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浅谈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昌黎地秧歌 和传承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浅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8

昌黎地秧歌 和传承,本文是浅谈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昌黎地秧歌和传承和浅谈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秧歌是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艺术门类,深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喜爱,昌黎地秧歌则是河北省极具地方性质的三大民间代表舞蹈之一,它有别于传统的秧歌模式,加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点.本文对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进行了简要叙述,并从保护发展的基础出发,分析了昌黎地秧歌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其未来发展的传承思路,从群众艺术视角下对昌黎地秧歌进行系统的解析.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表演形式;民间舞蹈;传承发展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中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使这片大地上诞生出了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河北省也被称为北方民族的歌舞之乡.河北省内民间舞蹈资源丰富,不同的地区都有着自己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而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昌黎地秧歌、沧州落子和井陉拉花,它们通常被并称为河北省三大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在河北的民间舞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艺术形式和表演特征都极具地方特色、独树一帜,历经多年的发展,现成为新秧歌的杰出一员,得到了广大河北群众的喜爱.

一、昌黎地秧歌的历史渊源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诞生并成长于民间的舞蹈形式,它不仅反映了河北东部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是河北东部群众对日常生活的提炼,更是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昌黎地秧歌之所以产生于燕赵大地,是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历史发展交融贯通的必然结果.两千多年来,在燕赵这片孕育无数历史的大地上,其艺术上的造诣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燕赵文化是以平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体逐步发展而来,而这样的区域本来就容易诞生秧歌这样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适宜秧歌的发展的.昌黎地秧歌也是在多种文化的交融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很多民族类的舞蹈以及蒙古文化的内容都穿插其中,尤其体现在表演上,例如地秧歌中的“丑角”,他肩部的动作就是蒙古族舞蹈传承与交融的体现.可以说昌黎地秧歌吸收了各地舞蹈形式的精华,又逐步融合戏剧的表现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目前歌舞戏结合的特色艺术的表演风格.

二、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

按表演形式分,昌黎地秧歌基本分为场子秧歌和排解秧歌两种,场子秧歌最初是秧歌队在日常表演的过程中,围成一个圆场来扭的秧歌,它与排街秧歌比起来,表演更加接近于戏剧,其特定的故事情节和活跃的人物形象使秧歌更加强调整体.而排街秧歌一般情况下,表演的人数较多,它舞蹈的特点是节拍和动作高度一致,而动作却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是由秧歌舞者顺着自己的情绪有感而发,顺其自然即兴表演.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里,角色主要分为四大行当:妞、丑、?和公子,其中?又分为文?和武?.它的表演道具主要有:扇子、手绢、棒槌和烟袋.刚中带柔、热情似火是昌黎地秧歌独特的舞蹈风格,而这样的风格就是人们眼中的“韵味儿”所在,主要是通过肩、腰、胯、膝、腕这五个部分来展现;肢体软度和动作力度是昌黎地秧歌特殊的律动规范,而这样的动作规范就是人们眼中的“巧劲儿”,需要表演者的各部分肢体充分配合,用不同关节运动的力度和软度共同来呈现;灵活多变、衔接自然是昌黎地秧歌最大的表演特点,而这样的表演特点就是人们眼中的“小法儿”,这其实是舞者巧妙的即兴技巧,不论是膀部的掀、提还是肩部的颤,都是要运用所谓的“小法儿”来连接从而形成整体.舞者在表演中若要展现昌黎地秧歌的特殊魅力,就必须把地秧歌里的中的“韵味儿”、人们眼中的“巧劲儿”以及即兴的“小法儿”彻底交融,做到自然衔接不死板.

三、昌黎地秧歌的传承现状和存在问题

经国务院批准昌黎地秧歌于2006你那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在昌黎有近百个秧歌队,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总是尽情的扭秧歌.在当地更有“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地秧歌;米不碾,面不磨,不能不看地秧歌.”的顺口溜.各级文化文艺工作者近些年不断的的努力,使得昌黎地秧歌取得了一定的传承发展效果,2009年,昌黎地秧歌在国图音乐厅表演,第二年,昌黎地秧歌有展现在上海海世*上.可以说昌黎地秧歌在传承中展现了它独特的舞蹈魅力,也逐步附和着社会的节拍,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昌黎地秧歌在诞生的初期是与农业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劳动生活的提炼与体现,而今天, 年轻化的其他娱乐舞蹈形式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昌黎地秧歌的形式不再年轻,容易被替代.

2.昌黎地秧歌的主要传承是民间艺人亲自示范、口口相传而传承下来的,这样的传承途径是比较狭窄的,是没有形成理论落在字面上的,很多动作只是语言描述,这是很难把昌黎地秧歌的精髓传承下去的.

3.传统艺术市场化后,很多年轻的秧歌舞者过分的追求服饰的外在表现力,用以迎合日益年轻化的市场需求,并对其进行不恰当的加工,虽然短时间内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但昌黎地秧歌的动作内涵却在不断的消失.

4.昌黎地秧歌中各个行当的发展不平衡,“丑”角儿发展得如日中天,“妞”角儿也发展的不错,而动作相对简单的“公子”和“文?”角色已经很少了.

四、昌黎地秧歌的未来传承发展探讨

昌黎地秧歌的艺术魅力不体现在造型复试动作等外在的美,它所主要表现出来的内容和让观众领略的是其内在的美,这是昌黎地秧歌的灵魂所在,昌黎地秧歌要保存传承它原有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就必须在这一方面的传承上非常明确.上面列出了很多问题,我认为首当其冲的,便是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现在年轻的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认识不足,对于中国舞蹈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而昌黎地秧歌这样一种包含了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精髓的艺树舞蹈表现形式,恰恰能使学生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有充分的直观的认识.尤其在学习昌黎地秧歌过程中,改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看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昌黎地秧歌以丑为美的魅力所在,体会美丑是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升华的深刻感悟.第二,昌黎地秧歌的未来传承发展,是我们舞蹈工作者需要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并在从充分参与地区民俗活动中逐步加深领会的.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昌黎地秧歌艺术研究工作,要进一步开展昌黎地秧歌的舞蹈编排工作,要进一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工作,都是离不开这些的.第三,昌黎地秧歌是一个整体,不仅仅是舞蹈中的动作,更与它的角色、音乐、服饰等等密切相关,要做到角色均衡发展、曲调贴近群众、服饰自然耐看,传承发展好昌黎地秧歌的整体艺术形态.

五、结语

昌黎地秧歌是我国民族舞蹈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河北民间舞蹈中的一块瑰宝.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它的表演形式和传承方式也在发生着快速的演变,如何传承昌黎地秧歌的灵魂,保护它内在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创新它外在的造型动作和表现形式,是我们群众艺术工作者值得一直去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大明.河北舞蹈史[M].科学出版社,2009.2.

[2]王爱冬.昌黎县文化丛书之六民俗卷[M].华艺出版社,2009.11.

[3]张占敏.试析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保护[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4]河北昌黎启动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N].中国文化报,2011-01-18

[5]滕运涛,田国安.昌黎地秧歌[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6]田丽萍.冀东地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 [D].河北大学,2004.

总而言之,此文为适合昌黎地秧歌和传承和浅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浅谈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浅谈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课堂上民族旨乐的传承和教学实践
【摘要】民族音乐通常都有相应的民族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从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受着手,从具体的教学曲目出发,剖析其后包含的一些典型音乐元素,丰富民族音乐的教学实施方式,将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元素和教.

陶瓷绘画艺术与其传承和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陶瓷有着特殊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的人类文明史上,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 经过广大陶艺家的不断摸索和创新,陶瓷绘画的艺术炉火纯青,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一个.

闯入市场的非遗传承人
几乎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其中有辉煌、亦有坎坷,而其背后,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执着坚守,在这个“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时代,他们如何树立品牌、在.

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
在一国之内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可谓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奇观 这便是中华文化 这个“世界”,即是迄今中国人笔下热词—&mda.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