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散文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怨也,旷也李渔散文的审美意味相关论文如何写

主题:散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1

怨也,旷也李渔散文的审美意味,本文是散文方面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李渔和李渔散文和审美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李约瑟难题论文

李渔是一个多面手,他在戏曲理论、戏曲、小说、史论、诗词散文、生活艺术、园林艺术等多方面都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色彩.笠翁好友许茗车曾说:“若以词曲知笠翁,即不知笠翁也.”我们可以从李渔词曲之外的建树中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位一代奇才.李渔的散文记录了他一生的阅历交游,并展示了他的才襟和怀抱.有对古人古事的重新解读,对身世遭际的深沉告白,对恩师知友的真挚怀念,也有对爱情生活的肯款倾诉,对人生艺术的精辟见解.笠翁也正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发挥了他多面手的才能,使得散文风格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柔媚婉转者有之,金刚怒目者亦有之.胡山在《寄李笠翁》一文中就非常恰切地指出了李渔散文的风格特点:“其史司马也,其怨三闾也,其旷漆园也,其高太白也,其谐曼倩也.”亦怨亦旷不失为李渔散文独特的审美意味.“其怨三闾也”

文为心之声,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感触作者的内在心绪,体味他的情感波动.李渔一生,在追逐中失落,又在无言中进取,在无奈中消磨,又在风流中自适.所以他有着仕途失意的怨叹,有着才不为人所识的感慨,有生活清贫困苦的倾诉,也有对家国民生的关注.较之三闾,其怨之程度虽稍逊一畴,但层次上却更为丰富,拓展了“怨”所表现的空间向度.

文人是科举道路上最虔诚的朝圣者,李渔起初也不例外.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教育下刻苦攻读,自己也时时自勉,曾有着最热切的功名抱负.但在二十余岁成为秀才后,虽应乡试,终无所成.李渔在他的散文中曾多次表达了他的落拓命运.在《朱梅溪先生小像题咏序》中,李子这样写道:“然李生之重先生也,不以官故,以才故;先生之怜李生也,不以才故,以落拓故.两人忘形之交.自今日始.今日何日?癸未之阳九也.阳九为数之奇,先生数奇于仕,李生数奇于儒,两奇相遇,而适值斯节,讵非天乎?”两奇相遇,感慨良深,一种落寞不平的心境表露无遗.

笠翁同样在散文中表达了对知音的期待.面对陈学山对自己诗文的评价:“计迩来当别开词峡,驱使五丁,必不以旧凿山川供人陟览.”“境辟而愈奇,事纤而悉雅,较之镂空绘影,更进一筹”,李子竟然发出“渔朝闻是言,夕死可矣”(《与陈学山少宰》)的感喟!长久以来不为人所理解的“胸中块垒”在这里爆发出来,他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才、技的“可悯”,以几段绝好文字引来后学者的注目:

天生笠翁,不应使其困厄至此,各为叹息数声,即我扬眉吐气之日也.他何敢望于一人哉!——除了几声叹息中的理解之情,别无他求,是李子之可悯一也!

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使数十年来,无一湖上笠翁,不知为世人减几许谈锋,增多少瞌睡?以谈笑功臣、编摩志士,而使饥不得食,寒无可衣,是笠翁之才可悯也!——是一个清醒的可悯者!才之不为人所识,是李子之可悯二也!

《闲情偶寄》一书,略征其概,不特工巧犹人,且能自我作古.乃今百技百穷,家无担石,犹向一技自鸣者贷米而炊、质钱以使,是笠翁之技可悯也!——《闲情》一书,以今人眼光观之,确是佳话,在当时却似无人可识、无人可解,更无人可因此酬李子一饭一食,是诚可悯者三也!

自乳发未燥,即游大人之门,今且老矣,满朝朱紫,半是垂青顾盼之人……知其颇能自爱者……以可亲可近而无可厌倦之人,饥死牖下,我不乞怜于人,而人亦无怜之者.是笠翁之可悯,又不止才技两端而已也!——自述生涯,是乞也荣,其干谒非“见事生风,工于影射”,也非“据陇望蜀,诛求无已”,而颇能自爱,是干谒诸生中之有骨气者也!干谒亦有高下之别,笠翁是其中之高者!但却因之而境遇颇为凄惨,是诚可悯者四也!

在封建社会,排除了仕途经济的正常出路,又在才技不为人所识、所托无门的情况下,文人的生活自然是清苦的.李渔又有着一般文人所没有的生活之累——“渔无半亩之田,而有数十口之家,砚田笔耒,止靠一人.一人徂东则东向以待,一人徂西则西向以待”.他在文章中反复倾诉这一苦楚:“十口之中坐食者七八,必有一二生财者.虽曰不多,日进分文,亦可稍资盐米,是开门七件之中,已去其一二事矣.”而他自己呢?却是“无八口应有之田,而张口受餐者五倍其数”,“以四十口而仰食物于一身,是以一桑之叶,饲百筐之蚕,日生夜长,其何能给?”李渔用极为形象的话一语道破:“水之有纳无泄,惟海为然,江河皆不能及.仆无沟洫之纳,而有江河之泄,无怪乎今日之富,无补于明日之资矣!”毛稚黄就很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卖赋多金者,相如以后,如笠翁者原少.但相如寡累,而翁费不赀.”

李子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个人命运的感喟,他对奢华世风中的人民也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东安赛神记》写战乱后东安百姓倾尽所有铺排祭神的狂欢之夜,“设祭之家,闻人赞奢颂巧,则喜有骄色,因其贫而致简朴者,不以神之见叱为忧,而忧贻嗤观者.”李渔不禁要责问“夫赛神以祈土谷,今谷先以借赛神靳祲,吾不知刘十三相公者此时安乎?芒背乎?”在这里,李渔不再凄凄于个人的失意,而是将眼光投向了水火中的百姓,对他们的生活情状投以无限的关注.由个人而家、而国,体现了一种入世之姿,是“怨”的较高层次.

整体而言,李渔散文作品在内容上由个人之失意感慨拓展到世风民情的洞察,其“怨”所表现的空间向度是多维的.“其旷漆园也”

李渔的散文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对现实的超逸态度,让人感受到的是他那种洞察世事的豪迈,优游于山水的自得,沉湎于自在的幸福,追求自适的乐趣,享受人生的即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首先就表示了对漆园的幽赞,对他不为五斗折腰作了新解:

“五柳先生之贤,古今如出一口.从而赞之者,皆是益土壤于泰山,无所增于其高也.但解绶归田一事,说者皆云有所激而然,予独曰出其素志,五斗折腰之说,不过一时寄托之言耳.”(卷1,431页)

李子一句“素志寄托”,点出龙睛,实为五柳生色不少.尽管历来对折腰之说已颇多誉词,但总不如此句来得有力度,“素志”将人的精神境界拔高了许多.笠翁可谓洞悉了陶潜的真实意愿.“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非而知还”,其初为彭泽令时,是为出岫之云,其解绶言归,则为知还之鸟.“鸟之思还,不必为人所驱,人之思归,岂尽因事所激?”所以五柳先生是一个聪明的醒世者,他素怀归田之志,都邮至县之时,恰是归兴方浓之际.此时言归,则可少一番不必要的折腾.李渔出此一言,实较历来之颂者高出许多.

笠翁丹青泼墨,绘出了人间的至乐图,《支颐赋》可以为例:“日载阳兮迟迟,独晏坐兮茅茨.罗简编兮隶古,对楮颖兮鞭思.忽中腴而外乏,觉神旺而官疲.颐无心于手假,手不觉其颐支.”落日将尽,独坐茅茨,对临古籍,可以神游万里,将古往今来之事于胸中重新思索,对逝去的昨日作一番回顾,也可以让自己处于绝对的放松状态,享受日暮的简单与静谧.在无人打扰、暂忘世事的时刻,有思考也好,没思考也罢,这绝对是自由的最佳状态.笠翁奇才,才将此幅图景描画得出!倪闇公可谓真正体味了笠翁此时的感触,而投以理解的目光:“沉酣乎此间之至味,觉行起偃卧之无一而非劳.知者以为缄默而有得,不知者将谓徙倚而无聊.”有一种超然者的眼光,才会有这样一份心境,才会有这样的一时玄览.

漆园不是真正的超世者,笠翁也不是,但他们都可以在自己内心深处暂塑一种宁谧的境界,暂时呈现给人一幅和谐、恬静的生活图画,漆园饮酒是也,笠翁支颐也是.笠翁在他心中构想了一幅理想的图景:“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世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阁中.”(《今又园诗集》序,卷1,39页),他甚至曾一度筑“伊山别业”闲居.但笠翁最终还是只能在碌碌红尘中碌碌奔波,作此豪迈语,并不是真正的旷达心理在作支撑,但古来文人,又有几个真正的旷达之人?“放诞”如嵇康,也在生命即将终结时作书训子;“洒脱”如祝允明,也以《示训》一书为后人设戒!整合儒道两家思想,使之达到一种互济的状态,是在封建思想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文人的一大“法宝”!在世俗中努力地追逐,或作得意之笔,或现失意之象.但在极端的痛苦与绝望之时,道家思想都是一剂最好的良药.“旷”的实质在此,古来对旷的理解恐怕也在于此!

苏轼曾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李渔虽然泥于生活的困苦,虽然也对世事表现了如许的关心,但他总还是能够暂时游离于艰辛之外,以一种闲暇的面孔示人.

笠翁期待过非宦非隐的生活,但更多时候,他却是浪游于朱门,售艺以获享乐、养家之资.他以文章娱人,自言“一夫不笑是吾忧”,将欢乐送与世人.长久的、各色各样的生活磨砺都已经历过了,一种超然的心态自然也日益呈现——“前身合是玄真子,一笠沧浪自放歌.”笠翁是一个难以摆脱世俗生活束缚的尘世中人,但也有着超然于现实之外的兴致,所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言说着“旷”的意义,与漆园遥相举杯,会心一笑.

笠翁散文呈现给人的审美意味是复杂的,有人前的侃侃而谈、优游调笑,也有人后的辛劳酸苦、悲戚哀愁.但笠翁毕竟负载了太过沉重的压力而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一种超逸的境界,他呈现给我们是一位老者孤独地踽踽而行的落寞背影.

注释:

[1]《李渔研究资料选辑》,《李渔全集》卷十九,第30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

[2]《宝绘堂记》,《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册,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52页.

【课题来源: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Y118.】刘琴,女,硕士,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处,医学人文教研室.

综上所述:本文是关于经典散文专业范文可作为李渔和李渔散文和审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散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李渔《闲情偶寄》的戏曲音乐思想刍议
雷东霞(中国音乐学院旅游管理系 北京 100101)【摘 要】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剧作家和理论家,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品有闲情偶记笠翁十种曲无声戏…… 其中,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戏剧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

李渔戏曲理论----以《闲情偶寄》为例
摘 要李渔是清初戏曲界的重要一个人物,在戏曲创作的同时,对戏曲理论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其戏曲理论则主要体现于其所作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 闲情偶寄集中代表了李渔的戏曲理论特点,由此.

以童心,作传奇李莉戏曲印象
十多年以来,李莉逐渐成为上海戏曲文学创作的主将之一,其作数量众多,内容丰赡,往来古今,其中不少观念独特、内涵深刻而又影响广泛,为当代戏曲原创的探讨和研究提供了量大质高的素材 本文从读李莉戏曲文本的两个.

论李渔的家班演剧与其积极影响
家班,即家庭戏班,是戏曲演出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由私家蓄养童伶,延师教习,专为私人家中演戏之用 家班产生于明代中期,繁荣于天启、崇祯年间,1188这与当时蓄乐风气的盛行是息息相关的 虽然如此,但蓄养家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