福建省三明市区域试验,经两年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发布2004 年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的通知闽农种〔2004〕24号).

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抗性鉴定,两年平均叶瘟4.4 级,穗瘟发病率5.7 级,穗瘟损失率4.0 级,综合指数4.5 级,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9 级,抗性频率100%,白叶枯病7 级,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公告第706号).参加海南省早造区域试验表现抗苗瘟,轻感穗颈瘟,高感白叶枯(海南省农业厅关于广优18 等水稻品种审定通过的通告琼农字[2008]269号).2.3 稻米品质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稻米品质化验结果,两年平均糙米率82.1%,精米率75.3%,整精米率68.6%,粒长6.1 mm,长宽比2.4,垩白粒率40%,垩白度9.5%,透明度2 级,碱消值6.8 级,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含量24.9%,米质一般(公告第706号).2.4 主要农艺性状根据‘Ⅱ优1259’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的农艺性状(表1),‘Ⅱ优1259’比对照‘汕优63’每公顷穗数少15万,每穗粒数增23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近,可见,‘Ⅱ优1259’主要是靠大穗获得高产.2.5 产量结构分析2.5.1 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及变异根据‘Ⅱ优1259’2004—2005 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30 个试验点的结果(表2),按每公顷产量<8000 kg、8000~10000 kg、>10000 kg 划分为3 个产量区间,平均产量为7247.8~10838.2 kg/hm2,穗数为235.3 万~255.2 万/hm2,每穗粒数139.3~186.9 粒,表现随产量增加,每公顷穗数提高8.5%,每穗粒数提高34.2%,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变异系数以每穗粒数最大,其次为每公顷穗数,结实率的变异系数较小,千粒重的变异最小.

2.5.2 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3),产量与每穗粒数最密切,呈极显著正相关(r等于0.558**),产量与每公顷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也呈一定程度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每公顷穗数与每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r等于0.403*).通径分析[16-17]结果(表3),4 个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变异系数大的直接通径系数为大,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顺序为每穗粒数(1.023)>每公顷穗数(0.752)>结实率(0.548)>千粒重(0.286),因因素间主要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直接通径系数加上间接通径系数的总和(净效应)明显小于直接通径系数,等于该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各因素对产量的相对决定程度,其大小顺序与直接通径系数一致,每穗粒数(1.047) > 每公顷穗数(0.565)>结实率(0.301)>千粒重(0.082),因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共同决定系数主要为负作用,决定系数加上与其他因素的共同决定系数总和(净贡献)明显小于该因素的决定系数,等于该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各因素的贡献率每穗粒数(57.1%)>每公顷穗数(19.7%)>结实率(13.5%) > 千粒重(7.4%),总决定系数R2等于97.7%,剩余决定系数dy.e等于2.3%.

2.5.3 产量构成因素的多层次结构分析水稻产量形成过程中,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的乘积构成单位面积总粒数;单位面积总粒数与粒重的乘积形成库容量;库容量与结实率的乘积形成产量[11,18-20].各层次构成因素对目标因素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贡献率见表4.由表4 可知,每穗粒数、每公顷穗数与每公顷总粒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8**和0.348,对每公顷总粒数的通径系数分别为1.013 和0.757,贡献率分别为71.8%和26.3%,表明要形成大量的每公顷总粒数,要在一定穗数基础上培育大穗.每公顷总粒数、千粒重与库容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和0.166,对库容量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988和0.256,贡献率分别为86.3%和4.2%,说明千粒重比较稳定,主要是每公顷总粒数决定了库容量.

库容量、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6**和0.246,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分别为1.009 和0.534,贡献率分别为86.3%和13.1%,表明主要库容量决定产量.每公顷总粒数决定了库容量,也决定了产量.综上看出,依靠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产的潜力有限,高产、超高产的主攻目标是在一定穗数基础上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3 讨论与结论分析表明,在4 个产量构成因素中,以每穗粒数对产量作用最大,其次为每公顷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贡献相对较小.

稻谷产量决定于库容量的大小和库藏物质生产量的多少.每公顷穗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作用远大于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作用.每公顷总粒数决定了库容量,千粒重的作用较小.库容量决定了产量,结实率的作用相对较小.因此,‘Ⅱ优1259’的高产、超高产栽培主要在一定穗数基础上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Ⅱ优1259’是大穗型品种,与同类型品种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11].‘Ⅱ优1259’高产、适应性广,在福建省感稻瘟病,在长江中下游高感稻瘟病,在海南省抗苗瘟,轻感穗颈瘟.在福建省可作中稻、晚稻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可作中稻种植;在海南省可作早稻,东部可作晚稻种植.

小结:这篇文章为关于生物学特性和杂交稻和产量结构分析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结构分析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黑斑狗鱼生物学特性与其苗种培育技术
黑斑狗鱼( Esox reicherti Dyhowski),英文名Amur pike,地方名狗鱼、狗心鱼,隶属于鲑形目,狗鱼亚目,狗鱼科,狗鱼属 黑斑狗鱼是我国名贵的经济冷水性鱼类,分布于北纬44 .

种植密度对再生高粱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唐小柳(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种子技术服务站,湖南 永州 425100)摘要以湖南永州市宁远县种子公司培育的湘糯一号、二号产品为试验材料,研究再生高粱的不同每蔸苗数对其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叶.

灌水量对六师垦区春玉米生物学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灌水量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的影响 确定六师垦区春玉米在生育期内的需水量,探明春玉米合理的灌溉量,为本研究区春玉米节水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在第六师共青团农场科技园区六师农科所试.

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与发生特点
摘要 榛实象甲是危害平榛的主要害虫,在辽宁省铁岭市2年发生1代,少数为3年1代 常以老熟幼虫及成虫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土壤中越冬 5月上旬越冬成虫出土, 6月中下旬雌成虫产卵于幼果内,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