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方面论文如何写

主题: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5

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本文是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和诗意和解读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摘 要:“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出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诗歌为何用“纺着疲惫的歌”而不用“唱着疲惫的歌”来描述“老水车”?本文试从陌生化语言表达的角度,从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语义的割裂与意象的叠加、视觉与听觉的连通三个方面,对舒婷是“纺”非“唱”的诗意进行解读.

关健词:陌生化语言 主客体融合 语义割裂 意象叠加 视听觉连通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人更是擅长文字“游戏”的高手,他们用“心”经营“文字”,诗意也便在诗人的笔下诞生了.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歌起始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就已经有些令人费解,接下来的“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更可以说是“动宾搭配不当”.《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发表之前,曾经有人向诗人舒婷提出建议,把“纺着疲惫的歌”中的“纺”字改为“唱”,诗人不同意,“我觉得‘纺’比较好.”即使一度曾被《作品》以此诗语言“晦涩低沉”的原因退稿,诗人不改初衷,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1]但这“纺”字究竟好在哪里,舒婷在与作家陈村的对话中也没有明说.

有一种研究观点认为,“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这里的“我是”应理解为“在我的眼里”或“在我看来”,“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则应理解为“你就像那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纺”与“歌”相搭配,是一种言语变异,因为通常我们只说“纺纱”而不说“纺歌”.上下两个句子连贯起来应该作这样的理解:“在我的眼里,祖国(你)就像那破旧的老水车一样,整天都像纺车那样在吱呀吱呀地转着转着,就好像一个疲惫的人在唱着悲哀的歌.”[2]这种对文本的解读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纺歌”是一种动宾的超常搭配,是语言运用中的变异现象,属于陌生化语言范畴.本文试从陌生化语言表达的角度,对诗歌是“纺”非“唱”的诗意做进一步的分析解读.

1.主体与客体的融合

对诗歌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首先要厘清“纺着疲惫的歌”陈述的对象问题.

陌生化语言的要义是解构语言能指与所指间习惯性、固定性、自动化的意指关系,摆脱由语言建立起来的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重构它的感性内涵,形成新的意义指向.习惯性的语言模式形成习惯性的语言知觉,它能形成人稳定的心理认知定势,但也因此把人拉向理性与经验之中,压抑你鲜活的感受.对规范化的偏离、对已形成的语言规则的扬弃,成为创造出魅力独具的陌生化语言的主要程序.“其实,所谓作家,就是‘一群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的人们’”[3]诗人更是如此.

诗歌是一种适合于抒情言志的文体,抒情主人公大多可以跟诗人自己对号入座.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第一人称“我”自始至终贯穿全诗,虽然有时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人隐身于“我”的背后,但不会影响到“我”作为诗歌抒发诗人思想感情的主体地位.可这首诗的特别之处,还在于除了第一人称“我”之外,作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同时贯穿全诗始终.从诗歌内容来看,“你”和“我”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把“我”理解成作为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自己,那么“你”可以理解成诗人抒发思想感情的客体“祖国”.一般而言,诗歌中作为抒情主体的“我”与客体祖国的“你”之间是泾渭分明,不应该也不允许相互混淆,这是读者对“你”“我”能指和所指之间习惯性、固定性、自动化了的意指关系.但在这首诗歌中,“我”与“你”不再是楚河与汉界的关系,诗人是故意模糊了“我”与“你”之间界限,正如舒婷《致橡树》中的那“仿佛永远分离,又终生相依”的木棉与橡树,呈现出若接若离的关系.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这两句诗中的“我”和“你”名为二,实为一,“我”是我,“我”又是“你”,“你”是你,“你”又是我,这种语言文字上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艺术上收到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诗人正是通过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存,强调抒情主人公“我”与抒情客体“祖国”之间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的关系,强调祖国“你”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就是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唯有如此,方显“我”真挚、深沉而又执着的爱国情怀.这种抒情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现象,在诗歌的第二节“我是贫困,我是悲哀”两句中得到更明确的体现和更进一步的强调.

明白了“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厘清了抒情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关系,自然我们也清楚了“纺着疲惫的歌”陈述的对象既是抒情主体的“我”又是作为抒情客体的“你”——我的亲爱的祖国.从这一角度来说,把“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理解为“在我的眼里,祖国(你)就像那破旧的老水车一样,整天都像纺车那样在吱呀吱呀地转着转着,就好像一个疲惫的人在唱着悲哀的歌”难免显得有些狭隘、肤浅,不够准确.事实上,这里的“我”和“你”不能也不必分清哪个是真正的“你”、哪个又是真正的“我”.“你”在“纺”着疲惫的歌,“我”又何尝不是在“纺”着同样疲惫的歌呢?!

2.语义的割裂与意象的叠加

“意象”古义即“表意之象”.《周易·系辞》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因此意象成为了诗意的载体.清代章学诚认为意象乃“人心营构之象”,这表明意象又同时反映着诗人的内心情感.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诗句中语义的割裂与意象叠加技巧的运用,足以说明诗人深谙古人“意象”的真谛,体现出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从上下两句语义表达角度来说,“破旧的老水车”是被陈述对象,“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是对陈述对象的陈述.“老水车”应该是“唱着疲惫的歌”才能构成一个语义表达完整的句子,才能在陈述对象与陈述内容之间彰显合逻、合乎语法规范的要求.很显然,诗人用“纺”字陈述“老水车”,在语义表达上造成割裂,给读者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因为按照日常语言的思维,上句明写“老水车”,下句本应用数百年来“唱”着疲惫的歌来对“老水车”进行描述,但诗人故意用一“纺”字荡开一笔,转移到貌似暗写的“老纺车”身上.这种上下句语义的割裂,造成“老水车”这一意象暂时的支离破碎,只有陈述的对象,没有了陈述的内容.

但这种语义表达的割裂,并不妨碍读者对“老水车”这一意象完整性理解和感受.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指出:“各种现实的事物(包括情感等内容),都必须被想象力转化为一种完全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作诗的原则”,而“进行诗转化的一般手段是语言”.读者读诗、解诗,循着诗歌的语言文字,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凭借自己已有的独特经验,被割裂的语义得到贯通,被暂时支离的意象得到丰富和整合,试图还原或重新构建世人心目中原本完整的“老水车”意象,这也就是当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时,为什么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老水车”应该是“唱”着疲惫的歌的原因所在.

此处是“纺”非“唱”造成的语义割裂,非但没有造成“老水车”意象的割裂,破坏读者对“老水车”这一意象的完整性理解,反而丰富了诗歌内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纺”字我们很自然联想到同样有着“老水车”“数百年”历史的“老纺车”,这是非常合情又合理的联想,一个“纺”字的运用,使得这两句诗关涉到显性“老水车”和隐性“老纺车”这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既显笔墨之经济、又显诗意之盎然,更显内涵之丰富.“老水车”和“老纺车”两个意象共同成为承载古老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载体,由于“老水车”和“老纺车”都具有围绕某一固定轴做原地打转而不发生位移的动作特征,用来隐喻祖国的发展停滞不前的历史,以及由于“老水车”与“老纺车”都具有“破旧”不堪的形象特征,用来隐喻中华民族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历史都是恰到好处.在这里,我们在对这两个意象的独特体验中,漫溯悠久的历史长河,感受古老的农耕文明,既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又有了文化的丰厚感,更令人能够站在今天现实的高度理性地反思祖国的过去、展望祖国美好的未来.

3.视觉与听觉的连通

陌生化语言强调言语者认知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更强调通过对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精神活动,获得充满个性和智慧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具有了强烈的体验性色彩,其结果能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并创造出一种对客体从未有过的审美感受.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主体意象.诗的上句“老水车”的意象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但从诗的上下句内在的关联性来看,“纺歌”我们似乎又能听到这“老水车”自远古以来一直重复的那首单调、乏味而又凝重、苍凉的“悲歌”,上下两句同一意象的“老水车”同时诉诸读者的是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器官.视觉与听觉原本是两种不同类的感觉,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纺”和“歌”动宾的超常搭配,把原本诉诸于人听觉的“歌”让位于诉诸人视觉感受的“纺”,两种不同类的感觉连通起来.这种“连通”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更让读者获得了“老水车”更为丰满的感知形象,让人们跳出认知的固有模式而走向审美体验.同时,由于这一“纺”字的运用,造成“老水车”与“老纺车”两个意象的叠加,这在表达效果上对“视觉”和“听觉”效应起到了进一步强调突出的作用,是“纺”而非“唱”,就在于仅凭一“唱”字是无法唤醒读者多种审美感官,在听觉和视觉的多种感受活动中获得多层面、立体式的审美感知.是“纺”非“唱”,能让读者在对语言的反复玩味中领悟到更为丰富的审美韵味,领略到陌生化语言赋予个性化的、独特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村VS舒婷:我已是狼外婆,[J].《收获》,2002,(6).

[2]魏家骏,意象的组合与张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J].《名作欣赏》,2003,(9).

[3]李锐,毛丹青.文字就是被大海推到沙滩上的贝壳,[J].《读书》,2008,(3).

(作者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本文总结:本文是大学硕士与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本科是纺非唱的诗意解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诗意和解读方面论文范文.

历史机遇解读:战略、威慑和胆识
不久前,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40年前,我们抓住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 如今,我们仍要把蕴藏着必.

骨语者:解读被沉井红军遗骸信息
近来,“百名红军广西被害沉井,疑似遗骸83 年后被发现”的消息,引发了国内各界关注 年逾不惑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李法军和他带领的4 名研究生,组成了此次遗骸的鉴定专.

雪之诗意究竟还有多少
看到一位友人在微信中发来一首题为……雪的诗歌,诗歌描写一帮孩子期盼下雪的情景“雪将至未至隐在遥远的天际……连夜准备好堆雪人的工具厚厚的外套和围巾放在床头&rdq.

河东狮吼有诗意
刘永加“河东狮吼”这个成语现在被用作怕老婆的代名词,来自于宋代黄州的陈季常 这个陈季常,当时他怕老婆是怕到了极致,恰巧正在黄州谪居的苏轼知道了此事,出于好奇和好笑,就给他赋诗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