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电大论文>材料浏览

阅读教学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问题诊断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范进中举》为例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阅读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3

问题诊断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范进中举》为例,该文是阅读教学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跟《范进中举》和教学法和阅读教学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外语教学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一、文本分析——深入分析文本,做好教学准备

任何一篇文章,教师都要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的基本方向.《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即古典小说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精彩片断之一.在课本的导 读中写到:“这是发生在科举时代的故事.主人公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引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悲喜剧.”范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下他疯了.所幸得救,一下子改变了人生境遇,这于范进是喜.但喜在中举,悲也在中举.这场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小说深刻地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的残害,扼杀了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课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主要采用对比、夸张的手法,生动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典型人物,讽刺了范进醉心科举的丑态和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之风,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二、问题诊断——把握学生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问题诊断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诊断需要教师根据所教篇目,设计相应的预习导学案,掌握学生学情.通过学生完成的预习导学案的情况,教师将学生存在的困惑或者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再基于此确定教学目标.

1.把握学情

(1)导学案设计

笔者设计并布置了学生完成《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导学案包括了四部分:字音填空、文学常识填空、概括情节及开放题.其中,三题开放题为:一、认真阅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如“单横线”“双横线”“波浪线”“着重号”,画出文本中对于范进、胡屠户、张静斋、众邻居等人物描写的精彩之处,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二、请谈谈你对“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这一问题的看法;三、你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请你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2)问题诊断

通过批改学案,诊断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学情.诊断结果:①字音、文学常识题,总体掌握较好;②概括情节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结局进行概括,个别概括不太准确;③开放题,学生回答情况不一.具体存在问题是:在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上,大部分同学对人物认识较为单一,仅用了两三个词概括里面人物的形象.如对范进的认识,有些同学只能认识到他“穷困”或“老实”,有部分同学认为他“知书达理”,有的同学认为他“可怜”,有同学认为他“一心想考功名”.对于胡屠户的认识,很多同学也是较为单一的,大多数认识到人物的“蛮横”“无礼”或“势力”,有同学认识到他的“可笑”.仅有小部分同学平时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够较为详细地结合文章分析出人物更多的特点.在对悲喜剧的问题的认识上,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喜剧,也有同学认为是悲剧,但对原因的阐述较为简单,没有同学能够从悲剧及喜剧两个角度同时进行分析,可见预习时的思考也比较浅层;④提出疑问部分,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都各有13位同学提出了疑问.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学生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类是对范进的疑问;第二类是对其他人的疑问;第三类是对文章主旨的疑问.

问题整理如下:

第一类,关于范进的疑问:

一班的提问:李雪莹:文章中为什么要安排范进“疯”?除了说明范进的极喜、惊极,还有什么深意?且前文范进已听人算过自己将中举,后文却为何反应如此之大?郭颖偲:“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否会太过于夸张?范进到底是可怜还是可恨?曾谟然:为什么范进会喜极而疯?郭倩倩:为什么他们家这么穷他还坚持读书到54岁,而不去做工?刘星原:为什么范进要将一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中?林菁华: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讽刺范进的意思吗?

二班的提问:吴金芪:为什么范进中举后显得那么狼狈“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而且还疯了?彭博:作者写范进发疯有什么用意?林智彦:范进的八股文真的可以让他取得功名吗?还是说是真的有人会同情他而给他放水?叶遥:文中,范进中了举人,而举人知识乡试的考中者,为什么可以让范进,他身边的人如此开心,认为以后的生活都有了保障?中了举人究竟意味何样的社会地位?

第二类,关于其他人的疑问:

一班的提问:陈远祯:为什么报录人会知晓“喜极而疯”这病的治法?朱文菁:张静斋刚开始并没有出现并对范进有什么举动,但到最后就突然拜访范进并说了一大堆客套话,这似乎有些突然……何颖珊:为什么张乡绅要送那么多礼品来巴结范进,值得吗?王嘉雨:张乡绅为什么要与范进攀谈,还赠与房产与银两?张仔健:为什么张静斋要和范进打好关系?肖朵儿: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那么多人物?

二班的提问:李欣芸:作者为什么要运用那么多的笔墨去刻画那么多的人物?刻画一两个人物,前后对比不够吗?吴万奇:为什么文中没有一个真正的好人?李嘉怡:张静斋自己也是举士,为什么却百般拉拢中举的范进?周绚:为什么在文章的后部分,胡屠户看见张乡绅来后要帮忙躲进女儿房里,直至他上了轿胡屠户才敢走出堂屋来?

第三类,关于主旨的疑问:

一班的提问:甄沛菁:第四小题,喜剧和悲剧是否产生了矛盾?

二班的提问:庄惠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想说明什么?姚梓均:本文揭示了什么人物心态和社会风貌?邹燊龙:文章是想揭露底层人民的生活还是对社会的批判?陆畅:为何科举制度在首发时受到极大推崇,而到清却受学者评判

从问题诊断,我发现学生对于范进和其他人物的一些行为表现,提出的质疑很多.结合上一题发现学生对于人物形象认识较为单一的情况,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不足,与他们对人物身上的一些特别的行为、举动有不理解有关.所以,人物形象需要在课堂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学生也对于作者的写法以及小说的讽刺艺术提出了疑问,这也是需要在课堂深入分析的内容.

2.制定教学目标

通过问题诊断,我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进行了如下的设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吴敬梓、《儒林外史》、科举制度等文学常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小说情节;找出人物的典型细节,剖析人物形象特征,掌握对比、夸张的手法,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导学案进行预习,了解背景、作家作品等知识;通过速读,熟悉文章内容;通过细读,品味小说的语言;小组合作,分享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份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品读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的变化,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三、课堂设计——确定教学主线,解开阅读疑问

确定了教学目标,我结合学生的疑问,开始进行教学设计.长文需要一条明晰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而学生又对人物认识过于单一,所以我把教学主线设置为人物的“变”.以“变”字为线索,通过找到人物的“变”,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体会文章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由于两个班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设计上有所调整,但整体思路一致(以下设计以1班为例).

(一)以学生的问题导入

展示学生问题,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

为什么报录人会知晓“喜极而疯”这病的治法?(陈远祯)

文章中为什么要安排范进“疯”?除了说明范进的极喜、惊极,还有什么深意?且前文范进已听人算过自己将中举,后文却为何反应如此之大?(李雪莹)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否会太过于夸张?范进到底是可怜还是可恨?(郭颖偲)

为什么范进会喜极而疯?(曾谟然)

为什么范进要将一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中?(刘星原)

张静斋刚开始并没有出现并对范进有什么举动,但到最后就突然拜访范进并说了一大堆客套话,这似乎有些突然……(朱文菁)

为什么张乡绅要送那么多礼品来巴结范进,值得吗?(何颖珊)

张乡绅为什么要与范进攀谈,还赠与房产与银两?(王嘉雨)

为什么张静斋要和范进打好关系?(张仔健)

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那么多人物?(肖朵儿)

为什么他们家这么穷他还坚持读书到54岁,而不去做工?(郭倩倩)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讽刺范进的意思吗?(林菁华)

第四小题,喜剧和悲剧是否产生了矛盾?(甄沛菁)

重新整理学生问题,使课堂探究内容更加集中:

问题聚焦

关于范进:

为什么范进要将一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中?而不做工?(刘星原)(郭倩倩)

为什么范进会喜极而疯?(曾谟然)

为什么报录人会知晓“喜极而疯”这病的治法?(陈远祯)

文章中为什么要安排范进“疯”?是否过于夸张?除了说明范进的极喜、惊极,还有什么深意?(李雪莹)(郭颖偲)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讽刺范进的意思吗?(林菁华)

关于其他人物:

为什么张乡绅要来攀谈,送那么多礼品来?(何颖珊)(王嘉雨)(张仔健)(朱文菁)

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那么多人物?(肖朵儿)

关于主题:

第四小题,喜剧和悲剧是否产生了矛盾?(甄沛菁)

(二)情节概况,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预习情况,选择概括不太好的同学完成小说的概括,教师进行提点.

开端:范进被胡屠户训斥并借钱赴考.

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而发疯.

: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而清醒了.

结局:范进醒后众人对他的巴结.

(三)以“变”为主线,文本细读

1.找“变”

结合小说单元的其他小说,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引导学生发现人物不是单一、扁平化的,都是立体、生动的、丰富的.这种丰富性都通过了人物的变化传递出来的.这篇小说,人物也是“变”的.学生对于人物存在一些疑惑,也许是还没能更深入地沉入文本当中去寻觅.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变”字,一起来看看小说中人物“变”在哪里?你读出了怎样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请深入文本,找出来,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这种“变”的.

2.析“变”

教师先提问胡屠户小组,众乡邻、张乡绅小组,要求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学生需要找到胡屠户的语言描写,如对范进的称呼、说话的态度、对嫁女的解释、对相貌的评价、对才学的评价、能否考中、对亲家母称呼等,以及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等体会人物的变化,了解胡屠户前倨后恭、凶横粗鄙、嫌贫爱富、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粗俗势利的典型市侩形象.通过分析众乡邻对范进的不帮忙、鄙视到敬重,张乡绅对范进从不曾理会到主动拜访、送银子和房子等变化分析出众乡邻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等人物特点.教师针对学生所答进行板书,如果有找不全的地方要适时进行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在分析了上述人物形象特点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前的质疑“关于其他人物:为什么张乡绅要来攀谈,送那么多礼品来?(何颖珊)(王嘉雨)(张仔健)(朱文菁)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那么多人物?(肖朵儿)”,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之风,揭露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教师再提问范进小组,重点分析小说里范进的“变”,范进的“变”,更有戏剧性.学生要找到范进在中举这个过程中精神状态、身份地位、经济情况、人格发生改变,体会作者从语言、心理、神态、动作来刻画出典型细节写范进变疯,分析出范进穷困潦倒,忍气吞声,唯唯诺诺,逆来顺受,懦弱猥琐,麻木;醉心功名,执着清高;喜极而疯,狼狈不堪;圆滑世故等人物形象.同时,也能发现作者在手法上,利用夸张的情节写出人物滑稽的丑态,体会作者的讽刺艺术.

范进的“变”最戏剧化的部分,就是变“疯”有变好,作者的描写太生动了,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朗读第五段、第八段,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讽刺之笔.

(四)探讨文章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教师再次展示学生问题:“关于范进:为什么范进要将一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中?而不做工?(刘星原)(郭倩倩)为什么范进会喜极而疯?(曾谟然)为什么报录人会知晓“喜极而疯”这病的治法?(陈远祯)文章中为什么要安排范进“疯”?是否过于夸张?除了说明范进的极喜、惊极,还有什么深意?(李雪莹)(郭颖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讽刺范进的意思吗?(林菁华)”,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为何要将一生浪费在科举之中?范进为何发疯?在细读基础上,学生很快能找到文章主题:原文“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迷了心窍的更深层的原因,是他饥寒、贫穷、受屈辱、挨饿、毫无地位、麻木,一旦中举,会让人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对于考了几十年科举的范进来说,是太巨大的欢喜;除此之外,这么多年积压在他心中的屈辱、怨愤,还有、自尊等等都活跃起来,一切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所以“迷了心窍”,所以他发疯.回到人物的起点,我们可以看到范进穷困潦倒悲凉的前半生,可以看到科举制度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这是范进变疯的根本原因.

(五)对联作结,深化理解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通过展示对联,让学生写横批并思考,这是喜剧?还是悲剧?教师最后明确:从故事情节看,是一个典型的喜剧故事,但从思想内容来看,又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六)作业布置,读写结合

小说改写:“胡屠户刚踏出大门,一匹快马急停在范进家门口,却是刚才给胡屠户出主意的报录人.‘错了错了!’报录人气喘吁吁地大喊,‘不是您这位范进,是隔壁村的范进!刚刚报错了!’”.请你根据你的理解,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尾作为这周练笔.你会怎么写呢?

最后通过读写结合的作业,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四、结语

“问题诊断”教学法,核心在于前期导学案的编制以及对学生问题的诊断.有了对问题进行整合归类,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掌握,才能梳理出课堂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出更能贴合学生兴趣的教学设计.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学生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学习.两节课的教学,由浅入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兴致高昂,讨论充分,能逐渐深入文本对作品进行品读.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入点和教学方式,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有积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54.

该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范进中举》和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阅读教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阅读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趣文趣教:文言文教学的一个视角以《卖油翁》为例
摘要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从题材上看,大体可以归为“趣文” 这些趣文中的趣味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显性的一望而知,隐性的须细读方能品味.

指向阅读能力的阅读策略教学特级教师何必钻《跑进家来的松鼠》课例
浙江乐清市丹霞路小学(325600) 陈晓珍摘 要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判断题,以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抓住相似段,让学生对比辨析,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

文化意识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3Reading第一课时为例
引言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 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素养的重要载体,因为在英语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不同国家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 但就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