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教学设计方面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方面论文范本

主题:教学设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本文是教学设计方面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和《谈中国诗》和教学设计和谈中国诗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中国教育教学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一、教材分析

1945年12月6日,钱钟书先生在上海对美国人进行了一次诗学演讲,后来作者把这篇用外文写成的演讲稿译成中文,这便是《谈中国诗》.《谈中国诗》是一篇学者文化随笔,体现了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的学者散文的一般特点.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习惯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的诗歌特点.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包容了钱钟书先生丰富而独特的诗学精神.因此教者认为不仅要把读懂钱钟书心中的中国诗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也要把作者是如何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的思维角度作为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经过对《咬文嚼字》的学习,学生大多基本掌握了阅读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基本方法——抓文中评论性的句子.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作者笔下中国诗的特点并不难.但是作者笔下中国诗的特点与学生自己的感受可能不太一样,这是让学生疑惑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通过比喻句子,得出作者笔下中国诗的四个特点,并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通过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阅读经验举例论证作者笔下中国诗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基本观点.

3.通过引导学生谈自己心中中国诗的特点,让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决定了行文的角度和深度.

教学重点:

得出并理解文章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决定了行文的角度和深度.

教学方式:智慧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小我们就读诗“鹅鹅鹅”、“锄禾日当午”,进入中学,我们更是较为深入地学习了一些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于诗歌我们应该有一点发言权了.昨天请大家试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谈中国诗”,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文章.

(二)第一遍整体阅读,理解本文的写作角度

请学生分析我们的思路和本文思路的不同之处.

预设:同学们的思路大多是从中国诗歌的起源、发展、、现状来进行介绍的,而本文从内容上来说是从中国诗歌的特点来写的,从立场上说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上来说的.同学们的构思更细致更全面,但需要长篇大论;作者的构思更概括、更准确,三言两语便能把问题讲清楚.

作者为什么要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来写这篇文章呢?

古罗马学者塔西佗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正如文中所说“比较文学,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三)第二遍整体阅读,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在阅读过程中请用笔圈划出能表达中国诗特点的比喻句,自主概括出中国诗的特点.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没有史诗

樱桃核跟二寸方块的雕刻者——篇幅短小

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富于暗示

好比蜘蛛网之于钢丝网——笔力轻淡

(PPT显示被删掉的文字,让学生明确作者的观点)

(四)再读文本,体验感知作者观点

小组合作研究:为这四个特点补充实例,并说明理由.示例1:富于暗示:黄巢攻占长安,韦庄在中和二年(882)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诗人避乱,不但饱尝离乱之苦,而且时值中原战乱不休,欲归不能,思乡怀情之情更为强烈.其中的“莫”字,更深刻地表现出了一种极凄婉而沉痛的情怀.词人说“莫还乡”,好似叮咛嘱咐的话,这很随意的语言,不但照应“游人只合江南老”,而且也说明你想还乡而不能的感受.这里“未老莫还乡”虽然只有五个字,简简单单五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试着来看,其中“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未老”是第三层意思.可以说,三层意思叠加在一起,淤积了词人内心的情感,增强了词作的情感力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结句说“还乡须断肠”.卒章显志,揭示了“游人只合江南老”的根本.我们联系时代背景,词人的故乡还是弥漫着战乱烽火,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十分痛苦,回去看到这些场面,只会产生断肠的悲哀.这里,词人不但巧妙地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且也用反衬手法表现了自己羁旅他乡而思乡怀人的情感.韦庄的《菩萨蛮》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在表达对江南美景的喜爱的同时,还暗藏了诗人生逢乱世而漂泊难归之情.

示例2:笔力轻淡:法国诗人克洛岱仿写李清照的《声声慢》的《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

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真正的愁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愁,是一声质问:怎一个愁字了得?深痛于心却淡化于诗.

(五)合作探究,研究学习写作特色

作者面对美国人讲中国诗,由于对象和演讲时间的限定,必须要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还要能激发听者兴趣,调动现场的气氛.请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中国诗的特点反推出西洋诗的特点.

1.通过比较确定角度,化复杂为单纯

①从西方先有史诗这一角度谈中国没有史诗;②从西洋诗篇幅长这一角度谈中国诗篇幅短;③从外国短诗尖刻斩截这一角度谈中国诗富于暗示;④从西洋诗诗调雄厚这一角度谈中国诗笔力轻淡.以听众熟悉的参照物为标准来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让外国人对中国诗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

2.激发兴趣,化深奥为通俗

①示例:讲西洋诗人“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像“野蛮犬吠”;讲中国诗“是文明人话”,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真是形容得淋漓尽致,又对比鲜明,令人在微笑声中接受作者观点.

②示例:幽默:“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稳定、长远的发展.

这段话的幽默,表现在用了一个《百喻经》的比喻,“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以及“流毒无穷地聪明”,是批评,却批评得令人会心一笑.

(六)作业

钱钟书先生谈到了中国诗和外国诗的不同,在文章的结尾处又说中国诗和外国诗其实在内容上无甚差异.请查找一首与中国诗内容相近的外国诗并写300字的诗歌赏析.

阅读《钱钟书散文》

补充材料:

中国诗

扎加耶夫斯基 黄灿然译

我读一首中国诗,/写于一千年前.作者谈到整夜/下雨,雨点敲击/他的船的竹篷,以及他内心终于/获得的平静.现在又是十一月,一个/有浓雾的铅灰色黄昏,这仅仅是巧合吗?另一个人正活着,这仅仅是偶然吗?诗人们都十分重视/获奖和成功,但是一个秋天接着一个秋天/把叶子从那些骄傲的树上撕走,如果有什么剩下来/也只是他们诗中的雨声的/低语,不悲不喜.唯有纯粹是看不见的,而黄昏趁着光和影/把我们遗忘一会儿的时候/赶忙把神秘的事物移来移去.

板书: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中国诗”的特点 本文写作特点

没有史诗 化复杂为单纯

篇幅短小 化深奥为通俗

富于暗示

笔力轻淡

四、教学反思

教授《谈中国诗》这篇课文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让学生把握作者谈中国诗的立场.从学情来看,学生在快速读完课文后能提取出“比较文学”,但是不太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来谈中国诗,所以笔者在课前让学生以“谈中国诗”为主题,写了一篇文章,将学生自己的文章和钱钟书的文章对比,学生会立刻发现因为作者是在为外国人演讲,比较文学的立场最能简洁明了地将中国诗的特点说清楚.这篇课文第二个教学难点在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一旦把四个特点归纳出来后,整个教学过程就结束了,但是学生对这四个特点不能联想体悟,所以笔者在这次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补充诗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这四个特点.

(程凤 安徽省合肥八中 230031)

该文结论,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谈中国诗》和教学设计和谈中国诗方面的教学设计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自学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感悟父亲的品质,并学习父亲执著、勤劳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感悟父亲的.

《美味的水果》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24401【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P1416第2单元水果和蔬菜第2课 【教学设计理念】1 学生亲历探究,归纳.

《我们来观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24301【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科学上册P67的我们来观察 【设计理念】1 学生亲历探究,观察身边的.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于机械能形成正确认识,明晰物体的动能与势能间可以相互转化;能够有效对于光滑曲面上物体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定律进行有效推导,理解这一定律的内容、含义及适用条件;能够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判.

论文大全