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职院校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调查分析以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高职院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4

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调查分析以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本文是高职院校方面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高职院校和调查分析和认同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高职院校论文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投稿大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调查分析

——以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

文/唐娜娜?付洪涛?郭英才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并充分渗透到教学和实训的各个环节.本文根据四川省多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可的调研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从而为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调查分析

课?题:本文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16年立项重点课题:打造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编号:ZG201636)研究成果.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人们热议.

一、背景

从古至今,工匠精神在我国都是源远流长,从庄子“技进乎道”到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上述文中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它体现在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工匠精神是认真、执著、精细、完美的代名词.正如《大国工匠》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上过名牌高中也没进过知名大学,但是却技艺精湛: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精雕细琢打造出“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他们仅凭着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一个个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人才,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

然而,在我国当今社会更多的人愿意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白领”,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反而心有不甘.根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国人在海外排队抢购奶粉、马桶盖,各种海外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似乎“美国制造”“日本制造”更象征着精致、可靠,更能赢得大家欢心.“日本制造”是从二战废墟中后来居上的,“美国制造”长年保持在全球工业创意、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最前沿,他们的成功不可一概而论.但在这些国家,以敬业专注、求精求新为核心的“工匠精神”都获得了极大推崇、得到了充分释放,是他们工业进阶、产业升级征途上的精神指引和关键支撑.“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李克强总理在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中曾举例说到,“时至今日我国圆珠笔上面的圆珠都需要进口,这正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也是为何要提出工匠精神的缘由”.正如万钢所言;“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和实践,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锲而不舍,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从教育抓起,从职业教育抓起”.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工作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使命,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塑造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并外化为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现实命题和重要历史任务.基于此,文章梳理并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认同的现状,并进一步对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材料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结合国内主流媒体关于工匠精神的报道,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并与多位专家讨论后形成了高职教育工匠精神认同及培养路径调查问卷.问卷总体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接受调查的四川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人口结构特征,问题回答以客观选择题方式出现,第二部分是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现状及培养路径调查,共设计16个问项.其中客观选择题单选11项,多项选择5项.问卷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16年8月下旬,对问卷进行预调研,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问项进行调整与重新设计;第二阶段是2016年9~10月通过问卷星生成链接,借助通讯工具、网络、邮箱发放正式问卷链接,截止到2016年10月30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279份.

2.样本描述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是指对所获得的样本基本信息及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操作,以频次、百分比等形式来反映样本的结构分布和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问卷中女生969人,占总体问卷数量的75.76%.由于被调查高职院校多为文科类院校和医卫类院校,女生多于男生,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类院校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在校大一、大二学生居多的占总人数的94.21%,学生文理分科差别不大,曾经或者现在担任学生干部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相当;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占绝大多数比例,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或预备党员)次之.总体而言,样本结构合理,分布科学,有效地避免了单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与研究结论的真实性.

三、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中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不高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对工匠精神是否对其具有指导意义”“是否知道工匠精神”的交叉分析可以得知,其中持赞成态度的大学生占98.75%(见表2).由此可知,大家都比较认可工匠精神对当代大学的指导意义,但是从赞成的人员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37.37%的学生知道工匠精神,而有46.08%的学生听说过但是不清楚,有16.55%的学生是不知道或甚至没听说过工匠精神.因此,我们可知当代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度还不够.

2.高校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融入

根据调查高校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这一多项选择题分析,从表3可以得出,“学校课堂”这一途径只占44.64%,“学校环境文化”占34.95%,反之“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居然高居榜首,分别占据68.88%以及63.49%的比例.众所周知,大学生都是高考竞争的优胜者,但是他们理论知识多,动手能力较弱,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比比皆是,从学校升学的入口来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学生在校期间,“课堂”和“学校文化环境”伴随了学生90%以上成长时间,但是如此重要的教育途径,工匠精神的融入度反而不高,50%的比例都未达到.现在的大学校园很热闹,有的热衷创新创业教育、有的热衷考证,甚至有的片面追求和“绑架”技能大赛,掩卷深思很少有学校能静下心来营造工匠精神氛围的.如此一来便会造成工匠精神的认知度缺乏,进而演变成工匠精神的认同度不高的局面,从而失去了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第一阵地,更不要谈现在部分高职学生既不愿意动脑也不肯动手,只求毕业糊口营生,不求学习技术之精髓的问题了.这往往造成现在企业缺人又不愿意招聘刚毕业学生而陷入用工难、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困难的“两难”局面.

3.实践中缺少对工匠精神理念的传承

实践是联系理论与现实的基石,也是将书本中的文字运用于实际的最好途径,要把“小伙子”或者“大姑娘”精雕细刻成大国“工匠”里的匠人或者是具有基本的“工匠精神气质”的人才,那么课堂之外的企业或实训室里的实践教学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从企业见习这一途径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学生只有11.49%的比例.由此可知,本应该是最容易直接了解或者是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一个环节,反而成为最少能够感知“工匠艺术”和“工匠魅力”的地方.

4.细分高效、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缺失

我国现在的职业教育多是以通识教育为主,初级入门居多,即只有基础和一点理论知识,在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还有所缺失.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工匠精神:四大发明享誉世界;故宫、圆明园、苏州园林等建筑巧夺天工,木器、玉器、瓷器也是个个精雕细琢、无玉不美;无器不精,得到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展览.然而,如今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工序、工种、工艺的细分和差异化教学,而是简单的无差别化、流水线式培养,只是期望做到“合格”,而并未追求卓越.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还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有效实施.问卷显示,在“你的学校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工匠精神”这一选项中,有24.39%的学生选择“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仍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学生实践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机契合.

四、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思考

1.多途径融入工匠精神,使其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不断提升,现如今“互联网+”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多途径、多渠道、多种方式,例如,通过网络、视频、校园广播、学校刊物、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等载体传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匠精神事例,使其更加生动、形象,融入于学生的思想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职业意识.

2.拓展教育范畴,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发现,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工匠精神很多都是通过师傅传徒弟、师傅影响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在德国,技术工人的培训时间至少3年;在培训3年毕业后,再当3~5年的学徒,直至通过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技师证书.而只有获得技师证书的人,才有资格开自己的工厂.在校的短短几年时间,如何使学生能够不仅仅掌握基本入门的基础技能,而是深入掌握一门真正的技艺,实现“德艺双馨”,成为大国工匠,这需要与技能大师们合作.“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劳动模范”中联重科高级技师技能大师龙卫国已于2016年5月成为湖南工业职院的教师.自此,这位拥有丰富一线经验的技能大师将在该学院手把手带徒,传承工匠精神.技能大师与在校老师互相结成对子、共同培养职业人才.与此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企业技能大师参与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标准的制定,无疑是对“现代学徒制”的全新探索,高职院校应该在这方面多做思考和实践,让更多的技能大师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拓展我们的教育范畴,开启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带出一批理论和技能兼备的能工巧匠,传承工匠精神.

3.细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双提升

关于制造业技术工人,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只是枯燥的流水线工作而已,没有技术含量和创造力.然而并非如此,真正的工匠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耐心、专注、精雕细琢,是深入钻研、在某个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而不仅仅是一个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因此就要求将现在的专业培养过程中细分、细化,针对特别的工序、工种、工艺进行培训研究,如茶艺专业,学校教授的更多的是理论及识茶、品茶,而不是带学生去茶园种茶、养茶、摘茶、炒茶等,学生只知道成品,而对其来源制作工艺一概不知,就如同“饮水而不知其源”.高职院校只有做到重视工匠细分工序的培训、对工匠学科知识的积累,去研究记录,完善工匠基础知识体系的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迁移能力的大国工匠.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我国教学中,学者、研究性的教育者占多数,而鲁班、茅以升、王选这样的大师级工匠教师占少数,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是从“高校—高校”的模式,而非“高校—企业或(实际经营)—高校”模式,有一线实战经验的教育者更加少之又少.因此,一要培养具有“双师型”人才,使大部分教师持“双证”上岗,使教师人才多元化;二要使教师来源多元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通过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2]重莲.中联重科: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J].中国品牌,2015(4).

[3]杨生文.技工院校贯彻落实工匠精神要把握好六个结合[J].职业,2016(9).

[4]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

[5]刘双双.湖南探索“现代学徒制”技能大师将工匠精神送进学校[EB/OL].http://www.chinanews.com/df/2016/05-14.

(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言而总之,这是一篇关于经典高职院校专业范文可作为高职院校和调查分析和认同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究
摘要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需要职业教育提高内涵品质,为现代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绿色生态观念和卓越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是应对“中国制造2025”政策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

传统文化涵养下的高职院校会计学生工匠精神
摘要分析了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和现实意义、导致会计专业学生难就业的原因,以及在传统文化涵养下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统文化;培养措施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泉(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昆山 215300)摘要勤工助学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勤工助学.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和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40摘要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训及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但从其本质上来说,它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导学生&l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