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台湾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化悠然的凄迷为寂寞的幸福读台湾诗人古月《巡花筑梦》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台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0

化悠然的凄迷为寂寞的幸福读台湾诗人古月《巡花筑梦》,该文是台湾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与古月和《巡花筑梦》和凄迷相关论文例文.

台湾论文参考文献:

台湾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小学化论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论文学前教育小学化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二十多年前,1994 年,我曾为古月诗中女性的缠绵而执着的古典情思而感动.当时在台湾(还有香港)诗坛正追踪西方后现代诗歌挟着席卷之势笼罩着大陆.最初,在我看来,这很正常,文学的生命就是不断革新、探索,不仅仅是诗歌,而且是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这是规律.诗歌和绘画往往是革新的前卫.我在1981 年写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中说过,探索者往往须有“亵渎”传统的勇气,就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这一次的后新诗潮却使我感到不安,某种以先锋自诩的作品,带着颠覆艺术本身的性质,在西方画就是不画,以现成物(如瓷小便器)代替艺术创作的思潮影响下,诗坛不但反浪漫,而且以“反诗”为务.其旗号纷纭,多至百种,竞相抢占欧美前卫诗歌前沿,以超现实主义为宗旨,反传统为荣.舒婷早就因为其古典美,被宣判为PASS 了.其风头之盛,对于持怀疑态度如我等,构成一种强大的威慑.恰在此时,出身台湾现代派《创世纪》的古月的诗作使我惊异,她没有追随同仁的超现实主义,怡然、坦然地展示她的古典美的浪漫,总是把爱情放在缠绵悲凄的回味中,把传统的温婉和现代的坦荡结合起来.有时她相当自由地展示华滋华斯式强烈的感情,把感情放在极端(“燃烧”“冷冻”“深渊”“喜极而泣”)中煎熬,甚至不回避某些生理的刺激性的语言,表现女性陶醉于男性的“野性”“汗沁的记忆”,甚至“兽性”引发的“微妙的颤栗”.

我欣赏古月不仅出于直觉,而且出于自觉的理论考量.后新潮颠覆传统,一味追求陌生、怪异化,对于阅读接受来说,固然有新异的冲击力,或者离心力,如果没有传统的向心力的约束,是可能在审美切线上一去不复返,坠入虚空.她的坚持难能可贵,但是,出于对新诗未来的希冀,我对她怀着不无严苛的保留.以我当时的水平来看,她远远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和谐.有些单一意象为核心的作品,还不无芜杂,意象群落还没有达到有机和谐.她对当代女性探索得最深刻的地方,并不是她在艺术上最成熟的地方,而她在艺术上最动人的作品,还不能称得上历史的突破.

出于对大陆新诗对西方后现代疲惫追踪的失望,我暂时离开新诗评论.我不参与争鸣,出于起码的哲学信念,理论是不能证明理论的,判别艺术成败最严峻的裁判是历史实践.我把研究中心转向了幽默、散文的智性,悉心对西方前卫的文学虚无主义理论作批判性的审视.为了把批判放在坚实的基础上,我把精力集中在中国古典诗歌、小说、散文的文本分析和中国式的理论建构上.在差不多十几年的时期里,我放弃了对现代新诗的关注.后来情况多少有所好转,当年的战友又几乎是强制性地把我拉回了新诗领域里来,参与种种活动.在这期间,我几次和古月相遇,知道她仍然献身诗歌.由于研究领域扩大,文事纷繁,被动为文债驱迫,竟然没有机会和她探讨诗艺.

此番迫于李大洲先生严令,不能不阅读她的近作,特别是2016 年出版的《巡花筑梦》,细读了两三首之后,就感到不能以往日消闲心态,而是要集中时间认真研读.一来,她的作品从艺术上,超越了当年的局限,走向成熟;二来,白灵先生序言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多少令我困惑.例如,白灵先生以商禽先生之言为前提论断古月是“女性诗人中少有的有宇宙眼光的作家”,她不只是“注视与身体有关的美丽”,与“‘情感’有关的‘哀愁’”,她的注视还“扩及‘天地宇宙’并以之回应自身,尤其对‘时间感’的敏锐最有特性”,“使她能与天地宇宙有了对话.”从而感到了“不可见的宇宙的规则”.白灵先生的结论是古月最重要的主题是“以有常之天地运行与无常之人间纠葛、粘结,不断作辩证质问和对话”.如此哲学化的论述与我阅读古月诗歌的审美愉悦风马牛不相及.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反思,究竟是我太缺乏形而上学的思辨能耐还是白灵先生拘于古月出身于《创世纪》,竭力以《创世纪》的超现实的理性对其进行温柔的化装.

不过,这种困惑,并不太持久,白灵先生的所举诗例似与论点龃龉.古月诗曰,“我的眼睛因望你而/ 炙伤/ 仍投以千万遍的/ 暗恋.你是随时间变形的/ 沙漏吗?”,这里写的是“暗恋”的不变,忧心对象随时而变.又如,古月诗曰,“时间是支变调的老歌,在半透明的薄暮里,捕捉不住一枚蚊蝶”.意为人情随时变幻,捕捉不住蚊蝶,意味着平凡而美好,展示的是,一方恋情的执着不变,而对方则如沙漏一样不断在变.时间变化和恋情的执着不变,形成张力,并未涉及天地运行的“有常”(有常的“千万遍不变”),仅仅是恋情的落空是永恒的,却是最美好的(“变调的老歌”).时间的流逝是恋情不变的载体,这里不是和天地对话,而是心灵默默的自白.至于说古月感到“不可见的宇宙的规则”,则是太离谱了.要知道,“宇宙的规则”,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到牛顿的万有引力,人类最伟大的智者,历数千年至今仍然尚未得以全窥.当代科学指出,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也还不足以维持宇宙星辰的运转,其间当有某种当前还不可感知的“暗物质”在起作用.对白灵先生如此咬文嚼字,并非有意吹毛求疵,而是因为从这里我感到一种并非个别的倾向,那就是阅读中国诗,不是从中国语言艺术的特点出发,而是从欧美某种理论出发,对中国诗歌进行某种强制性阐释.

西方文学理论在20 世纪有所谓语言转化,纯粹用语言来解读一切文学作品.首先,这样的线性思维不管有多少合理之处,但并不适合中国语言艺术,尤其不适合古月诗歌随时可见的中国古典式意蕴.在欧美语言中时间是词法形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汉语的时间是以词汇形式表示的.其次,欧美诗歌理论,从亚里斯多德到华滋华斯,都一以贯之地认为诗是概括的,比之讲个别人和事的历史更接近哲学.而中国诗歌传统是诗言志,诗缘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基本上是以情志为纲的.古月的诗,有非常浑厚的古典诗歌基因,其生命全在抒情言志传统的发扬与革新.离开了这个基本特点,以欧美的哲理性的时间哲学来进行阐释,则难免给人以缘木求鱼之感.

其实,时间是抽象的,本身没有内容,只是一切事物,从宇宙、社会到人情运动的共同载体,在古月的诗中,无形的时间,由她的情志性质而具有了感性的形色音味,把古月的诗作中具象的心理内涵抽掉,纯粹以时间这样贫困的概念解读,无异于抽掉了诗的生命.白灵先生举《巡花与筑梦》中的《戏梦人生》为例:

一段情,在戏台上发酵

人一生的苦短

不若台上的游梦长.

白灵先生说,写的是情和时间不能复制,其实,是概念的拘泥,这里的人生的“短”和戏台上游梦的“长”,并不是时间,而是情感,短和长的对立,并不是“有常之天地运行与无常之人间”,也不是“不可见的宇宙的规则”,而是哪怕是一段情,一刹那,在现实人生中,是暂短的,而在艺术中,则是永恒的.长短情感之苦转化为艺术的永恒.至于说白灵先生所引《飞去的小鸟》:

美丽的情节,如同

美丽的梦,

只有瞬间,没有以后

这本来很简单,说的是美好的情感哪怕是一刹那,其实比超越现实的梦(舞台)更可贵.“只有瞬间,没有以后”,说的是,不可重复,而舞台情节好像是不断重复的,但是,不及生命瞬间弥足珍贵.

用欧美哲学的抽象来解读不但不符合古月的文本,而且直接违背古月坦诚的自白:“而我,犹自沉溺于唯美中”(《阳光与岛屿》).在很大程度上,她的“唯美”,得力于她善于驾驭时间.在她的诗里,时间不是自然的时间,而是因情感可以压缩的,也是可以延展的,其现在时和过去时是可以转化的.

之所以要压缩,旨在把漫长的生命体验聚焦在无声的有限的意象中群落中.当她回到故土,在古朴的建筑里,她的感觉是:

在庭院的落叶的脉络里

蕴藏着母亲、外婆的春天

以致衰老的屋子不全然破旧

因为在镜花水月中,

照见我额际的白发

呈现一种岁月悠然的凄美.

漫长的时间被精致地容纳在平凡的院落中,逝去的是外婆、母亲和我三代人的生命(漫长的时间),而现实的感知则是眼前四个意象:春天和落叶,衰老的屋子没有破旧,而自己却照见了“额际的白发”.生命苦短的沧桑感是凄然的,但是,又是美的.因为这里有深邃的亲情的悼念,又有“岁月悠然”的淡定.美得凄凉,凄凉得美.

如此雍容的意境的营造,得力于古月把这种凄凉放在无声的寂静中,在没有动作,不受干扰的宁静中默默体悟,这就是她的“沉溺”,这种“沉溺”,是她的美学品味,或者用中国古典诗论的传统话语说,就是“意境”.她的《寂寞是一种享受》是她诗美追求的纲领.她说“享受寂寞的时候/ 就是一种浪漫”.浪漫在哪里呢?因为有“幻想”,“只要拥抱幻想/ 都是浪漫”.幻想什么呢?“一条无岸的河”“要有阴影的衬托”,是很仕女的,优雅的,但是,如果光是这样,就可能过分单纯,甚至单调了.古月执着于古典美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古典美的突破,那就是,把婉约和现代人的结合起来,她宁静的情感,并不完全宁静,而是一条“无岸的”,随时“会泛滥”的河,甚至是“歇斯底里”的,这就是说很强烈的,这种强烈,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涵的:“有爱,有欲及渴望”.把情与欲结合起来,而且赋予歇斯底里的强度,就超越古典了,她还特别点出“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这就不完全是抒情审美,而且是有着审智的底蕴的.这一切很重要,“一旦被忽略、遗忘/ 拥塞的心智/ 也会枯竭”.只是这种情与欲的统一,是自由的,甚至是可以“出轨”的.但是,这种现代性的狂野的,和在寂寞中独自享受的古典优雅会合,两极之间的对立统一在无声的“沉溺”中,正是这种“沉溺”,超越了她早期所有诗作,她达到了和谐,可以说是成熟了.

古月长于把情感的伤痛美化,得力于对时间的转化,最拿手的是她总是和“哀怨”“苦涩”“悲伤”拉开时间的距离,放到记忆中,变成一种“回甘”.她说“‘记忆’是‘复调’/ 如键盘/ 可反复交错地重返,弹奏出不同曲风”.有了时间的距离,年轻时的“悲伤”就能化为“歌”,“像是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自己的眼泪.”

现实的痛苦就这样,离开了自己,升华为回味的美,正如她自己所说:“回想起/ 伤痛的心/ 也是一种美丽.”

古月把现实转化为回忆,令人想起中外大诗人驾驭时间的法门:王昌龄的《出塞》(之二),“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把的厮杀置放在回味中,一如王翰放在醉卧沙场预想之中,都因为拉开时间距离,而超越实用价值( 如死亡、伤痛),进入审美的想象境界,让情感获得自由.这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法门.李商隐不直接写与亲友不得相见的无奈,而是写来日相见的共享回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回忆是有声的,而杜甫则不然,他在安史之乱,被俘时并不正面写对妻子苦念,也是写预想到未来的回忆的幸福:“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相比起来,杜甫的无言带泪的共享,胜于李商隐的有声交谈.在这一点上,中外诗艺似乎心有灵犀.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这样说:不要悲伤,那过去了的一切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细心的读者不难理解为什么古月的《记忆的曲调》总是带着回忆性质,即使是写到母亲的生命垂危(听到你羸弱的呼吸/ 和时间拔河)的悲伤,也以回忆结束:

沉溺于儿时的月光

黄昏后坐在门槛等候,

等待温暖的怀抱

是幸福,也是乡愁的忧伤.

在古月这里,不但把悼亡写得美,而且把忧伤化为“幸福”.回忆总是宁静的,“幸福”总是无声的、寂寞的.在《花火》中,她说诗的花朵,总是“开在幽微的秘境/ 寂寞是养分”诗意只有在秘密、寂寞中才有开放的可能.而这种意境能把“被蚕食的青春”转化为“幸福”.关键在这种转化,不是径情直遂的,而是在宁静、寂寞中,幽微地浮动着、起伏着,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在纷繁的意象群落中,让意脉不着痕迹地转化.故此类诗作,以心灵层次的丰富见长:如在《醉蝶花》中就有四个层次,先是等待花开,让“神伤”的心情转化为“豁然”,再是柔美、朦胧变为“飞向火焰”的“狂野”,接着又是“心已醉”的“伫停”,进入“梦中”“续缘”.

意脉在层次转化中绵密地起伏,间以某种跳跃、空白调动读者的想象的参与,从结构上看,则有疏密相间的好处.过密,可能浓得化不开,济之以疏,空白不难用言外之意来填充.以《夜雨》为例:第一节说的是,夜雨,“扰乱了”以笔守夜的诗人.第二节,“每一次宁静的停顿,是另一次思绪的哽咽.”这就补充了第一节的“扰乱”“,扰乱”了什么呢?“宁静”.而且这种宁静的内涵,是“思念”,而且是本该“不辍的”,扰乱就导致“绵延着无奈的牵萦”.这两节的思绪就在断续之间得以深化.最后一节:

曾以为生死同孕

在倏忽变换的视域中

怵然相遇

才恍然铭刻的心也能忘记

这里的“曾以为生死同孕/ 在倏忽变换的视域中”,就时间顺序的空白而言,比之中国古典诗歌要大得多,明显是欧美现代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但是,还是受到上下文的制约的(特别是下文的“怵然相遇”),读者略加思索,难度并不太大.说的是本以为生死不相忘,但是“怵然相遇”,才知道居然“铭刻的心也能忘记”.相忘由于相见才唤醒,这是偶然的,瞬间的,却又是心灵的深邃规律性的发现,在字面上没有直接表现,内涵上却用了庄子梦蝶的典故,带上一点人生似梦非梦的质疑.从感性到哲学理性的意味,这样的逻辑跳跃是比较大的,但是,毕竟有中国古代经典为基础,就不像后现代那种令读者惶惑的逻辑断裂,甚至塌方.她在诗中流露出来,自己只是“欲说还休”,在语言上,欲断还续.她自觉地追求着某种疏密相间的效果,将欧美现代诗艺中的扭断逻辑的脖子,转化为中国的诗艺的意脉断续交织.在这方面,她的追求达到了精致的程度.她的精致不仅仅是意象密度的和情志的起伏的精致,而且是语言的精致,细心的读者不难感到她对古典雅言的娴熟驾驭.诸如情愫、怵然、蝉嘶、万籁、花径、水湄、幽谷、墨韵、谧语、谨见、恋绻,可谓信手拈来.这种充满古典意韵的语言和不时出现的西方现代诗歌的修辞(如,“星与星敲着钟声哭泣”“萧声,把长夜拉得更长”),二者虽然是异质的,但却能水融.在章法上,她把中国古典的单行足意的短句和欧美诗歌中的复合句“跨行”(没有像欧美诗歌那样跨节)结合起来,保持了不着痕迹的逻辑统一.

古月的精致是诗艺的精致,论者往往忽略诗本身,泥于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拘于其夫李锡奇的画家身份,辛郁乃称古月的诗“给出了绘画的美感,与李锡奇的画作相辅相成”.其实,苏轼之说,其片面性明人张岱早已指出,诗中之画,画中之诗,不一定并美.德人莱辛曾以《拉奥孔》专门论诗与画之矛盾.具体分析起来,诗与画,同为艺术,虽有相通之处,由于凭借的工具不同,规律亦有不可忽略的差异.画为视觉瞬间艺术,限于空间,而诗为时间艺术,具有过程性.且语言不限于视觉,集全感官乃至抽象思维,皆为画所不能及.须文蔚《巡花筑梦·序》举之《余香》,所写就是“一条经历时光的恋绻”,这种时间的过程性,是静止的画无能为力的.当然,古月此类诗作,皆有可感之意象群落,均有画意,但是,其诗中之画,妙在不是静画,而是“动画”,如《谧语》:“随着日光的移动/ 一颗心像系不住的风筝/ 只想跟着云流浪”.其诗中之画,不仅是视觉之画,而且有嗅觉,仅观其以《香气》《余香》为题,就不难知其诗中之画乃有嗅觉之画.《暮春》中之写回乡的欣喜:“渴望着神秘的相会/ 推开剥落门扉的嘎吱声/ 是放下一世孤寂的/ 欣然的叹息”这是听觉之画.《你坐过的椅子》:“你坐过的椅子上/ 感到余留的体温”,是触觉之画.这一切都足以显示诗作为语言艺术的优越,但是,有必要说明的是,李锡奇的画也有古月不及之处.虽然画限于视觉,但是,是直观的,确定的,而诗中之画,却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是不确定的.特别李锡奇的画乃是现代派,以理念见长的,这是古月的古典式审美情致所不能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用诗画同一说解读古月的诗,不如用诗画矛盾说来揭示.

她自称是个唯美的诗人.美在哪里呢?美在一种特殊的浪漫,但是,回避着西方从莎翁以来的强烈感情,而是沉溺于内心的深沉体验,美在哀伤,美在憔悴,美在不美满爱情,美在虚幻的“筑梦”.她的美学原则是:

第一,把这一切负面的感情,转化为享受;

第二,这种享受的特点是秘密的,独享的.

这不是无缘由的.连友人的死亡,都很美:

“缘起,缘灭/ 那哭过、痛过/ 哀喜忧乐的日子/ 都是爱过的痕迹”.因为“有爱的痕迹”,死亡才变得那样飘逸如“归帆”,有如“梦里”的“江水回荡”,似音乐的“休止符”.

古月宣称自己不但是唯美的,而且是“沉溺”于唯美的(《阳光岛屿》).这种“沉溺”营造了她独特的审美境界,取得了相当高的纯艺术的成就.不可否认,古月的这种“沉溺”,也带来了局限,那就是拘守于单人的、古典的精神寓所,一直在这个狭小的寓所里“巡花筑梦”,二三十年来,这个纯艺术的寓所越来越精致,对大千世界来说,是不是小了一点,封闭了一点?一直“沉溺”其间的古月,居然凝固到给自己写情书的程度(《给自己写的一封情书》).这是不是自囚于某种精神的金丝笼呢?当然,古月似乎也感到了这一点,因而在《巡花筑梦》中出现了《诗魂》这样的作品,写屈原的“忧国哀民”,将“常愁诉诸成‘离骚’”“ 心在默默滴血”.更突出的是《华夏悲悯》,面对“华夏儿女的辛酸”、“族群撕裂”,“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从汉盛唐强中俯视华夏近百年的历史悲剧,呼唤发扬永恒的历史文化,祝愿悲剧及早成为“过眼烟云”.思想境界大开大合,气魄如此宏大,完全超出了单人的、寂寞的之塔.从艺术风貌来说,几乎不用意象,完全是近于古风歌行的直接抒发,这是古月的另外一种境界,但是,还处于尝试阶段,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读者还要有相当、相当、相当的耐心.2017 年10 月29 日

此文总结,这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古月和《巡花筑梦》和凄迷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台湾本科毕业论文台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编码解码视域下文化节目娱乐化分析以《中华文明之美》为例
摘 要中华文明之美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第一档在寓教于乐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自7月24日首播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收视率和火爆程度却远不如湖南卫视的其他节目 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

跨界迷思从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谈传统戏曲现代化
取材于时下最火的网络游戏剑网3(剑侠情缘网络版叁),由广东粤剧院青年团制作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下文简称决战)自2015年1月25日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首演至今,在广州、珠海、南宁,上海、北京……地已演.

自我认知的迷思:《依然爱丽丝》女性意识探析
依然爱丽丝改编自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莉萨·热那亚的第一部小说作品我想念我自己,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阿尔茨海默症是在1906年首次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发病学家AlzheimerAlo.

经学化诗学:重构中国诗学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简评刘运好先生新著《魏晋经学和诗学》
历时九年、久久为功、殚精竭虑、数度增删,刘运好先生新著魏晋经学与诗学(全三编)终于面世了!这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洋洋百万言的学术著作,系刘运好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经学与诗学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