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人文精神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对新时代高校加强生人文精神培养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人文精神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8

对新时代高校加强生人文精神培养,本文是人文精神类论文范例跟人文精神和新时代和高校类论文范例.

人文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新时代教育杂志新教育时代杂志新时代新青年论文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摘 要]本文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人文教育所带来的后果为切入点,指出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所在,进而提出高校从营造环境、人文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管理人性化等四个途径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8)10-0014-03

研究生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在我国,高等学校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阵地,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过度重视这个群体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轻视了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研究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日益严重,与社会期望和时代要求严重不符,因此,对高校来说,加强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本文立足新时代,从高校轻视人文教育的后果、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途径做了分析.

—高校轻视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后果

人文精神是高度概括凝练出的一个说法.从现有文献看,所谓人文精神,从整体上来讲是指一切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和标准.而对当代研究生来说,除了应具有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之外,人文精神在这个群体的体现还应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事实上,近年来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对人文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从而导致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出现了一些不良后果.具体表现为:

(一)理想、信念、价值观不和谐不统一

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人文精神内涵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三者在研究生身上应该是和谐统一的.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有理想的研究生总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和学术追求,但事实表明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特别是有部分博士研究生不再以学术研究为追求,因此,研究生一旦有了不以攀登学术高峰为追求,就会导致研究生的信念和价值观有了问题.而信念是人对于某一观念孜孜以求的精神状态,它体现着价值观.但现实情况是,高校每年招收几十万的研究生,但是在这个队伍中不真正热爱科学、对科学兴趣不大者越来越多,导致不该走学术路的学生占研究生队伍比重越来越大.一部分人读硕士、博士完全是为了拿张文凭,混学历混文凭成为普遍现象,甚至有一部分人动机很功利化,读“博士”为了“搏仕”.这样的研究生没有明确的科研理想、事业追求及社会责任,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发生扭曲.

(二)知识结构不完整不全面

知识结构的宽广性是构成研究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对研究生而言,仅仅追求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和艺术知识等.目前有一些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是以发表学术论文为导向,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这种导向更是明显.培养研究生不是像培养后备人才一样,而是培养论文机器,或者是完成课题的劳动力,这种要求明显是不注重或忽视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

(三)求真创新的探索精神缺乏

科学研究是未知走向有知、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活动.作为科学研究活动主要参与者,对研究生来说,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就需要具有执着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和对科学问题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因此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也就成了研究生必须人文精神内涵的一种重要体现.而现实情况是,为数不少的研究生缺乏这种精神和意志,他们读研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就业,在读期间也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做实验,浮躁成风,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篡改数据、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屡见不鲜.

(四)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

我们知道,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研究生不但要专业上成才,还要精神上成人.近年来,由于剧烈的社会转型等多种原因,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之大、心理问题随之也增多.在研究生群体中,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和普遍.研究生因情感或就业受阻、研究失败等问题就会选择轻生,近期震惊社会的“复旦投毒案”虽是个案,但折射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格教育的苍白.

以上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视知识教育,忽视研究生的人文教育.

二高校加强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研究生虽然是一个素质非常高的群体,但是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面对物欲横流的大环境,其价值观、道德观很容易受到侵蚀甚至扭曲,丧失符合时代的人文精神.新时代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重视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塑研究生的价值观念

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时代特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今,时展的功利性十足,受此影响我国高校教育文化功利主义也非常明显,从而对高校中的研究生也产生了比较大消极影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盛行,许多研究生把大学作为就业、职业发展的训练场所,既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缺失严重.更有甚者,部分研究生只追求物质享受,更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因此,面对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倾向,高校应重视研究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塑研究生的理想价值.

(二)使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

创新、诚信,这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近来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可以说现在学术不端行为已不仅仅是某个学校、某个层面的事情,已经蔓延到整个学术圈内,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公共问题.研究生是属于学历层次高的群体,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在这个群体中,部分研究生中无视学术规范,学术不端行为频出,违背学术研究目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集中体现为:文章有很多存在*问题;存在问题,有些数据根本不可信;存在抄袭问题;存在一稿多投问题.当前研究生中体现出最大的问题就是浮躁、不踏实,因此需要一种科学的、正确的人文思想,不仅包括做事,也包括做人.

(三)释放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在我国,研究生属于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肩负着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期待,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对他们的期望更高.由于个体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期望与现实落差大导致的失落与迷茫情绪,对未来目标定位太高导致焦虑心理,自视过高导致孤僻自闭,接触人少社交圈子窄及两地分居导致婚恋压力,特别是博士生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科研压力等.这些都给研究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近年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自杀现象已经很好地反映出这些心理障碍产生的严重问题.研究生群体的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及时消除,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四)弥补研究生的人文知识

如今,研究生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知识价值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特别是理工类研究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和做实验上面,很少主动学习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甚至我国的一些传统优秀文化都被丢弃了.据一些调查的结果看,研究生传统典籍,历史、人文、法律、艺术等知识空非常贫乏,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协调,背离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发展不充分不全面.

三高校加强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人文精神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是在特定的现实背景下经过不断实践所生成.高校对研究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结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才能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大发展,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新时代高校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构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努力.

(一)创建良好人文环境,强化学习外部动力

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研究生所处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精神世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因此,高校培育研究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忽视育人环境这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利用环境育人,是达到人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创造良好环境重点功夫在于建设一个良好的充满正能量的校园人文环境.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对研究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深刻的感染力.具体来说,高校要充分挖掘资源,为研究生营造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人文学术环境、大众化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和谐向上的物质文化环境.做好这三个方面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和礼仪修养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二)着力推进人文教育,唤醒学生人文意识

如今中国高校里出现的种种问题,充分暴露出大学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的缺乏.因此,高校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有必要从所学课程体系中针对性地开设人文课程的教学.

首先,汲取中外丰富的人文资源,精心选择开设的人文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尤其是理、工、农、医类院校人文教育比较薄弱,这些院校研究生的课程结构中,人文课程偏少,主要学习哲学类课程,因此应该涵盖文、史、法、艺术、教育、心理、管理、军事和体育等诸多门类.所学课程不仅传授科学知识、训练科研能力、培育科学精神,还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社会类课程,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拓宽研究生的视野,陶冶研究生的情操,让他们的心灵与时代和国家的脉搏一起跳动.其次,在教学中要高扬人文精神,突出对人性、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教学过程是一个启迪学生心智的过程,在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符合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氛围与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在课程学习中体会到人文精神的可贵和力量.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人梯榜样作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没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视野,学术思想,以及胸怀、责任感、人格力量,对于研究生质量的影响是重大的.同时导师的科学精神以及生活方式都对研究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导师队伍质量是一种综合质量,不仅是学术水平,还包括道德水平和传授技巧等.导师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首先,增量导师必须完善导师遴选评审制度.高校研究生大幅扩招,导致导师严重缺乏,必然要大量遴选导师.如果遴选导师把关不严将会影响到导师的整体质量,导致导师整体质量在下降,因此在遴选导师时,既要考虑有研究成果、课题、获奖等硬性指标,也要考虑其综合素养、教学能力、社会经验以及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这样的导师往往既能教导学生如何做好学问,也能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专业学习中提高做人的品位和个人修养.

其次,存量导师既要加强导师的培训学习,同时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新聘导师岗前或进修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指导教师能力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价指导思想,引入竞争机制,淘汰不合格的导师.

最后,导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和导师接触的时间非常多,所以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也会非常大,如果导师的人文素养深厚,就会对学生有良好的人格影响和人文熏陶.

(四)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管理体现人文关怀

新时代,要求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现出的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首先,制度和管理措施设计人性化,这些制度主要涉及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各级各类奖惩制度、行为规范等.其次,进一步加强情感管理.情绪、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因此高校要增强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和研究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交流,做到既要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也要给研究生提供更多自由思考、发表意见的空间.最后,建立符合新时代研究生人文素养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要多元化,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构建考核指标.研究生的综合测评要做到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他们的综合素质情况.

参考文献

[1]于涵,荣飞.以人为本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新生德育工作体制机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

[2]俞吾金.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J].传承,2011(10).

[3]罗石.人文精神的构建的实践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05(5).

[4]白秀丽,姜国,魏舶.中华人文精神与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5]李彦文,莫测辉,薛枫.基于STS教育的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9(6).

[6]范明英.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

[7]万运京.论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培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

[8]邱忠信.当代研究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重塑[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微软亚洲研究院联手高校助力人工智能科研教育

近日,微软亚洲研究院联手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四所高校,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科研教育平台,助力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研成果的迸发,促进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及共享科教生态的建立.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表示:“携手国内顶级高校,进一步将微软的技术优势付诸平台实践,提升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为中国构筑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科研教育平台将深度聚焦科研、教学与生态,面向中国高校提供技术支撑平台、工具、数据和课程四大核心资源和服务,从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联合科研、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项目,社区论坛等多方面,构建开放、开源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北京大学教授高文说:“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不断加强对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培育与扶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先进的技术支撑与合作.”

浙江大学教授庄越挺表示:“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学校主动对接了国家和区域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创新源、人才泵和思想库.希望在加速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记者樊畅)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8-06-11

此文汇总:这是关于经典人文精神专业范文可作为人文精神和新时代和高校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人文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定位概论课贯彻十九大精神
摘 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明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 .

新时代高校二级学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高度重视党的建设 本文在学习“两学一做”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二级学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情况,深入剖析了.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
崔 楠 金 淼(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 沈阳 110136)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12 00.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引领工作的路径探究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05摘要共青团是联系党和青年学生的重要纽带,共青团员是员的后备军,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共青团员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