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校园类论文范文 和救助站适龄儿童校园适应问题与国家在场机制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主题:校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3

救助站适龄儿童校园适应问题与国家在场机制,该文是校园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适龄儿童和救助站和探索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校园论文参考文献:

校园论文参考文献 b站怎么投稿校园杂志b站投稿校园好听的期刊名字

本论文属于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救助管理站学龄儿童校园适应问题与小组社会工作创新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10488022),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协同视角下社会治理专业化研究”(17Y025)研究成果.在此感谢王钢、傅栎木、蔡怡、陈楚凡、邱凡本课题组成员参与选题、设计、调研的过程.

摘 要:救助站中处于学龄期的儿童,由于缺乏原生家庭的照顾和培养,社会化过程遇到了挫折;帮助救助站儿童回归学校的传统教育环境,适应学校生活是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中发挥国家在场机制对平衡儿童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救助站儿童;校园适应;国家在场机制

一、研究背景

调查显示我国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目前有300多家,流浪儿童大约有150多万,而救助站仅可以满足儿童基本的简单的衣食住行需求,而对于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依靠志愿者老师.《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指出:“为儿童成长提供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当前政府也在为救助站儿童接受教育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但是,针对儿童的特殊情况和场所限制,生活在救助站儿童的学习场所集中在救助站里的几间教室中,且教室多为功能性分区,真正的知识教育呈现出不系统性和不完整性,因此,步入社会后会的救助站中的儿童大多表现文化程度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多从事于劳动密集型工作.

在心理方面,救助站儿童表现出敏感和孤独的特性,部分儿童会有不同程度的自闭情况,人格发育不完善;在情感方面,救助站儿童由于失去原生父母,其情感传递,人际沟通等方面都缺少了第一模仿对象,因此影响自身情感的表达以及情绪的控制.

二、救助站儿童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法

1.救助站适龄儿童基本情况

本研究是以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8名12—16周岁,面临小升初的儿童作为活动对象.

当前救助管理站针对未成年进行“养、扶、育”三位一体的功能集合.受助者年龄从3岁到16岁不等,身体残疾程度不同,因此救助站主要根据儿童的需求划分区域,救助站一层为办公区域和康复室,三层为儿童休息起居室,第二层则分为办公值班室、音乐室、心理咨询室、活动室、电脑室、治疗室以及教室等,针对当前儿童所需功能的实现是相对完备的,但从中可以看出救助站中儿童可以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初步学习,然而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系统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通过与救助管理站负责人的交流,我们得知,虽然有附近的中学提供了一些免费就读的名额,但是目前还未有进入校园读书的先例.救助管理站中的儿童在达到十六周岁后,纷纷选择进入社会,开始就业,他们因自身条件的限制,通过救助管理站的联系和介绍,他们基本上在手工制造行业工作,维持生计.

2.救助站适龄儿童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八次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每次活动按照总目标的要求设计了递进的活动目标,力求在实务活动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的改变救助站适龄儿童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活动计划根据小组工作六阶段论进行设计,前期社会工作者到救助站进行了调研,与救助站老师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访谈和关于活动的讨论,根据救助站老师提供实际信息进行了活动的筹备工作.第一、二次活动作为小组工作的开始期,小组设计了相关的游戏,使参与活动的成员在游戏之中相互认识、形成相互的信任感.第三、四次活动进入小组的形成期,此时的活动以促进团队建设,主要以形成良好互助的团队,保障后期活动的顺利进行为阶段性目标.在第五次活动中,小组工作进入转换阶段,此时社工将活动的领导权交给参与活动的成员,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儿童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之中,进入小组活动的工作阶段,小组的领导权转移到成员之中,社会工作者只作为引导;在第六和第七次活动之中,分别以团队互动和社会互动的形式,一方面增强成员对小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让服务对象体验常规校园的日常生活,改变他们对学习的厌恶情绪.最后,通过体验一日国防生生活的活动,让服务对象体验“国家在场”的感受,加强了服务对象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增强其对“超我”的约束.

本次研究对小组成员进行问卷调查(活动前期评估表、活动过程评估表、活动后期评估表、组员意见反馈表以及小组观察记录等),以及与小组成员进行前期和后期个案访谈来观察儿童在此次活动中的变化.

活动形式选择小组工作的方式,以国家在场机制和小组动力理论为指导,通过八次活动,以递进性的要求和活动,逐步消除救助站适龄儿童的敏感和孤独表现;通过小组工作专业技巧,从中寻找国家在场机制在解决救助站儿童问题上的创新方法.帮助她们完善其人格发育,树立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在人际交际的过程中,让成员在小组活动之中了解和学习真诚的与他人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小组成员在活动之中学会珍惜生命、尊重自己,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

三、救助站适龄儿童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儿童缺乏生活的目标和改变的动力

在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常年生活在救助管理站中的儿童,长期处于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之中,有其固定的生活方式、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朋友,而现如今多媒体工具的普及,外部千姿百态的生活对救助站内的儿童产生了愈久弥新的吸引力.而良莠不齐的信息汇集到儿童面前时,由于教育和关怀的缺失,使得她们不能正确的辨别好坏,很容易使其形成不良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对其自身和社会都是极大的影响.

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谈话,社会工作者发现大部分儿童都希望可以通过工作离开现在的生活环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得她们没有值得向往和效仿的榜样,导致她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不足,而未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力,例如:当问及工作方向时,大都是没有具体考虑的目标,对于学习,都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设立更高的目标,主要是学习志愿者老师教授的课程.

2.教育系统不完备影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

在服务过程之中,社会工作者注意到在服务对象之中同辈群体相互模仿的现象十分严重.年龄相近的研究对象较容易产生小团体,而在这些小团体在开展小组活动中,成员又以最大年龄的队员为模仿对象,研究对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态度易受到“领头羊”的影响,同样,不良的习惯和行为也会如同“病毒”一样在服务对象内部传染,产生群体性的问题.

由于流浪儿童进入救助管理站的时间不同,自身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而在救助管理站中并没有设立成体系的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年龄层次相差较大的儿童在一起学习同样的内容.在救助管理站中由于没有设立分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因此若后期救助站儿童有机会进入常规校园学习时,极有可能会出现无法自主适应正规的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的情况,同时相较于在救助站学习的情况,在常规院校之中,学习伙伴会产生较大的改变,针对这样的预估,研究对象大多表示不愿意改变目前学习形式,其学习意愿也不高.

3.频繁低效的志愿活动削减了儿童的热情

据了解,武汉市救助管理站为各高校大学生提供组织活动的平台,同时也为救助管理站里的儿童提供了课余活动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机会,救助管理站将活动时间定在每周五的下午,这个时间段是儿童与外界联系最紧密的时间.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之中,来自不同高校的组织,其活动目的和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各个组织的活动周期安排以及预期活动的效果也不同,缺乏延续性和固定性的活动导致孩子们能收获的内容有限,活动效果不显著.

同时,由于提供各项服务的组织非常多,导致了许多活动不尽相同,设计缺乏创新,而重复的活动项目使得研究对象对于活动的参与兴趣不强,积极性不高,处于一种疲软状态.对于活动的投入程度不高,随之而来的活动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理想.奖励制度也逐渐失效,不能对研究对象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4.儿童自身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

大部分救助站儿童处于青春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会从依赖走向独立,其中,“青春期综合症”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这个时期是青少年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衡和由此引发的心理失衡病症,主要表现为苛求体貌,一些青少年对自己的容貌和衣着相当敏感,以至于过分挑剔,同时表现出异性敏感、情感危机、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心灵空虚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他们在学习、交友、生活等方面出现重大波折时,很容易在极度失望和沮丧的情况下,容易做出莽撞之事.

此外,青春期综合症还表现为严重厌学、社交障碍,离家出走等现象,尽管青春期综合症不属于严重的心理异常的范畴,可其对青少年心理的良好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却是十分有害的.

四、国家在场机制介入救助站儿童问题探索

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通过“自我”,“本我”与“超我”三者的协调而达到自身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国家在场”的心理机制则是弥补流动未成年人心理防御机制尚不成熟,调节“本我”与外界社会更好地相处,同时强化儿童“超我”层面的自我思想和内心的道德理念,为“自我”确立了好和坏的范本.因此,本次研究以“国家在场”机制为指导,针对救助站适龄儿童校园适应问题提出创新思想和解决途径.

1.加强对国家形象认知,形成正确道德观念

救助管理站的儿童相对其同龄人更为敏感和孤独,对世界的认知和心理防卫机制更加的不成熟,由于过早的承受现实的伤害,加上周边环境对其的不良影响,这类孩子内心的道德理念相较正常家庭的儿童就显得较为薄弱,部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反社会性,其“超我”层面存在严重的不健全.因此为了加强她们完善超我,我们需要加强其对国家的认知,增强“国家”在她们心中的真实性,让其感受到国家的形象,体会到生而为人的社会性.

在活动中,我们联系武汉市局某区交通大队,组织孩子们与交警进行一对一交流,并在交通大队的安排下,救助管理站的儿童在附近的四岔路口进行路口协管三小时.使服务对象实际、深切的体会交警的工作过程,帮助其形成“国家在场”认知心理机制,将“国家”这一概念具象化,以便以后她们遇到困难时,能够明白“国家”就在身边,在这个社会之中,她们可以求助于政府、机构等组织,从而使他们更愿意投身于社会建设之中.

2.积极参与常规校园生活,重新燃起学习热情

由于救助管理站没有正规的、系统的教育体系,导致了救助站适龄儿童对常规学校的适应不良,导致其产生了不愿意上学,对学校产生抗拒的心理,甚至以表现出不被学校接受的行为来对上学进行反抗.那么当儿童进入救助站之后,救助管理站的人员就应积极地帮助她们对学校形成正确认知,或是在后期的活动之中将这点作为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促成她们对学校认知的积极转变.

在研究之中,我们选择组织研究对象以旁听生角色进入校园不同班级,体验实际生活中的教育环境和校园生活.通过“入校园前后认知调查表”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对象对于校园生活的认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对读书和接受教育的心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其中两名在之前选择“不愿意在校园读书”的儿童选择了“渴望在校园读书”,有三名儿童则从“不愿意继续读书”改成了“接受在校园读书”.在学习态度转变的同时,融入积极的学校生活能够改变她们对人生的态度,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认知,形成新的同辈群体,而良好的同辈群体多带的影响将会帮助她们积极正面的认识生活和世界,从而内化反思自己.

3.选择可持续志愿服务,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如果放任各式各类的社会组织和高校志愿者对救助管理站儿童的帮扶,不加以适当的管理和筛选,反而会造成救助站儿童的反感,甚至对其敏感的内心造成二次伤害.而且没有计划性的活动会使得社会工作者的帮助缺乏专业性,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降低了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和信任.

因此,对于各组织活动申请以及活动策划需严格审核,对于活动时间、时长和频率需要保持一定计划性和确定性,形成可持续的活动推进,使得活动成果能够尽量保持.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应注意收集活动的效果反馈和小组成员的意见反馈,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反馈,适当调整下一次活动的内容或强度,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实际性.救助管理站应以帮助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为目标,选择、督促各个帮扶组织设立有效、合理的活动内容和运行机制.

4.加强儿童生活体验,实施理想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仪式性”的活动会使得人们产生庄严、尊敬的感受,而这样的感受对自身行为的约束非常的显著,例如常见的升旗仪式,当升旗仪式进行时,人们的国家荣誉感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且对自身“超我”的形成具有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升旗仪式对于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群,其感受也是不同的.对于儿童来说,看着升上去的旗子感受可能不够强烈,但是对于升旗手易产生崇拜和敬仰之情.

在研究之中,我们设计让救助管理站儿童参与体验国防生的一日生活.既请到国防生在课堂上各种知识的传授,也让服务对象参与到操场上汗如雨下的拉练,让他们体验国防生既充实又意义非凡的大学生活.当国防生们逐个在教室里回答“为什么选择当国防生”的问题时,国防生所传递出,身为军人的责任感,对国家的献身精神溢于言表,感染着参与活动的每一位成员.后期活动结束时,有服务对象表示:“我虽然不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但是我想当一个军人,这样我就可以保护所有的爸爸妈妈了”,这样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大大的增强了服务对象心中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加强了对人格“超我”层面的约束.

本次研究,通过让服务对象感受不同的角色生活,给青春期的儿童,尤其是对面临小升初的适龄儿童施以正面的引导,使其对外界的社会角色形成清楚和正确的认知,帮助其确立自己的现阶段目标.帮助不论是准备就业,还是决定继续学习的儿童,明确和坚定自己的目标.

通过活动过程,使服务对象在面临困难时,不仅仅只会依靠自身解决问题,而在其内心能够出现“国家”形象的认知,寻求政府的帮助,此外在力所能及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回馈“国家”的同时寻求和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国家形象”在人格“超我”层面的影响力,平衡救助管理站儿童的人格结构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志翔.社工介入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途径[J].社会福利.2014(11)

[2] 冯元,彭华民.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应用研究——以N市救助管理站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4)

[3] 刘日飞.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介入及其意义[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4] 冯元.流浪儿童需要与机构救助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 胡梅娟,储国强,黄庭钧.流浪乞讨儿童救助难题[J].瞭望新闻周刊. 2006(47)

[6] 崔榕.“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J].理论月刊. 2010(09)

作者简介:俞倩倩(1995.09-),女,安徽寿县人,武汉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张琳慧(1995.05-),女,云南昆明人,武汉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彭惠青(1963.2-),湖北罗田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

归纳总结,此文为适合适龄儿童和救助站和探索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校园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校园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儿童医学中心获颁上海市人工耳蜗救助定点医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正式获得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授予的“上海市人工耳蜗救助项目定点医院”称号,也是首家进入定点耳蜗植入医院的儿童专科医院 上海残疾人联合会对于我院耳蜗定点医院资格的授.

校园足球背景下国家足球后备人才体系建设理论综述
张博峰中北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摘 要中国职业联赛火热的局面并不能掩盖中国足球人才发展的诸多问题 纵观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即便中国足球时隔多年重新进入亚洲区预选赛十二强赛,一个不争的.

儿童免票标准也该和时俱进了等16篇
儿童免票标准也该与时俱进了如今, 很多家长在公园、 火车站……公共场所买票的时候, 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明明年龄还很小, 可身高已经超过了免票标准 以身高作为标准, 一是容易操作, 二是在过去身高标准足以.

母亲一直站在我的门口
打电话回家,先问农忙怎么样 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如秋熟豆荚炸裂稻子刚抢进仓,麦子未下地,油菜还挤不上趟……母亲想起来似地问我“是不是有事”平日里,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