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立德树人毕业论文范文 和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有关论文例文

主题:立德树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本文是关于立德树人论文例文与树人和立德和旅行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立德树人论文参考文献:

立德树人论文参考文献 驳论文树靶子立论文和驳论文堂吉诃德论文新课程导学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是国家实现立德树人的有益途径,旨在实践中体现出德育、智育、体育的综合实践育人功效.其思想源远流长,得到中西方先贤的颂扬与践行.全面推广研学旅行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师资队伍,需要各方坚持研学旅行的重要原则与中心任务.研学旅行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并注重与红色旅游相结合,进而突出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功能.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学旅行;综合实践;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 G5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14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26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1]立德树人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性,需要通过不同途径与形式宣传并执行.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应以当前党的教育方针为标杆.针对中小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开展研学旅行,不仅利于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课堂知识与生活所需进行深度融合,其宗旨是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将研学旅行作为立德树人的实施途径具有巨大空间.为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我们应深入挖掘其思想渊源和理论内涵,应全面把握研学旅行在近几年的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恰当的建议.进而,让研学旅行可行、有效和全面深入发展.

一、研学旅行的思想渊源及内涵

研学旅行的思想在孔子时代就已产生,并由孔子及其后人不断践行并逐步丰富.西方国家的修学旅行开始较早,其相关制度建设与基地建设较为完善.

(一)研学旅行在国内的思想渊源及实践历程

孔子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即人需要深入到诗书和自然界中去体会和成长.孔子率领学生周游列国,考察政治风貌,宣传自身的施政思想,让学生于艰苦与挫折中扩展知识、凝练坚毅人格.中国古人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名言警句,都是借自然之物抒发对生命的感悟.朱熹常常在与学生登山、用山泉煮茶的过程中施教.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真正深刻的调查才能得出指导实践的理论.陶行知说“我们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创造力”[2].在我国,现代意义的研学旅行于2000年左右出现,部分学校组织的旅游形式的实践课程因一些交通事故而因噎废食.2012年以来, 国家持续颁布关于研学旅行的相关文件,并在西安、上海等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2016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规定“中小学的教学计划需包含研学旅行”.我国若想发挥研学旅行对培养人才的教育作用,首先应充分认识自身面临的困难,同时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集社会合力进行解决.

(二)研学旅行在国外的思想渊源及实践历程

在国外,研学旅行一般被称为户外教育或修学旅行.古希腊等地的先哲最早开启修学旅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就是在外出交流、讲学中促进自身成长,并传播教育思想.17世纪,《教育漫话》充分表达了洛克要兼顾学生德育、智育与体育,并突出德育的思想.英德两国的贵族开启“修学旅游”,深深吸引了欧洲国家的年轻人,游学逐渐形成浓厚的社会风气.他们在游历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中学习文化、增长能力;19世纪后半叶时,明治维新中的日本已认识到修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它将鼓励学生修学旅行的思想变为其教育大纲中的明文规定,促使学生跨越地域局限去学习;杜威倡导教育并不是一味要求儿童听讲和闭门读书,应该引导儿童通过增强生活经验以指导生活[3] .到1941年,英国成立了第一所户外教育学校,由此户外教育拉开序幕,并在欧美等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美国的户外领导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能力,培养外展学校领导人才;德国和法国的学生分别将户外活动视为完成暑假作业和休闲的主要内容;日本的“少年自然之家”“青年之家”在上世纪有较大发展,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教育家刘易斯认为户外教育能将课程延展到户外,直接调动学生的感官,发现学习的原则;美国多个研究机构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将环境教育与课程教育结合,不仅可以减少班级管理和纪律问题,提高学生考试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注意力[4].可见,其外出学习的体制机制更科学化、体系化.

(三)研学旅行的内涵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5].现在的研学旅行就如同孔子时代的游学,是西方国家的户外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研学旅行的形式很多,一般的文艺演出、夏(冬)令营、外出交流比赛等也属于研学旅行范畴.相对于过去的游学,研学旅行更具有组织和计划性,学生出游规模更大;相对于过去的春(秋)游,它更侧重于学;相对于户外体育教育,它更侧重于学生心智的成长.研学旅行的特殊性在于:一是,突出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旅游,其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扩展学生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必须首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游学的主题、基地选择与课程连接起来.二是,突出其实践性.研学旅行是要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跨出校园的异地活动,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而在学习场域、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三是,突出其公益性.研学旅行得到国家教育部门、旅游部门、铁路等机构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出行的经济负担.四是,游学主体为中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学生年龄偏小,其认知与行为能力仍处浅层,在研学旅行中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当前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能更多的在政策、资金、跨流域交流等方面对研学旅行给予支持.因此,研学旅行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国家从2012年到2016年通过《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强指导工作,使研学旅行由设想变为现实.在具体引导工作中,我国通过协同交通部门、铁路部门以及学校和保险公司推进研学旅行的费用减免政策,沟通社会团体拓宽融资渠道.例如,教育部指出交通部门要严格执行儿童票价优惠政策,铁路部门在能力范围内给学生提供便利;文化、旅游等部门对研学旅行实行门票减免,提供优质服务;保险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并实行优惠政策;经费筹措渠道和形式多元化,将社会捐赠和公益性研学旅行纳入资金筹措范围[6].

在实践中,北京、上海与重庆等地中小学校积累了较多开展研学旅行的经验.例如,北京中学、重庆市巴蜀小学等校的组织机制和实施流程、活动形式、选点及主题确定等可以推广和复制到国内其他学校.国外学校开展户外教育的时间早,基地建设和保障性措施较为规范.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推广研学旅行也面临以下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研学旅行实施的广泛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我国东、中、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家庭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环渤海地区和江浙沪地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均等化水平最高,各省份的普通高中教育均等化水平呈“东—西—中”方向递减的趋势[8].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我国各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人民的求学愿望和教育支付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教学条件等差距甚远,农民工子女进城教育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乡村小学无法全面开展基础知识教育,在这些地方开展研学旅行难度更大;广西河池农村地区小学只有英语课本却无英语课,教育资源配备不到位的情况使广大家长忧心忡忡;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经费输入,影响研学旅行的经费筹措问题.因此,当前研学旅行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不得不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国家层面针对性法律的缺乏影响研学旅行开展的深入性

国家将安全保障方案的制订,事故处理、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落实为具体的可操作措施,这有利于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近几年,教育部发布了《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这在阐明研学旅行重要性,推进课程教育的发展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但是,国家层面仍未建立有针对性的、体系化的法律法规,这必将增加家长顾虑和地方的相关探索工作难度.教育部指出,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之前要有方案、备案和应急预案,沟通不同部门.但沟通部门多,事物繁杂,活动前的方案报送、审批等工作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也将给学校带来教育压力之外的其他压力.学生安全是学校开展所有活动首先且必须考虑的问题,安全出行是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合理区分责任、整合保障资源是学校拓展研学旅行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学校成为宣传研学旅行的关键.学校与地方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树立榜样并做好宣传,让家长与学生深入认识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因而,从短期看来,研学旅行在较短时间内广泛推行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研学旅行推进的精准性

研学旅行需要教师跨出课堂,掌握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应急问题处理等综合能力.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因而,对于开展研学旅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程度也不同.研学是研学旅行的中心,不同教师对“学”与“游”的把握程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两种极端现象,致使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与实践性大打折扣.另外,教师是否充分展现思想引导、组织协调与路线的开发设计等能力直接关系到研学旅行的质量问题.因此,新兴教师人才队伍是开展研学旅行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教学和管理的双重压力[9].学生成绩对教师绩效评估有重大影响,而研学旅行需占用学生时间,致使教师对投入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中小学教师身负管理重任,老师既要管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兼顾学生纪律、安全等多方面问题,责任大,任务重.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教师既要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素养,又要不断完善自身综合能力,他们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组织和筹划学生出行.因此,研学旅行较容易陷入形式化,成为敷衍.另外,因为实践经验缺乏,部分学校和教师较难把握活动主题、地点、路线,致使研学旅行开展的不够全面和深入.

(四)传统观念、安全顾虑等多方因素制约研学旅行的全面性

我国中小学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研学旅行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前期策划,主动感受人文情怀,激发自身潜在的家国感情,抒发旅行体验.我国中小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学生旅行与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较难发挥,加之中小学生背负着沉重的课业、紧张的考试和家庭的期望,为了升学和高分,学生受内外压力,或强把自己旅行的兴致压制下去,或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研学旅行中.由于家长没有充分认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因此,推进研学旅行的积极性不高,面对孩子的升学和学校现有评价机制,家长们认为孩子得到高分就好.对于研学旅行,家长们首要考虑安全问题,部分家长的盲目投诉和排斥行为也会阻碍研学旅行的开展.地方政府与学校对研学旅行的宣传力度普遍较弱,来自家庭的支持较少,这使得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成为一厢情愿的行为,研学旅行的全面铺展存在困难.

三、推进研学旅行的具体措施

全面推广研学旅行需国家持续发展经济,协调地区发展水平,健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完善研学旅行保障机制;需要新型的教师人才、创新的实施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机制.

(一)发展经济,推进研学旅行的可行性

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发挥政府协调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10].一是,缩小我国东、中、西地区之间和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通过系列财税改革缩小公民收入差距,让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更科学更合理.例如,我国当前的房产热成为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之一,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结合实际制定政策给“炒房”降温,科学合理的房产税和遗产税利于控制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二是,关注当前人口老龄化现象和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家庭收入的变动情况,及时做出调节政策[11].三是,注意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农民首先要树立自我脱贫的意愿,要不断学习,提高创富技能.地方政府应鼓励农民开展科学合理的经营活动,促进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着手解决非中心城市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制定吸引企业家投资、农民工创业、大学生服务家乡等政策.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建立梯度教育经费扶持制度.针对性解决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使得广大农村贫困儿童走出校门,与伙伴们一同欣赏祖国山水.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研学旅行开展的深入性

政府要制订并完善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减轻各方顾虑.研学旅行作为一项特殊的公共活动,面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群体开展时更需要法律的支持.国家应根据近几年研学旅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并逐步建立有针对性的法律;发挥上位法律法规对下位法律法规的指导作用,减轻地方政府与学校探索安全保障方案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首先,国家可通过系统、科学化的法律制度有效解决安全责任的边界模糊问题,为减轻家长和老师的顾虑做好一手准备.其次,依据研学旅行的性质和中心任务进行法律建设.研学旅行是一项教育活动而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它是影响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课程.因此,有效规范研学旅行的市场行为与资金问题,坚持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原则,需要国家法律把控学校、旅行社、相关景点部门的行为,需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活动中的收费和消费问题,以监督学校与旅行社的合作行为,监查旅行社的活动方案、出行路线等是否与研学旅行主旨相一致,进而保障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公益性原则.国家指导建立一条跨省通道,将各地方学校与教育相关部门联系起来共同商讨资金筹措问题,减少社会、家庭、学校间资金筹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研学旅行实施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为加深中小学教师对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与研学旅行的认识,正确把握“学”和“游”的尺度,国家应首先开展教师教育.一是构建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大学教师团队突出其理论研究的优势,二者的共同学习,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了解研学旅行背后的育人思想和重点难点,转变思维,解读教育精神、有效研学旅行的问题研究.二是增加中小学教师到先进发达地区进行教育学习的机会与深度.有条件的教师队伍也可到其他国家进行学习.研学旅行的成果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表达中,将研学旅行的成果直观的摆在眼前,促进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的互相学习,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常用和有效途径.三是全程化分阶段持续性对教师进行培育,以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将教师队伍分为青年、中年、老年等队伍,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培养.注重发挥青年教师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带头作用,让教师集体真知、真行.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树立师德师风.一是,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阶段性、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标准,要减轻教师压力,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二是突出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评价.实现立德树人任务需要抓好源头工作,教师的道德与作风是影响学生品德与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尽职尽责等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老师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也需要学校划定一个规范予以规整.三是转变我国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存在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专业水平较低、工资收入低等问题.国家既要全面进行师资队伍的思想与专业再教育,又要特别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理健康发展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加强教师开展研学旅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加强内容与品牌建设,提高研学旅行开展的全面性

内容是品牌的实质,好的内容是构建品牌的关键.为突出立德树人的作用,研学旅行开展前需弄清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而主题选择与执行是关键.我国红色旅游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可以通过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人心,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和育人方式.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故居等景区,加深对革命历史的记忆,深入体会革命先烈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红色旅游可利用一场演说、介绍、一个场景结合学生情感发展的非线性特性而进行教育,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水过鸭背的传统教育方式,突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红色旅游景点遍布全国大小城镇,可取资源多,利于红色基地建设.现在,国家加大对红色旅游景区的持续性投入,红色旅游的路线规划、服务能力、区域合作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另有江西、四川等多个省份已着手进行红色旅游景区的等级评定与服务类型划分等制度化管理,利于红色研学旅行的基地建设.

以路线、基地建品牌,以创新宣传增实效.用先进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路线制订、基地建设.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利条件,分析学生需求,在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路线建设上,通过网络平台开发研学旅行产品,产品经过的安全认证与各项检查.基地是研学旅行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基地建设既要突出特色,又要考虑消费问题.因此,地方各级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可以整合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与企事业单位等多种资源,进行多种学科教育,建立示范性基地和路线.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地方旅行社、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的监督与考评,对服务于研学旅行的相关企业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让相关数据服务于学校,减少学校开展活动时的“隧道视野”效应.学校应持续创新宣传方式与内容,让更多家长了解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通过学生与家长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活动进度汇报工作和活动后期的成果宣传,增加学生与家长的心理认同.

综合上述,研学旅行的全面深入开展,需要国家提供有力的经济条件及健全的法律环境,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综合能力,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更应充分认识到研学旅行的重点与难点.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为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学旅行应在较大程度上发挥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7].中国十九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7-10.

[2]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61.

[3]杜威.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5.

[4]Joan K.james,theresa williams.school—based experiential outdoor education : a neglected necessity[J].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2017(40):58-71.

[5][6]教育部等11部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8]苏飞,莫潇杭等.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均等化及障碍因素分析[J].地理学,2017(10):1478-1485.

[9]黄家泉.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教育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04):1-9.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5.

[11]刘长庚,刘娜.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动态演进——基于 Piketty 百分位数结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8(24):2-13

(责任编辑:刘玉)

该文结束语:此文是大学硕士与立德树人本科立德树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树人和立德和旅行方面论文范文.

聚焦立德树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课程作为教育的专业实践,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把落实立德树人.

组团式教育援藏:立德树人,无问西东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往“分散式”的教育人才援藏模式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西藏教育落后局面 从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出发,教育部……部门作出了&l.

以立德树人理念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一、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学生存在认知误区当前,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立德树人育人观的理论阐述
立德树人育人观的理论阐述常红娟(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100)摘 要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指出,立德树人思想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