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体育教学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体育教学中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体育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3

体育教学中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本文是关于体育教学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跟体适能和体育教学和应用研究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体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期刊体育教学杂志社体育教学杂志体育教学论文

戴小涛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分析体适能以及教学模式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最佳体适能评价目标及相关指标界定初步完成了其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时分别对体育教学中最佳体适能理论以及技能的课程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的实际运用中,其对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基本情况影响不大;其对于学生的肌肉力量与耐力、心肺功能以及柔韧素质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体育教学;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12

前言

伴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一大批体育教学模式也相应被提出.与此同时,本研究也从构建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入手,旨在通过研究、分析这一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所取得的效果,在丰富此领域研究内容的同时供大家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惠州学院2012级计算机系软件工程1班和2班学生共计40人(两个班级各20人,其中男生各15名、女生各5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两个班级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分组,其中软件工程1班为实验班,软件工程2班为对照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网络资源,以“体适能”和“课程模式”等为关键词,检索并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数十篇.同时收集了有关《标准》、《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以及体适能相关的书籍等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邀请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浙江师范大学的8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针对最佳体适能测评体系的确定进行了访谈调查,并对理论与技能课程的构建进行了论证,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了补充修改.

1.2.3实验法

1.2.3.1实验方案

(1)实验时间: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2011年9月-2012年1月),共18周.

1.2.3.2实验控制

(1)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所有学生的相关指标测试在实验前后均采用同一测试仪器,均由同一检测人员完成.

(2)所有学生在为期18周的实验时间里均不接受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与培训,排除了学生因参加其他体育活动而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干扰.

(3)所有学生均愿意在为期18周的实验时间里保持正常且健康饮食,排除了受试者因不良饮食习惯而引起的体重变化.

1.2.4数理统计法

对试验测试所统计、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8.0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p检验.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相关概念阐述

2.1.1体适能

当前被世界所公认的且比较权威的体适能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概念: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外,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由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

2.1.2最佳体适能

以身体锻炼或运动为基本手段并采用相应适宜的理论与技能的教法,增强学生身体健康,是学生能够在应付日常工作之外,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由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

2.1.3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2].也指具有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用以完成体育教学单元目标而设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3].

2.2体育教学中最佳体适能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标准》细化和界定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包含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可以视为运动参与下的身体健康.从体适能的概念可以看出,最佳体适能的理念符合《标准》的宗旨,即首先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参与到运动中并能够获得相应的技能.本研究在对相关专家学者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最终制定出体育教学中最佳体适能的评价体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到,非运动技能课程类教学评价目标和运动技能课程类教学评价目标中的一级指标中的情感体验与运动参与目标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方式进行评定.相比之下,从二级指标看一级指标中的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目标是完全可以客观、量化评定的.

结合《国家学生体质标准》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评定标准,在此,心肺功能的评定以肺活量为典型研究指标;柔韧素质的评定标准主要依靠坐位体前屈.反映肌肉力量与耐力则是运动技能目标范畴下的相关指标主要有短跑、中长跑、跳远、女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等,几乎涵盖了身体各部位的主要力量与耐力素质.短跑以50米快速跑为例;中长跑以男生1000米跑和女生800米跑为例.

2.3体育教学中最佳体适能理论课课程模式的构建研究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的教学是与技能课的教学完全区分开来的,也就是说,通常理论课的教学是在教室里边以近乎“填鸭式”的方式进行的.在体育教学中试图引入最佳体适能教学模式时,研究者将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式进行了变革,将理论课的课程教学部分进行了“切分”,即将理论课的学习紧密地结合技术课的教学,使之尽可能地为技术课技能的学习服务.

从最佳体适能理论课课程模式的教学程序看(见图1),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从最初的学习内容引入,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开始,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并得到教师的帮助下改正错误并且体验和掌握正确的内容,再到最后教师在所有学生掌握并领会了技术、技能后对理论课开始时候导入的问题进行完整解答并且强调重点和难点等等,会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感.较之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课部分的授课有较大区别.

2.4体育教学中最佳体适能技能课课程模式的构建研究

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中的技能课程,在满足基本技术教学的基础上,此模式更加注重了对人体各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如图2所示,其课堂的开始部分的侧重点为柔韧素质以及爆发力.在开始部分的教学中,其教学程序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开始,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紧接着便是让学生进行练习自己初步认识或者讨论后汇集起来的概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尝试性练习.下一个阶段是学生在接受教师指正后的正确技术动作的练习.通过教师对于错误动作技术的纠正加深对技术动作的体验与体会.

在以上程序之后,教师集中全部学生进行每节课所学习内容正确技术动作要领、重难点以及易犯错误以及纠正方法的详细讲解;随后还要学生去重复练习技术动作以获取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技术学习之后,每次课还要给学生安排耐力性的游戏比赛或者是力量性的素质练习,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肌肉耐力以及肌肉力量有所提高.在整堂课的最后部分即结束部分,是对肌肉的拉伸练习以及全身的放松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巩固课堂准备部分柔韧素质练习,同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疲劳累积得到恢复.最后是教师对本次课的总结,进一步引起学生的重视.

2.5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分别进行传统课程模式的教学以及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教学,通过为期十八周的教学来检验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效果.开始实验前,为了避免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各方面存在差异性,同时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有针对性地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体质测试,并进行了相关差异性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学生体重较之对照班均值相差不大,但是在身高、肺活量及坐位体前屈等身体基本情况的指标上较对照班差.从两个班级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坐位体前屈的差异性检验来看,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身体基本情况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通过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对比情况来看(见表3),实验班学生在身高、体重方面的变化并不十分显著,结合表5数据可知,无论是采用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体基本形态方面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是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对于学生的肺活量以及坐位体前屈的影响非常显著(p<0.01),说明体育教学中运用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对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能力以及柔韧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表4是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各项身体素质的数据比较,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教学对男子1000米跑以及引体向上的影响非常显著(p<0.01),对于女生800米跑以及仰卧起坐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但是对于男女生的50米跑以及立定跳远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说明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对于学生的肌肉力量以及耐力的提高效果显著,但是对于快速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效果一般.

表5、6是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各项实验数据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形态影响不大.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影响,但是对于学生的肺活量、50米跑以及立定跳远影响的差异性具有显著性(p<0.05),对其他素质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3 结束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标准》的初衷是希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够在满足自身生活所需的体能以及身体素质外,尽可能多地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本研究通过对最佳体适能评价体系与评价指标、理论与技能课课程模式与教学程序的构建,以及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实验研究后发现,在最佳体适能课程模式的实际运用中,其对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基本情况影响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其对于学生的肌肉力量与耐力、心肺功能以及柔韧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影响,且尤其对学生的肺活量、50米跑以及立定跳远等指标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上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中的实验样本量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实验周期仅为18周,为了进一步验证此课程模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以后需要在实验的周期上进行延长,以增加实验数据的说服力.

[惠州市惠州学院教研教改项目:(JG2011041)]

参考文献:

[1] 裘琴儿.健康体适能理论与实践[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建华,殷恒婵,钱铭佳等.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

2001, 22 (1):68-70.

[5] 蔡瑞金.中国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与美国体适能标准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 37 (4):91-94.

[6] 潘凌云.体育教学模式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7] 邓先强.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2, 79 (2):79-80.

[8] 沙晓琳,周云,王松.体适能——青少年健康标志[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 (4):172-174.

(惠州学院体育系, 广东 惠州516007)

此文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体适能和体育教学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体育教学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体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模式的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市场化的经济背景下,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而对于高职相关管理专业而言,尤其是会计.

基于新课程下中职体育教学开展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院校应贯彻体育与健康全新教学理念,并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教学理念的落实工作 因此,基于新课程下,对中职体育教学开展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具体的优化措施.

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
刘 贇(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重庆 400030)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该注重素质及拓展课程的研究,基于此,本.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是属于起步较晚的一部分 但是近几年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完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