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意识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卡夫卡小说《城堡》中的家园意识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意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7

卡夫卡小说《城堡》中的家园意识,本文是关于意识类论文例文跟卡夫卡和家园意识和《城堡》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大学生自我意识论文家园共育论文

内容摘 要:《城堡》中具有强烈的家园意识.具体表现在失去了故乡的主人公K努力成为城堡的合法居民,这种努力是一种重建家园的体现;城堡里的土著居民在城堡森严的官僚体制之下,小心翼翼来维系脆弱的家园生存空间.卡夫卡在《城堡》里叩问的就是人能否找到自己的家园问题,尤其是精神家园,人能否与周围环境、与他人能够和谐共处的现代生存问题.

关键词:城堡 家园 空间 生存

面对人类精神的状态,卡夫卡像艾略特等作家一样,也试图寻找幸福.在他晚期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表现出他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他小说的格局越来越具有了宏大境界.他对人类的拯救始终抱着矛盾的态度,一方面积极努力去实现拯救,一方面外面的世界像迷宫一样无法给人以出路,以至于人们总把卡夫卡定性为绝望的作家.实际上我们认为卡夫卡像鲁迅一样认识到了世界的黑暗,但他们同样反抗绝望.

卡夫卡晚期的代表作正表明了这种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长篇小说《城堡》.学界一般认为《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但是面对这部未完成的杰作,人们关于它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城堡》的主人公K是名土地测量员,他拿着城堡的聘任书来到城堡山下的村里,但是他得到消息这次聘任是一次错误,村里不需要土地测量.K为了进入城堡进行了种种努力,耗尽了自己精力依然无法获得进入城堡的批准.

曾艳兵《卡夫卡〈城堡〉研究述评》一文简要介绍了关于《城堡》的各种研究视角及观点:布罗德认为作品是一个宗教式的神谕;布罗德还看到了它与犹太民族的隐喻关系;考夫曼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认为《城堡》描写的是上帝死后,人类面对普遍意义的缺乏;叶廷芳认为《城堡》反映的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关系;残雪认为城堡是生命的目的,是生命之光;最后曾艳兵认为《城堡》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语,《城堡》最终走向了神秘、虚无、荒诞[1].

一.小说主要人物与城堡的家园空间

1.主人公K的家园重建

张德明《卡夫卡的空间意识》一文认为卡夫卡的小说的典型特征就是空间意识,《城堡》表现了卡夫卡作为流放者和边缘人的空间焦虑感[2].笔者认为“城堡”一词本身就是一个空间性词语,从空间角度思考也许能够获得更有意义的启发.在《城堡》中,小说中多次提到K的异乡人身份,我们不妨列举一些:

“K蓦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小镇,它同这座所谓的城堡相比几乎毫无逊色.如果K的目的只是观光,那么长途跋涉来到此地便太不值得,倒不如重访自己多年未归的故里更明智些呢.……于是他在心中将家乡那座教堂的塔同眼前山上的塔作了一番比较.”[3]

“故乡不断地在他脑海里浮现,乡思一时间填满了他的心房.那里的中心广场也耸立着一座教堂,它有一部分建筑的周围是一块古老的墓地,这墓地四周又有一堵高墙,这围墙,只是很少很少几个男孩有本事爬上去,K还没有能爬上去过.……他把旗子插在墙头,风旗展,旗飘飘,他举目远眺,他回首四顾,他看地上似乎要沉入地面的一个个十字架;此时此地没有谁比他更高大了.”[4]

“我为了来这里不得不牺牲家乡的一些东西;经过长途跋涉才到了这里;由于受聘,我心里萌发了一些合情合理的希望;我现在经济上莫名分文,现在也不可能在家乡重新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5]

主人公K抛弃了自己的家乡,长途跋涉地来到城堡却发现难以在此立足,我们认为小说实际上正是表达了一种家园意识,K的一切努力正是在重建家乡一般的家园意识,然而城堡与村里的人构成了一种无物之阵,让他在一次次的无望努力中耗尽自己的生命.故乡曾给他带来快乐,童年时他登上故乡墓地四周高墙插上旗子的那种胜利感时时激励着他,这与在城堡附属的村子里遭遇的挫折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乡已不可回,身无分文,即使回去找不到合适工作,这暗示着K的无家可归身份.K试图成为城堡的合法居民表明了他重建家园的努力,他与酒吧招待弗丽达结婚、通过信使巴纳巴斯与城堡交涉、亲自去找管事的大人申诉,这一切的动力正是来自于他的焦虑,无家可归状态下重建家园的焦虑,他试图与人为善,然而处处遭到村里居民的冷漠与抵制,他孤立无援,求告无门.

小说在K遭到一次巨大的打击之后戛然而止.但是据卡夫卡的挚友布罗德讲,卡夫卡告诉他小说的结尾是“那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至少将得到部分的满足,他不放松斗争,但却终因心力衰竭而死去,在他弥留之际,村民们聚集在他周围,这时总算下达了城堡的决定,这决定虽然没有给予K在村中居住的合法权利,—但考虑到某些其它情况,准许他在村里居住和工作.”[6]这段话经常被学界引用,“居住的合法权利和准许居住”这是不同的概念,用现代的讲法,K想取得的是当地户口,而K获得的确是一个暂住证,他与城堡的关系是不稳定的,是“在而不属于”的关系.

2.土著居民的家园维护

那些土著居民与城堡的关系是否非常牢固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看下村里的土著居民巴纳巴斯一家的遭遇.巴纳巴斯的父亲本来是当地一名高级鞋匠,属于村里的上层人物,然而因为他的女儿阿玛利亚拒绝了城堡中官员索尔替尼带有侮辱性的求爱,并且撕毁了信差带来的纸条,于是村里的人开始疏远他们家,他们也诚惶诚恐地去四处请求原谅,但是仍于事无补,他们处于被孤立隔绝、经济贫困的境地.

土著巴纳巴斯一家因为阿玛利亚的一次正义拒绝官员侮辱而遭到村里人的隔绝孤立说明了土著居民即使拥有合法居住权,但也不能保证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与城堡的关系变得格格不入.海德格尔说此在(人)与他人共在(共同存在),共同拥有一个世界,“据此对此在来说,才有他是谁的问题;因为共世界和共在;此在变成了‘人们’,世界变成了‘常人’的世界,也就有了非本然的自己.这样,海德格尔就区分出了此在存在的两种方式:本真的存在和非本真的存在.”[7]村里人组建的常人世界,他们生活在闲言、好奇、模棱两可当中,没有正确的是非标准,他们的存在是非本真的、沉沦于庸常世界之中.但是阿玛利亚做出了有违城堡官员意志的事情,他们就认为阿玛利亚及其家人与他们不同,需要躲避他们,换句话说,阿玛利亚及其家人被驱逐出了常人世界.而阿玛利亚一家感到了恐惧.他们试图救赎自己来重返常人世界.海德格尔说:“畏所为而畏者,就是在世本身.在畏中,周围世界上手的东西,一般世内存在者,都沉陷了.……畏把此在抛回此在所为而畏者处去,即抛回到此在的本真的能在世那儿去.”[8]海德格尔认为,人们被抛在常人组建的世界中,只有当此在“畏”时,此在才能返回到本真的存在中.巴纳巴斯一家因为畏惧自己在本地生存的危机,所以要努力去重新修复与城堡的关系.但是他们去寻找所畏惧的某个人时,他们发现自己的无助.索尔替尼已经被派往别去,再也不再回来,那个信差也不知所终,城堡也没有这次事件派人来立案调查,他们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寻找可以申诉道歉的官员,但是一无所获.而在这个无望的过程中,巴纳巴斯的姐姐奥尔嘉逐渐认识到城堡与村里人的某种庸常的一面,她发现了常人世界的欺软怕硬、虚伪势利、胆小懦弱、幸灾乐祸.村里人对城堡的任何一个官员都唯唯诺诺,并且以得到城堡官员的召唤为荣(如饭店老板娘、弗丽达),人们丝毫不考虑城堡复杂官僚体制中不同意志的冲突与荒谬,即使面对既成的错误也会执行下去.

二.构筑精神家园的无望拯救

综上,我们发现《城堡》这个小说就像一个围城,外面的人如K拼命想进去,里面的人则拼命呆在里面害怕被驱逐出去变成无家可归的人,其实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家园意识.卡夫卡在城堡里叩问的就是人能否找到自己的家园问题,尤其是精神家园,人能否与周围环境、与他人能够和谐共处,这个困扰现代人的问题.K在临终前暂时获得了在村里居住和工作的权利,联想到之前他一直为能够拥有合法居住和工作而抗争的经历,K展现了一个现代浮士德为安居乐业、为基本生存、为融入大众社会的艰辛历程.K反映的还是现代人类精神上的无家可归,K的经历表明了人类重建精神家园的努力,然而在上帝缺席的时代,这种努力终究是一种无望的拯救.可以用布罗德《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中一段话作为小结:“然而K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象在家一样安然这个谜仍然没有解决.他是个异乡人,碰巧来到一个对异乡人抱有猜疑的村庄,没有做更多的交代;然而人们很快就感到这种几乎带有普遍性的‘身居异乡’的心情在一种非常特定的情况下变得具体化了.‘谁都不是谁的同伴’”[9],现代人成了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人与人之间是隔绝冷漠的关系.K的孤独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他最渴望融入社会与人为善、安居乐业、建立家庭,所以论者一向把卡夫卡成为绝望的作家,这点似乎不那么准确.

注 释

[1]曾艳兵:《卡夫卡〈城堡〉研究述评》,见《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第4期,第273—278页.

[2]张德明:《卡夫卡的空间意识》,见《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38页.

[3][奥]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3卷,《城堡》,叶廷芳主编,赵蓉恒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奥]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3卷,《城堡》,叶廷芳主编,赵蓉恒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3页.

[5]奥]马克斯·布罗德:《〈城堡〉第一版后记》,见叶廷芳主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6][奥]马克斯·布罗德:《〈城堡〉第一版后记》,见叶廷芳主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7]转引自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8][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7页.

[9][奥]马克斯·布罗德:《无家可归的异乡人》,见叶廷芳主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7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筹项目)《卡夫卡小说中的家园意识》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zc060).

(作者介绍:赵亚亮,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和文艺美学)

此文结束语:上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卡夫卡和家园意识和《城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意识本科毕业论文意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民间立场和人性救赎莫言小说《蛙》的民俗意蕴
蒋明智 黄震宇摘要蛙是莫言成熟的民间书写的重要体现 莫言通过对高密民间传统手工艺——泥塑娃娃的演绎,使蛙这部小说具备了厚重的人性内涵与广泛的世界意义 “泥娃娃&r.

美国小说《金融家》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摘 要在美国文学史上,西奥多德莱塞是位饱受争议的作家,有人喜欢他的作品,认为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现实社会,但有人质疑他的作品,认为其措辞太过无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启迪和激励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批.

归家之路莫里森小说《家》中钱氏兄妹的创伤和疗愈
【摘 要】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最新作品,2012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佳图书 本书描绘了钱·弗兰克,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在遭受童年家庭创伤、社区及战争前线所带来的身心打击之后,寻.

老舍在重庆完成小说《四世同堂》
著名作家老舍在“七七事变”后抛家弃舍,只身从济南来到武汉,又辗转来到大后方的重庆 在重庆,老舍与文化名人梁实秋同住在北碚 那时,文协常组织各类为抗日募捐劳军的慰问活动,为参加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