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材料浏览

高职教育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五位一体模式下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高职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五位一体模式下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文是高职教育有关论文如何写与五位一体和五位一体模式和课程体系类论文范文.

高职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课程教育杂志社课程教育期刊课程教育投稿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叶贵清,潘毅,曹静雯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 要:文章基于笔者所在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衔接课程进行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五位一体”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分析了中高职衔接课程目前所存在的基础课程内容完全脱节、实践课程内容重复较高、缺乏专业文化教育等问题,阐述了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与内容、教学方法与组织等研究基础,提出了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的主线思想,指出了“五位一体”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构建原则,有利于为学生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力求为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五位一体;中高职课程;职业能力;多元化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6.10.062

[基金项目]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机械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题重点资助项目(201313754003Y);江苏省创新实践重点资助项目(201513754013X)

收稿日期:2016-08-05;修回日期:2016-09-06

作者简介:叶贵清(1966-),男,江苏泰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结构装备设计及制造工艺优化研究,E-mail:liuby@ypi.edu.cn.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中高职教育全方位对接的新阶段,这项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职业教育人才无缝化培养,做到资源共享、设备共享、人才共享等,将会使得两种不同层次培养模式取长补短,共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基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衔接课程进行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五位一体”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力求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1中高职衔接课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课程内容完全脱节

我国对于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知识面要宽、综合素质要高.由于两者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因此导致相关课程缺乏衔接性.中职教育由于其职业教育的特性,对学生的基础课程如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讲授课时较少;而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基础课程中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是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导致中职学生在基础课程上的学习压力较大,同时又由于自身心理上抗压能力较弱,导致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1-3].

1.2实践课程内容重复较高

实践课程是职业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两种层次的教育中实践课程在整个课时总量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机加工实训和数控加工实训课时总量超过了400课时,而扬州技师学院该专业的实训课程的课时更是超过了800课时,而这么多的实践课程必然导致一定的重复性,较高的重复性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因此课堂效果不佳.

1.3缺乏专业文化教育

根据笔者观察,中职学生对自身往往缺乏自信心和认可度,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对本身专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了解,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也不甚清楚,甚至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以后就是做一线工人,因此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课堂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同时由于学生在中职期间的学习基础没有打牢,导致高职阶段的课程无法有序衔接,最终导致学生的培养结果事倍功半.

2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基础

笔者对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方式进行研究,以“五位一体”创新性模式构建新型衔接课程体系,而笔者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之处在于中职课程“要什么”和高职课程“给什么”,因此调研中职学生对于课程体系的需求及相关对口用人单位的建议是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调研结果如下.

2.1能力培养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能力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4],因此中高职衔接课程尤其要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早在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思想,国家也出台了相当一部分关于扶持大学生创新工作的政策法规.因此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同时中高职衔接课程应注重实践能力、技能能力、职业知识能力3个方面能力的共同培养,形成课程自身的专业特色,突出个人素质.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

2.2课程设置与内容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置中,要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要加强课程的专业性,注重专业与职业的对应性.另外对于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要做到相同课程不重复,以免资源浪费[5].

而对于衔接课程的内容要更加丰富,专业知识必需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同时考虑到中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内容文字要更加通俗易懂,在极具内涵的前提下又不乏艺术性.

2.3教学方法与组织

对于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组织,则应实行全面的小班(单班)化教学.考虑到中高职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班级人数最好不超过30人,坚决杜绝合班上课.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增强互动性,实践课堂则要配备助理教师,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相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3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的主线思想

3.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

这既是该项目研究的核心理念,又是该项目“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因为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教学实施的,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哪些教学环节,都要根据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技能要求来确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的.这里所说的课程既包括一般常规意义上的理论课程,又包括为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6].

3.2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

职业能力是该研究设置课程内容的一条主线,它贯穿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始终.因为,任何一个专业培养方案均可能涉及到很多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若干课程内容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即知识的前后承接、左右呼应等.“学科本位”的设计思路是按知识的体系和条理进行组合、编排以构建其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则应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形成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

3.3从职业能力入手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

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应具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若干课程单元的有机集合,按照“职业能力本位”思想和“职业能力主线”思路,通过调研,确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要求分解为若干能力要素,最后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即有机构成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另外,课程模块都应该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3.4坚持校企合作强化实训课程建设

对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实习实训课程方案的开发与设计,要做到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同时实践教学也要做到校企合作,即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聘请行业专家与骨干人员讲授专业知识,根据一线行业业务流程进行课程教学,学生以学员、学徒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落实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另外,在实习实训课程的评价方面也可聘请行业骨干人员对相关课程进行命题,建立试题库,实现考试与实际应用结合,打破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从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全面评价学生.

4“五位一体”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的构建原则

该研究主要围绕“五位一体”模式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以力求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达到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7].

4.1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在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日常授课教师绝大部分仅限于本专业的教研室人员,一贯的集体备课的方式往往导致教师授课风格一致,对于重难点把握大相径庭,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也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6].因此在整个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团队建设中,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师参与其中,同时还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积极参与.企业专家可以对实践课程进行重新修订,有效地将学生所学课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紧跟企业发展步伐,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还要动员院校领导、专业带头人和教科研人员全程投入,互相融合,积极为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好的创意和把握主体思路.

4.2规格培养的一致性

对于中高职衔接课程教育应采取“贯通培养模式”,所谓贯通培养模式是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课程标准都要与该行业(企业)需求相融合,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就进一步证实了在制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课程标准还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吻合,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行业竞争力.

4.3产学研结合的紧密性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应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这是基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这个专业的属性所决定的.在坚持校企合作和教产结合的前提下,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互相融合,确保教学实践训练的充分性.

4.4课程内容的集约性

新型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的以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为逻辑起点的方式方法,组建校企合作的“方案设计”团队,通过深入调研与反复论证,构建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并以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和拓展能力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体系.在中高职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中,力求把通用能力方面的课程做“实”,专项能力方面的课程做“精”,拓展能力方面的课程做“宽”.

4.5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中高职衔接课程还应充分做到教学资源的互换性和共享性,确保教学资料共享、师资力量共享、实训设备共享、人才培养方案共享,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无缝化对接.

根据以上讨论,笔者最终确定了“五位一体”模式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研究思路,见图1.

5总结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了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桥梁”建设,完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该项目基于中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通过“五位一体”的方式对中高职衔接课程方案进行设计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参考文献:

[1]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16-18.

[2]肖凤翔,肖艳婷,雷姗姗.基于课程论视角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2(2):16-18.

[3]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56-59.

[4]李育峰.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课程”概念选择研究[J].职教论坛,2012(4):57-60.

[5]荀莉.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47-52.

[6]荆瑞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5(10):13-16.

[7]李肖瑾,谢荣华.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J].经贸实践,2015(13):239.

(责任编辑 邸开宇)

此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关于经典高职教育专业范文可作为五位一体和五位一体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高职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产品设计专业家纺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摘 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要求 本研究项目通过系列调研手段,分析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问题,解决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制定并完善课程体系的内容,并对产品设计专业(.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微课程体系构建与运用
摘要本论文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微课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发挥的作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微课程体系的内容以及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微课程的应用途径四部分展开,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微课程体系构建及运用进.

素质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合唱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其合作意识的重要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构建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 文章分别从乐理基础知识、合唱作品赏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