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春秋方面有关论文如何写 跟一个时代的戏场春秋读《戏缘》杂感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春秋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一个时代的戏场春秋读《戏缘》杂感,该文是春秋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杂感和《戏缘》和春秋方面论文如何写.

春秋论文参考文献:

春秋论文参考文献 名利场杂志时代教育杂志读写算杂志炎黄春秋杂志

苏泓月

与《戏曲文献学》《戏曲优伶史》《风月锦囊考释》《青楼集笺注》等中国戏曲学科重要著述相比,戏曲史学泰斗孙崇涛先生的自述新作《戏缘》,无论讲述儿时家乡点滴片断、青年离乡求学的苦乐往事,抑或戏曲研究生涯中的丰盛体会、海外讲学时的奇趣异闻,都生动有趣,似信手拈来,令这本读起来既轻松又厚重的回忆录,随手翻处,处处传奇,看似闲章散句,篇篇引人掩卷深思.它对近代戏曲研究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之前的学术专著.

说读来轻松,是孙老先生以口语化的写作,简洁直白地和读者拉杂家常;说读来厚重,是孙老先生在拉杂家常里,句句不离戏,听戏、观戏、品戏、说戏、编戏、排戏、改戏,它们几乎构成了孙老的全部生活与工作,可说是一部从上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初、纵向跨度七十余年的中国戏曲的形象的变迁史;书中孙老先生也写到各类人等,学戏的、演戏的、写戏的、研究戏的,同样离不开戏,他们既是孙老先生的工作圈,又是他的朋友圈,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海内海外,戏里戏外,专业的业余的,缘分跨越半个多世纪,构成一个时代的戏场春秋,其间群英何其众,欢乐何其多!

我常以为,人的一生是上天注定,旁人无法复制,亦不可模仿.作为晚辈,当我看到孙老先生在书中十分有趣地聊着他的童年跟着大人看戏的经历时,无法不羡慕身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每逢节庆,南方乡镇近郊空场上搭起的草台班戏台,面对鼎沸人浪,戴着或黑或白面具的“跳魁星”“跳加官”热闹开场,接着,文戏武戏轮番上演.童年的体验,无形中启蒙了当时还看不懂戏的孙老先生,在年幼的他的眼里,戏是无趣的,甚至还被演员脸上的妆吓哭.但他注意到在寒风中佝偻身子叫卖儿童玩具“十八变”的,就是戏班扮演老旦的老人,因收入微薄,只得靠做微小生意贴补生活.孙老先生在描写这一段时,字里行间充满同情悯惜,他说“倒是希望他多出场,多赚钱,宁可自己不看戏,多睡觉”.时代会造就一些富人,时代也会让一些人生活潦倒无奈,叫卖老人演的角色,既怪又丑,恐怕大多数人不爱看,但他确实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戏班底层演员的真实状态.懂戏的人,必然懂得人生迂回,必然可透过生活细微处,感知命运无常的万千表情.这是跟戏曲同等的价值.

一叶有一叶的精洁,一花有一花的尊严.像这样的细处描写,书中比比皆是,有浓浓的人情味,还有淡淡的怅怀.孙老写小时偶遇“京胡才子”陈小鲁,并没有直接写遇见的情形,而是先用大段笔墨勾画了一幅家乡的全景,“一片片黑瓦覆盖着可数的一些房舍,那里住着大家几乎全都认识的一万多乡亲”,“眺望远处的飞云江,像一条宽带襁褓,把全城裹抱在自己的胸膛.城内外小河纵横,就像是这襁褓的条条绑绳”……如此散漫不经的场景描绘,只为了烘托之后出场的人物——正在捉虱子、已经疯了的陈小鲁.两向衬托,愈发显出陈小鲁的不幸.陈小鲁好像在时局中以一疯求解脱,时局好转时,他又穿扮整齐、文质彬彬地上台演出,接受人们的掌声,但最终他仍是疯死.一生为戏痴狂,为戏舍身无怨.这是一场感人的人生戏剧.

与其说《戏缘》是写作者自己的经历,倒不如说作者用自己的眼和心,引领读者去认识时代、了解时代,他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原原本本地写出,岂止限于个体的人生经历,其实是中国戏曲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命运.书中不乏发想之精到,议论之风生,触及时弊之准确,对时代的荒败昌荣与时人种种面貌变化做了深刻的剖析.他写琴师郑剑西、“江南活武松”盖叫天、京剧名角童芷苓、京昆名角洪雪飞、“国京”老艺术家高玉倩等大腕,也写地方剧团的年轻的小演员,凡他采风学习、调研考察中遇见的并能映照时代的见闻,他都如实记录下来.无论是太平年代,还是“”浩劫,流贯历史,兼及当下,他的故事,是时代的鉴照,是不能欺瞒的直接生动写照.

《戏缘》用了许多珍贵的图片,除了往来信件、人物照片之外,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父亲、老戏迷孙维楷先生生前记录家乡戏曲活动的手稿,密密匝匝的小字记着诸多戏目、角色、演出地点和时间;书中还有孙老自己在1960年对绍兴目连戏做调研时的笔录.父子两人手稿对照起来看,气息竟出奇相似,此非“戏缘”遗传基因相传,无法做别的解释.

从这本自述书中可见,任何时代孙老都过得十分坦然,读书时读书,劳动时劳动,教书时教书,他冷静观察,回报以热情.三十多年来,孙老一直生活在北京,他在文章中感叹城市建设,追怀吉祥戏院和老长安大戏院,怀念昔日人民剧场的繁华场景,只是为了给后辈一些间接的温暖回忆.他说:“他们都是那个年代我所向往并为它经常奔走的场所.如今,它们或消失无存,或倾废落寞,或名存实亡,或改头换面,或移址重建、非复旧观,而作为我亲历目睹的文艺符号,它们永久地封存在我的记忆里……”孙老是这些老剧场最体贴的知己,他曾经与它们一起相见欢,又与它们一起共寂寞.

不知不觉,这本书在我的案头已有两个月,慢慢读时,似乎过去的事也离我这个时代陌生人近了一些.孙老书中提到的“宁澹轩”,是他晚年退休后布置起来的会客小屋,我有幸可以常去,有时还带着学术研究中遇见的问题向老人家讨教.老人家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幽默的言辞使枯燥的学问变得生动愉快.这让人越来越相信,文明的传统终究是金身不坏,文化传承人的精神也永不见老.

责任编辑原旭春

在海南三角梅盛开的季节里,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完了孙崇涛先生的《戏缘——我的自述》-书.眼前仿佛有一道清澈的溪流在缓缓流过,它自然、亲切、生动,给我带来许多乐趣和启迪,一种阅读的美感油然而生.正如他自己在书的题记中所说: “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我以为, 《戏缘》正是这样一次成功的尝试.

如果说,人的一生会有某种缘分的话,那末,孙崇涛先生无疑是一位注定要和戏曲结缘的人.他出生在《琵琶记》的作者、戏剧大师高则诚的故里——浙江瑞安,又生长在一个痴爱戏剧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京剧迷,虽然经营一间绸布庄,却把大部分时间和兴趣都放在看戏和听戏上头.这使孙崇涛从小受到耳濡目染,接触戏曲比读书识字来得更早,可以说是未读书,先读戏.他把自己的一生归结为“戏缘”两字,不但恰如其分,而且妙趣无穷.

他的“戏缘”始于家乡,始于童年,所以“家乡戏缘”顺理成章地被列为本书的开篇之作.他在这一章里,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的所见所闻,叙述一个普通家庭和传统戏剧的不解之缘.他娓娓道来,向我们介绍温州和瑞安一带的民间戏剧活动,如数家珍.

作为一个与他同时代的瑞安人,我不得不佩服他这种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和对周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节和小人物的描写,往往栩栩如生,颇具神来之笔;他对自己童年时代心理活动的描写也非常到位.这些都显示了他的文学天赋和驾驭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力.

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幅上世纪30年代浙南水乡民俗风情的画卷.譬如知名京班“金福连”在瑞安城里演出京剧的盛况;瑞安正宗方言“戏台下打淘堂”的生动场面;正月隆山的庙会;硐桥头和关老爷殿的庙戏;七铺塘河和小河轮里民间艺人的表演;郑剑西、许达初、陈小鲁等社会名流的人生片段,以及他和本地草根名角阿铨伯、鸿炎伯、林永祥等人的交往.这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熟悉的细节,无一不勾起我对于家乡童年的深刻回忆.我想它们同样也会在所有瑞安人的心里引发强烈的共鸣.

孙先生是深受家乡人民爱戴的我国当代知名戏曲史家和戏曲理论家,他也深深地爱着家乡和家乡的人民.他在这一章的最后说:“我要赶紧写.只有在文字里,才能暂时冻结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物异人非……”记得我在温州机场候机时看到这里,随手在书眉上写下这样一句话: “写作是真情的流露,他是带着对故乡的一片真情,带着对戏剧的一片痴情来写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格外感人.”

“省城戏缘”和“小城戏缘”讲的是他的大学生涯和毕业后在家乡附近的平阳县中学任教时的经历.他仍然紧紧围绕着“戏”和“缘”两个字做文章,没有离开过“戏缘”这个主题.行文看似散漫而不乱,头绪虽多却脉络清晰,许多和戏剧有关的人和事,那个荒唐年代的芸芸众生,在他的生花妙笔下,纷然呈于纸上,让人既可爱又可恨,更有无限辛酸于其间.特别是他对于大学时期的室友钱苗灿的描写,前后呼应,颇具传奇色彩,可以说是经历“大跃进”年代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缩影.

应该说,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是中国政治色彩特别浓重、政治运动最为频繁的年代,也是中国文化最为不幸的年代,传统戏曲处境更是惨不忍睹,几乎到了濒临灭亡的境地.热爱戏曲的他经历并见证了这个特殊年代的全过程.从书中不难看出,他曾经为此痛苦过,彷徨过,但是从没有放弃过.他没有和当时的大多数青年人一样热衷于政治,而是清醒地和政治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以便充分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潜心于自己喜爱的事业,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做一番研读和探索.他在“平中”半月池边的清风明月里,补读了魏晋六朝笔记小说、全部唐宋传奇和敦煌变文以及近代学术大师们的许多著作,甚至萌发想重写一部中国小说史的愿望,为此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这些努力没有白费,为他今后的学术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遇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经历了“”洗礼的他,终于等来属于他的机遇.1978年,他命运中出现了一位“贵人”,这就是在书中被他称为“恩师”的中山大学教授、温州人王季思.在“小城戏缘”的最后,他坦率地叙述了自己命运转变的全部细节.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前辈大师扶掖新人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温暖.

他和王季思老师之间当然也是一种缘分,但这种缘分并不完全出于偶然,它由主客观多方面因素造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对学问矢志不渝的追求和钻研.如果说他和“戏剧”天生有缘,这“缘”在王师出现时,终于水到渠成,使得他的人生戏缘翻开了新的一页,拓展了新的空间.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他亲身经历了我国首个戏曲史研究生班招生的全过程,也有机会目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京城戏剧活动的许多重要事件,以及它的兴衰和时运.可以说,没有王师的出现,也就没有他“京城戏缘”这一段难得的经历.至于“海外戏缘”,那只不过是他“戏缘”一生的必然结果,就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如果说,吴梅先生是最早把中国戏曲学搬上大学课堂的人,郑振铎先生是最早把中国戏曲史用大篇章写进中国文学史的人,那么,我的同乡孙崇涛则是最早把中国戏曲学带进世界名校进行系统讲学的第一人.

孙崇涛一生戏缘,因“戏”结“缘”,“缘”中有“戏”,既平凡,又精彩.亦如他自己在“尾声”中所言:“70年人生与戏剧结缘是一种福分”, “戏剧带给我愉悦与陶冶、知识与启迪”,也让他收获许多友情与友谊,为他留下值得纪念的人生印迹. 通过《戏缘》,我们在了解孙崇涛先生大半个世纪来与戏剧结缘的同时,也从中解读到一位名家的成长之路,他的诚实和可爱,他的儒雅和洒脱,他的勤奋和才气,他的进取和机遇,都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和无限深思的空间.

总之, 《戏缘》-书不仅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很高的美学和文学价值.如果说,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的话,那就是“海外戏缘”这部分的写法和全书存在某种不协调,显得有些拖沓和累赘,不知说得对否?

责任编辑原旭春

本文汇总,该文是适合杂感和《戏缘》和春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春秋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春秋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时间赛跑和时代同步和民生为伴解码《第一时间》十五年收视奇迹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第一时间栏目在报道最快新闻、开展公益活动、进行舆论监督、传承传统文化几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揭示了一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十五年保持高收视、高创收的 【关键词】第一时间;新闻报.

书店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读《岛上书店》
文 十二中年丧妻的书店老板 这并不一定是一种不幸 不幸的只是,在此前,他在生活中只需负责愤世嫉俗的那部分,所有的长袖善舞都由他的妻子来负责 他的读书品味,对销量毫无帮助,因为他讨厌一切名人传记、成功.

孙犁读《史记》
班固谓“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史记正义曰大道者,皆禀乎自然,不可称道也 道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黄帝老子,遵崇斯道 故太史公论大道,须先黄老而后六经 .

读《西游记》有感
刘舒瑶 (石家庄二中 050000)摘要西游记的主人公实际上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 孙悟空的家喻户晓,足以证明吴承恩塑造人物之成功 而除了作者的文笔,作者赋予这个“人”本身的性格.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