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文本论文如何写 和走进文本心灵对话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主题:文本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走进文本心灵对话,本文是有关文本论文如何写和心灵对话和文本心灵对话和走进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四川省安岳中学 黎黎

读一篇文章就是与作者展开精神交流的过程.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灵魂,这灵魂,就栖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甚至于每一个标点符号之上.我们须得静了心、凝了神,深深品读,细细揣摩,才能触摸到文章的灵魂,感受它的颤栗,体会它的情感,明了它的观点.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是一种享受,更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我认为,要做到如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情有所依而发,观点有所据而生.即便是同一种情感,当置于不同的情境之中,它的意义深远便有了差别.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知道作品创作于何时何地,知晓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心态,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联系创作时间(1938年1月),我们就更会被“歌唱”一词所包含的情感所震撼.那时的祖国,惨遭侵略者蹂躏,正在风雨飘摇之中,危急存亡之时.这种背景下的“歌唱”,表达的就不仅仅是对祖国的挚爱,更是绝不屈服的愤怒与抗争,是振奋鼓舞的勇气和力量,是必将胜利的信心与希望.仅此一词,诗人爱之深沉便可见一斑了.再如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了解了苏轼受诬被贬的挫折,我们才会恍然,这份闲情所体现的是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艰难岁月中也仍然保持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解读.

二、咬文嚼字,深入文本

“推敲”的故事早已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而王维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用字的反复琢磨也令我们受益良多.用好了一个字、一个词,除了令文章表述更加准确,描写更显生动,往往还蕴涵几多幽微深意,让人在品味中会意微笑,在深思中感慨万千.所以,读一篇文章,我们不仅要明晰框架结构,理清思路层次,明确主题思想,还要咬文嚼字,从字词的意思着手,结合语境揣摩作者的深意.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中“遂”字就值得玩味.“遂”,在此是副词,作“于是,就”解,有不假思索之意味.一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即刻动身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没有斟酌,不觉得冒昧,不担心冬夜造访会带来不快,从一个“遂”字,我们读到了苏轼的率真,更读出了苏轼内心对张怀民的认同,读出了朋友间的情谊,读出了知己间的惺惺相惜.承天寺的月夜,因为他们的漫步而更加迷人;当晚的月色,也因有这样两位超逸之人的欣赏而愈发澄澈明净.又如鲁迅《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来了.”“才也觉得”,表明若非掌柜提起,“我”根本已忽略了甚至忘记了孔乙己的存在.由此一字,我们看到了孔乙己的可怜卑微,虽然他给大家带来了快活,但是没有人从内心真正在意他、关心他,他的悲剧命运也便成了一种必然;同时,小说中的“我”还只是一个孩子,却对唯一能让自己笑几声的孔乙己如此漠然不在意,也折射出了当时人们心灵的冷漠与麻木,令人喟叹.由一字而见人情,又岂可不“咬”、不“嚼”?

三、走进文本,用心体验

阅读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借文字这一载体表达出来,读者的阅读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调动自己的理解力与生命体验去感知文本,最终实现解读文本的同时也丰盈自我的过程.走进文本,用心体验,是寻求与作者的共鸣,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意义.具体说来,体验文本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以自己与文本内容相似的经历或感受作为切入点,让心灵融入文本.如季羡林《永久的悔》一文,作者沉痛表达了自己年少离家,及长大又没能来得及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无尽悔意.我虽没有季羡林这样的经历,但从我出生那一刻就对我呵护备至的奶奶的离世,却让我对“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有了深刻痛楚的感受与理解,所以,每读此文,我都会不可抑制地泪流满面.再想到我至少还拥有那么多关于奶奶的温馨美好的回忆,而季羡林的记忆里却连母亲的面容都是模糊的;尤其在自己也为人母后,想到作者母亲一生的艰苦,想到她为了儿子的前途不得不让年幼的孩子远离自己,从此长年不能相见的煎熬与痛苦,我便愈发感受到这位平凡母亲的苦楚与伟大,也更深刻理解了已是耄耋之年的季老那无比痛悔的情感.如此,当自己与作者或文本人物情感相通,解读文本也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发挥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感知文本.个人的经历见识毕竟有限,不可能在每一篇文章中都立刻寻到共鸣,这时,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生活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章语句展开联想,仿似置身于文本所叙所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感受,理解作品的主旨.如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我们可以闭了眼,想象自己牵了匹瘦马在遥远而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一棵老树在萧瑟的秋风中孑然挺立,树身上,缠绕的藤蔓毫无生机,呈现出干瘪枯败、垂垂下蔫的景象.四周一片寂寥,空气中回荡的只有风声、鸦声与流水声.前方有炊烟袅袅升起,愈发触动内心深处那无比强烈却又遥不可及的渴望——家.家在哪里?家,远在千里之外.已是夕阳时分,茫茫天地,我该去往哪里?当想象带自己进入这一情境,对“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受也就格外分明了.在想象中体验文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能力,文字的妙处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比现实和画面更加广阔的空间,任我们的思绪驰骋,让我们的心灵探索.在想象中体验,可以让我们把从文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变得更直接,在解读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三)质疑释疑,与作者展开对话.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处风景,那很少有能让人一览无余的.有的风景需层层登高,有的风景需曲径探幽,还有的会在你前行的途中设置岔道,走错了,你便无缘看到它最美的面貌.所以,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需要适时与作者展开对话:为什么你要这样写?你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然后,我们要在文章中找寻答案.有时,仅一篇文章找不到我们所要的答案,那么,我们便要积极查阅资料,阅读相关著作,认真进行比照、分析、综合,直到明白为止.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开篇分明一派愉悦的氛围,闻水声而喜,观游鱼而乐,为何到后来却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语作结?单从本文看,是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了;但联系柳宗元的经历,再翻阅他所著《永州八记》的另七篇,不管是写山,还是记水,都隐隐寄托着对自己横遭斥逐,蛰居蛮荒的深沉感慨,我们就会明白,乘兴而来,却忧伤而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被贬而无法施展才能、无力实现抱负所产生的孤凄悲凉的心情和无法摆脱的压抑情绪.

(四)大声诵读,声情并茂,融入文本.读与看,是截然不同的体验.看是静默的,所有的情绪情感都氤氲在心间;而读,是一种释放,是对情感情绪酣畅淋漓的表达.当作者的文字转化成我们的声音被诵读出来,我们便在不知不觉中和作者合而为一,随着他文字中的情绪或激昂或低沉.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感情地朗读,不是为了感动别人,是为了打动自己,是让自己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和作者会晤,感受他的心声.古人讲究吟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当是此理.

总之,教材研读确实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完成.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见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也能读出不同的感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不是有关文章主题思想的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引导他们懂得如何去读.生命不息,读书不止,这条路,值得我们上下而求索.

本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经典文本专业范文可作为心灵对话和文本心灵对话和走进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慢慢走进文本的深处《鞋匠的儿子》文本细读
鞋匠的儿子是根据作家林清玄的鞋匠和总统一文改写而成的 关于这篇课文产生的背景,苏教版教材主编朱家珑是这样说的2003年12月7日,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 在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后发表的讲话中,提到美国总统林.

和心灵对话
【关键词】人格;心理咨询;亲子;共情【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8006402【作者简介】1 安媛媛,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4.

巧妙设问,搭建和文本深度对话的渠道
【摘 要】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教师引领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 如何才能为学生搭建深入而有效的对话渠道呢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领悟言语表达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在言语.

心灵对话的田野故事集评《田野萍踪》
【摘 要】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于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田野萍踪中,通过她的“故事”,从哲学、历史学、美学……观点对“田野考察&rdquo.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