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民俗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莽原上的原味民俗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主题:民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莽原上的原味民俗,本文是民俗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跟莽原和原味民俗和民俗相关论文范本.

民俗论文参考文献:

民俗论文参考文献 民俗文化论文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

远离喧嚣与浮躁,远离繁忙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渴望的天堂.徜徉在蔚县大大小小的古堡里,触摸、感受着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家园,我们更加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思考,然后进一步确认:最土的地方有最美的古堡,最民俗的仪式和物件有最持久的吸引力……

民俗社火拜灯山

拜灯山是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蔚县盛行的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是引人瞩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冯骥才曾这样总结拜灯山:“蔚县拜灯山是河北省汉族民俗社火活动的一个种类,它经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孕育雏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与汉族民间社火和戏曲相结合的丰富完善期、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曲折发展期.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拜灯山存留了中亚草原拜火教的痕迹.”所谓拜灯山,其实就是敬祀火神、祈求平安.每年一度的拜灯山活动,从正月初八“拜人子”开始筹备.由庄堡里几个大姓轮流坐庄“拜人子”——用红纸做成请柬,上书“拜”字,沿街走巷挨门挨户送到每家主人手里,以此为元宵灯节的社火队伍和戏班演员募捐.

拜灯山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四部分.

首先是点灯山.准备好祭祀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再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组成点灯山的人,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由上向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花边儿和文字图案,把浸过麻油的灯捻儿插入灯盏,并一一注满油.待夜幕降临后,传承人用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呈现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灯火字画.

然后开始拜灯山.村民们事先挑选出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当地所谓的“全科儿人”)扮成县令模样的“灯官”,坐在由四名青壮年村民乔装的“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由村戏班的演员粉墨浓妆伴其左右,两名反穿皮袄——服饰具有草原特色的丑角扮作“老王八”“老妈子”(传说中北方之神、灵蛇化身的玄武及其妻子,此时代表一种原始的生殖崇拜)在前面引领,从堡门外进入堡内,率村民及观光客一路敲锣打鼓来到灯山楼前祭拜.沿途,围观的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原本三四百米的路程要走半个多小时.当“灯官”携一行人来到灯山楼的供桌前,吆喝一声“拜灯喽”,主祭人便开始点宫灯、燃香烛、烧纸钱,然后率众作揖叩首,祈求上苍护佑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富贵吉祥等.而在此期间,全场人员个个凝神屏气、庄严肃穆,虔诚地感受着火神的存在.等拜祭仪式结束后,“灯官”一行在锣鼓欢声中原路返回,村民和观光客们还可以自由祭拜.有小孩的父母会将孩子高高举起攀援灯杆,以取长高、高升之吉;一些已婚未孕的小媳妇会在灯山楼前上香烧纸、磕头祭拜之后,偷偷进入灯山楼取下六只灯盏请回家中,求得添儿增女、承继香火.

紧接着,鞭炮齐鸣,鼓乐震天,社火、唱戏隆重开场,各路人马、各家戏班各显身手、各展风采,一出出委婉动人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竞相演绎……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蔚县拜灯山民俗社火活动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伴随汉族民间祭祀活动而产生,融入草原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而发展,形成了对多民族民俗的依存性;二是在长期的汉族民俗活动中,完善了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固定的程序性;三是吸收各民族民间社火和民间戏曲艺术营养,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四是蔚县历史上虽有多处灯山社火活动,但早已失传,唯有上苏庄的拜灯山民俗社火保留至今,且独特而完整,因而具有稀有性;五是由于拜灯山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注入了百姓敬神尚贤、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从而形成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虔诚性;六是其表现形式简约质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了厚重的、乡村特有的朴实性.

据了解,历史上蔚县共有3个村庄有过拜灯山风俗,但延续下来的唯有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1 9 6 7 年出生于上苏庄的郭建明,从事拜灯山表演已经17年了,他的曾祖父郭稳曾是清末明初有名的拜灯山艺人,能把200多只灯盏在灯山楼内的木架上摆出各种图案.这种绝技,郭建明为了学到手,曾经摔得鼻青脸肿,却毫不退缩、更加虚心勤快,终于赢得了师傅、也就是他堂叔郭淼的认可:“行,这活儿以后就是你打头了!”据郭建明讲,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堡时,为了兴旺发达,取“火生土”之意,在堡墙南端建了灯山楼,供奉火神;又怕火神过旺,生出事端,便在堡墙北端建起一座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因为传说刘备是压火水星.从那时起,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拜灯山敬火神、摆香案供“三义”,成了上苏庄百姓最虔诚的民俗活动,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民间艺术盛宴打树花

我们在蔚县暖泉镇北官堡行摄时,发现其古老的南堡门表层覆盖着斑斑驳驳的铁锈,一问,说是打树花烙下的痕迹.据有关人员介绍,如今蔚县旅游的一大卖点就是打树花,为此专门在暖泉镇修建了一处“树花广场”,还复制了一座堡门,于每周六晚上进行表演,夏季旅游高峰期还要增加场次.

以前只在每年正月里打几天树花,地点选在暖泉镇北官堡的城墙上.现在经过商业包装后,这项已经存在了500多年的文化遗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然而,能够完美呈现打树花之艺术魅力的“大匠”依然屈指可数.

55岁的王德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树花传人.他家学渊博,祖父、父亲都是暖泉镇打树花的“掌勺”艺人,儿子受他影响,15岁起就上阵打树花,他还带了多名徒弟.他说,打树花是个技巧活,胳膊必须有力气,还要胆大心细,不能浮躁,否则容易被灼伤.在他的引领下,我们见识了如何在炉内烧制铁水的场景:炉工不断地把地上的金属片投入炉内,待火越烧越旺之后,就见那造型奇特的炉子,仿佛一个怒火中烧的怪兽,脑袋、肚子、嘴巴都不断喷火.

王德告诉我们,最初打树花用的是纯粹的铁水,打出的花是单一的红色;现在投进炉内燃烧的除了铁片,还有少量铜片和铝片,所以,树花还会开出铜水的绿色、铝水的白色,整体看起来就是缤纷绽放的五彩花.

当炉内的铁、铜、铝混合水(因铁的比例比较大,一般称作铁水)沸腾着开始外溢时,炉工们进行了一个简短的“祭炉”仪式:将一张小八仙桌放到炉前,桌上摆设三个馒头、三碗菜,外加一只盛满粗砂的小陶碗,上插三炷香.大家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依次排列趴下叩头.然后,将熔炼得炽烈无比的铁水用特制的耐火煲抬出来.按照分工,“掌炉”者负责冶炼、抬送铁水,其“祭火炉”仪式,主要是为了祈祷打树花的汉子们能够顺利进行表演.

与铁水一同被抬出的,还有盛满冷水、浸泡着十几把长柄柳木勺的木桶.民间素有“柳木性阴耐火”之说,所以打树花专用的木勺是柳木材质,碗口大小,深浅适中.由于那铁水温度高达1600摄氏度,这柳木勺虽已在冷水里浸泡了一天一夜,打树花的时候也只能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浸回冷水里,不然会烧着.因此,往往需要多预备一些以便替换.好在铁水滑溜溜的像油,湿冷的柳木勺子在里面舀起来挺省劲儿.

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轮到“掌勺”者——打树花的匠人王德带领两个壮汉上场了.只见他们全副武装:头戴无檐毡帽、反穿羊皮袄袄、腰扎粗绳绳、脚遮布帘帘.说实话,面对滚烫到一千多度的铁水,这身行头也就图个心理防护而已,实际操作中,全凭过人的勇气和高超的技艺.

“打树花喽!”随着一声高亢的吆喝,王德等人拿起柳木勺,舀起明亮的铁水,甩腰抡臂,将炽热的铁水奋力泼洒在堡墙上!高温的铁水猛不丁遇到坚硬冰冷的堡墙,刹那间迸溅出朵朵,如瀑布倾泻而下,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脆响.因泼洒而四射的铁花宛若一棵棵大树冠,故而得名“打树花”.

关于打树花的壮丽场景,冯骥才先生有一段精彩描述:“一瞬间,好似天崩地裂,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红色水珠‘哗’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伞状的金火花,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众星捧月,有的像满天星斗……犹如精灵般跃动,一会儿飞舞在眼前,一会儿又落在脚下,如花似树,火树银花.一簇‘烟花’还未散尽,表演艺人又接连泼出几勺铁水,火花越来越大,越来越密,如同细密的光雨铺天盖地,将夜幕照耀得一片通明.那些散落的铁水顺着城墙四散开来,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片惊呼,尽情享受这场古老伟大的民间艺术盛宴.”

打树花,是暖泉人的绝技,是勇敢者的游戏,更是广大民众对于美好、对于梦想的一种追逐方式,它生动诠释了源自打树花这项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

关于打树花的来历,据知当年由于战事频发、商旅川流,位于交通要冲的暖泉镇当年遍布铁匠铺,打刀造、打马蹄铁的“生铁坑”(翻砂作坊)格外多.铁匠们灌铁水翻砂时,免不了会将铁水洒到地上,溅起火花迸射.于是,每逢过年过节,有钱人家燃放烟花庆祝,穷苦铁匠也想欢喜热闹,便从平日里火花四溅的劳作场景获得启发,将炉里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自此,暖泉镇便有了“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久而久之,这种“树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人们为了庆贺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都会自愿捐献废旧生铁和煤炭、粮食、蔬菜等,聘请村里体格强壮、艺高胆大者,在每年元宵节期间连打三天树花,并使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蔚县剪纸乡土趣味

蔚县剪纸的诞生也与古堡里的原生态生活密不可分.农闲时节,妇女们为了妆点老房子的窗户,才渐渐有了剪纸工艺,因此蔚县人也将剪纸称做窗花.在我国品种繁多的剪纸艺苑中,蔚县剪纸的制作工艺标新立异.它不是“剪纸”,而是“刻纸”.它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用小巧锐利的雕刀进行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

蔚县剪纸的工艺可分为以下6道工序:画,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思路或客户的要求,把图案画下来,通称“画样子”;钉,将画好的样子钉在宣纸上,一般一次50张宣纸为宜,然后用剪子按照样子的大小分成小块;浸,把分割好的小块图样放进水里浸透后取出,挤尽所含水分,放在阳光下晒干;刻,将浸好晒干的图样放在蜡板上,根据图案纹理刻制;染,将刻好的成品着色,原料是品色、洒粉,工具是毛笔、报纸;包,把经过上述5道工序完成的产品,用纸或塑料予以包装,或者利用书本、镜框、金箔予以*.

一言以蔽之,蔚县剪纸是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色剪纸,其基本制作工艺可以概括为:设计造型-熏样-雕刻-染色.素有“三分工、七分染”之称.可见染色是蔚县剪纸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正因为有了这道工序,剪纸有了绚烂多姿的色彩.也是因为先刻制后上色,蔚县剪纸有了无尽的发展空间,既能制作传统图案,又能刻制工笔甚至肖像画.

据相关资料介绍,蔚县剪纸草创于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年间,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由于借鉴了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武强县木版水印窗花的特点,并模仿了“天皮亮”(最早的窗花形式,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的透明方式,以刻代剪,蔚县剪纸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在全国剪纸艺坛上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现如今,有很多所谓的民间艺术,一旦定性为艺术品,往往束之高阁、凌驾于生活之上,或有了商机少了地气.蔚县剪纸则不然.据不完全统计,蔚县剪纸的经典种类达6000多个,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县有16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分布着剪纸艺人,形成了28个剪纸专业村;拥有剪纸专业户和作坊1100多个,剪纸从业人员3.8万人,年生产剪纸600万套.与此同时,蔚县剪纸构图均衡、刀工精细、色彩浓艳,注重乡土气息、民间趣味,综合运用点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将“连年有余”“岁岁平安”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图案,制作得形神兼备、动感十足.

艺术之美,就在于生于民、用于民.

此文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民俗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莽原和原味民俗和民俗相关民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饮食清淡,在原味中品味臻美
说到吃,中国人当是世界上最有话语权的民族之一 中华厨艺,博大精深,光烹饪手法就有数十种,如煎、炒、烹、炸、酱、焖、炖、煲、汆、烧、烤、烩……然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

1986年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逝世
清政府自1890年(光绪十六年)起,即着手推广邮政 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标志着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邮政平……交往,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原汤可以化原食
“原汤化原食”,是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老话 很多人吃完饺子、面条后,习惯喝上一碗面汤,认为这样不仅能“溜溜缝”,而且能帮助消化食物 那么,这个观点有没有.

细说六味地黄丸
说到如今市面上司空见惯、人们又耳熟能详的中成药, 大概就要首推六味地黄丸了 六味地黄丸凭着其悠久的历史和知名度,受之无愧地当选为中成药中的“VIP”,甚至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