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陶行知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跟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陶行知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2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本文是关于陶行知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陶行知和一颗心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陶行知论文参考文献:

陶行知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心内科护理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章雪颖

陶行知是近代中国教育历史上不能抹去的一个名字,是千千万万民众眼中的“人民教育家”.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生怀着教育救国的宏愿;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践家,正如他为自己所改的名字“行知”二字;他是一个“不安分”的知识分子,为乡村教育四处奔走.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当那些远大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渐渐离很多人远去时,我们越发怀念历史上如陶行知这般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这样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人.陶行知以他跨越千山万水的豪情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道路.

1891年,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黄潭源村,原名陶文浚.在这个徽商兴起的徽州城里,他的祖辈几代务农,躬耕自食.由于家境贫寒,陶行知无力入私塾求学,幸得一位邻村的私塾先生赏识,视其天资聪颖,必有作为,将他招到私塾免费读书.到11岁时,陶行知又因家庭无法承担学费而被迫辍学,只好回家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家境的清贫没有消磨陶行知求学的意志,年少时因家贫而间断读书的经历,让他更加发愤刻苦.1906年,陶行知得以进入崇一学堂就读,在这所教会学校里他得到了系统的教育,丰富的课程增长了他的见识,也开阔了他的眼界.1914年,陶行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后在师友资助下留学美国,在伊利诺伊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接着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回国后,陶行知投身于对旧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平民教育新路径的事业中,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抱着救国救民之心来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他是最早倡导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先后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等,既是教师也是校长,在不懈的实践中探索着适合中国的教育之路.他是20世纪被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有着广泛的影响.

不穿皮鞋,穿草鞋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1914年,陶行知以南京金陵大学科系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作为毕业典礼上的学生代表,他朗读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同年,陶行知赴美留学,先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转读教育源于他一直以来所认定的教育之于国家的重要性.陶行知深信:没有对民众的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共和国.他认识到中国向来以农立国,要想达到教育改造国民、建设国家之目的,就必须要以农村学校建设为根本.1917年,怀着“我要使全国人民受到教育”的理想,陶行知回国了.回望陶行知的求学足迹,可谓百转千回,但就是这句话“我要使全国人民受到教育”成就了他和教育间的“缘分”.1918年,陶行知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系,1923年已经成为了国立东南大学的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穿着西装皮鞋的他渐渐感到教育和生活是隔得那么远,似乎怎么眺望都无法看到民众的身影,怎么侧耳也倾听不到民众的心声,所以,为了能一心一意地推广平民教育,陶行知在1923年辞去了大学的职务.

自此,陶行知脱下西装皮鞋,换上布衣草鞋,走上了“在最贫困的劳苦大众中办教育以改造中国”的道路.他以“为三万万四千万农人‘烧心香’”的虔诚,以培养具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创造的精神”的新青年为理想,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的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奔波一生.陶行知与很多知识分子相比显得有些“另类”,他不安心于只待在大学的塔里,也不沉醉于身为教授的社会地位和优厚待遇,而是甘愿与贫苦农民为伴.他放弃了别人眼里的“阳关道”,宁愿狂奔向另一条崎岖的“山路”———平民教育之路,哪怕披荆斩棘,踽踽独行.“我本来是中国的一个农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把我向贵族的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一样,向中国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因为早年的家境贫寒和求学的不易,陶行知心中始终有着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关怀之情.在他看来,国家之改变要从教育之改变开始,而教育之改变则要从民众教育之改变开始.坚定这样的信念后,高官厚禄的诱惑于陶行知而言就变成了过眼云烟,他“因为爱人类,所以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爱中华民族,所以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怀着这种深沉的情感,陶行知成了中国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先驱者,以毕生心血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发展.

陶行知为实践“要使全国人民受到教育”的理想,还带着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奔走于各地,教人识字.贩夫走卒,渔夫士兵,厨子僧人,都是他教识字课的对象.他去监狱教囚犯识字,在街头为流浪儿上识字课,他甚至在教育总长蒋梦麟家里,给帮佣老妈子们和车夫办了平民读书处.这些盼着识字的人,大部分连买这本小书的钱都没有,陶行知就送给他们,条件是他们要教会身边的人都认识书里的字.陶行知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的市井街巷、山沟乡村,连草原上的蒙古包里都有他送给牧民的《平民千字课》.他一字一字地教,一点一滴地做,一步步走在识字教育的道路上.他要面对的不仅是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兵荒马乱的世道,还有中国两亿多的文盲国民和超过七千万的失学孩子.

穿着草鞋,比穿皮鞋走得更远,听得更深,看得更透.陶行知心里知道,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穿草鞋的教师”.于是,建一百万所乡村学校,培养百万名乡村教师的宏愿在他心中扎下了根.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城外一个叫晓庄的地方办起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取“晓”字“天明”之意,他热切地希望学校能为中国乡村教育带来曙光.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自勉并勉同志》

陶行知从决意投身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把教育当做纯粹的谋生手段,而是始终把教育当做一项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在积贫积弱、战火纷飞的旧中国,“受教育”是中国几千万劳苦大众不敢奢求的,而陶行知要“做”的就是教育这一件大事.

1927年1月,晓庄的村头贴出了一张别具一格的招生广告:“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考试内容包括———种一天地,智慧测验,常识测验,写一篇作文和5分钟演讲”.广告最后还特别申明:“少爷、小姐最好不要来.”广告一贴出,晓庄师范学校就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就这样,在众人眼里,不在城里教书享福,跑到乡下来办学的陶行知开始将他的名字与晓庄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今天是元旦,我们应当向谁拜年?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充饥的油盐菜米面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御寒的棉花丝绸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安居的房屋所用的木石砖瓦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乡下来的,都是乡下人的血汗换来的.我们今天不应该下乡拜年,下乡送礼,下乡报恩吗?我们今年不应当为乡下同胞做点事吗?我们今生不应当花点钱,尽点心,用点力,为乡下同胞减少些痛苦,增加些幸福吗?”这是陶行知在1927年春节写下的文字,这一年的春节,陶行知是在晓庄度过的.

晓庄师范学校以培养乡村教师为目标,陶行知指出:“要想化农民,须受农民化.”1927年3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时学校校舍尚未建好,第一批学生也仅有13人.陶行知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地要充满天地间……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做我们的指导员.”自此,晓庄学校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开学了,陶行知与农民们一同打赤脚、睡稻草、住牛棚,师生一起修厕所、盖校舍,每一天的劳动和生活都是课程.陶行知告诉学生:“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

当时晓庄附近盗匪猖獗,有一次,土匪给学校寄了封恐吓信:“陶行知先生,弟兄们要回家,商借大洋三百,请将钱款放在村东的大树旁.”结果,陶行知在大树干上贴了一封回信:“我为穷人办学,大洋三百没有,请来晓庄读书,读书明理做好人.”因为心中有爱,哪怕是在胁迫面前,陶行知也只把盗匪当学生,恨不得时时教人做好人,做真人.

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导师杜威先生曾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陶行知经过长期实验、实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其本土化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及“教学做合一”.他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强调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强调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完成教育,教学做合一是达成生活教育的方法.陶行知以“生活即教育”为指导思想展开了办学试验.晓庄学校的学生在一天中要参加学术演讲、专题讨论、下地干活、体育锻炼、去农民家交朋友等各种学用做结合的活动,因为陶行知强调要到生活中、社会中去受教育而不是死啃书本,不仅要向读书人学,更要向农夫学习本领,田间就是教室,民间就是大课堂.晓庄的新式教育不仅肩负起了改良与指导社会的责任,还试图消除从前文雅教育所带来的陋习.当时的教育刊物《中华教育界》曾这样评价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学校:“她(晓庄学校)在中国乡村教育史中毕竟是掀起巨大的波涛.她以万物为导师,宇宙为教室,生活为课程.她要打消教育与生活的分离,荡平学校与社会的围墙,破除教师与学生的界限.她的主张已经激动了全国各地从事乡村教育的心弦.”

1930年,因学生参加反帝爱国斗争,晓庄师范学校被政府勒令停办.陶行知根据晓庄学校的办学实践经验,于1932年先后创办了“海山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招收的学生仍然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们.正是心中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使陶行知能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社会条件下,在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战争环境中依然坚持办学.

陶行知曾这样描绘自己:“个子不小不大,穿的白布长褂.黑框眼镜一副,芭蕉扇儿一把.调子有高有低,满口南京官话.”虽然他自谦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心中却时刻想干成一件大事.他踏在泥泞道路上的足迹,弯弯曲曲地延伸着,脚印或深或浅……当他远去,我们才发现一路的伟大.

爱满天下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陶行知《陶行知论德育》

抗战爆发后,陶行知看到因战争失去父母或家庭的一些难童具有绘画、音乐的天赋,却因战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觉得十分可惜,于是多次努力,于1939年7月25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创办学校的初衷“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学校对学生不收学费和生活费,所以战时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有人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行知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

育才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战争的烽火里流离失所、孤苦伶仃的难童,其余的也都是当地穷苦人家的孩子.当时,学校的经费大都靠募捐和陶行知的稿酬,虽然境况窘困,但陶行知仍竭力维持,并且努力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陶行知继续开展“生活教育”,十分重视儿童的参与及其创造力的培养.他将学生按照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分别编入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和自然组,并且聘请当时著名的专家学者到校授课、讲演或做讲座,竭力为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在这座沉寂数百年的古刹里,随处可闻琅琅书声和阵阵琴音.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在1941年冬天和1944年的秋天两次应邀到育才学校讲学,在他所写的《记古圣寺》中,他谈到了在育才讲学时所发现的教育奇迹:“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在座谈会上面谈时局,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军事,明如指掌,能够写出文学创作,能够自编剧本,自己导演,能够自己作曲、作歌,能够写生、速写,能够画出星宿的图谱.”

陶行知作为教师,将中国传统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坚持教育不能是教师的一味灌输,还必须将学生的主动学习包括在内.他希望学生能养成反省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要做到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和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此外,在他眼里,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和平等,他反对教师体罚、讽刺学生,针对那些无视学生创造力甚至用粗暴手段压制学生创造力的教师,他还这样愤慨地抨击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陶行知认为:为人师者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作风.“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因而,陶行知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一次,陶行知看到一名学生在校园里用泥块砸同学,当即上前制止,并让该生放学后到校长室一趟.当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位叫王友的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但是,陶行知并没有训斥他,而是给了他一颗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既惊讶又感动,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正是这样真诚平等的态度,使陶行知赢得了他所有学生的由衷爱戴,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1946年,年仅55岁的陶行知因劳累过度在上海逝世.他一生躬身研究,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共600多万字的教育遗著.陶行知自投身平民教育起就一直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办学倾其所有.他以“捧着一颗心来”的姿态,以一个读书人的方式力求能救国于危难之际,梦想能建设一个纯净的校园.在他心中,学校是师生用集体的力量所创造的健康的堡垒,里面有艺术的环境,生活的园地,学术的气候和真善美的人格.70多年后的今天,乡村教育又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乡村教育之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

附录一:陶行知论教育

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陶行知《论普及教育》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陶行知《小学教师与运动》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

附录二:评价陶行知

他有儒家的风度,墨家的慈爱,基督耶稣的精神,法家的严肃.他是自古以来哲人的全体.

———翦伯赞(在晓庄公葬陶行知典礼上的讲话,原载于1946年12月4日的《新华日报》)

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华莱士(美国前副总统)《纪念陶行知博士》

参考资料: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行知书信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3.刘继兴《民国大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4.陶行知《我们应当向谁拜年?》,《乡教丛讯》1927年第3期.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6.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7.翦伯赞《学海心潮》,浙江人民出版社.

8.李继星《现代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

(选自《中国教师》)

上文点评:本文是大学硕士与陶行知本科陶行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陶行知和一颗心方面论文范文.

田家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将慈善视作毕生事业提到田家炳这个名字,大多数香港市民都不会陌生,沙田救世军田家炳学校是香港首间以他名字来命名的学校 目前,全香港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一共近20 家学校都冠以田家炳之名 蒙女士的女儿就是.

陶慧敏:善行天下的践行者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陶慧敏看着电视画面泣不成声,“用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她在那时下定的决心 后来,她参加小百花“课桌行动&rd.

赵丽颖:她有一颗七彩玲珑心
琦惠赵丽颖,1987 年10 月16 日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2015 年,其主演的仙侠剧花千骨成为中国首部网络播放总量突破200 亿的电视剧,并打破中国内地周播剧收视纪录,而其个人.

两颗心依偎,两双手搀扶
人物简介杜万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党员 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德育教研室主任、教授 退休后被聘为老年大学古典文学教师,至今仍在校授课 (bēi)凤霞,北京经济学院毕业,党员 现为北京甘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