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反思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与文化创伤和反思以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为例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主题:反思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文化创伤和反思以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为例,本文是反思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跟《无声告白》和伍绮诗和文化创伤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作者运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写了20 世纪美国华裔移民遭受的文化创伤,通过小说主要人物詹姆斯作为第二代移民角色在美国遭受的种族偏见书写揭示处于该时期华裔移民遭遇的困顿,是文化创伤的表征.笔者将从文化创伤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该小说,通过分析詹姆斯遭受的文化创伤,*文化创伤产生的历史根源,最后指出文化自信和沟通是文化创伤的救赎之路.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如今正遭受文化困惑的海外求学者、海外移民或者任何有文化困惑的国内外人士带来参考价值,带来一定程度的治愈作用.

关键词:《无声告白》;文化创伤;华裔美国人;文化自信;沟通

作者简介:刘风琴(1993.5-),女,汉,江西省抚州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 中图分类号] :I10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15-140-03

长篇小说《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20 世纪70 年代,美国一个五口之家的混血家庭,包括在美国出生却是亚裔的父亲詹姆斯、纯正血统的美国人母亲和他们的三个混血孩子.该书一经出版遍获力压群雄获得了2014 年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该书探索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华裔小说的主题,讲述了二十世纪 70 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一个华裔教授和一个白人女性跨种族婚姻家庭里发生悲剧故事.80 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立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逼真再现了身处文化夹缝中的文化创伤.笔者在此论文中将从文化创伤这个角度出发探讨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反思文化创伤的历史根源,从而对文化创伤治愈的可行知道探索.

根据资料了解,“创伤”(truama)这一概念是最初来自于17 世纪医学领域,在这之后经过19 世纪现代工业的推动和影响,创伤研究从医学领域转向社会领域、从病理学转向心理学,并且在经历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达到,由此创伤理论也渐趋成熟和多向化发展.对目前对创伤这一主题研究在文学方面尤为突出的两个方面,即战争创伤和政治创伤.对于创伤这一主题,我们所要分析的重点是创伤主体,通过分析创伤主体,了解主体创伤表征进而引出创伤的历史文化根源最后反思和探索可行的救赎之路.对于创伤主体而言,创伤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自我与现实之间无法达到该有的平衡,无法在社会与现实中找到自己的该有定位,同时创伤主体在精神、肉体、自我价值以及其他产生困惑而无法体会到自身与环境及社会的圆融和谐感.创伤产生的原因各种各样,表现形式也是星罗棋布,例如自然灾害、家仇国恨、政治挫败、战争伤亡、背井离乡、社会变迁、流亡迁徙、家庭破裂、离愁别绪等等,无一不对主体造成一定创伤后果.文化创伤意指一个群体所经历的苦难,占统治地位的群体对族裔群体等弱势群体的压迫或剥削是文化创伤的深刻根源.对于本文,笔者将主要从文化创伤这个角度出发,重点分析《无声告白》中华裔父亲詹姆斯这一重点人物,从而希望能给现当代很多华裔同胞、海外留学者以及其他在文化认识方面产生困惑的海内外人士带来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法.

一、文化创伤的表征

长篇小说是以二十世纪 70 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为背景,以一个华裔教授和一个白人女性跨种族婚姻和由他们所生的三个华裔混血小孩的家庭里为主要故事人物,作家伍绮诗立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以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书写身处文化夹缝中的“他者”困境,通过文学的方式,体现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从而所受到的文化创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詹姆斯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因此经常遭到,作家通过对《无声告白》中父亲角色华裔身份书写,进行深刻揭示文化创伤的严重性.小说描写的这个混血家庭是中西文化混杂空间的微缩版,在这个文化临界空间里,少数族人群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里,遭遇着身份焦虑、种族隔阂、文化创伤等一系列问题.詹姆斯饱受创伤的人生际遇在选择性记忆中展开,他以一个华裔美国人的视角管窥投射在华裔少数群体心灵上的阴影,试图探寻创伤与社会文化之间无可厚非的联系.植根于文化语境的个体创伤是一个族群的文化创伤的集中体现,因而詹姆斯的创伤是白人的给华裔美国人造成的文化创伤的一个缩影,具有普适性意义.

詹姆斯属于二代华裔,他父母一始移民到美国,他虽然出生在美国,但他从来没有真正感觉到自己属于这里,他无论何时都非常渴望能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并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作为劳埃德的第一位东方学生,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并且娶到了极为优秀的白人玛丽琳作为妻子,同时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他的大儿子内斯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所有这些外在在外人看来都是特别优秀而且令人羡慕的.但是所有这些成功或者说体面的表面都是假象,真正的痛苦在于文化创伤的精神痛苦.詹姆斯作为移民二代,虽然出生在美国本土,他的一生都待在这个他出生的国家,但他从不觉得自己属于这里:因为他是东方人,拥有与其他人不同的肤色及眼睛黄皮肤、黑发和黑色眼睛,这些外表明显特征使得他经常受到其他人的“异样眼光”;同样,求学期间,他在劳埃德待了十二年,而且表现非常优异同时行为举止各方面也并没有越规或突兀之处,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从来没有在这里感受到过归属感,也从来没觉得这里是自己的家,在学校他也没有朋友,只是单单几个熟人,也没有受邀参加年级舞会;毕业后就职时,尽管哈佛大学系主任认为詹姆斯是班上最好的博士生,但是由于他的种族身份,哈佛不会给他留位置,系里最终录用了他的同学留校任教,因此他只能去相对较弱的米得伍德学院任教;更为出乎意料的是,詹姆斯决定与玛丽琳结婚出发点并不是因为他两互相爱对方,而是各取所需,他看中和需要的是玛丽琳是纯正的白人,她能够完美的融入人群.在詹姆斯的内心深处一直有白种人和非白种人之分产生的恐惧和自卑感,作为美国社会中的少数族裔,他一生都在渴望完美的融入人群、融入美国文化,但是各种内外在原因,愿望和目标无法达成,久而久之积郁成日后的文化精神创伤.由于自己无法实现完美融入美国这个社会这一目标,他开始寄希望于他的儿女们,尤其是他的长女莉迪亚,因为她长得最像她的母亲,他甚至在女儿生日的时候送她《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并且在儿女成长过程中一直灌输他的融入这个社会的思想,他将他种族压迫受到的文化创伤无意识传染给了他的儿女.《无声告白》故事开始于莉迪亚的自杀,通过这一故事开头来一步步建构死亡发生的原因,与其说是对死亡原因的寻求和建构,然而,这种努力却将原因建构引向了其发面-- 解构,进而引发个体文化认同困境和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创伤.

二、文化创伤的历史文化根源*

面对华裔移民遭受的文化创伤和精神危机,伍绮诗以倒叙的写作的形式结构的同时进行解构,结构出整个故事情节全貌,同时解构整个家庭出现问题的根源,目的在于反思,寻求走出文化创伤的行之有效的路径.初读小说,读者会认为父母对儿女过于沉重的爱或者说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于儿女身上是造成整个家庭不和谐和女儿莉迪亚自杀的主导因素,是家庭悲剧的起因.然而仔细研究故事交代的背景“美国虽被称为‘大熔炉’,但是国会却害怕熔炉里的东西变得太黄,所以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只允许那些已经来到美国的华人的子女入境”,会发现小说是在质疑与反思种族偏见对移民的心灵毒害和移民由此产生的文化创伤.因为文化创伤不是一种单纯的暴力行为.

是指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歧视,指根据不同的民族将人们分成不同阶层并进行区别对待.美国在建国初期是非常赞成吸收外来移民的,并且相信他们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吸收和同化外来移民, 经过这座不同民族、种族“熔炉”的冶炼, 他们相信美国将日益发展壮大.但是, 随着移民洪流的不断到来, 土生美国人和早来的移民他们开始不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惧与担心.在美国独立后, 这种恐惧与担心由于不断大量涌入的外来移民产生的社会问题而加剧.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外来移民,美国人对外来移民针对性做了美国经历条例和规定,通过杰? 丹尼尔斯的书《来到美国:外来移民史与美国生活中的族裔关系》,美国主要有三个排外主义阶段: 即反天主教徒的阶段,主要从19 世纪80 年代到20 世纪60 年代;反亚洲移民的阶段,主要是从19 世纪70 年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和普遍限制所有外来移民的阶段,19 世纪80 年代中期, 体现在1924 年通过的《移民法》中, 该法支配美国移民政策长达40 年之久( 杰265).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移民聚集的地方,极其常见,身为亚裔异族在美国被歧视的窘境也是司空见惯.在《无声告白》中,笔者将主要分析种族压迫在父亲詹姆斯身上留下的烙印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创伤而无法在美国这个“大熔炉”社会上正常生活的创伤反思.詹姆斯只是受到文化创伤影响的一个简单个体,但同时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詹姆斯以及他的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伍绮诗在表达一种对社会的焦虑,是文化创伤对个人、对少数族裔人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的精神危害.詹姆斯,作为小个子华裔,他切身体会了作为一名“中国佬”的痛苦与不堪,他没有朋友,没有归属感,与周遭格格不入,他很努力,但是其他人仍对他有异样眼光:他在劳埃德待了十二年,但却找不到归属感;他是班上最好的博士生,但是哈佛拒绝聘用他;他与玛丽琳结婚,但丈母娘与他们断绝来往.因此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能够在美国这个他一直待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能够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没有异样的眼光打探他,没有尖利的话语讽刺他,也没有美国人排斥他.为了让自己成为真正的美国人,融入到美国社会,他排斥中国的食物,坚决要求自己四十年不讲中文,以至于在自己内心留下文化创伤,他由于,导致精神失衡,无法拥有正常的心态对待自己、妻子和儿女,以至于最后悲剧的发生.詹姆斯和他的混血家庭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照射着美国当时社会移民的文化创伤.美国拥有极大影响力的书评媒体《纽约时报书评》曾在该书出版后给出了极高的且为中肯的评语: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作家对现当代美国华裔移民,或美国其他族裔移民、更甚者全世界移民现状血淋淋地展现给了读者全世界的人,让人不得不深思反省,进而寻求救赎之路.

三、救赎可行之道的探索

对人物的文化创伤进行解剖和反思,其目的是为了找到救赎的可行之道.对现当代人而言,最尴尬的莫过于被过去和现实双重夹击,一方面不得不背负着历史创伤的包袱痛不欲生,另一方面又生活在旧景重现的当下火中加油.所以逃避不是解救之法,如詹姆斯的妻子离家那段时间,历史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有所中断;同时寄希望于下一代更不是行之有效之法,例如詹姆斯讲摆压迫的期望,或者说解救自己文化创伤希望,寄托于莉迪亚身上,她被迫着这一切,最后导致莉迪亚彻底崩溃而选择自杀来解脱.通过中,笔者认为作者伍绮诗在叙述悲剧的同时在向我们阐述解救之道,因此笔者将主要从民族文化自信和家庭沟通两个方面进行尝试性治疗文化创伤.通过这两个解救之法,希望能给处在文化创伤中的人们带来曙光.

首先文化自信.施琳在她的书《美国族裔概论》中将美国社会最明显的特点概括为“种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因此不可避免的是各族裔之间必然存在不可调解的矛盾.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想要生存下去并且拥有自我,文化自信和自身个体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就《无声告白》这本书而言,里面的主人公父亲身份的詹姆斯明显缺失了这一点,他倾其一生想要完全同化成纯正美国人,他害怕不一样:他排斥中国的食物,坚决要求自己四十年不讲中文;他娶玛丽琳是因为她可以完全毫无障碍融入群体而不显眼,而不是一开始的基于爱情;他偏爱女儿莉迪亚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基于她长得更像美国人.“横看成岭侧成峰”,“不一样”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是突出优势,也可以是低于他人,詹姆斯在文化创伤中迷失了自己,他缺少该有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个人自信.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詹姆斯换个角度思考的话,他作为华裔美国人拥有两种不同文化应该更为自豪,而不是一味排斥中国文化同时在美国又不能找到归属感,因此文化自信对于其他族裔移民来说是生存下来非常有用的救赎之道.

同时家庭沟通也是解救的良方之一.在《无声告白》中伍绮诗向我们展示了令人震惊的沟通缺失,就像本书的英文原版名字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他们一家人都喜欢用沉默和应对一切,每当遇到冲突和矛盾时,他们选择的是逃避:詹姆斯与玛丽琳结婚时遭到玛丽琳母亲的反对,他们没有对此进行沟通而是从此与玛丽琳母亲断了联系;在汉斯第一次在泳池学游泳遭到其他小朋友偏见待遇时,詹姆斯并没有好好和他沟通劝导他,而是任由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导致了儿子对父亲的疏远和愤怒感,同时将文化创伤影响到了儿子汉斯;詹姆斯与女儿莉迪亚过分关爱,一直劝她多交朋友,但是全没有好好用心和女儿沟通,发现女儿真正的想法和压力,最后女儿不堪负重选择自杀将自己以及整个家庭进行解脱;有小女儿汉娜在家中没有什么存在感,因此养成了安静怯弱的性格.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伍绮诗以超然的情怀给绝望中的人物指出了一条出路:玛丽琳最后想通了一切发生的原因,她明白了所有一切根源都是来自于那“害人不浅的血统”,最后她毅然而然地开车去寻詹姆斯,并发誓等他回家的时候,一定要亲口告诉他,“哪怕是为了生下莉迪亚,我也会嫁你一百次,甚至一千次.”( 伍210)

总而言之,上文是关于《无声告白》和伍绮诗和文化创伤方面的反思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反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文化类节目在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上的以《朗读者》为例
近期,文化类节目回暖,包括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相继出现,其中朗读者更是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在成功的背后,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可谓精妙,真正做.

新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以《今日俄罗斯》为例
“互联网”概念被很多业界人士和学者所认同,因为未来的传播方式必定打破国界、语言……一系列的束缚,同时传播路径也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多元传播,促使跨文化传播的无国界趋势更加.

基于受众心理看文化类节目的以央视三套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为例
【摘 要】2017年,文化类节目此起彼伏,皆获得不俗的收视成绩,但久而久之节目形态保守、内容刻板……问题也逐渐开始出现,实现文化类节目创新,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节目成为当下的热门议题 2017年底.

陈彦长篇小说的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以《主角》和《装台》为例
一、文体意识和两个问题  主角是不是装台的延续主角的主角是谁至少是带着两个疑问,我开始阅读作家陈彦新近出版的这部七十八万四千字的长篇小说   为什么会有这些疑问两年前,陈彦凭借长篇小说装台在当代文坛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