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百斫不颓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百斫不颓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百斫不颓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百斫不颓,本文是有关百斫不颓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百类论文范文素材.

百斫不颓论文参考文献:

百斫不颓论文参考文献 百家讲坛杂志艺术百家杂志社

在美术的发展长河中,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借助人文思维而创作的图像所带有的当代人文精神是美术史的研究重心之一.比如作为纯洁象征的女性人体,作为春天象征的百花绿叶,作为精神境界象征的高山峻岭,以及作为坚贞友谊象征的岁寒三友.当然在20世纪的中国,这种图像与人文象征关系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为新农业的拖拉机,作为大工业崛起的林立烟囱、机车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这种种图像与社会文化的象征关系的建构中,朱乃正先生(1935-2013)在他一生中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以“砍头柳”为主题所做的众多作品最具时代的象征意义.

1

朱乃正先生,1958年从美术学院毕业后于第二年春到青海省工作,在青藏高原生活了廿余年,其间创作了大量的人物、风景、书法与水墨作品.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伊始至21世纪初,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墨,均反复出现了“砍头柳”的图像.“砍头柳”实为旱柳,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人们出于生活日常的需求,将生长到两米左右的柳树头部砍断,让其重新发枝,待新枝长到有用之时则再次全部砍掉,再让其发新枝,如此周而复始可至百年,但柳树仍能春来新枝重生,生生不息于荒滩上,村路旁,坡畔边,在西北生活了廿余年的朱乃正先生对“砍头柳”曾赞叹:“谁知拦腰一截,生命没有终止,反而会爆发出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吁是,这些经历了斧劈刀砍却依然生机郁然的“砍头柳”与顿足于西北的朱乃正先生有着不期而遇的默契与命运,“砍头柳”百斫不颓的形象自朱先生画笔下频频流出,隐喻着朱先生艺术之途与生活之路的砥砺风节.

2

朱乃正先生早期以“砍头柳”为题材的是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的《暮晖苍苍》,此时的朱先生在青海的境遇开始发生改变.这一时期朱先生常常做一些不太重要的美术宣传事务,如创作宣传画、连环漫画,书写美术标题,抄录美术作品说明,为作品版面装裱,亲自做美术字等.在这杂务繁冗之余,朱先生仍能挤出时间外出写生创作.《暮晖苍苍》就是朱乃正先生去青海州县收集展览素材期间而作的写生作品.写生,伴随了朱先生一生,不仅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和体味,为此他还特意做了个携带方便的小油画箱,“在往昔十分艰苦的岁月中,它能悉听我心中的呼吸,察知我无数的甘辛……”他在《我和小油画箱》(1991年)一文中书写自己的小油画箱的情结来自在美学院上学时:“记得吴作人和已故的王式廓二位先生,不论在课堂还是下乡,他们都带有一个小小的画箱,和我们一起作画,看到他们在一块巴掌大的画面上,将对象奇妙而迅速地活现时,真令人激动钦羡.于是,自己也设法做一个小小的画箱,开始作小幅油画.兹后,小油画箱一直伴随我走出校门运驱青海高原……”这些写生小品忠实地记载了朱先生的艺术足迹及为求艺而付出的巨大艰辛.而他本人对曾有过的艰辛从不反刍,却时常感念青海真朴实诚宽和敦厚的情义,多次诚挚地庆幸早年来到青海的经历,是他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藏,故视青海为他的第二故乡.1980年,朱先生正式调离青海,回到母校美术学院任教.此后,朱先生虽已身至北京,但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西部“砍头柳”这一题材的创作,一年四季不同风貌的“砍头柳”形象屡屡出现在了朱先生的笔下,80年代的此类作品主要有《春风》(1981)、《春雨》《临春》《归巢》(1986),以及水墨作品《柳烟下》(1981)、《西部记忆》(1984)等.

《春风》的创作正值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此时的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生活都沐浴在“春风”中,生机盎然,柳岸春回.而对于同样冬尽春来的艺术家朱乃正先生而言,其心情意致也与此画中人物同样畅快自如.这幅画作中传达出的情感,也因紧扣在时代的音符上,从而引起绝非艺术家一个人的社会集体之共鸣.在社会环境的一片春意盎然中,朱乃正先生创作的《春雨》《临春》《归巢》于1986年相继出现,同时也迎来了朱乃正先生继20世纪60年代初期第一今创作高峰期之后的第二个创作高峰.纵观这些作品就像是一部图释的中国20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史,将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整个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心态——追求与渴望、探索与精神的释放凝聚在画布中,如《春风》所绘,“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③,料峭春风依寒,但正吹醒万物世人.

2009年朱先生创作的水墨作品《塬上苍枝》,则是其暮年之时阔别西部高原将近30年后,遥在京畿九龙山下对高原风物的回望与眷念.这里的回望与眷念更深程度上包含着对西部风物的感恩情思.朱乃正先生曾在2012年“黑白东西:朱乃正艺术思行研究”展览上总结了他自己一生的四个幸运,其中一幸则是去青海高原工作生活若干年.由此可以看出朱乃正先生对远赴青海高原并无怨悔可言,而是用画笔去感知和改变命运的安排,他在《从艺自序》中则表露心迹:“余本属南人北迁,身上虽留南人气质,却喜高旷放远之境.”对于西部高原风物而又情有独钟:“我爱西部的山,它的粗犷、它的险峻、它的质朴和它的苍凉,都表现出一种力,有着那北方民族特有的遒劲风骨.”哆正是因为朱先生心怀对西部风物的感恩之情,所以在他的画作中鲜有“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的肃杀萧瑟,更多的是”饮马渡秋水,平沙日未落”的浪漫壮丽.

3

也许是朱乃正先生对于西部风物“砍头柳”的喜爱与嘉赞,他在以“砍头柳”为创作对象时,绝非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写生或风景创作般的寻常再现,而是试图用丰富的绘画语言来进行探索表达,一方面是朱先生由画景写境直至情致造境的探索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他以书法用笔融入绘画的意趣体现.

朱乃正对画树曾论说过以下体会:“树的形态和人的形态很接近,树的形态也有规律,就像四条马腿不可能都一样直,关键是要靠画家的眼睛去找,这种差异性就是产生美的地方,或许也可以成为你特殊发现的地方,成为你的视觉语言.树可以画成直的,也可以画成扭七扭八的,关键是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艺术规律,还包括人的心理感受.主观精神为我所用,比如刮风的时候,树明明倒不到那种程度,偏偏过一点味道就对了,就像平时画速写一样,动态不够味道就不对了,可能过一点就好了.在‘造境’的时候,脑子里的储存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要和周围的景物搭配得合适,放到画面里组织得如何,这是最关键的,而且不能老是一种树,是有叶子的还是没有叶子的,树后面的背景是重背景还是透明的,先确定总的构想,大的框架.这种大的框架就像炒菜一样,比如你做木颈肉,大的构架就决定了那几种原料,但你用的料和料的多少不一样,最终撒的那把盐也不一样,关键是围绕着你所设想的那个境界,这就考验你储存量怎么样,就这几样东西你变得怎么样,变动的目的是使画面产生一种变化,给人不同的感受.在编造的时候容易概念化,概念是程式化、标签化,成为说明性的,在表现对象的时候,对象是活的,人也是活的,画也是活的,如果僵死了、概念了,就可能成商品画了.”⑤

从上述朱乃正先生对画树的论说中可以得知,他突出主观精神在绘画中的引导作用,从而走出写境的囿限,渐由登入造境的界地.具体到作品而言,可从《春风》到《春雨》的图像语言表达来窥得朱乃正由写境到造境的探索转变.作品《春风》中似乎在刻意描绘一排由近及远的柳林,将观者的视线由近引向远方,尽头之处隐约可见还微显寒意的雪峰.一位藏族姑娘在绿如绒毯的草地上出神地仰望,春柳间一对小鸟的振翅双飞仿佛在报春消息,砍头柳在春风中翩翩摇曳而愈显袅娜多姿.在《春风》中能够明显地感受朱先生细致入微的写境功力,但在《春雨》中已然感觉不到在《春风》里的拘谨用笔,而是迎面流淌出酣畅淋漓具有中国水墨意味的“刷”风.《春雨》中两棵粗壮的砍头柳在烟雨漾漾中怒放生命的新嫩枝条,几处地面上的浅浅积水仿佛是蒙了薄纱的镜子,在灰绿色淅淅沥沥的雨幕中反射出耀眼的光彩,在春雨贵如油的季节中流趟着万物复苏的时光.从造型上来看,《春雨》是继《春风》之后的造型意念的延续,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写实造型,而是更多地注入象征的意味,以更为奔放的用笔,注入大写意的笔墨意蕴,从而创造出了一个潜蓄于心的恬淡境界.从《春风》到《春雨》的图像语言转变,朱乃正先生在油画语言则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与突破探索,由写生式的描绘,渐南进入依托观察与记忆的造境界域.

而在作品《暮晖苍苍》中,虽是对氤氲暮色中柳林的写生,夕阳渐斜,日光穿过柳林却依然灼目,落日穿透树枝,与树枝微妙的遮挡与空间关系,恰当的层次是画西的主要语言,但朱乃正先生通过书法用笔在细树枝条纠结缠葛的运用,使得原本是一件写生的绘画作品,竟充满了书写的意味,从而流露出朱先生以画为字的别致趣味.所以,朱乃正先生“对油画引入书法用笔一方面回避了学院油画风景的程式,拉开了与其他油画风景语言上的距离,同时缩小了与传统中的欣赏模式的空间距离.书法理论家边恺与很多理论家都认为朱乃正的油画得益于以期技艺进步的同时体悟书道堂奥,探寻中西艺术共通的根本.他对于油画中书写性的探索变得更加自觉、大胆”⑥.

4

在朱乃正先生的作品中“砍头柳”的形象屡屡出现,尤其是以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频率最高,但这并非偶然.借用朱乃正先生之言就是:凡事皆有其源.这犹如在基督教中“牧师懂得‘真实形象’并不是物质客体,而是得到精神——也即语言和文本——理解的编码的,而一个外部形象就可以满足民众的感觉,鼓励他们笃信”@L样,朱先生在画作中用“砍头柳”的形象托物言志,聊以精神的慰藉与寄托.

20世纪80年代对朱乃正而言意义非凡,长达二十余年的带有“贬谪”性质的西部高原生活出现了180度的转机,1980年后的生活与艺术创作在改革的历史大环境中也变得春意盎然.这种几乎是颠覆性的转变犹如他画作中的柳树在风华正茂之时突遭当头砍斫,在蛰伏数载之后,一经解冻,又临舂风迸发出无限生机.就像《临春》中所绘:西北皑皑雪原上的小河已经开始解冻,沉睡的两棵柳树在悄然苏醒,虽然大西北的春天比草长莺飞的江南之春要姗姗来迟,但毕竟春风已度玉门关,河水清澈而蜿蜒地穿过画面,也正是画家心绪的莹澈与延展.当然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朱乃正先生诗意化的浪漫象征,同样是诗意的抒情,但在《归巢》中则是截然相反的意境:作品的构图呈现出令人心乱不稳定的效果,日落西下一片橘红色的晚境与处于逆光中黑黢黢的树林造成视觉上强烈的冷暖对比,归巢似箭的鸟儿迫不及待地射向林梢,为画作增添了几分不安.在苍凉深沉的氛围中,体会到的究竟是思归的茫然、离乡的烦乱还是对故物的怀念,在这里我们不敢妄加揣测,似乎文字的评说总有几分无奈和多余.这两幅画作中诗意化的浪漫象征,.不啻是朱乃正先生的心象迹化.所谓“诗言志”“书为心画”“画为心声”,此时的朱乃正先生在饱经磨折、历阅风雨之后已步入不惑之年,对生命与社会已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由此朱先生并未在苦难中期期艾艾、歇斯底里,反而将困厄戚恸转化为欣向美好的浪漫情致.所以,在朱先主的画作中流露的不是对柳树经历“灭顶之灾”的惜悯之情,而是对其能够遇阻重生的奋力赞叹!

“砍头柳”是西部高原的特有风物,它也随之成为朱乃正先生记忆中抹不去的精神形象和人生领悟.朱先生也曾记叙道:“虽已告别青海,西部风物仍是魂牵梦绕;虽曾饱览神州山川,但此心尤属高原.”@水墨作品《柳烟下》与<春风》的创作思路如出一辙,画面中身着长袍的少女背向两棵挺拔粗壮的柳树,春日里新发的柳树嫩枝如云雾般簇成一团,少女望向远方的明眸与上扬的嘴角虽稍显羞涩却按捺不住内心早巳流露出对春至人间的欣喜.《西部记忆》中四棵枝枝蔓蔓奋力划破天际的“砍头柳”岿然不动,紧紧扎根在西部莽原上,幻化成朱乃正先生独有的西部记忆,其中的情愫更是在画作的题记中一览无余:“此树西部常见,余久未作斯罔矣.甲申岁冬,艺居九龙山,夜阑灯下,万籁寂静无声.虽未完成,已觉意存何必添足,笔墨丹青本无定则,好在心有所寄也.乃正题记.”而《塬上苍枝》的创作,更是由朱乃正先生“造境”的情境逐渐变成了对青海高原的回忆,体现着对西部风物深沉的眷恋之情.面对二十几年在高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朱先生坦言:“我曾长期在西部高原生活过,虽然历尽艰辛,我非但无怨无侮,而且非常感念那一段难忘可贵的生活历程.”此时,经过朱乃正先生记忆的筛选、过滤、纯化,青海高原的实景已然幻化成画家胸中的山水,这也正如王朝闻对朱先生的评价所言:“逆境唤醒了画家潜在意识中的美,也使印象中的美得到净化和深化.”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升华而达到的视觉艺术上的迹化是美术创作的最终极追求,而朱乃正的作品与他的生活经历论证了这种追求的结果.

综上,朱乃正先生笔下的“砍头柳”形象必然是“绘”出有因.一方面朱先生借助“砍头柳”的形象,进行了由写境渐入造境的探索,也在油画语言表达中融汇了以书入画、画带字意的形式意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激变给朱乃正先生带来了全新的选择,从远谪西部的孤独困厄到回调京畿的平步青云,生活境遇的转变犹如“砍头柳”百斫之后的重生.所幸的是朱先生将这一切通过绘画和书写的方式做着励志与抒怀:“美和实际人生总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⑨朱乃正先生正是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了“美”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自信地游走于艺术与生活交织的旅途,身处逆境,不馁不怨,再遇峰回路转,但又柳暗花明——最能表达这个生存状态的莫过于“砍头柳”. 在20世纪的社会环境之T产生的系列“砍头柳”作品不但是朱乃正先生的个人精神的体现,更因为其所代表的时代及那时许多人的经历而成为20世纪的人文象征.⑩注释:

①李荣林:《艺术与人生:乃正师授艺录解》,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3月,第84页.

②朱乃正:《朱乃正品艺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0页.

③【宋】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④侯贺良:《画家朱乃正》,载《大众文艺》第103期.

⑤李荣林:《艺术与人生:乃正师授艺录解》,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3月,第101页.

⑥曹星原:《黑白东西:朱乃正艺术思行研究》,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08页.

⑦[美]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译:《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39-40页.

⑧朱乃正:《朱乃正品艺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4月,第4页.

⑨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⑩本文曾经曹星原女士阅审.

责任编校谭广超

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百斫不颓专业范文可作为百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百斫不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每十年防衰防老养生律(五)九十至百岁重养肾系统
守闭藏以固肾气人至九十只凭先天之本肾脏守护,固当万分珍惜 少思考,免劳心、劳力,防止肾中龙火上腾,以固护肾气不外泄 守子时入睡安肾依中医人体时间节律,肾脏对应夜间11时至凌晨1时 因此,每晚11时前入.

白云区百名离退休干部捐资助力脱贫攻坚
7月3日,白云区委离退局开展纪念建党97周年暨助力脱贫攻坚捐款仪式,百名离退休干部为深化助力脱贫攻坚“311”工程捐资1 7万余元 扶贫帮困是白云区离退休干部始终保持优良传统,.

田家炳:中国百校之父将慈善视为毕生事业
166所中学、9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有这样一位老者,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在中国捐献了300多所学校,他就是田家炳 7月10日.

每个中国人生命中都有一本《唐诗三百首》
很多中国人的文化生命,都和这本薄薄小书缘分匪浅 于我,读唐诗最美妙的情境,既不是黄卷青灯,也不是杨柳回廊,而是两条静静卧在小镇边缘的铁轨 从中学时始,每逢暑假,清晨即起,带着唐诗三百首,沿铁轨漫步踯躅.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